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勇
(湖南省耒陽市人民醫(yī)院 湖南 耒陽 421800)
血壓是人體的重要生命體征之一,血壓測量值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直接影響到患者的病情和治療效果的判斷。傳統(tǒng)間接測壓法多采取坐位或仰臥位,以測右上臂血壓為準。但在一些比較雙上肢血壓值得差別的研究中,左右上臂的血壓值是有差異的,且報道結果不盡相同[1,2]。為進一步探討左右上臂血壓的差異,不同疾病間左右上臂血壓差異有無統(tǒng)計學意義,以便更好地指導臨床工作,本研究對體檢健康者和患者共200例,對其血壓差異進行對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隨機抽樣的方法選擇本院體檢健康者50例,心血管內科疾病患者50例,呼吸內科疾病患者50例,普通外科疾病患者50例,共200例。排除偏癱及多發(fā)性大動脈炎等周圍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115例,女性85例,年齡17-80歲,平均年齡(49.10±18.95)歲。
1.2 方法:受試者處于清醒狀態(tài),測量前休息10分鐘以消,除活動和緊張因素對血壓的影響,測量前30分鐘禁吸煙及飲酒、咖啡、茶、可樂等興奮性飲料,排空膀胱。受試者取坐位,肘部置于與心臟同一水平,由專人用袖帶式血壓計隨機順序測量左、右臂血壓。袖帶氣袋對準肱動脈,下緣距肘窩2c m,纏袖帶松緊度以插入一指為準,收縮壓以聽到第一聲搏動音時汞柱所指刻度的數(shù)值為準,舒張壓以搏動消失音為準,或柯氏音不消失者以變音為準(同一病人取同一判斷標準)。間隔15min再測,共測2次,取平均值(若兩次讀數(shù)差>5mmH g,則需再測量)。
1.3 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所得數(shù)據錄入統(tǒng)計學分析軟件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與處理。計數(shù)資料均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為a=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3。
表1 左上臂與右上臂血壓差異比較
表2 健康者與不同疾病患者收縮壓與舒張壓的比較
表3 不同年齡段患者同臂收縮壓與舒張壓的比較
本組研究表明(見表1)左右上臂收縮壓和舒張壓比較差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萬睿等[1]在研究得出“無論有無心血管疾病,左右上臂收縮壓和舒張壓在臨床上都有差別”的結果相同。左右上臂血壓的高低與左右肱動脈的位置和左右肱動脈的管徑有關,從解剖學來說,左肱動脈與左心室的距離要短于右肱動脈與左心室的距離[3],故左肱動脈與主動脈的壓力差小于右肱動脈與主動脈的壓力差;比較左右肱動脈管徑,我國慣用右手的人多于左手,故右手臂肌肉較發(fā)達,血供多于左手,因此右側肱動脈管徑較左側粗者占大多數(shù)[4]。此外,上肢受壓后,血管、肌肉的變形情況、生理反應情況、恢復速度等不同均可能形成左右臂血壓的差異。因此,臨床上左右上臂血壓的差異可能會出現(xiàn)左側高于、低于或等于右側的現(xiàn)象。
在本組研究中,表2、表4所示左右上臂血壓的差值在不同疾病和不同性別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在不同年齡組之間(表3)收縮壓差值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的彈性的丟失和心臟泵血能力的下降,收縮壓和舒張壓均有逐漸增高的趨勢,但收縮壓的升高較舒張壓的升高更顯著[5]。
本組研究提示,由于對雙上臂所測的血壓值往往存在差異,因此臨床首次測量血壓時,不應只測右上臂或左上臂,應測量雙上臂的血壓,并以血壓高一側的值為準。
[1]萬睿,景惠.左右臂血壓差別的正常范圍[J].國外醫(yī)學護理分冊,2000,19(7):340-341
[2]何瑞芳,董獻紅.大學生左右側肱動脈血壓的對比分析[J].河南醫(yī)學研究,2001,10(3):214-215
[3]馬紅艷,趙婭琴,彭雄,等.大學生左右上臂血壓的對比研究[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4,17(9):996-998
[4]劉炎玲,趙曼一.600例左右肱動脈壓比較觀察[J].實用護理雜志,1990,6(2):26-27
[5]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6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