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四軍
(北京新東方揚州外國語學校,江蘇 揚州 225006)
物理對于高中學生來講并非是一門陌生的、全新的學習課程,但由于高一物理同初中物理在教學內(nèi)容、課標等方面的差距太大,導致許多高中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和進行高中階段的物理學習,造成成績下滑。這也成為困擾高中物理教師和學生的重要問題之一。本文就初高中物理在銜接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簡單的總結(jié)和分析,并就如何更好地建立初高中物理銜接教學的綠色通道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看法,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學習高中物理的效率和成果,促進和推動初高中物理銜接教學的效果和質(zhì)量。
目前,初中物理的教材在知識內(nèi)容上較為單一、直觀,課堂教學的容量較小,課后練習題較為簡單,導致教學的進度相對較慢。然而,高中物理的教材在知識內(nèi)容上非常豐富,存在大幅的敘述文字,其所包含的現(xiàn)象、定義、公式、規(guī)律等較多,且應用方法更為靈活,課后的習題類型復雜,教學進度明顯加快。這就導致高中教師在課堂上更加偏重于對重要知識點的精講、精練,并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系統(tǒng)進行自主歸納,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初中物理的教材內(nèi)容較少使用物理術(shù)語,在文字上通俗易懂,且對物理現(xiàn)象的描述于日常生活所見基本相符,物理知識的公式較少,規(guī)律性不強,要求的實驗操作簡單、原理明確,數(shù)據(jù)設計較小。而高中物理的教材內(nèi)容明顯增多,在描述上更多的采用物理術(shù)語,且篇幅較長,敘述更為簡練、嚴謹、抽象,推理性和理論性明顯增強,且描述的方式偏向于多樣化。
在初中物理的學習過程中,由于所學知識通常與實際生活相符,且實驗的趣味性較強,學生一般僅憑主觀想象和直觀感受就能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使得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較高。而在高中物理的學習中,其所學知識更為抽象化、本質(zhì)化,同學生的潛意識或生活經(jīng)驗存在矛盾,再加上知識內(nèi)容的加深,導致一些不善于觀察、推理的學生不能像初中時簡單地得出答案,使其感到物理學習的乏味枯燥,進而降低對物理的學習興趣。
初中物理學習由于其公式、概念少,現(xiàn)象直觀,問題、題型簡單且記憶、計算較為容易,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方法較為單一、機械,在知識點的歸納、理解、推理和論證方面的能力不強,缺乏充分的獨立思考和邏輯推理思維。而高中物理學習中的概念、定義、現(xiàn)象、規(guī)律、題型、公式等種類非常多,也更為復雜,學生需要進行自己的加工、歸總、延伸才可得出正確答案,且在問題探索方面的邏輯推理性較強,導致許多學生在學習上的不適應。
物理教師在初高中物理的銜接教學過程中的指導和輔導作用非常重要。因此,高中物理教師必須進一步對初中以及高中的物理課程標準進行深入的分析、學習和掌握,熟悉初高中學生在物理知識學習要求上的差距和差異點,從而針對地對高中學生開展物理教學,并重點補充學生在相關(guān)知識點上的缺陷和不足,逐漸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在理解能力、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實驗操作能力等方面的水平,從而逐漸讓學生適應高中物理的學習節(jié)奏和模式。
高中物理教師要利用學生對高一新環(huán)境、新課程產(chǎn)生的好奇心,積極引導和激發(fā)學生在物理方面的學習興趣。通過采取趣味課堂和趣味實驗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實踐活動當中認識和學習物理知識,提高物理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高中物理知識的興趣和愛好。同時,還可以給學生布置獨立課題,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索、分析問題,從而不斷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高中物理通常需要利用物理模型進行知識學習和解題,這就導致學生因適應了初中物理中的順序編制模式而不能很好地應對建模式教學,在思維模式和解決方法上無法將典型模型和新模型聯(lián)系起來,從而導致物理學習效果低下。因此,教師必須要通過設計相應習題,幫助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新舊模型間的差異和共性,從而循序漸進地向構(gòu)建模型式教學方式轉(zhuǎn)變,進而提高學生高中物理學習的效率和成果。
綜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師要想提高初高中物理的銜接教學質(zhì)量,就必須要積極拓展和優(yōu)化教學方法和模式,選擇科學、適宜的教學策略,并鼓勵和引導學生樹立高中物理的學習信心,積極尋找適合自己的正確學習方法,從而更好地提高高中物理的學習效果,增強學生在物理方面的綜合學習能力,進而更好地促進和推動學生在高中階段的物理學習。
[1]葉桂英.合理銜接初高中物理教學提高高中物理教學質(zhì)量[J].學周刊,2013(29).
[2]武淑清,王曉宇.關(guān)于初高中物理銜接問題的一點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學版),2008(11).
[3]王先健.巧架引橋搞好初高中物理銜接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