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艷風,譚文華
(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福州 350002)
在文化軟實力競爭成為國際競爭焦點的當今時代,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資源和寶貴財富。而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和財富,就必須提升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的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作為新中國的主要締造者,毛澤東的文化創(chuàng)新思想非常豐富,他結合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國的具體國情,提出了文化工作的方針和政策,以及促進文化藝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原則和途徑,推動了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今天,深入研究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文化創(chuàng)新思想,對于推動我國的文化創(chuàng)新實踐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新民主主義時期,毛澤東對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中國新文化有很多的論述,概而言之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三化”原則即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國新文化要堅持“民族化、科學化、大眾化”這三個原則,是作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文化綱領而提出來的。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指出:“中國的新文化”就是在共產主義指導下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保?](P706)在《反黨八股》中,他再次提出了“三化”問題,并認為“三化”是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國新文化的基本原則和方向。
一是民族化。在毛澤東看來,新民主主義時期所倡導的文化,在內容上是反對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奴役,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在形式上是屬于我們這個民族的或者帶有我們本民族特點,換言之,民族文化就是革命內容與民族形式的結合?!懊褡宓男问剑旅裰髦髁x的內容——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新文化。”[1](P707)毛澤東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堅持的原則是:既要“吸收外國的東西”,也要“重視中國的東西”;既要反對洋化,也要反對復古?!拔覀兇┸娧b,還是穿現在這種樣式的,總不能把胸前背后寫著勇字的褂子穿起。民族化也不能那樣化。”[2](P745-753)總之,“民族化”就是要把時代特點與民族特點有機結合起來。
二是科學化。新民主主義時期所倡導的文化是反對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理論與實踐相一致的。同時,中國的新文化又是在封建文化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因此,我們必須尊重歷史,決不能割裂歷史,但是,對于封建時代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我們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即是說,我們既要尊重中國的歷史,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又要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對待古今中外的文化,發(fā)展民族新文化,從而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對于人民群眾,“主要地不是引導他們向后看,而是引導他們向前看”[1](P707-708)。這才是科學的態(tài)度,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所要求的。
三是大眾化。新民主主義時期所倡導的文化是民主的、大眾的文化,因為人民大眾既是革命文化豐富的源泉,又是革命文化最為廣泛的服務對象。這種文化的性質決定了它要為全民族90%以上的工農勞苦大眾服務,即它應該是“大眾化”的文化。而如何做到“大眾化”呢?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內容方面,也就是思想感情。毛澤東說:“什么叫大眾化呢?就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保?](P851)二是形式方面,主要在于語言?!把哉Z必須接近民眾?!保?](P708)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毛澤東又對此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論述,指出:“如果是不但口頭上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實行大眾化的人,那就要實地跟老百姓去學,否則是仍然‘化’不了的?!比绻疤焯旌按蟊娀?,而“連三句老百姓的話都講不來”,那就不是“大眾化”,而是“小眾化”。他還引用了季米特洛夫在這方面的許多精辟論述告誡人們,必須把語言的群眾化、通俗化當作一條“布爾什維克的定律”牢牢地記?。?](P841-843)??傊?,“大眾化”就是要求文藝革命工作者要用革命文化來教育和武裝人民大眾,使其成為人民大眾有力的思想武器,同時又要把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作為其創(chuàng)作的源泉,堅定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根本方向。
“三化”作為一個較為完整的文化工作方針,是新民主主義時期毛澤東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明確提出來的,這也是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中所沒有提到的?!叭痹瓌t對于我們今天推動我國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仍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第一,文藝創(chuàng)新要為誰服務。毛澤東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觀點,聯(lián)系中國當時的具體國情,豐富并發(fā)展了列寧關于文學應該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的思想。他指出:“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chuàng)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保?](P863)毛澤東認為文藝既要為中華民族最廣大的人民大眾服務,又要把工農兵作為最主要的描寫和服務對象的這種思想,盡管作為方向性的提法現在有所變化,但其基本精神仍然是帶有根本性、長遠性指導意義的。
第二,文藝創(chuàng)新服務于人民的方式問題。關于文藝如何服務人民大眾的問題,毛澤東從理論上和政策上提出了“兩個結合”的方法:一個是文藝工作者和人民群眾相結合;另一個是普及和提高相結合。從第一個“結合”來看,就是要求革命文藝工作者“一定要在深入人民群眾的過程中,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自覺改造世界觀,轉變“立足點”[3](P857)。要使文藝按照無產階級的這個方向發(fā)展,就要實現第二個“結合”,既普及又提高,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叭魏我环N東西,必須能使人民群眾得到真實的利益,才是好的東西。就算你的是‘陽春白雪’吧,這暫時既然是少數人享用的東西,群眾還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那么,你不去提高它,只顧罵人,那就怎樣罵也是空的?,F在是‘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統(tǒng)一的問題,是提高和普及統(tǒng)一的問題?!保?](P864-865)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文藝思想。
文藝與人民的關系問題,是一個根本性、原則性的問題,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核心,是毛澤東對馬克思、列寧文藝理論最突出的貢獻,對于當前我們的文藝深入貫徹“二為”方針,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再者,文藝創(chuàng)新的源泉來自于生活。毛澤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深刻地分析了文學與生活的關系問題。文學與生活的關系,可以概括為八個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源于生活。毛澤東認為,社會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社會生活雖然“是自然形態(tài)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它卻是“最生動、更豐富、最基本的東西”,“這是唯一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個源泉”。中國古代和外國的文藝作品是不是源泉呢?不是。它們“不是源而是流”。這些文藝作品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鑒,但是借鑒決不能“代替自己的創(chuàng)造?!保?](P860)
高于生活。毛澤東又指出:“人類的社會生活雖是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雖是較之后者有不可比擬的生動豐富的內容,但是人民還是不滿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边@是因為“雖然二者都是美,但是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保?](P861)這里說的反映不是機械地反映,而是能動地反映。社會生活只是原料,只有經過作家的加工和改造才能成為好的藝術作品。
承不承認文藝源于社會生活,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基礎;堅不堅持文藝高于生活,是事關辯證法的問題。毛澤東所闡述的這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藝思想,為革命文藝工作者指出了一條正確的創(chuàng)作道路,這同樣也是解決文藝創(chuàng)作問題的關鍵所在。毛澤東的這些具有開拓性和獨創(chuàng)性的見解,是對馬列主義文藝理論的又一大創(chuàng)新。
毛澤東指出:“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瘪R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為廣大勞苦大眾服務的。馬克思主義決定著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性質,即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反映了整個世界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為我們提供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因此,在我國的文化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過程中,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尤其要把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貫徹到文化創(chuàng)新的全過程,文化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創(chuàng)新都要以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工作實踐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這樣才能保證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的性質和正確的發(fā)展方向。同時,時代在發(fā)展,形勢在變化,我國的文化創(chuàng)新要與時俱進,不斷地把具有時代特點的文化要素吸收進來。
中華民族有著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日益豐富的現當代文化,這是我國文化創(chuàng)新的強大基礎。在我國當前的文化創(chuàng)新和文化發(fā)展過程中,應當以辯證的態(tài)度,以科學的精神來審視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并大力挖掘傳統(tǒng)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合理成分,也要充分利用我國現當代文化中的優(yōu)秀成果,融入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之中。同時,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以我為主、大力發(fā)展民族文化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汲取各國文化之長,尤其是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文化成果,補己之短,從而建設真正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只有以揚棄的態(tài)度去博采眾長、兼收并蓄,才能形成既有自身特色又包含外來的異質文化,既立足本國而又面向世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文化。
2002年,胡錦濤視察《人民日報》社時對新聞戰(zhàn)線的干部職工提出要求,新聞改革要“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即“三貼近”原則?!叭N近”原則與毛澤東所提出的文藝“源于生活”、文藝要“為人民服務”是一致的。
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服務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精神食糧。因此,我國的文化創(chuàng)新始終要圍繞人民群眾的需求而展開,無論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內容,還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形式,都要考慮廣大人民群眾的口味和可接受性。社會生活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唯一源泉,文化創(chuàng)新成果是社會生活的濃縮和升華。因此,從內容上來講,文化創(chuàng)新成果要反映人民群眾的生活,要能解決人民群眾遇到的實際問題,因此,要求我們必須深入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去,了解人民生活的實際,體驗人民生活的真情實感。從形式上看,要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來表現文化創(chuàng)新的內容,這些形式既包括傳統(tǒng)的形式,也包括現代的形式,還包括傳統(tǒng)形式與現代形式的融合,尤其要充分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以更加多樣化、更加生動活潑的形式來表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只有這樣,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創(chuàng)新的成果才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共享,社會主義文化創(chuàng)新也才會得到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
: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