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翔 姜雨雯
摘 要: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自古以來就是集民眾創(chuàng)作的藝術性、實用性以及審美性于一身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的主題所要涵蓋的兩方面需求不外乎:其一,是物用方向的實用需求,其二,是精神導向的審美需求。遠古時期生產(chǎn)力水平的局限性一定程度誘發(fā)人類對自然和宇宙未知力量的向往與原始崇拜。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創(chuàng)作核心與本質訴求大都有圍繞辟邪祈福、求吉納祥的精神需求來展開的必要性,就人類本能而言,這種創(chuàng)作指向也是具有必要性的。求財亦是人類本能之一,精神滿足是人類對藝術功能性的主導性需求,其中既涵蓋對美好未來的期許,也有愉悅精神的審美體驗,探究古人將本能需求與藝術是如何巧妙關聯(lián),是探究民間藝術的又一課題。
關鍵詞:民間美術 財富 藝術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充滿了對財富追求的美好意愿,與“財”有關的傳統(tǒng)工藝、文物更是種類繁多。
一、“顯性”的“財”
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中與“財”有關的文物中最有特色的應當首推搖錢樹了,它寄托了人們對財富的渴望與追求?!度龂尽分小囤瓌e傳》中寫道,相傳古時有一個名叫邴原的人,一天外出途中拾得一串錢幣,左顧右盼不見失主前來尋找,于是他靈機一動,將錢幣懸掛于一棵大樹上便匆匆離去。隨后路過此地的人,見到樹上有錢,誤以為是上天恩賜,降下神樹,于是紛紛把自己的錢也掛在樹上,以祈求日后能夠得上天賞賜,獲得更多的財富,從此民間就形成了使用搖錢樹來祈求財富的風俗習慣。求財?shù)牧曀?,追其根源,可以上溯至遠古人類對樹木的崇拜,亦稱神樹崇拜。從生命起源之初,人類便同一種物質結下不解之緣,人類經(jīng)歷的每一次大的社會變革,取得的每一次大的社會進步幾乎都離不開這種物質,回顧遠古文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秘,從構木為巢(巢氏)到鉆木取火(燧人氏),從(用樹皮)結繩織網(wǎng)(伏羲氏)到揉木為耒(神農(nóng)氏),都體現(xiàn)出這種物質對中國先民文化的影響,這就是樹木。自此,遠古先民對樹的崇拜與依戀也便不難解釋了。
依附于人類對神樹的崇拜,搖錢樹便被賦予了多種文化意義。一種觀點認為,搖錢樹做祭祀用,但使用范圍極其有限,僅限于逝者家庭范圍內的使用;另一種觀點認為,搖錢樹可做祛邪消災之法器使用,據(jù)史料記載,搖錢樹曾作為早期道教法器出現(xiàn),它能庇佑生靈,起到祛邪消災之功用;第三種觀點認為它是一種陪葬器具,遠古文明將陪葬視為對死者的尊重,并將陪葬物品幻化成寄托親友哀思的物化產(chǎn)物。而搖錢樹則是用作專門的陪葬用冥器在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中有所展現(xiàn)。據(jù)相關考古發(fā)現(xiàn),東漢時期墓葬中常有各種呈現(xiàn)不同藝術形態(tài)的搖錢樹藝術品出土,人們通常會在樹上掛滿錢幣,講述各類富于神話性的神仙故事,祈盼它能不斷“開枝散葉、果實累累”,期望逝者即便進入死后仙界,也可大富大貴,財源滾滾。
搖錢樹不僅能為人類消災擋難,而且能為人類帶來豐盈的財產(chǎn),這種思想在中國先民腦海中根深蒂固,而民間藝術嫁接于這種對財富的精神指向便顯得更加具有時代意義。據(jù)記載,中國古時許多爵位權貴、官宦人家會將搖錢樹作為鎮(zhèn)宅祈福之器具,通常置于前廳之中,這種現(xiàn)象在漢魏時期尤為盛行。隨著朝代更替,又有了在歲末借用“搖錢樹”祈年的習俗,這一習俗曾在浙南一帶有所流傳,正如史料記載:“歲暮取松柏枝大者,插于瓶中,綴以古錢、元寶、石榴花等,謂之 搖錢樹 ”,它寄托了人們對富足安康美好生活的追求。
事實上,搖錢樹的原型是桂樹,傳說中桂樹生長繁茂,即便遭受砍伐,砍傷處仍會立即愈合,因而桂樹永遠也不會被砍光,于是它便有了長生富貴的美好寓意。而人們則借助搖錢樹表達了一個最質樸、最簡單、最直接的愿望,那就是財源滾滾,源源不斷。
二、“隱性”的“財”
中國古代像搖錢樹這樣直接表達對財富向往的物品并不多見,人們更喜歡用含蓄的手法表現(xiàn)那些寓意美好的事物。比如,福祿壽喜財這些文字都有著吉祥美好的寓意,而中國古人偏偏能將這些文字所表達的含義用一種巧妙的方式展現(xiàn)的生動傳神,蝙蝠代表福,梅花鹿代表祿,仙鶴和喜鵲分別代表壽和喜,福祿壽禧每一種動物都有一個吉祥的寓意,而財區(qū)別于他們,它并不是用一種動物來表現(xiàn)它的內涵,而是一種經(jīng)常看到而且可以吃的植物,它就是白菜。
白菜寓意百財(諧音),百財聚來,其次,白菜葉青幫白,人們習慣在過春節(jié)的時候吃長葉白菜,其寓意為天長地久,清清白白。關于此題材的藝術作品多為玉雕作品,而造型又分為單一或與動物搭配組合,如蟈蟈,善于鳴叫,有很強的繁殖力,寓意多子多孫,同時與“國”諧音,帶有對國家富足的美好祝愿。
臺灣故宮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翠玉白菜(圖1)就是該題材的代表作品。翠玉白菜是依照翡翠的固有形態(tài)雕琢而成,藝人對這塊一半灰白、一半翠綠的灰玉進行了巧妙構思,將翠綠的部分雕成菜葉,而白色的部分順勢雕成菜幫,栩栩如生的將菜葉的自然反卷以及清晰分明的脈絡進行了雕飾,而攀爬在菜葉上的兩只紅色小憩的螽斯蟲更是為作品增添了些許活力。正所謂“天工開物,匠心獨運”,缺少能工巧匠的精心雕飾亦或缺少固有的純天然翡翠珍品,又如何能創(chuàng)造出流芳百世之藝術佳作。這棵“翠玉白菜”起初并非為臺北故宮博物館所擁有,原是清末珍妃的陪嫁物,珍妃死后由姐姐瑾妃保管,而后一直珍藏于北京永和宮。與此同時,這件嫁妝的特別含意也為藝術品添色不少,在當時,白菜象征家世清白,而螽斯蟲[1]則有子孫綿延之意,可見古人高超的藝術造詣。
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說古代建筑“隨其國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經(jīng)濟之趨向”,恭王府的“蝠池”便是建筑作為民族文化載體的真實寫照。蝠池由于形狀酷似蝙蝠而因此得名,位于恭王府花園“獨樂峰”的正面,環(huán)繞著“蝠池”種植著數(shù)棵榆樹,時至春末,蝠池中便洋洋灑灑的散落著榆樹錢,此景更是彰顯了設計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錢”落池中,“蝠池”便成了名副其實的“聚寶盆”。蝠池借“?!?的諧音和“財”的引申寓意,成為恭王府祈福的寓意之一。
時至今日,除夕夜家家戶戶吃韭菜餡兒餃子,因韭菜,韭菜,取諧音“久財、久財”,寓意長久發(fā)財、財源不斷。這些隱形寓意所折射出古人對財富、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彰顯著古人的智慧,運用聯(lián)想、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等文學寫作手法于藝術創(chuàng)作中,構思巧妙,設計獨特,借勢造實,實乃巧奪天工。endprint
三 “創(chuàng)造性”的“財”
充滿智慧的古人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的文字間的借代關系,創(chuàng)造出合體字,被人所熟知的如“黃金萬兩”和“招財進寶”,巧妙的組合足可見證古人高超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合體字(圖2)即連體字,根據(jù)新華字典解釋,又被稱之為“吉利字”“吉語字”和“吉祥合體字”,包括我們常見的紅雙喜字體。起初它是作為軍隊發(fā)號施令以及征調兵力的憑證所用,最早出現(xiàn)于先秦,君主或部隊統(tǒng)領將幾個篆字拼接在一起刻于竹或木上,并將其分為兩部分,由雙方首領分別掌管,用來傳達指令或是徵調軍隊,使用拼合的方法來驗證真假。
到了兩漢時期,道教盛行,道士們便借用這種手法并加以改進,創(chuàng)造了所謂符篆(圖3),亦稱為 “復文”。也正是借助符篆的出現(xiàn),吉語合成文字得以興起。符籙向來被認為帶有招致鬼神,壓鎮(zhèn)精魅的神奇力量,長期被應用在道教符籙上的合體字逐漸散播至民間,人們耳濡目染,由此吉語合成文字開始興起。
大概是從宋代起,合體字已開始擺脫其原有形態(tài),脫開“符”的范疇,由道教的意念傳播道具向民間藝術演變,逐漸演化成民眾表達趨利避害、求吉納祥愿望的一種手段。古人祈求平安、健康、財富的愿望也由此得以增加其藝術表現(xiàn)形勢。說到這里,必須提到一件極其珍貴的文物——天下第一福。
北京恭王府花園里的康熙“福字碑”,是康熙皇帝御筆書寫的福字,也是恭王府的鎮(zhèn)宅之寶。康熙十二年,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皇后即將60壽辰,卻病重纏身,久治不愈,康熙皇帝吃齋一個月,打坐祈福,頓悟之下一氣呵成了這個“?!弊?。這個福字包含了多種含義,巧妙的是“財、子、多、壽、田幾個字”(圖4)均被涵蓋于這個福字之中,多子、多福、多壽、多財成為“?!弊值莫毺卦⒁?。相傳,在民間又流傳著一個別名——“長瘦(壽)?!?,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曾作《蘭亭序》,他對“壽”字的刻畫手法被康熙借用,并作為福字右半部的構思源頭,而在現(xiàn)存可見的墨寶中,它是唯一將福與壽寫在一起的福字,被世人稱為“福中有壽,福壽雙全”。而且細究此“?!弊郑镒至粲杏嗟囟形捶饪?,因此是取其洪福無邊、無邊之福之寓意。
為了留住福字碑,和珅也進行了巧妙的設計,他命人在太湖石上刻了一個巨大的“壽”字,將福字嵌在里面成為“壽”字的一點,成為壽中有福,而對那些想要破壞或取出福字碑的人來說,這個造景的設計確實使人無從下手,其一,如果要取出“福字碑”,便要把壽字截斷、毀壞,這便是折壽;其二,由于福字碑深藏于密云洞里,假使把壽字一起拿走,便會破壞假山堆砌而成的二龍戲珠的龍首,這便是拆龍頭,其三,由于福字碑的朝向恰好與風水中的龍脈吻合,這便是斷龍脈。要以毀龍頭、斷龍脈、損福折壽的代價才能取回福字碑,因此福字碑才得以保存至今。
四、“意念化”的“財”
人們祈求得到財富,因此與財有關的事物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如春節(jié)的對聯(lián),上聯(lián):高居寶地財興旺,下聯(lián):福照家門富生輝,橫批:心想事成。人們祈求財富,寄托希望的方式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也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
在中國古代,人們把對財富的信仰逐漸轉變成了對神靈的崇拜,這從大大小小的財神廟中,我們就能看得出來。中國的財神廟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的財神也是種類繁多。春節(jié),是中國民間最隆重而盛大的舉國歡慶的全民節(jié)日,除夕之夜人們守歲、吃餃子,徹夜不眠,等待著財神的到來。在大年初二這一天,按照傳統(tǒng)習俗還要祭財神,民間將財神分文、武財神兩大類,武財神主要是指趙公明、關公;而文財神則主要為比干、范蠡、劉海。比干即為道門福祿壽中祿的人物形象。除此之外,人們信仰的財神還有五圣、和合二仙、文昌帝君,還有活財神沈萬三等。
在財神當中,正財神趙公明(圖5)最受尊拜,傳說他是主要負責“買賣求財”的專司,由于職責所在,人們更相信崇拜趙公明能給他們帶來真正的財富,因此許多商家都喜歡擺它以祈求財源廣進,正如河北《陽原縣志》云:“財神,各商家各供于號中。每歲正月,為財神特別祀期,如民家之祀天地然。每歲二月十八日,亦獻戲酬之。”而這種習俗也是由明代中葉左右開始盛行。趙公明財神形像大多頭頂頭盔,身披戰(zhàn)甲,著戰(zhàn)袍,手持皮鞭,他濃眉黑目,形象威猛高大。身邊常配有珠寶、元寶、珊瑚或更直接的聚寶盆之類的寓意財富的吉祥器物。除此之外,劉海被稱為準財神,他的形象大多為頑童形象,頭發(fā)蓬松散落于額前、手中舞動著錢串的一邊,而一只三足的大金蟾卻嘴叼錢串的另一端,做跳躍狀,充滿了喜慶、吉祥的財氣。由此形象引發(fā)的“劉海戲金蟾”(圖6)也常常出現(xiàn)在民間年畫和剪紙中,歷代藝術家也有不少相關題材的傳世佳作。傳說劉海經(jīng)常周濟窮人,他走到哪里就會把錢撒到哪里,為人民帶來財富,也為人民帶來希望,因此他頗受民眾的喜愛,民間亦有“劉海戲金蟾,一步一吐錢”之說。
五、“寄托性”的“財”
錢,在一般人看來,都是用來流通交易的工具,不過古時候的錢用途卻有很多種,他們認為錢是一種很神圣的東西,可以祛邪避災,在錢幣上鑄出不同的圖案及文字,以祈求平安、富貴和吉祥。古時候的一些達官貴人、官宦權貴通常會在身上佩戴一些飾品,而有些飾品形式類似錢幣,我們也時??梢詮墓叛b劇中看到,這種錢幣形式的飾品被成為“佩錢”,佩錢與我們日常用于貨幣流通的錢幣并非屬于同一概念,它的功能與護身符相似。佩戴此類飾品主要是祈求逢兇化吉,轉危為安之功用。而多數(shù)佩錢用料、做工和藝術性都很強,因而雖不是真正流通的貨幣,也無實際價值,但它仍深受人們的喜愛,原因也許就依附于它吉祥美好的深層寓意之中。
佩錢的外形酷似錢形,但不同的是,佩錢上面繪有抽象圖案或吉語。其中,有些錢幣上注有“上林”“延年”等二字吉語,更多的如“富貴昌樂”“金玉滿堂”“與天無極”“富貴未央”“長生未央”“長樂未央”等四字吉語,這類花錢亦被稱為吉語錢;此外在錢幣上刻有牛、羊、豬等生肖紋樣的生肖錢;在錢幣上刻有疾馳奔跑的馬形圖案、輕盈飄逸的馬形圖案的馬錢;在錢幣正面刻有錢文,背面雕刻動物紋樣、植物紋樣、龍鳳紋樣、人物圖樣、抽象圖案、云紋等的錢文錢;錢幣上繪刻與民間占卜、社會習俗相關圖樣的咒語錢,雖然存在如此多的花錢類型,但最主要的花錢類型依舊是吉語錢。
在古代,錢幣的用途很多,據(jù)史料記載,人類的居住環(huán)境不斷發(fā)展,由最初的洞穴最終演變成房屋經(jīng)歷了漫長的時間,因此在中國古代,人們十分注重房屋的建筑,在建筑施工中,上梁是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工序之一,為了保證上梁過程的順利,古人發(fā)明了“上梁錢”,它的主要作用是驅災避邪,如果想要振(鎮(zhèn))宅,便可在錢上鑄有平安振宅字樣,如果想要辟邪,便可在錢幣上鑄有“斬妖伏邪”字樣;在清代,子女成婚的大喜之日,父母會為子女準備“密戲錢”又稱“合歡錢”,并將其撒在床上,這類錢幣正面刻有“風花雪月”,通常是作為女兒的陪嫁之物,寓意嫁女祈求多子多福;古人出行并非如今人,有許多安全保障,因此,對他們而言,出門行旅伴隨著未知的危險,佩戴鑄有“順豐大吉”的錢幣可保其一帆風順、平安歸來。陜西省茂陵博物館藏的西漢“日入千金,長毋相忘”佩錢(圖7),屬于行旅隨身佩帶系掛所用的吉語錢,即類似我們今天所用的“出入平安符”, 它寄托了對親人的牽掛、思念、叮囑……形形色色的錢幣表現(xiàn)出人們美好而吉祥的愿望,這些也都彰顯出人們對財富的崇敬與厚愛。
結語
從古至今,財富一直是人們追求的對象,但人們追求的并不是財富本身,而是它為我們帶來的那些幸福美滿的生活,為我們承載的那份美好的愿望,藝術充當一個載體,承載人們對“財”的期望,古人能做到“財”藝雙全,足可見古代先人的卓越才能、智慧與藝術創(chuàng)造力。
設計藝術理應順應自然規(guī)律、科學規(guī)律以及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而不是一味的追求人類的自我放逐,那些貼近卻又清晰彰顯人們生活本質的、民間的樸實而美好的夙愿為我們提供的創(chuàng)作源泉足可以引導我們通往人類的一個詩意生存和精神自由的空間。在這樣的前提下,設計師和設計教育者理應秉承“天工開物,匠心獨運”的藝術思想,尊重規(guī)律,立足民生物質及精神需求的滿足,以人類整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價值尺度和標準,運用活性思維進行藝術構思,這,才是中國傳統(tǒng)民間美術的發(fā)展新道路。
注釋
[1] 螽斯蟲,屬飛蝗科,俗名“紡織娘”或“蟈蟈兒”,善于高聲鳴叫,繁殖力很強。在《詩經(jīng)·周南》中有“螽蟲”一篇是為祝福他人子孫眾多的詩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