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兩《唐書·(車)輿服志》是專門記載唐代輿服制度的重要文獻,其中所描述的佩飾制度是唐代輿服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唐代對不同階層人們的佩飾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是統(tǒng)治者維護其政治秩序的關鍵性標志。文章從魚符與魚袋制度、腰帶制度、佩綬制度幾個方面對唐代等級森嚴的服飾制度進行了具體分析。
關鍵詞:《輿服志》 唐代 服飾制度 佩飾
兩《唐書·(車)輿服志》中有很多關于唐代官服上的佩飾記載,唐代官員在穿朝服時,身上要佩戴多種飾物,用于標識等級。統(tǒng)治者對各級官員所戴的佩飾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這些復雜的佩飾制度是唐代統(tǒng)治者“昭名兮,別等威”的工具,集中體現(xiàn)了唐代森嚴的等級秩序。雖說佩飾隨著輿服制度大約始于周代,但一直到唐代,這部分內(nèi)容才得到充實和完善,佩飾種類也比前代增加許多,其明尊卑,辨貴賤的作用更是較前明顯。正如杜甫《太子張舍人遺織成褥段》詩所言“服飾定尊卑,大哉萬古程”。[1]
一、魚符與魚袋制度
佩魚符、魚袋是唐代官員佩飾制度中極重要的一項。唐代的魚符制度源自前朝的符信制度,符信就是我國古代調(diào)兵遣將時所時所使用的憑證,較為常用的是銅虎符,唐代曾因避唐高祖李淵祖父李虎之諱,而改稱魚符。因為唐王朝為李姓,魚取鯉魚形,有以“鯉”喻“李”之意,武則天當政時,曾一度將魚符改為龜符?!杜f唐書·輿服志》記:“天授元年九月,改內(nèi)外所佩魚并作龜,久視元年十月,職事三品已上龜袋,宜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上守下行,皆從官給?!盵2]后人如宋代王應麟等分析這一現(xiàn)象時,認為武則天以龜為玄武,故以龜喻武姓,去魚則是去掉李姓??墒牵妪斨粚傥鋭t天在位時政,至唐中宗李顯登位,又回歸為佩魚了。這在《舊唐書·輿服志》中被記載:“神龍元年二月,內(nèi)外官五品已上依舊佩魚袋。六月,郡王、嗣王特許佩金魚袋?!盵3]在唐代輿服制度中,佩魚始終是主流。
《舊唐書·職官志》記載魚符制度的功能為:“凡國有大事,則出納符節(jié),辨其左右之異,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焉。一曰銅魚符,所以起軍旅,易守長。二曰傳符,所以給郵驛,通制命。三曰隨身魚符,所以明貴賤,應征召。四曰木契,所以重鎮(zhèn)守,慎出納。五曰旌節(jié),所以委良能,假賞罰。[4]從上述記載可得知,銅魚符與隨身魚符實為兩制,雖同名為魚符,但其功用有別:一是為了調(diào)動軍隊,更換地方長官用的銅魚符,另一種則是用于表明官員身份的隨身魚符。
銅魚符和隨身魚符在功用上有所區(qū)別,其使用程序也有所不同。據(jù)《唐律疏議·擅興》記載:“應給魚符及傳符,皆長官執(zhí)。長官無,次官執(zhí)……及不以符合從事,或符不合,不速以聞,各徒二年;其違限不即還符者,徒一年。余符,各減二等?!盵5]也就是說,這種用于調(diào)發(fā)軍隊用的魚符不必隨時都帶在身上,只在有詔令時隨時取出,與朝廷長官所持的另一半相符,以明真?zhèn)巍?/p>
而隨身魚符必須隨身佩戴,它既是官員身份、地位的象征,又是官員出入宮門的通行證?!缎绿茣ぼ嚪尽酚涊d:“隨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左二右一,左者進內(nèi),右者隨身。皇太子以玉契召,勘合乃赴。親王以金,庶官以銅,皆題某位姓名。官有貳者加左右,皆盛以魚袋,三品以上飾以金,五品以上飾以銀,刻姓名者,去官納之,不刻者傳佩相付。”[6]
唐初,能佩魚符者,僅有五品以上的官員,但是這些官員在退休及離任時就要解去魚袋。到武則天當政時,都督、刺史等也開始佩魚符?!缎绿茣ぼ嚪尽酚涊d:“景龍中,令特進佩魚,散官佩魚自此始也?!盵7]自此,散職也開始佩魚。而諸如員外、檢校等一類非正職,級品較低的官員,自武則天、中宗后,也得以佩魚。而且還演變成終身佩飾?!杜f唐書·輿服志》記載:“至開元九年,張嘉貞為中書令,奏諸致仕許終身佩魚,以為榮寵。以理去任,亦聽佩魚袋?!盵8]從令文上看,只涉及終身為官,死于任上的情況。至此,魚袋無論生死、致仕即可佩帶終身。
唐朝魚袋制度與隨身魚符密切相關,所謂魚袋也就是盛放隨身魚符的袋子?!杜f唐書·輿服志》的記載中可以看到:“高祖武德元年九月,改銀菟符為銀魚符。高宗永徽二年五月,開府儀同三司及京官文武職事四品、五品,并給隨身魚。咸亨三年五月,五品已上賜新魚袋,并飾以銀。三品已上各賜金裝刀子、礪石一具?!盵9]文中所謂新魚袋是相對舊魚袋而言,可知魚袋之制必行于咸亨三年之前。另據(jù)《唐會要·輿服上》“魚袋”條載:“五年八月十四日勅:‘恩榮所加,本緣品名,帶魚之法,事彰要重,豈可生平在官,用為褒飾,纔至亡沒,便即追收。尋其始終,情不可忍。自今已後,五品已上有薨亡者,其隨身魚袋,不須追收?!盵10]此敕令意味著,以前主要作為盛裝官吏執(zhí)事進出證件的魚袋,至此己被官方正式作為一種飾件賞賜給高級官員了。到盛唐時,由于佩魚制度漸漸松散,已成為滿朝皆魚符,甚至出現(xiàn)了杜甫所云“銀甲彈箏用,金魚換酒來”[11]的現(xiàn)象??梢钥闯鲷~符、魚袋范圍擴大到地方官,其作為證件的作用已然日漸減弱,而作為身份地位的標志卻日益突出了?!半S身魚符者,以明貴賤”的社會標識功能進一步加強了。
二、腰帶制度
佩魚符、魚袋的同時,唐代官員服飾中還有許多相關佩飾,如具有實用功能又具有標識功能的腰帶。
唐代官員使用腰帶的制度,是在隋代基礎上形成的。官服配束腰帶起源較早,然而直至東漢時期,似乎佩束腰帶尚無尊卑之分,據(jù)《中華古今注》卷上“文武品階第”條載:“每以端午,賜百僚烏犀腰帶”。[12]這一習俗,從某一角度反映了這一事實,而且《后漢書·輿服志》中也未見有關腰帶等級的記述,至隋唐才有了一定的級別標識功能?!杜f唐書·輿服志》記:“……天子朝服亦如之,惟帶加十三環(huán)以為差異,蓋取于便事?!盵13]
革帶的形制,是由帶鞓、帶銙、帶頭及帶尾等組成。鞓就是皮帶,它是腰帶的基礎,任何一種帶飾,都必須聯(lián)綴在鞓上。唐代以后,在鞓的外表,大多用彩色布帛包裹,所以有紅鞓、黃鞓及黑鞓之稱,唐代多喜用黑鞓。帶頭一般多用兩個,左右各一。通常用金屬做成,其制繁簡不一,有的做成扣式,上綴扣針,有的做成卡式,考究者還在帶頭上鏨刻各種紋飾。endprint
唐代官服使用腰帶,有著嚴格的等級標識,如以銙具的質(zhì)料及數(shù)量來區(qū)分尊卑。銙是從中亞游牧民族皮帶上為掛物設環(huán)演變而來的一種裝飾,造型有方形、圓形、橢圓形及雞心形或片狀等。《新唐書·車服志》記述了在武德年間曾兩次頒布的腰帶制度,第一次規(guī)定為:“一品、二品銙以金,六品以上以犀,九品以上以銀,庶人以鐵?!盵14]后又規(guī)定:“以紫為三品之服,金玉帶銙十三;緋為四品之服,金帶銙十一;淺緋為五品之服,金帶銙十;深綠為六品之服,淺綠為七品之服,皆銀帶銙九;深青為八品之服,淺青為九品之服,皆鍮石帶銙八;黃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銅鐵帶銙七?!盵15]
帶尾是釘在鞓的兩頭用以保護革帶的一種裝置,原為一個帶尾,以后發(fā)展成飾品時成了兩個,專用于裝銙革帶。它的材料和裝飾,均根據(jù)帶銙而定。唐人系帶方式還有一定的規(guī)矩,腰帶系束之后,帶尾必須朝下,以表示自己對朝廷的順服,這種慣式產(chǎn)生于唐初。據(jù)《新唐書·車服志》載:“腰帶者,搢垂頭于下,名曰尾,取順下之義?!盵16]這以后,歷朝官員系帶均按這個規(guī)定,一直到明末。
從兩《唐書·(車)輿服志》記載看,官員所戴腰帶的規(guī)定曾有多次變化,定型大約在唐高宗李治時期。高宗時,由于服飾混亂,百官士庶每每不依令式服用,因而在上元元年(674)對官服腰帶的銙質(zhì)及銙數(shù)重新申明:“文武三品已上服紫,金玉帶。四品服深緋,五品服淺緋,并金帶。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并銀帶。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淺青,并鍮石帶。庶人并銅鐵帶。”[17]后來睿宗李旦重申了上元元年的規(guī)定:“景云二年四月二十四日制,令內(nèi)外官,依上元年年敕,文武官咸帶七事,其腰帶一品至五品,并用金;六品至七品,并用銀;八品九品并用鍮石。”[18]玄宗在開元初年對革帶之制進行了一些改動,《唐會要》記載:“開元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勅,百官所帶銙、巾、算袋等,每朔望朝參日著,外官衙日著,余日停。其年七月二十五日敕,珠玉錦繡,既令禁斷。準式,三品已上飾以玉,四品以上飾以金,五品已上飾以銀者,宜于腰帶及馬鐙酒杯杓依式,自外悉斷。”[19]另據(jù)《通典·禮二十一》“嘉禮”條載:“貞元七年十一月,令常參官復衣綾袍,金玉帶,至八年十月,賜文武常參官大綾袍。”[20]三者雖在帶制上未做很大變動,甚至終唐之世百官服用均依上元元年令式,但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腰帶的規(guī)定在唐代是頗為細致的。
三、佩綬制度
“綬”是古代用以標識官員品級的一種帶狀絲織物。按古代冕服制度,綬有大小之別,均為兩條。“大綬”是標明品秩的佩飾,用各種顏色的絲編組而成,并以其色彩的多寡來標明品秩的大小。“小綬”是系印紐的絲帶,較“大綬”短,其間還系有玉環(huán)為飾。綬制始于周代,行于漢代,唐宋沿用。《舊唐書·輿服志》記載:“白玉雙珮,玄組雙大綬,六彩,玄、黃、赤、白、縹、綠、純玄質(zhì),長二丈四尺,五百首,廣一尺。小雙綬長二尺一寸,色同大綬而首半之,間施三玉環(huán)。朱襪,赤舄。祀天神地祇則服之。[21]唐代的綬帶一般多直接系結(jié)于腰下,已從以前印紐上的系帶演變成單純的飾物。
為確保官員禮服的正規(guī)性,體現(xiàn)出等級差別,朝廷還對官員朝服所佩戴“綬”的色彩和尺寸加以規(guī)范?!杜f唐書·輿服志》載:“諸珮綬者,皆雙綬。親王纁朱綬,四彩,赤、黃,縹、紺。純朱質(zhì),纁文織。長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廣九寸。一品綠綟綬,四彩,紫、黃、赤。純綠質(zhì),長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廣九寸。二品、三品紫綬,三彩,紫、黃、赤。純紫質(zhì)。長一丈六尺,一百八十首,廣八寸。四品青綬,三彩,青、白、紅。純青質(zhì)。長一丈四尺,一百四十首,廣七寸。五品黑綬,二彩,青、紺。純紺質(zhì)。長一丈二尺,一百首,廣六寸。自王公以下皆有小雙綬,長二尺六寸,色同大綬而首半之。正第一品佩二玉環(huán),自外不同也。有綬者則有紛,皆長六尺四寸,廣二尺四分,各隨綬色?!盵22]文中提到的“紛”則是與“綬”相配屬的一種飾物,有綬者者則有紛。“紛”,按《尚書·顧命篇》載:“如綬有文而狹者也?!盵23]實際即為編組的彩色絲帶。紛與綬的顏色、文彩均同,只是比綬狹窄而短。
結(jié)語
兩《唐書·(車)輿服志》中所記載的佩飾制度,在封建社會官服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繼承了自周以來實行的傳統(tǒng)佩飾制度,并對前代出現(xiàn)的一些佩飾,如魚袋、環(huán)帶等加以發(fā)展,并賦之以新意,以后宋明各朝基本上繼承了唐代的佩飾制度。另外,與前朝相比,唐代官服佩飾增多,這應看作是與絲綢之路傳來的游牧文化有關。唐裝中專有胡服,女子也著西域少數(shù)民族服裝。游牧民族隨水草而遷居,腰帶上常會佩掛刀、礪石等物,演變到唐代官員服飾上,其原本的實用性減弱,添加的社會性又被注入了裝飾性。唐代服飾是集中了歐亞兩大洲多個民族文明的結(jié)晶體,從官員佩飾一點即可體現(xiàn)出來。
項目來源:
1.201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東方服飾設計審美研究”項目編碼:12BG063
2.天津市2012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唐史·輿服志》禮儀服飾研究”項目編碼:TJZL12-030
注釋
[1]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M].第三冊,長沙:岳麓書社,1998:63.
[2][后晉]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1954.
[3] [后晉]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1954.
[4] [后晉]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1847.
[5 ]曹漫之主編.唐律疏議譯著[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592.
[6]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 [M].北京:中華書局,1975:525.
[7]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 [M].北京:中華書局,1975:526.
[8][后晉]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1954.
[9][后晉]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1954.
[10][宋]王漙.唐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55:579.
[11][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M].長沙:岳麓書社,1998(第三冊):62.
[12] 古今注 中華古今注 蘇氏演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6:25頁。
[13] [后晉]劉昫.舊唐書 [M].北京:中華書局,1975:1951頁.
[14]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 [M].北京:中華書局,1975:527.
[15]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529.
[16][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527.
[17] [后晉]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1953.
[18] [宋]王溥.唐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90:570.
[19] [宋]王溥.唐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90:570.
[20] [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0:1727.
[21] [后晉]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1936.
[22][后晉]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1944.
[23]江灝等譯.今古文尚書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317.
參考文獻
1 (后晉) 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 (宋) 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 孫機.中國古輿服論叢[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4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5 華梅 王鶴.《輿服志》中的縱向符號標示體系研究[J].天津: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6 紀向宏.《舊唐書·輿服志》中的服色及章紋體系建制[J].北京:藝術與設計(理論),201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