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燕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讓每一個學生全面并有個性地向多方面發(fā)展,并要根據(jù)學校和學生的實際,聯(lián)系實際生活和社會,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要與學生共同發(fā)展、共同成長。他們是快樂的,教師才是幸福的;他們是進步的,教師才是欣慰的;他們是成功的,教師才是優(yōu)秀的。因此,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并把它應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決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一、給自己準確定位,把課堂還給學生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苯處煵辉囍寣W生學會自己走路,學生就永遠不會學習,永遠依賴于教師這根拐杖。因此,教師必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角。教師要從原來的“教”改為“誘”,從原來的“教”改為“導”。教師的任務是在教學中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千方百計地實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要轉變角色,不再是知識的占有者、傳遞者,而應成為學生發(fā)展的指導者和促進者。即幫學,導學,促學。在課堂上巡視、關注、捕捉、幫扶、調控。通過巡視,捕捉閃光點,及時地肯定鼓勵學生;捕捉遺漏點,及時地反饋補救;捕捉疑難點,即時對學生進行學法幫扶,習慣養(yǎng)成;捕捉聚焦點,及時引導學生,并進行知識調控、展示調控;捕捉生命點,關注每一個愛的生命體。把課堂還給學生,不是教師沒事做了,而是需要教師用更多豐富的教育智慧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文本走向生活,從知識走向能力。
二、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
新課程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學習結果,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指導他們學會學習。落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提供一個概念或原理讓學生認知,而且呈現(xiàn)需要學生探索的問題與材料,或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學生學會收集、分析、歸納、整理材料,學會處理信息,進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使學生進入某種社會角色,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需要,從而促使他們自覺閱讀和鉆研教材。在學習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時,我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景是:某村遭受特大水災,面對災情,人們議論紛紛。村民甲說:“這是天意呀,老天爺懲罰咱們,有啥法子呢!”村民乙說:“天意倒不是天意,倒是今年的辛苦全白費了,荒年已成定局,我們只有自認倒霉啦!”村民丙說:“災害已經發(fā)生,這是事實,但人還是有辦法的,夏季損失秋季補,農業(yè)損失副業(yè)補,要生產自救戰(zhàn)勝災害?!闭務勀銓ι鲜鋈N觀點的認識。這樣把哲學與具體實際結合了起來,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興趣。他們討論熱烈,積極展示。
三、正確對待課堂學生的錯誤,課堂因“錯誤”而精彩
一節(jié)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精彩的,當然這種精彩也包括錯誤。我們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知識結構,有著參差不齊的思維水平,不同的情感體驗,不同的表達方式,難免會出錯。對待錯誤,能把它視為洪水猛獸,避之唯恐不及嗎?不能。如何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呢?教師應寬容地、理性地看待學生犯的錯誤。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學生的錯誤是寶貴的,只有在“出錯”“糾錯”的探究過程中,課堂才是活的,教學才是美的。正因為這樣,我常微笑著對學生說:“這個問題大家暢所欲言,發(fā)表大家的意見,錯了沒關系,沒有誰天生就會,課堂就是出錯的地方,如果你們都不出錯,還要我干嘛。”其實,這不僅僅是在調動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還在于我有一個清晰的教育理念:錯誤也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課堂正是有了錯誤,才變得更加精彩。我們要讓錯誤美麗起來。
四、通過準確點評,促進學生更好地展示
展示課,在學生展示時,教師的評價應親切、準確。教師的評價語應發(fā)自內心,親切而自然,像一縷春風,像點點春雨。學生回答問題時,有的比較緊張,教師應用親切柔和的語調告訴他:“不要緊,大膽說?!边@樣學生就不會緊張。當學生回答不正確,辭不達意時,教師應肯定他的優(yōu)點和正確的地方,并親切地予以鼓勵:“再想想,表達上再準確點?!睖蚀_性是評價語的靈魂。沒有“靈魂”,教師的評價語就沒有了生命力。所以教師評價語的準確性顯得猶為重要,既不能一味地肯定評價,也不能一味地批評,要讓學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哪是對的,哪是錯的,錯在何處。如“講得不錯,如果聲音再響一些會更好!”“知識點總結到位,如果再條理些會有更好的效果。”這樣的課堂評價語針對性強,能提醒學生,能及時幫助學生糾正錯誤。
五、通過知識建構,整體把握知識脈絡
在教學時經常遇到這樣一種現(xiàn)象:你要學生說出某個知識點時他很清楚,但要他畫出某一節(jié)甚至某一章的知識網絡圖時,他卻束手無策。這顯然不是因為學生不聰明,他們的思維敏捷甚至遠遠勝過教師,但在絕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教師解題總勝過一籌。
教師之所以勝過一籌是因為在教師的頭腦中有一張龐大的、嚴密的、有序的、立體系統(tǒng)的知識網絡。學生之所以無法靈活地運用、探索知識是因為他們的腦海里缺乏網絡,只有一張無序的、易破碎的小網絡,甚至是一些知識點而已。當他們需要解決某些問題或學習新知識時無法把儲存在記憶中的知識檢索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網絡,真正教給學生“活”的知識,從而使學生能力有質的提升。
比如:《文化生活》第二單元學完以后,我讓學生圍繞文化創(chuàng)新建構知識體系。通過知識建構教學,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構建知識,有效掌握知識,整體上把握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圍繞“創(chuàng)新”二字把本單元的知識串起來。文化在傳播中創(chuàng)新,文化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文化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可見,建構知識(知識網絡化)有以下好處。
1.網絡化的知識最便于記憶,只要記住一個便可引出一串,可以大大減輕記憶上的負擔,使書越讀越薄,以致于有用的知識全在心中,使知識隨時隨地可以重現(xiàn)。
2.知識網絡化之后,易于發(fā)展“聯(lián)想”,即開展活躍的、科學的思維,憑借網絡可以在更廣闊的空間演繹、推導、編織,獲得新的知識。
3.知識網絡化之后,有助于促進知識技能的遷移,達到舉—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由此可見,構建知識網絡對于學生靈活地運用、探索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新課程已不僅僅是新課標、新理念,它已經與合作、探究、展示、創(chuàng)新這些滾燙的字眼牢牢聯(lián)系在一起,讓我們與新課程一起成長,為學生每一天的成長而快樂著。作為教師,我只有堅持及時的、科學性的教學反思活動,才能在以后的教學中揚長避短,促進教學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從而成為一名新課程的實踐者、推動者。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