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彩琴
摘 要:教材作為連接師生活動的媒介,在教學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材既是教師引導學生活動的工具,也是學生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材是學生學習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工具,教材中的閱讀和活動往往是知識重點和難點的體現(xiàn),有效利用教材便成了教學中的重要內(nèi)容。
關鍵詞:有效利用;教材;地球的運動
教材作為連接師生活動的媒介,在教學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材既是教師引導學生活動的工具,也是學生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把許多重點知識放在閱讀和活動題中,而正文部分只是對重點知識的簡單概括。如果只是重視正文部分,勢必會影響學習的效果。所以如何有效利用教材是學好這門課的關鍵。
《地球的運動》是高中地理的一個重點,又是一個難點。加之這部分內(nèi)容是學生升入高中首先接觸的,而學生的初中地理知識非常欠缺,由于中考不考地理,加之初三一年沒有接觸地理,升入高中后,學生對地理自然有一種恐慌心理。所以引導學生逐步掌握是一種重要的策略,而教材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工具。下面我以有效利用教材學習地球的自轉為例,談談具體的做法。
在學習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時,教材正文部分羅列了三個意義。但具體內(nèi)容則通過閱讀和活動題來掌握,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分析。教材第18頁有兩個閱讀材料,教師應引導學生閱讀,然后總結出地轉偏移規(guī)律和地方時求算公式。閱讀1中提到:在北半球,它(地轉偏向力)指向運動方向的右側;在南半球,它指向運動方向的左側。沿赤道運動的物體,不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由此可以得出地轉偏移的規(guī)律,進而補充判斷地轉偏移的左右手法則。北半球用右手法則:伸出右手,掌心朝上,四指并攏和大拇指垂直,四指所指為物體原來的運動方向,大拇指所指為物體偏移方向。在南半球用左手法則,即伸出左手,掌心朝上,四指并攏與大拇指垂直,四指所指為物體原來的運動方向,大拇指所指為物體的偏移方向。這樣結合教材,就把地轉偏移的規(guī)律和判斷法則都學到了。
閱讀2中提到地方時的含義和變化規(guī)律,引導學生解讀這部分,然后總結出地方時的求算公式;所求地方時=已知地方時+或-經(jīng)度差(°)/1°×4分鐘,加、減號的選擇遵守東加西減的原則,也就是說如果所求地在已知地偏東,就要用已知地方時加上相差的地方時,如果所求地在已知地偏西,就要用已知地方時減去相差的地方時。經(jīng)度差的計算則要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即同為東經(jīng)度或西經(jīng)度,大數(shù)減小數(shù)為經(jīng)度差,一地為東經(jīng)度,另一地為西經(jīng)度,則兩者相加為經(jīng)度差。這是已知兩地的經(jīng)度和其中一地的地方時,求另一地的地方時的計算公式。那這個時候就要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已知兩地的地方時和其中一地的經(jīng)度,如何求另一地的經(jīng)度,這個問題比較難,我們要結合活動題(第18~19頁)來思考。
這個活動題要求粗略測定學校所在的經(jīng)度。先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活動題,分析出做題的思路。當學校所在地時間是12點時,一看手表北京時間是幾點幾分,即東經(jīng)120度的地方時已知了,這樣問題就轉化成已知兩地地方時和其中一地的經(jīng)度,求另一地的經(jīng)度的。但怎么就知道學校所在地為當?shù)?2點呢?結合活動過程的介紹,讓學生看明白想清楚。在這個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分析一天中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和日影長度的變化規(guī)律,以及一天中出現(xiàn)日影長度相等的兩個時間點關于12點對稱。當然,這個活動對于不同緯度地區(qū)是不同的,但我們的學校在北回歸線以北,所以沒有時間限制。
通過前面的閱讀和分析得知,只要經(jīng)度有一點差異,地方時就會不同。這樣用地方時計時就很不方便,于是引出時區(qū)和區(qū)時,那時區(qū)怎么劃分,時區(qū)怎么計算,這些問題逐步引出,讓學生思考,然后結合活動題得出結果。緊接著,學生也會想到一個問題,如果已知兩地的時區(qū)和其中一地的區(qū)時,怎么求另一地的區(qū)時,第19~20頁的一組活動題便是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中先選擇兩個城市,我們可以選北京和紐約,甲為北京在東八區(qū),乙為紐約在西五區(qū)。設定北京為8月1日8:00,求紐約的日期和時刻。可以有兩種解法,一是按照乙地在甲地的東邊計算,二是按照乙地在甲地的西邊計算。但實際結果是一樣的,要求學生完整地說出做題的思路和過程。在具體做題的過程中,還可以結合繪圖來解決,這樣就會更直觀更好理解。但是在按照乙地在甲地西邊計算的結果中出現(xiàn)了負值,怎么辦?于是給學生總結如何針對不同結果進行處理。如果結果>24,則結果減去24,為第二天的某一時刻,如果結果在0~24之間,則為當天的某個時間,如果結果<0,則結果加上24,為前一天的某個時間。但東西方位是相對的,我們通常選擇劣弧段考慮,在這個題中,西五區(qū)和東八區(qū),時區(qū)差為5+8=13,如果時區(qū)差>12,則東時區(qū)在西,西時區(qū)在東,我們直接按照西五區(qū)在東八區(qū)的東邊計算就行。這樣通過這個活動題,就可以讓學生掌握區(qū)時的換算,而且還強化了兩地之間的東西方位。
總之,教材是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工具。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結合教材中的圖文材料、閱讀和活動,有效分析、合理利用,這樣既方便又實用。讓學生學得更輕松更踏實。以上是我在實際教學中的一點心得,與大家共勉。
(作者單位 山西省平遙縣第二中學校)
?誗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