楊 勇
(三峽大學 期刊社,湖北 宜昌 443002)
學術期刊承擔著探索學理、繁榮學術、承續(xù)文明的崇高使命,但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特別是新媒體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學術期刊的定位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甚至是嚴峻的生存困境。學術期刊傳統(tǒng)的辦刊思路和編輯思維都需要做出調整,這對編輯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毫無疑問,學術期刊應該正確定位在“學術”兩字上,這是它區(qū)別于一般期刊的本質屬性。所謂“學術”,指專門的、有系統(tǒng)的學問,即學問之術。學術是人類理性認識的系統(tǒng)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之光,其價值在于探索性和創(chuàng)新性。學術以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為己任,所謂“學術者,天下之公器”。學術期刊創(chuàng)造的不是一般的精神產(chǎn)品,而是一個國家文化、文明的傳承。明乎此,我們對學術期刊的要求就應該是社會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追求經(jīng)濟效益,以期刊發(fā)行量為考量指標嚴重背離了學術期刊的宗旨。不顧我國的特殊國情和學術期刊的特殊屬性,搞一刀切,不切實際地將學術期刊同其他期刊一樣轉企改制,推向市場,這是對一個國家文化和文明的不尊重。當然,學術期刊的改革勢在必行,這既是業(yè)內共識,也是主管部門的改革思路,但這與市場化無關。
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學術期刊追求社會效益這一特殊性決定了它在市場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困境。同時,我國學術期刊自身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也影響了它的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
第一,學術期刊大多是一種粗放經(jīng)營,缺乏個性塑造,這就是為人們所詬病的同質化現(xiàn)象。千刊一面,少有特色。高校學報特別是地方高校學報大多在欄目設置上不顧自身實際盲目追求大而全,沒有一點地方特色,就比如一桌菜只講究碗數(shù)之多而不講究菜的口味,怎能吸引食客?還有,欄目的設置隨意化,有時候為發(fā)關系稿、人情稿而設置臨時欄目的情況時有所見。當然,這些年主管部門和相關學會引導學報向特色化方向發(fā)展做了一些努力,比如各種級別名欄、名刊的評選,但有特色的學術期刊畢竟少之又少。不注重編輯策劃,缺少個性特色,稿件粗制濫造……如此之多的問題嚴重制約了學術期刊的發(fā)展。
第二,對期刊的質量存在認識誤區(qū)。我們知道,由于學科等因素的影響,影響因子不能完全反映學術期刊的質量,如冷門學科文章的被引頻次一般要低于熱門學科文章的被引頻次,而這卻與文章質量無關。期刊評價標準更多的是技術指標,刊文質量考慮的不是很多。但現(xiàn)在有些學術期刊為了完成考核指標,不把精力放在選題策劃、組稿、改稿等環(huán)節(jié),而是舍本逐末,片面追求引用率。現(xiàn)在,自引和互相引用等期刊操縱行為已引起期刊評價機構的注意。事實上,期刊評價所依據(jù)的影響因子等指標只是引用標準,并不能反映學術質量。更有甚者,有的學報在編輯規(guī)范方面要求作者要嚴格遵守本刊物的參考文獻著錄格式,而對稿件質量卻把關不嚴,不太注重稿件的編輯加工,形式重于內容,真是令人深思。
第三,學術期刊的編輯主動性不強。選題、組稿、審讀、加工、發(fā)稿、校對是編輯工作“六藝”,其中策劃選題和組稿是編輯工作的前提和基礎,但恰恰是許多學術期刊(尤其是地方高校學報)在組稿和選題中缺乏主動出擊精神,等米下鍋。由于自身條件所限,這些期刊本就在稿源和稿件質量上存在問題,若不發(fā)揮編輯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刊物的質量可想而知。另外,在欄目設置上,貪大求全,廣種薄收;在編排加工中,不能錦上添花。
第四,不注重學術期刊的“包裝”和經(jīng)營。學術期刊的公益性、基礎性和高知讀者群導致其內向封閉性,曲高難免和寡。在注重學術質量的前提下,學術期刊也可以別具一格的風格取勝。學術期刊的形式固然要追求莊重、樸實、典雅,但如果嚴肅有余而活潑不足,也會因缺乏時代感而導致讀者的關注度不夠。在計劃經(jīng)濟體制下形成的“等、靠、要”心理和財政撥款制度下的“旱澇保收”惰性思維使之缺乏造血功能,無法與市場實現(xiàn)對接。
以上種種問題固然是由體制、歷史、社會等多方面因素所導致的,但編輯主體策劃意識淡薄是影響學術期刊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針對學術期刊存在的上述問題,固然有很多解決的方法,比如改革現(xiàn)有的職稱評定辦法,考慮設置更為科學的期刊評價標準,向集約化、專業(yè)整合方向發(fā)展,聯(lián)合辦刊、欄目共建等等。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提高學術期刊的學術質量,走內涵式發(fā)展的道路,在此,僅就加強學術期刊的編輯工作談一談自己的淺見。
第一,調整辦刊理念。學術期刊必須適應社會和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對傳統(tǒng)的編輯理念、辦刊模式和經(jīng)營方略進行反思并適時進行調整;否則,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下難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辦刊理念是編輯出版中所體現(xiàn)的理想追求、價值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在精神上的積淀和升華。其具體表征為辦刊方針和編輯思想。學術是精神生命的本質律動,學術探索就是在“已知”的基礎上探求“未知”,這就需要一種勇氣、精神和責任感。學術期刊是傳遞知識的載體,同時還具有文化積累和文化創(chuàng)造的意義;學術范式的革命不僅要有學統(tǒng)可依,學脈可尋,更要有思想自覺的積淀和支撐。我們要提倡學術爭鳴和對話,注重學術人格的培養(yǎng)和塑造,對學術垃圾和泡沫自覺予以抵制。學術期刊的策劃應以提升學術品位、鑄造學術精品為宗旨,做到“有學術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學術”。學術期刊編輯要做學者型編輯,了解學術前沿,以真知灼見和寬廣的學術胸襟和氣度來審視和評判學術文化,如此才能承擔起參與學術創(chuàng)造和建構的重任。
第二,發(fā)揮主編作用。出版界大家鄒韜奮說,“沒有個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問題,發(fā)展更沒有希望了”。學術刊物的特色表現(xiàn)為區(qū)域(地方)特色、學科特色、欄目特色等,一般來講,主編的風格決定了期刊的風格,所以學術期刊要想在眾多的刊物中脫穎而出,主編必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從欄目的設置到稿件的取舍,從學術熱點的把握到對爭鳴文章的態(tài)度,都與主編的學識和見地密不可分,這就要求學術期刊主編必須對學術和期刊兩方面都有了解,兩手都要硬,缺一不可。在此基礎上,找準自己在期刊市場上的坐標,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品牌風格,通過調研和論證,巧妙設計出獨具匠心又具學術導向的品牌拳頭產(chǎn)品。現(xiàn)在,有的學術期刊很重視先讓主編選稿,然后再送審,這實際上是使主編在定稿階段的功能前置,高度發(fā)揮主編的作用。一定要重視選題策劃和組稿工作,這是形成一個刊物特色的前提。
第三,注重形式策劃。期刊的形式包括裝幀設計、版式、開本、封面、用紙、印刷等各方面,它屬于編輯美學范疇,既是直觀的欣賞形式,又是無聲的載體廣告。出版技術的革命給書刊的形式策劃提供了極為廣闊的空間,形式設計也日漸多樣化,呈現(xiàn)出不同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風格。目前,學術期刊存在排版樣式千篇一律的弊端,整期標題字體、字號、位置刻板劃一,給人一種呆板、沉悶之感,難以刺激讀者興趣。學術期刊在策劃編排時要把握“嚴”而不“呆”、“活”而不“俗”的原則,使其在規(guī)范中具有多樣性,充滿個性與活力。封面設計要彰顯主體,字體字號要和諧有序,排版設計要疏密得當??傊?,形式設計既要體現(xiàn)學術刊物不同于文藝性或消遣性刊物的特性,又可以寓教于樂,精心包裝;既要突出每一期的主題,又能保持整體協(xié)調,實現(xiàn)刊物形象與內容的完美結合。有的期刊追求形式的變化,裝幀設計一年一變,給人新鮮感,但總的風格和樣式又相對保持連續(xù)性,這也不失為一種思路。
第四,加強市場營銷。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性質的公益性和效應的潛在性,由于其發(fā)行量少,讀者多屬高知層消費群體,無法與市場實現(xiàn)直接對接。在市場經(jīng)濟的挑戰(zhàn)下,提高編輯的市場策劃能力已是當務之急。目前,我國相當一部分的學術刊物,其編輯、校對、出版和發(fā)行等環(huán)節(jié)沒有明確的分工,編輯一身而四任,其結果是什么都差強人意。其根源在于我們的認識誤區(qū),以為學術期刊的公益性決定了它與市場無關,更遑論市場營銷。
[1]張西山.學術期刊的編輯和策劃淺論[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1(4).
[2]王鳳珍.論主編辦學術期刊理念的更新[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學版,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