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莉 娟
(南京理工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 江蘇 南京 210094)
現(xiàn)階段我國學術期刊評價的確存在不少問題,但由于學術評價面臨“工具困境”,參考期刊評價結果開展學術評價在未來一段時間可能還會在我國繼續(xù)施行,因此,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期刊評價體系就顯得很有必要。這就涉及評價主體、評價標準、評價方法等眾多問題。其中,評價主體比評價標準、評價方法更加重要,因為主體是誰,由誰來評價,決定了其會使用何種評價標準、評價方法,決定了評價結果是否正確。目前我國學術期刊評價方面眾多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評價主體不對,本文旨在探討學術期刊評價相關主體的越位、缺失與回歸。
目前我國學術期刊評價主體主要有期刊出版管理部門、各級期刊協(xié)會、專業(yè)期刊評價機構和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部門等,其根據(jù)不同需要,采用不同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對學術期刊進行評價,并形成不同的評價結果,這其中對于有些期刊的評價結果相差較大。也因此,期刊出版界、期刊的讀者和作者、科研管理界、學術界、教育界等不同利益相關群體對期刊評價結果的認同不一,不同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也互不認可,一時間人們無法找到一個真正權威的國內學術期刊評價體系,致使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出現(xiàn)混亂局面。[1]各種評價結果中又以專業(yè)期刊評價機構基于信息情報學理論的“核心期刊”評價影響最大,在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領域,受關注最多的就是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CSSCI)和北京大學圖書館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也就是通常被人熟知的“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兩個評價體系。這兩個評價體系的評價結果被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直接引用,其在年終考核和職稱評定時規(guī)定論文必須刊發(fā)在這兩個評價體系認可的學術期刊上,刊發(fā)在其他雜志的一律不認可。這兩個機構每次公布新一輪的評價結果時總會引起期刊界和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和討論,學者們在投稿時往往也首先投稿給“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期刊,那些沒有進入核心期刊行列的普通期刊在約稿組稿等方面舉步維艱,生存和發(fā)展面臨巨大問題??梢哉f,專業(yè)評刊機構主宰了期刊評價,甚至綁架了學者的投稿傾向和研究方向,使得部分學者和期刊忘記了學術活動的本質。
那么,專業(yè)期刊評價機構作為評價主體是否合理呢?朱劍指出,評價機構并不能因為其提供了評價工具或建立了指標體系或組織了某種評價活動而自動成為適合的評價主體。因為一般說來,評價機構既不懂期刊,也不懂各學科專業(yè),只能涉及學術期刊的某些外在形式,而無力深入到學術期刊的內容層面進行令學術共同體信服的評價,故其并不具備獨立評價學術期刊的資格和能力,只能提供評價的輔助工具。[2]的確,專業(yè)期刊評價機構對期刊的評價主要是設定相關指標,通過量化計算得出期刊相關數(shù)據(jù),并根據(jù)數(shù)據(jù)的排列順序進行篩選。至于所評價的學術期刊真正的論文質量如何、整體風格是怎樣的、編輯校對質量高低等,并不在評價范疇。影響因子、被引用次數(shù)、被轉摘次數(shù)等指標對判定期刊質量雖然具有一定參考價值,但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評價和自然科學學術評價不同,有其獨特性,更適用定性評價,更何況期刊評價不完全是期刊論文學術質量評價。文獻計量學的評價指標并不是要取代專家,而是要使專家掌握足夠多的信息,在更高的信息集成水平上做出更具權威性的評價。[3]106如果把專業(yè)期刊評價機構的評價結果作為參考資料在學者開展評價時提供給學者,幫助其作出期刊價值判斷是可行的,可以使專家更全面地了解期刊整體狀況,但完全以其評價結果作為衡量期刊的標準是不妥的。
學術期刊是一種傳播媒介,傳播的內容是學術研究成果,是“學術”和“期刊”的集合,專業(yè)期刊評價機構既不是合適的“學術”評價主體,也不是合適的“期刊”評價主體。不得不說,專業(yè)期刊評價機構作為期刊評價主體是一種越位,而且這種越位給學術期刊發(fā)展,給學術研究和學術發(fā)展帶來了嚴重的損害。時下,評價體系、評價標準成了學術期刊生存與發(fā)展的指揮棒,學術期刊不得不聽命、迎合評刊機構,甚至不惜為此放棄多年苦心經營形成的特色和風格。盡管不斷有學術期刊從業(yè)者和其他學者對此表示出不滿和憂慮,但在現(xiàn)實面前,學術期刊面臨兩難困境:完全遵循評價體系,追逐指標,可能要放棄原本的辦刊思路,放棄苦心經營多年但對指標貢獻較小的一些欄目;如果對評價指標不聞不問,堅持自己的辦刊思路,極有可能被排斥在“核心期刊”之外,或者距離“核心期刊”越來越遠,這樣的話就可能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導致稿源出現(xiàn)問題。這正是學術期刊不敢怠慢評價體系的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學術期刊或百般無奈或心甘情愿地跟著評價體系的“指揮棒”走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也因此會導致學術期刊為了保住或者邁進核心期刊行列而做出種種出格行為。
期刊評價機構越位產生的弊端正在日益顯現(xiàn)。評價機構指揮學術期刊,學術期刊轉而指揮學者,這對于學術研究和學術發(fā)展中的學者本位觀念是一種顛覆。原本,學術期刊只是一種傳播媒介,學者將其研究成果通過學術期刊傳播出去,期刊本應是為學者服務的。而專業(yè)期刊評價機構的最初目的是為學者和讀者挑選學術期刊、為圖書館采購期刊服務的,現(xiàn)在卻演變?yōu)槠诳u價機構指揮學術期刊,進而指揮學者,這種由服務者變成指揮者的顛覆對我國學術發(fā)展非常不利。因此,當務之急必須改變期刊評價機構的這種越位行為,使其不再凌駕于期刊和學者之上,而是為他們服務。唯此,人文社會科學才有望走向真正的繁榮。
前文已述,學術期刊首先是一種傳播媒介,只不過它傳播的內容是學術論文,因此,學術期刊是“學術”和“期刊”的合二為一,學術期刊評價標準就應該兼具學術和期刊兩個方面的評價標準??l(fā)論文質量評價之外,期刊評價還需要在刊物定位、欄目設計、選題策劃、稿源組織、制度建設、流程安排等諸多方面進行評價。[4]相應地,期刊評價主體也應該包括“學術”評價主體和“期刊”評價主體?!皩W術”評價主體當然應該是學術共同體,他們主要負責學術質量評價;“期刊”評價主體應包括編輯同行、讀者、專業(yè)期刊評價機構、期刊協(xié)會和期刊主管部門等,他們主要負責評價期刊的編輯出版水平、欄目設計、選題策劃等。但在目前專業(yè)學術期刊評價機構一統(tǒng)期刊評價天下的情況下,其他評價主體的聲音被弱化甚至缺失了,這其中尤以學術共同體、讀者和編輯同行這三類重要期刊評價主體的缺失最為嚴重。
首先,學術共同體的缺失?!皩W術的評價、學術的標準、學術上的分歧,所有學術上的問題只有依靠學術共同體才有可能得到解決。盡管學術共同體也有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定,但沒有別的更好選擇”。[5]同行評議是公認的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評價最有效的方式,在國外也被廣泛采用,而且經過200 多年的不斷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包括專家遴選、匿名評審、集體表決、公開討論在內的評價制度,有力地促進了學術研究的健康發(fā)展和學術共同體的形成。[6]同行評議的主體就是學術共同體。盡管現(xiàn)行各類期刊評價體系都聲稱是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的結合,在評價時綜合參考了學科專家意見和定量評價數(shù)據(jù),有的還公開了學科專家的名單,但實際上學科專家發(fā)揮的作用微乎其微。這也是專業(yè)期刊評價機構和評價體系備受爭議的主要原因。但不可否認,沒有充分發(fā)揮學術共同體在期刊評價中的作用,也和我國學術氛圍不成熟、學術共同體自身建設不完善相關。
其次,讀者的缺失。綜觀現(xiàn)有的各種期刊評價體系,都沒有體現(xiàn)讀者對期刊的要求。目前我國學術期刊和讀者的關系是疏離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我國學術期刊中綜合性期刊大量存在,綜合性期刊較難形成穩(wěn)固的讀者群體;二是我國學術期刊基本不靠讀者養(yǎng)活,不依靠發(fā)行量生存,而主要是靠主辦、主管部門撥款運作;三是網絡學術期刊數(shù)據(jù)庫的盛行和方便操作使得讀者能夠迅速定位和查閱到自己所需的學術論文,遠比從一本學術期刊中獲取的信息量更加詳盡,訂閱期刊的讀者數(shù)量日益減少。因此,目前國內各種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中,讀者缺位的現(xiàn)象也就不足為奇——讀者不是評價的主體,無論是作為群體的讀者,還是作為個體的讀者,都游離于期刊評價體系之外。[7]學術期刊作為傳播媒介,是展示學術成果的平臺,是溝通作者和讀者的橋梁。讀者作為與學術期刊密切相關的主體之一,是天然的學術期刊質量評價者,這其中既包括著學術質量的評價,也包括編輯出版質量、期刊特色等方面的評價。我國的學術期刊要想獲得長遠的發(fā)展,成為優(yōu)秀的學術成果傳播媒介,就必須關注讀者群體,期刊評價也需要走群眾路線,讓越來越多的讀者成為其“大眾”評委,而不是被期刊評價機構這樣的“小眾”評委霸占。
再次,編輯同行的缺失。編輯同行在學術期刊評價中也被忽略了。我們說期刊評價需要同行評議,學術期刊編輯自身從事編輯出版工作,是最典型的“同行”,對于期刊評價編輯理應有發(fā)言權。他們可以從刊物定位、整體風格、欄目設計、選題策劃、制度建設、編輯隊伍情況等各方面對期刊進行全方位的評價。其實,在高校學術期刊界一直存在期刊評價活動,比如全國和各省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組織的評優(yōu)活動,教育部名刊工程、名欄工程等,都已經組織了很多屆,得到了編輯界業(yè)內的認可,但是這些期刊評價活動除了在學術期刊界有一定影響外,在學術界、在社會上都影響甚微,甚至都沒多少人知道還有這樣的期刊評價活動。而這些評價在期刊界內認可度相對較高,編輯參與較為深入,值得認真總結和借鑒。
專業(yè)期刊評價機構嚴重越位,學術共同體、讀者、編輯同行等評價主體不同程度的缺失,對我國期刊評價、期刊發(fā)展,乃至學術研究和學術發(fā)展的不良影響正在日益引起重視,本文倡導建立多元評價主體,尤其強調學術共同體、讀者和編輯同行評價主體地位的回歸。多元評價主體開展期刊評價有諸多益處,多元參與、多方互動可以保證從各自角度對學術期刊進行全方位的評價,改變現(xiàn)今定量評價為主的僵硬性和單調性。多元評價主體可以結合不同期刊的學科差異,適當調整評價方法,在改善期刊評價方式的同時,推動目前我國學術評價制度的改革,從而保障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價的公平和公正。
但是,要想實現(xiàn)多元主體的回歸也有很大難度,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首先,評價主體如何遴選是個難題。我們認為,不同評價主體應該有不同的遴選方式。建議學術共同體的代表即學科專家由學術共同體推薦和選舉產生,其研究領域應和被評審期刊契合或相近,此外還需要推選一定數(shù)量交叉學科的專家。當然,學科專家除了要求學術水平高之外,還應該有較強的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學術品德高尚,有熱情和積極性參與此類沒有多少經濟回報的評價活動。另外,還可以嘗試通過計算機從全國學者數(shù)據(jù)庫隨機抽取部分專家學者參與。自發(fā)的讀者評價更有說服力也更可信,但他們的意見往往不完整、不及時,是相對碎片化的零散評價信息。讀者評價很難進行,但讀者是學術期刊的受眾,開展讀者評價是必須的,這也是期刊評價從“小眾”評價走向“大眾”評價最重要的保證。讀者評價的長期欠缺使得其開展也很緊迫,不過這是一個重大的課題, 需要投入相當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在傳統(tǒng)的發(fā)放讀者調查問卷之外,建議利用日益強大的網絡力量,比如借助中國知網等運作良好、受眾群體大的網站,增加相應投票欄目或點贊方式等,也可以開通微博、微信等方式來實現(xiàn)讀者評價。讀者評價必須確保較大數(shù)量讀者參與,數(shù)量越多可信度越高。編輯同行評價則可以通過各級學術期刊協(xié)會來組織,也可以利用期刊協(xié)會原來就組織的期刊評優(yōu)活動,并在此基礎上細化、深化。
其次,各評價主體之間關系如何協(xié)調,各占評選的比例很難確定。評價主體多元化,又帶來了一些問題,以誰的意見為主導意見?如果各自的評價結果占不同權重,又該如何確定各自的權重?這些問題對于保證期刊評價結果的公平、公正有很大的影響,必須慎重。但非常明確的是,多元評價主體并不是多個獨立主體的簡單相加,他們從本質上是一個整體,相互間形成主體間的共同性和共通性,所以他們需要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學術期刊評價。
再次,如何規(guī)范和監(jiān)督評價主體也是個難題。學術界的定性評價受到質疑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具體評價過程中對評價主體缺乏有效的規(guī)范和監(jiān)督。我們認為,對于期刊評價主體需要建立一個立體化監(jiān)督網絡。應公開各類評價主體評選辦法和標準,選拔過程公開、透明,公示最后確定的評價主體名單,設立第三方監(jiān)管部門,接受社會監(jiān)督,暢通投訴渠道,建立淘汰機制。也可以借助網絡開展評價主體的監(jiān)督,比如利用學術批評網等網絡平臺。
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發(fā)展成現(xiàn)在的狀況非一日之功,一旦形成想改變也必然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學術期刊評價主體的重新確立并非易事,這將是學術界的重大變革,甚至需要舉全社會之力。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當今我國學術期刊評價、學術評價已經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我們首先要有改革的意識,然后才有可能開始改革之路。
[參 考 文 獻]
[1]吳贛英.學術期刊對科研成果評價的理性反思[J].出版發(fā)行研究,2010,(8).
[2]朱劍.量化指標:學術期刊不能承受之輕——評《全國報紙期刊出版質量綜合評估指標體系(試行)》[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
[3]李愛群.中、美學術期刊評價比較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9.
[4]武京閩,蔣重躍,劉瑞生.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三人談”[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09-04.
[5]韓啟德.學術共同體當承擔學術評價重任[N].光明日報,2009-10-12.
[6]高翔.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科學評價體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04-18.
[7]沈丹,張福穎.試論期刊評價中讀者的缺位[J].出版科學,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