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歐
大學階段是青少年成長發(fā)展的重要轉折階段。一方面,從個體發(fā)展的角度看,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轉變過程,這一發(fā)展特點決定了大學生活將是個體逐漸走向成熟、走向獨立的重要歷程;另一方面,進入大學后,面對生活和環(huán)境的新變化,面臨著學習、交友、戀愛、就業(yè)、成長發(fā)展等各種課題,大學生對這一轉折的適應,不僅直接影響著其當前的身心發(fā)展,還會對其成年期的發(fā)展造成深遠的影響。警察院校作為培養(yǎng)預備警官的搖籃,及時、有效地掌握警校新生的學校適應情況是一個很重要的研究課題。
影響大學新生學校適應的相關因素很多,其中應對方式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積極有效、正面成熟的應對和良好的適應密切相關,而消極無效、不成熟的應對方式則與抑郁、焦慮、不良適應相連[1-3]。
本文旨在探討警校新生應對方式與學校適應的關系,以期在實際工作中為警校新生提供合理恰當?shù)膽獙Ψ绞浇】到逃?,為解決新生學校適應問題提供基礎依據(jù)。
1.1 對象四川警察學院410名2012年9月入學的新生,在入學3個月左右進行本次問卷調查,獲得有效問卷394份(96%)。其中男生198人(50.3%),女生196人(49.7%);公安專業(yè)171人(43.4%),非公安專業(yè)223人(56.6%);本省231人(58.6%),外省163人(41.4%);城市戶口155人(39.3%),農村戶口239人(60.7%);獨生子女176人(44.7%),非獨生子女218人(55.3%);學生干部或社團組織者183人(46.4%),普通學生211人(53.6%)。
1.2 方法
1.2.1 大學新生學校適應量表采用陳君等人編制的《大學新生學校適應量表》,該量表共45項題目,分為生活環(huán)境適應、交往適應、學習適應和情緒狀態(tài)4個方面。采用5級評分制,“完全符合”5到“完全不符合”1,部分題目反向計分。得分越高,表明學校適應性越好;反之,表明學校適應性越差??偭勘砗?個分量表的信度系數(shù)分別為:情緒狀態(tài)0.7273,生活環(huán)境適應0.7323,學習適應0.7827,交往適應0.7975;總量表0.9059,表明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4]。
1.2.2 應對方式問卷由肖計劃等人編制。量表共62個項目,包括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6個因子。采用“是”和“否”計分,因子分越高說明個體越多地使用該應對方式。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與效度,各題的因素負荷值均在0.35以上,6個應對因子重測相關系數(shù)分別是:0.72,0.62,0.69,0.72,0.67,0.72[5]。
1.2.3 施測采用團體施測法,當場收回問卷,主試由心理學教師擔任。
1.3 統(tǒng)計處理采用SPSS 17.0對數(shù)據(jù)進行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表1 不同群體警校新生學校適應各維度及學校適應總分的差異比較(±s)
表1 不同群體警校新生學校適應各維度及學校適應總分的差異比較(±s)
注:*P<0.05,**P<0.01,***P<0.001,下同
43女1963.48±0.633.15±0.613.22±0.653.60±0.533.35±0.51 t-0.8750.143-0.6090.187-0.390專業(yè)公安1713.54±0.593.26±0.553.29±0.573.70±0.483.44±0.44非公安2233.40±0.613.07±0.623.14±0.643.52±0.523.27±0.48 t 2.314*3.237**P**2.506*3.502**3.539***生源本省2313.50±0.573.16±0.583.21±0.603.66±0.493.37±0.45外省1633.39±0.643.14±0.623.19±0.643.52±0.533.30±0.50 t 1.7480.4200.3212.650**1.430戶口所在地城市1553.45±0.623.12±0.603.16±0.643.67±0.523.33±0.48農村2393.46±0.593.17±0.603.23±0.603.56±0.503.34±0.47 t-0.074-0.935-1.0852.100*-0.213是否獨子是1763.48±0.583.19±0.603.24±0.633.72±0.513.39±0.46否2183.43±0.623.12±0.593.18±0.603.51±0.493.30±0.48 t 0.7931.2480.9344.182***1.983*是否干部是1833.55±0.613.28±0.563.33±0.583.76±0.483.47±0.44否2113.37±0.593.04±0.613.10±0.623.46±0.493.23±0.47 t 3.047**3.916***3.820***6.135***5.104情緒狀態(tài)生活適應學習適應交往適應學校適應總分性別男1983.43±0.573.16±0.583.19±0.583.61±0.493.33±0.變量n***
2.1 警校新生學校適應情況見表1。警校新生學校適應總分(3.34±0.47)分,總體上進校后3個月,學校適應狀況良好。t檢驗結果表明,警校新生學校適應各維度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的差異;不同專業(yè)的警校新生在情緒狀態(tài)、生活環(huán)境、學習適應、交往適應及學校適應的總體情況上存在顯著差異,公安專業(yè)新生均顯著高于非公安專業(yè)新生;不同生源的警校新生在交往適應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本省新生顯著高于外省新生;不同戶口所在地新生在交往適應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城市新生顯著高于農村新生;是否獨生子女的警校新生在交往適應和學校適應的總體情況上存在顯著差異,獨生子女均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是否擔任學生干部的警校新生在情緒狀態(tài)、生活環(huán)境、學習適應、交往適應及學校適應的總體情況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學生干部均顯著高于普通學生。
2.2 警校新生應對方式情況見表2。
表2 不同群體警校新生應對方式各維度的差異比較(±s)
表2 不同群體警校新生應對方式各維度的差異比較(±s)
變量n幻想合理化解決問題自責求助退避22女1960.50±0.210.47±0.180.82±0.150.45±0.260.63±0.210.50±0.22 t 1.8172.023*1.5930.114-2.808**1.190專業(yè)公安1710.53±0.230.50±0.200.85±0.120.44±0.260.61±0.220.52±0.24非公安2230.52±0.210.48±0.190.82±0.150.47±0.260.59±0.220.51±0.21 t 0.6000.8902.261*-0.8991.0460.410生源本省2310.53±0.220.50±0.190.84±0.130.45±0.260.60±0.220.52±0.22外省1630.52±0.220.48±0.190.82±0.150.47±0.270.59±0.220.51±0.22 t 0.1880.8481.245-0.8400.7380.494戶口所在地城市1550.55±0.220.50±0.200.83±0.150.47±0.260.61±0.230.54±0.22農村2390.51±0.220.48±0.190.83±0.130.45±0.260.59±0.210.50±0.22 t 1.7211.2040.2430.8250.8431.973*是否獨子是1760.55±0.210.51±0.200.84±0.130.45±0.240.60±0.220.54±0.23否2180.50±0.230.47±0.180.83±0.150.46±0.270.59±0.220.50±0.22 t 2.439*2.054*0.919-0.2680.3101.685是否干部是1830.52±0.230.50±0.200.86±0.110.45±0.260.61±0.200.51±0.22否2110.53±0.220.48±0.190.81±0.150.46±0.260.58±0.230.52±0.22 t-0.3530.8083.826***-0.2991.589-0.544性別男1980.54±0.230.51±0.200.84±0.130.46±0.260.57±0.220.53±0.
從因子分可以看出,警校新生采用的應對方式依次為解決問題(0.82±0.14)、求助(0.596±0.219)、幻想(0.523±0.221)、退避(0.515±0.222)、合理化(0.489±0.192)和自責(0.456±0.261);警校新生總體上較多使用解決問題和求助的成熟應對方式。
t檢驗結果表明,不同性別的警校新生在合理化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男生顯著高于女生。不同性別的警校新生在求助維度上也存在顯著差異,女生顯著高于男生;不同專業(yè)的警校新生在解決問題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公安專業(yè)新生顯著高于非公安專業(yè)新生;不同戶口所在地新生在退避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城市新生接近顯著地高于農村新生;是否獨生子女的警校新生在幻想和合理化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獨生子女均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是否擔任學生干部的警校新生在解決問題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學生干部顯著高于普通學生;警校新生應對方式各維度在生源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2.3 警校新生應對方式與學校適應的關系
2.3.1 警校新生學校適應與應對方式的相關見表3。
表3 警校新生學校適應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矩陣(r)
從警校新生學校適應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矩陣中看出,警校新生學校適應總分及各維度與解決問題、求助在0.01水平上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與幻想、合理化、自責、退避均在0.01水平上存在顯著的負相關。
2.3.2 警校新生應對方式在學校適應上的回歸分析見表4。
為了解應對方式各因子對警校新生學校適應的影響,以學校適應總分為因變量,以應對方式的6個因子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線性回歸分析,進入回歸方程的因子有幻想、解決問題、自責以及求助,表明幻想、解決問題、自責以及求助對警校新生學校適應有顯著影響。
表4 應對方式對學校適應的回歸分析
3.1 警校新生學校適應情況分析警校新生進校后3個月,總體上學校適應良好。但也有部分學生適應較差,表現(xiàn)出一定的不平衡性。公安專業(yè)新生在學校適應4個維度及總體學校適應上均顯著好于非公安專業(yè)新生,這主要跟學校性質有關。作為培養(yǎng)預備警官搖籃的警校,其招錄的公安專業(yè)學生在報考時就有鮮明的報考意愿與期望,即將來投身于公安事業(yè),因此,這部分學生對警校政治建校的傳統(tǒng)、上令下從的觀念以及嚴格的警務化管理均有一定的思想準備,所以對入校初期所接受的帶有濃厚警校特色的教育管理較為適應。而非公安專業(yè)新生入校后,理想中的大學與現(xiàn)實有較大落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學校適應。獨生子女大學生在交往和總體學校適應上好于非獨生子女大學生,這與已有研究結果一致[1-2]。一方面,相對于非獨生子女而言,獨生子女有更多的社會資源供其利用,具備的特長、參與集體活動和社會鍛煉的機會也相對較多,這些都使得獨生子女大學生的交往情況好于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另一方面,獨生子女多是來自城市家庭,而在本研究中,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在交往方面比農村大學生適應要好些,這與城鄉(xiāng)差異有關。大學一般都設在城市,由于生活氛圍與以前的生活環(huán)境相近,因此,城市學生進入大學后,新環(huán)境對其心理的沖擊力較來自農村的學生小。同理,本省學生在交往適應上好于外省學生,與地域差異有關,因而外省大學生和農村大學生新人際關系的建立需要一個更長的適應過程。學生干部在學校適應4個方面均顯著高于普通學生,主要是因為學生干部通過擔任各項工作從而對人對事有深刻、積極的認識,自身的能力素質方面也得到較大的提升與鍛煉,這其中當然也包括適應能力。
3.2 警校新生應對方式情況分析絕大多數(shù)警校新生的應對方式是正面和成熟的,他們在遇到困難或挫折的時候傾向于選擇解決問題和求助兩種成熟的應對方式,呈現(xiàn)出一種積極的趨勢,這與以往研究結果相一致[6-7]。在應對方式上,男生比女生更多地使用合理化的方式來應對壓力源,而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使用求助的方式來應對壓力源,男女生的應對方式差異受社會文化因素對男女性別角色期望的影響。在面對困擾時,公安專業(yè)新生比非公安專業(yè)新生更多地使用解決問題的應對方式,這主要與學科性質有關,不同學科自身的學科特點、教育方式、專業(yè)人才自身特點以及男女比例等都會使得不同學科專業(yè)學生在困難面前的表現(xiàn)不一。獨生子女大學生在面對困難時比非獨生子女大學生更多地采取幻想和合理化的應對方式,主要是因為生活中父母和社會給予過多的幫助影響其獨立性,因此在面對挫折和遇到壓力時往往存在幻想與合理化。學生干部在面對困難時比普通學生更多地使用解決問題的應對方式,這主要是因為擔任一定社會工作的學生,主觀能動性更強,因此更善于主動地解決問題。
3.3 警校新生應對方式對學校適應影響的分析對警校新生應對方式及其學校適應進行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求助與情緒狀態(tài)、生活環(huán)境、學習適應、交往適應存在顯著正相關,這說明警校新生采用解決問題和求助等積極的應對方式對其學校適應有重要作用?;孟?、合理化、自責、退避與情緒狀態(tài)、生活環(huán)境、學校適應、交往適應存在顯著負相關,表明較多采用不成熟應對方式的警校新生,較易出現(xiàn)學校適應不良?;貧w分析結果表明,幻想、自責與學校適應有線性負相關關系,解決問題、求助與學校適應有線性正相關,即越少的幻想、自責及越多的解決問題、求助能夠預測警校新生的學校適應。對于那些學校適應較差的新生來說,減少使用幻想、自責,增加問題解決和求助的使用可能有利于學校適應的改善。
因此,警校新生的應對方式對其學校適應有很強的預測力,越多使用不成熟應對方式的警校新生,其學校適應越不良。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應有針對性地進行應對方式訓練,幫助大學新生更多地采用成熟的應對方式,提高應對挫折和困難的能力,使他們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順利完成大學學業(yè)。
[1] 包文婷.大學新生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學校適應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4):575-576
[2] 鄭敏,李紅霞.大一新生應對方式與學校適應的關系[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9,4(4):10-13
[3] 房超,方曉義,李輝,等.大學生應對類型與學校適應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9,23(3):204-208
[4] 陳君.《大學新生學校適應自評量表》的編制及信度和效度檢驗[J].咸寧醫(yī)學院學報,2006,26(1):94-97
[5] 肖計劃,許秀峰.應付方式問卷效度與信度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6,10(4):164-168
[6] 廖峻,周波,李里.大學新生應對方式特點的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1,26(8):37-40
[7] 王艷芝,李彥牛,龔蓉.大學生的應對方式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5):396-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