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怡蕓
(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湖南湘潭411100)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夫妻人倫,并將其作為“人倫之首”,所以對夫妻之間的長期別離等違反人倫的社會狀況,都會給予強烈的抨擊,并對屬于弱勢群體的女子給予深刻的同情,由之產(chǎn)生了大量的思婦詩和宮怨詩。此外,盼嫁詩亦同樣值得注意。盼嫁詩即用以傳達未婚少女對愛情婚姻的渴望的詩歌,盼嫁詩雖數(shù)量稀少,其重要性卻不容忽視。鉤沉史籍,每個朝代都會有表達女子盼嫁的詩歌出現(xiàn)。
盼嫁詩在中國的詩史不絕如縷,但是數(shù)量稀少,悉其原委,有以下三點:
首先,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溫柔敦厚”的要求,即是一種富于東方美學特質(zhì)的詩論,也是儒家詩教的核心?!皽厝岫睾瘛钡暮诵氖恰昂汀?,而這一點正是周人所極力推崇的。他們認為,詩樂之“和”,人際之“和”,天地之“和”三者相互作用和感應,共同構筑了宇宙間最理想的圓融境界?!皽厝岫睾瘛彼暮?、親、節(jié)、敬、適、中等觀念正是儒家“克己復禮”的“仁”學說的體現(xiàn)??追f達《禮記正義》孔穎達疏云:“溫謂顏色溫潤,柔謂情性和柔?!对姟芬肋`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1]即是說,詩歌也要溫文爾雅,性情柔和如同謙謙君子一般,不忿不怒,不偏不倚,始終保持著中庸之道。所以,大膽潑辣的女子盼嫁詩是有違禮教傳統(tǒng)的,見于世者少。受到儒家詩教的影響,在閨中的女子思想更加保守,秉承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思想,又怎敢向世人表達心中的情愫?
其次,盼嫁詩不符合當時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在《禮運·大同篇》中提到,“男有分,女有歸”[1]659,孔子明確了男人當有財產(chǎn),女人當要婚嫁,這才是不違禮教的。同時,禮教又規(guī)定了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中國古代是一個絕對的階級社會、家長制社會,兒女婚姻都要由父母決定。也許是為了從根本上杜絕青年男女、尤其是不同階層間的自由戀愛,法律條文都嚴格規(guī)定妻妾之分?!抖Y記》中“奔者為妾,父母國人皆賤之”、“良賤不婚”[1]871,就是說,假如小兒女們自由戀愛受阻、相約私奔的話,則女方?jīng)]有資格為妻,雙方家族都只認為她不過是一個妾而已。白居易便就這種“奔者為妾”的社會現(xiàn)狀寫了這么一首長詩《井底引銀瓶》,那個與情郎私奔的女子到了夫家之后,被夫家長輩頻繁地強調(diào):“聘則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庇纱丝筛Q見當時社會整體規(guī)范對個人情感需求的一種壓制。即使盼嫁而亡的杜麗娘在做鬼魂的時候與柳夢梅茍合,但是一旦還歸人間,她便恪守禮教,說“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虛情,人須實禮”。不肯將就茍合。盼嫁是對自由戀愛的一種追求,但并不符合封建禮教的要求。
再次,女性詩人畢竟是少數(shù)的,而這種盼嫁的急切心情是男子所不能體會的,所以即使有男性詩人對盼嫁詩的寫作,即“比體詩”,其中心理上的細節(jié)描寫較女子自作是不同的。女子溫婉含蓄,對于情愛的描寫有所保留,且女性詩人大多數(shù)的詩歌創(chuàng)作偏向于思夫,這就是我們最常見的思婦詩和宮怨詩。
少女的天性和向往浪漫的情懷并不能被封建禮教抹滅,女子大多希望在自己最美的年華成就一段好姻緣,從《詩經(jīng)》時代開始就有了女子對于出嫁的強烈訴求,其中以《召南·摽有梅》為典型代表。
《摽有梅》講述一位少女看見樹上的梅子紛紛落地,春天的腳步漸行漸遠,由此引發(fā)了她對光陰易過催人老,空負了青春年少的感傷,產(chǎn)生一種迫切要求出嫁(即“有所歸”)的渴望和不能適時出嫁(即“于歸”)的焦慮?,F(xiàn)將全詩抄錄如下: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毛傳》解釋《摽有梅》道:“男女及時也。召南之國,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時也?!保?]106毛氏認為這首詩歌是描寫在文王禮教的教化下,召南一帶的男女得以及時婚配的頌歌。
陳奐則對此篇巧妙地以梅起興作了簡要的說明:“梅由盛而衰,猶男女之年齒也。梅、媒聲同,故詩人見梅而起興?!痹娨月涿繁扔髑啻合?,尤以落梅的多少暗喻時光變換,層層遞進表達出內(nèi)心強烈的感情。又,“梅”與“媒”同音,進一步說明了女子渴望出嫁的心情。可見《摽有梅》取梅來作比興,并不是偶然的。龔橙的《詩本義》說:“《摽有梅》,急婿也?!薄凹薄币蛔钟玫们∪缙浞帧E訌拿纷拥娜⑵诘胶髞頋u漸凋落,盼嫁的心情越來越強烈。
可見,古代詩學家對《摽有梅》一詩的解釋不出這以下三類:第一,對遵守禮儀教化,男女及時婚配的肯定;第二,感嘆青春流逝,從而產(chǎn)生出嫁的強烈渴望;第三,女子身邊的女伴相繼出嫁,自己春閨寂寥,不由地產(chǎn)生得到自己婚戀幸福的迫切心情??偟膩碚f,他們都結合了詩歌所詠內(nèi)容,結合當時的社會風氣和女子心理狀況,對她們的求偶急迫感做出了進一步的分析和探討。
這篇盼嫁詩并不是《詩經(jīng)》中盼嫁詩歌的個例。
同出于《詩經(jīng)》,類似的女子求偶題材詩作還有《邶風·匏有苦葉》,詩中提到:“雝雝鳴雁,旭日始旦。士如歸妻,迨冰未泮?!睋?jù)《白虎通·嫁娶篇》中注:“用雁者,取其隨時南北,不失其節(jié),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逾越也。又婚禮贄不用死雉,故用雁也?!保?]同時也是暗指初春之前,當濟水結冰的時候,按古代的規(guī)矩便得停辦嫁娶之事了。所謂“霜降而婦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而農(nóng)業(yè)起,昏禮殺于此”,說的就是這種風俗。
后世的盼嫁詩多發(fā)于春季,她們或意思顯豁,或隱約含蓄,都是詩歌史上不容忽視的存在。筆者認為,除卻“氣之動物,物之感人”的季節(jié)原因,也與古代的嫁娶習俗有著隱秘的關系。
現(xiàn)代這種嚴格遵循婚禮季節(jié)性的儀式已經(jīng)消亡,但是在古代這種傳統(tǒng)對未適時出嫁的女子有著極強的心理暗示。試想,恰逢春日,女子看著身邊的姐妹都有了自己的歸宿,上層社會的貴族忙著大排場地迎娶新娘,街頭巷尾都彌漫著熱鬧的氣息,而自己形單影只,在閨中對鏡自憐,又如何能不感傷?
“春日”是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春物的萌動與人心靈的萌動湊然合拍而引起一種共鳴。這對于詩人的心理是有極大影響的。特別是“桃花嫣然出籬笑”、“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這等美景,不由得讓深閨中孤寂的女子生出一股自憐自嘆的哀怨之情。良辰美景映著少女的春心,少女祈求良人來迎娶,脫口而出的詩章便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后世的盼嫁詩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早在東漢末年,《古詩十九首》中,就有一位待嫁的女子站在高高的山坡上,對著虛空幽怨地低吟:“思君令人老,軒車何來遲?”她雙目含淚對著遠走的未婚夫質(zhì)問,男婚女嫁,人之大倫,你我婚約在身,你卻獨走他鄉(xiāng),我思戀你的心讓我容顏憔悴,你為什么還不來迎娶我?
到了南北朝時期,如《樂府詩集》所謂“艷曲興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4],扼要地說明了南北朝民歌的不同。不同于南方民歌格調(diào)的哀婉纏綿;北方民歌多奔放熱烈,樂觀積極,在盼嫁這方面表現(xiàn)得更加大膽直白。
《北朝民歌》有詩云:“驅(qū)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踏地呼天?!倍潭痰?6字,既描寫了景物,又把老女的形象表現(xiàn)得鮮明而生動。
除了自己悲嘆,呼天喊地的,還有責怪自己母親的,如《折楊柳枝歌》中,女子委婉地對母親提到:“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哪得兒孫抱!”她說,門前的棗樹一年年生長并不擔心老去,可是如果媽媽你再不將女兒嫁出去,又怎么會有孫兒可以抱?
另一首則更加大膽:“黃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系兩頭系。小時憐母大憐婿,何不早嫁論家計?!彼阅惧旌推研加新?lián)系兩頭的繩帶,來暗示女子應當出嫁,以此聯(lián)系后來提出的話題,女孩子小時候是愛母親的,長大了就該愛丈夫了,母親啊,請讓我早點成婚吧!
到了唐代,受胡風影響,此時社會風氣較為開放,盼嫁詩也較為直白。韋莊的小令《思帝鄉(xiāng)》就寫道:“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痹娭械呐釉诖喝胀獬鼋加危L吹起杏花落滿了她的頭發(fā)。驀然看到田間小路上誰家的少年郎,如此風流俊雅。她思索著如何將自己嫁給他,這樣的一生才不算白活。縱然顏色衰敗后可能被他無情拋棄,自己也不會難為情!透過文字,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面色酡紅、為愛而歌的勇敢女子,無疑,這樣的女子是活潑率真的。
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成長經(jīng)歷,貧家女亦或是官家小姐都有著相同的焦慮?!笆龑W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常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的妓女也盼嫁,所謂“從良”,即是指“從一良人而終”。
“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是風塵女子的普遍想法,在《二刻拍案驚奇·硬勘案大儒爭閑氣》中天臺營妓嚴蕊寫道:“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薄澳獑柵珰w處”中的“歸處”兩字,就是表達了她渴望保持人格尊嚴,過自由自在生活的這一要求。因為這一愿望比求得釋放更觸動封建社會秩序,更不會為封建統(tǒng)治者所準許,因此這種渴望自由的強烈愿望,只好含蓄地寫成“莫問奴歸處”了。
柳永詞作中歌妓詞占的比例較大,他對歌妓復雜微妙內(nèi)心世界的真實刻畫,成功地把她們的心態(tài)展露在我們面前,讓我們?nèi)ニ伎计肺端齻兊目嗯c樂、愛與恨。其中《迷仙引》表達了妓女厭倦風塵、盼得良人同歸的心情,摘錄如下:
才過笄年,初綰云鬟,便學歌舞。席上尊前,王孫隨分相許。算等閑、酬一笑,便千金慵覷。常祗恐、容易蕣華偷換,光陰虛度。已受君恩顧。好與花為主。萬里丹霄,何妨攜手同歸去。永棄卻、煙花伴侶。免教人見妾,朝云暮雨。[5]
她祈求著一個可信的男子“攜手同歸去”,共同締造正常的家庭生活。從良之后,便表示永遠拋棄舊日的生活和那些煙花伴侶,以此來洗刷世俗對她的不良印象。
同樣的還有:“爭似和鳴偕老,免教斂翠啼紅。眼前時、暫疏歡宴,盟言在、更莫忡忡?!薄氨∏槁袣w消息,鴛鴦被、半香消。試問伊家,阿誰心緒,禁得恁無憀。”“薄情一去,音書無個?!彼齻儧]有表面上看到的那樣風光無限,她們也會害怕年華易逝,害怕重新回到身不由己的日子,害怕所愛的人拋下她們,從而使她們?nèi)f般僥幸期待的愛情黃葉催飛。
早在屈原時期,便以香草美人為喻,用充滿浪漫主義的詩歌語言來描寫君臣關系,而這種比喻在后世也一直被沿用,只是后世詩人以美人自比,表達出一種“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抱負落空的悵然之感。
在曹植《美女篇》中,有“媒氏何所營?玉帛不時安。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詩人對“妖且閑”且門第高貴的美女還未出嫁發(fā)出疑問,繼而不平。這也是作者的自比,不是沒有好的條件,不是沒有伯樂來賞識,只是自己心中渴慕的是一個睿智的君王,正如同美女的理想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笆⒛晏幏渴遥幸蛊痖L嘆?!泵琅斍啻菏⒛?,而獨居閨中,憂愁怨恨,深夜不眠,發(fā)出長長的嘆息。這也是有志之士懷才不遇的一聲嘆息。
到了唐代,李商隱的《無題》兩首分別描寫了兩名女子:一個是聰明早慧的女子,她“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十五泣春風,背面秋千下”。詩人曾在《樊南甲集序》中自稱:“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論》、《圣論》,以古文出諸公間。”[6]所以有評論指出,此詩是詩人借以對少負才華、渴望參與社會政治生活而又憂慮前途的感嘆,15歲盼出嫁的姑娘在“泣春風”,也正是詩人面對前途的未知在默默嘆息。另一個是看著“溧陽公主年十四”就已經(jīng)出嫁,而自己“東家老女嫁不售”不由地“歸來展轉到五更,梁間燕子聞長嘆”。這一嘆不但是為了東家老女,也是為了自己的仕途不順?;实叟畠鹤匀徊怀罴?,而自己身份低微并沒有好的姻緣可以結成。與此類似的還有秦韜玉的《貧女》,全篇都是一個未嫁貧女的獨白,傾訴她抑郁惆悵的心情,而字里行間卻流露出詩人懷才不遇、寄人籬下的感恨。從家庭景況談到自己的親事,從社會風氣談到個人的志趣,有自傷自嘆,也有自矜自持,如春蠶吐絲,作繭自縛,一縷縷,一層層,將自己愈纏愈緊,使自己愈陷愈深,最后終于突破抑郁和窒息的重壓,發(fā)出那“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的慨嘆。
雖說是詩人借盼嫁詩來描寫自身滿腔抱負得不到施展,期待君臣遇合卻得不到賞識的心情,但是拋開背后的政治意義,那些詩人所描寫的閨怨又何嘗不真呢?他們用詩人的敏銳捕捉女子心中的渴望,再進行藝術渲染。比體詩是以彼物寫此物,而只有對所寫之“彼物”(即本體)有了深刻了解,才能運用自如,使所喻之“此物”有更加完美的表達。
無論是抒寫女性自身對于愛情的渴慕,還是她們對于自身身份的逃避,抑或是詩人借以抒寫自身抱負,這些或熱烈奔放、或委婉含蓄、或凄婉哀怨的盼嫁詩都為中國古典詩歌文學添上了屬于自己的精彩。
[1]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班固,等.白虎通[M].北京:中華書局,1985:253.
[4]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5]柳永.柳永詞選[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75.
[6]肖占鵬.隋唐五代文藝理論匯編評注·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