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冠美, 劉同塵
(四川省都江堰東風(fēng)渠管理處, 四川 成都 610072)
蘇軾“水學(xué)”初論
劉冠美, 劉同塵
(四川省都江堰東風(fēng)渠管理處, 四川 成都 610072)
蘇軾建立的“水學(xué)”是對中華水文化的重大貢獻(xiàn),它包括水工程學(xué)和水文化學(xué)。水工程學(xué)涵蓋治水理論和實踐,水文化學(xué)包括水哲學(xué)的感悟、山水文化的鑒賞、山水畫的點評、水利的謳歌、水工美學(xué)的詮釋,蘇軾在這兩方面均有偉大的建樹。
蘇軾; 水學(xué); 治水; 水文化; 水景觀
蘇軾在策斷“禹之所以通水之法”中說:“當(dāng)今莫若訪之海濱之老民,而興天下之水學(xué)。古者將有決塞之事,必使通知經(jīng)術(shù)之臣,計其利害,又使水工行視地勢,不得其工,不可以濟也。故夫三十余年之間,而無一人能興水利者,其學(xué)亡也?!盵1](P673)從上下文看,這里的“水學(xué)”是指水工程學(xué),但從蘇軾的全部社會活動看,“水學(xué)”又包括水文化學(xué)。水工程學(xué)涵蓋治水理論和實踐,水文化學(xué)包括文“化”水工程和水工程文化,蘇東坡在這兩方面均有偉大的建樹。如果說先秦諸子的水論為中華水文化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那么蘇軾建立的“水學(xué)”則把水文化上升為專門的學(xué)科,是對中華水文化的重大貢獻(xiàn)。
蘇軾的一生有著輝煌、卓有成效的治水實踐,他不僅僅是一個實干家,同時還是一個治水理論家。他在《東坡易傳》中,對易經(jīng)的治水理論有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發(fā)揮:“今夫水,雖無常形,而因物以為形者,可以前定也。是故工取平焉,君子取法焉。惟無常形,是以迕物而無傷?!盵2](P54)這就抓住了問題的要害,故“取平”,“取法”的基本方略也就應(yīng)運而生。
蘇軾高度發(fā)揮了“井”卦中的“養(yǎng)”的概念:“養(yǎng)之則日新,不養(yǎng)則日亡,擇居所以養(yǎng)也?!跺琛吩弧B(yǎng)而不窮’,所以養(yǎng)‘井’者,豈有他哉!得其所居則潔,潔則食,食則日新,日新故不窮?!唷?,‘無禽’之漸也,‘泥’而‘不食’,則廢矣?!f井’,廢井也;其始無人,其終無禽。無人猶可治也,無禽不可治也。所以為井者亡矣,故時皆舍之?!盵2](P90)這里的“養(yǎng)”談的是對水利工程的維護(hù)、功能的發(fā)揮,提出了“養(yǎng)”的重要性:“養(yǎng)之則日新,不養(yǎng)則日亡?!碧K軾在疏淘六井、解決飲水問題時,正是站在“養(yǎng)”的戰(zhàn)略高度上不斷持續(xù)發(fā)展水利事業(yè)?!啊蕖瑵嵰?。陽為動、為實,陰為靜、為虛。泉者所以為井也,動也實也;井者泉之所寄也,靜也、虛也。故三陽為泉,三陰為井?!本?,實際上是廣義的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修建成功與否取決于陰陽、動靜、虛實關(guān)系的正確處理。
從《宋史》和蘇軾文集中,發(fā)現(xiàn)蘇軾治水的專題奏折動輒幾千字,對水利工程規(guī)劃深度介于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shè)計之間,論述之周詳、措施之具體、邏輯思維之嚴(yán)密令人嘆為觀止。
蘇軾是水文化的倡導(dǎo)者、水景觀的設(shè)計大師。他留存于世的兩千七百多首詩歌中,山水詩就占了近五分之一;詞三百多首,純以山水為題材者約兩百首,可見他對水文化情有獨鐘。
(一)水理的感悟
1.水生哲理
《天慶觀乳泉賦》曰:“陰陽之相化,天一為水?!?“水之在天地之間者,下則為江湖井泉,上則為雨露霜雪,皆同一味之甘,是以變化往來,有逝而無竭。”[1](P527)水是天地的中介,天地的聯(lián)系。
“凡水之在人者,為汗、為涕、洟、為血、為溲、為淚、為矢、為涎、為沫,此數(shù)者,皆水之去人而外騖,然后肇形于有物,皆咸而不能返?!彼侨梭w重要成份,水就是生命。
愛水。“我性喜臨水”,“吾家蜀江上,江水清如藍(lán)” (《東湖》)。
贊水?!八?,物之終始也”, “水心無己”(《東坡易傳》)。
悟水?!氨貙⒌糜谒酪病?《日喻》)[1](P1430),“水之道“ “因物賦形”、“柔外剛中”?!八怨首郧?,不清或撓之。君看此廉泉,五色爛麾尼。” (《廉泉》)“地與樓臺相上下,天隨星斗共沉浮。一塵不向山中住,萬象都從物外求?!?《潮中觀月》)“使君非世人,心與古佛閑。時要聲利客,來洗塵埃顏?!薄案┭霰M法界,逍遙寄人寰。亭亭妙高峰,了了蓬艾間。”(《南都妙峰亭》)
水與禪?!伴]眼觀身如止水”、“水中照見萬象空”,“水鏡以一含萬”(《送錢塘僧思聰歸孤山敘》)[1](P748)天地萬象、豐富多彩、無限廣大,皆含映于水中。
“水性故自清”(《廉泉》)。“道人胸中水鏡清,萬象起滅無逃形?!?《次韻僧潛見贈》)蘇軾講的是藝道同一的文藝本體論。
2.水育文學(xué)
蘇軾以水論文藝,最先受其父蘇洵思想的啟迪。蘇洵在《仲兄字文甫說》中從美學(xué)角度對風(fēng)水渙作了絕妙的解釋:“今夫風(fēng)水之相遭乎大澤之陂也,紆余委蛇,蜿蜒滄漣,安而相推,怒而相投者如鯉,殊然疑態(tài),而風(fēng)水之極觀備矣。故曰‘風(fēng)行水上渙’。此天下之至文也?!薄八笔侵竸?chuàng)作主體及其藝術(shù)修養(yǎng),“風(fēng)”則是指客觀事物刺激了創(chuàng)作主體,而讓創(chuàng)作主體產(chǎn)生了創(chuàng)作沖動、靈感和激情;“風(fēng)水相遭”是指客觀事物觸動了創(chuàng)作主體,使創(chuàng)作主體產(chǎn)生了靈感。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dāng)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盵1](P1492)“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dāng)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盵1](P1035)蘇軾在《滟滪堆賦》中指出:“天下之至信者,惟水而已。江河之大與海之深,而可以意揣,惟其不自為形,因物以賦形,是故千變?nèi)f化而有必然之理。”
蘇軾從父親那里接受了“風(fēng)水相激”、“實中溢外”的觀點,所以堅持有為而發(fā),不勉強為文?!叭f斛泉源, 不擇地而出” 是蘇軾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動力; “隨物賦形,盡水之變” 是蘇軾的藝術(shù)表達(dá)、創(chuàng)作方法;“行云流水, 文理自然” 是蘇軾的藝術(shù)鑒賞、創(chuàng)作風(fēng)格。蘇軾的水育文學(xué)論正是“風(fēng)水相激”觀點的引申、充實和發(fā)揮。
(二)山水文化的鑒賞
詩因景而生色,景因詩而揚名。山水文化鑒賞是蘇軾“水學(xué)”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山水文化鑒賞,揭示水流的不同形態(tài)如江河湖海、潭泉井瀑等的文化內(nèi)涵,指出不同地區(qū)的水文化差異,達(dá)到怡情養(yǎng)性的目的,同時為構(gòu)建水工程文化學(xué)、水工美學(xué)、水景觀學(xué)提供理論支撐。
巴山蜀水的雄奇、靈秀對蘇軾創(chuàng)立“水學(xué)”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妒裰忻麆儆洝氛f眉州“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列眉通衢,平直衍廣,夾以槐柳。小南門城村,家多竹籬桃樹,春色可愛,橋之下流,皆花竹楊柳。泛舟其間,鄉(xiāng)人謂之小桃園”。
蘇軾對眉山的水生態(tài)的描寫是:“清江入城郭,小圃生微瀾?!?《送千乘、千能兩侄還鄉(xiāng)》)對樂山河流形態(tài)的描寫是:“錦水細(xì)不見,蠻江清可憐。奔騰過佛腳,曠蕩造平川?!?《初發(fā)嘉州》)眉山被陸游譽為“蜿蜒回顧山有情,平鋪十里江無聲”,“孕奇蓄秀當(dāng)此地,郁然千載詩書城”(《眉州披風(fēng)榭拜東坡先生遺像》)。故鄉(xiāng)的山清水秀對蘇軾青少年的浸潤是“潤物細(xì)無聲”。
對黃河的水文化領(lǐng)悟是:“活活何人見混茫,昆侖氣脈本來黃。濁流若解污清濟,驚浪應(yīng)須動太行。帝假一源神禹跡,世流三患梗堯鄉(xiāng)。靈槎果有仙家事,試問青天路短長?!?《黃河》)“氣脈本來黃”,揭示黃河文化的精髓。
對長江的水文化領(lǐng)悟是:“山川同一色,浩若涉大荒”(《牛口見月》),“惟余八陣圖,千古壯夔峽”(《八陣磧》),“長江連楚蜀,萬派瀉東南。合水來如電,黔波綠似藍(lán)。余流細(xì)不數(shù),遠(yuǎn)勢竟相參”(《入峽》)?!坝稳顺鋈龒{,楚地盡平川。北客隨南賈,吳檣間蜀船。江侵平野斷,風(fēng)卷白沙旋。欲問興亡意,重城自古堅?!?(《荊州十首》)“同一色”、“涉大荒”、“盡平川”道出楚地的山水構(gòu)型的特征。
“瞿塘迤邐盡,巫峽崢嶸起。連峰稍可怪,石色變蒼翠。天工運神巧,漸欲作奇?zhèn)?。坱軋勢方深,結(jié)構(gòu)意未遂。旁觀不暇瞬,步步造幽邃。蒼崖忽相逼,絕壁凜可悸。觀八九頂,俊爽渞顥氣?;问幪煊罡?,奔騰江水沸?!?《巫山》)三峽奇觀,鬼斧神工,奪人心魄。
“楚人少井飲,地氣常不泄。蓄之為惠泉,坌若有所折。泉源本無情,豈問濁與澈?!?(《次韻答荊門張都官維見和惠泉詩》)蘇軾將“井飲”與“地氣”關(guān)聯(lián)起來,透露出楚地民俗。
“襄陽逢漢水,偶似蜀江清。蜀江固浩蕩,中有蛟與鯨。漢水亦云廣,欲涉安敢輕?!?(《漢水》)“已泛平湖思濯錦,更看橫翠憶峨眉”(《法惠寺橫翠閣》詩集卷九),蘇軾這里流露的不僅僅是思鄉(xiāng)之情,更重要的是不斷將巴山蜀水與異地山水進(jìn)行比較,把蜀水文化推向全國。
對海文化的領(lǐng)悟是:“蓬萊海上峰,玉立色不改。孤根捍滔天,云骨有破碎?!?(《文登蓬萊閣下,石壁千丈,為海浪所戰(zhàn),時有碎裂,淘灑歲久》)“萬人鼓噪懾吳儂,猶是浮江老阿童。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江神河伯兩醯雞,海若東來氣吐霓。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八月十五看潮五絕》)蓬萊看海,贊峰譽浪;錢塘觀潮,說古論今。
(三)山水畫點評
蘇軾在《畫水記》中對古今畫水做了評述:“古今畫水,多作平遠(yuǎn)細(xì)皺,其善者不過能為波頭起伏”,指出水面畫法的單調(diào),就水畫水;“唐廣明中,處士孫位始出新意,畫奔湍巨浪,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盡水之變,號稱神逸?!睂O位始出新意,以水石的激蕩為表現(xiàn)主題,注重水與邊界的相互作用,因“隨物賦形”,方可“盡水之變”;“其后蜀人黃筌、孫知微皆得其筆法?!笆迹⒂诖蟠人聣蹖幵罕谧骱┧亩?,營度經(jīng)歲,終不肯下筆。一日,倉皇入寺,索筆甚急,奮袂如風(fēng),須臾而成,作輸瀉跳蹙之勢,洶洶欲崩屋也?!睂O知微仍在水石激蕩上下筆,“營度經(jīng)歲”反復(fù)在結(jié)構(gòu)、布局上推敲,然后一氣呵成。“近歲成都人蒲永升,嗜酒放浪,性與畫會,始作活水。”蒲永升深得山無水不活、無活水不靈的真諦,“嘗與余臨壽寧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掛之高堂素壁,即陰風(fēng)襲人,毛發(fā)為立”[1](P805)?;钏囊曈X沖擊可見一斑。
蘇軾在《凈因畫院記》中說:“余嘗論畫以為人禽宮室器埒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斕云雖無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當(dāng)雖曉畫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無常形者也。雖然常形之失至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當(dāng)員舉廢之矣。以其形之無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謹(jǐn)也。世之工人或能曲盡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1](P777)蘇軾抓住“常形”與“常理”的矛盾,揭示畫論的精髓。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謂游刃馀地、運斤成風(fēng)?!?(《書吳道子畫后》)[1](P1602)“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書摩詰藍(lán)田煙雨圖》)[1](P1601)
在蘇軾一系列的山水題畫詩當(dāng)中,“煙雨”、“云煙”、“浮空”、“縹緲”都是高頻出現(xiàn)的詞匯,“浮空”、“縹緲”則是云山煙水給觀者最直接的感受。蘇軾由水的不同形態(tài),提煉出組成畫面美感的三元素:煙、雨、云。
山水畫:“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絕猿鳥去,惟有喬木攙天長??椭酆翁巵?,棹歌中流聲抑揚。沙平風(fēng)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李思訓(xùn)畫〈長江絕島圖〉》)
“照眼云山出,浮空野水長?!薄敖?jīng)營初有適,揮灑不應(yīng)難?!薄板氤呤夥巧?,陰晴自不齊。徑蟠趨后崦,水會赴前溪?!?《宋復(fù)古畫瀟湘晚景圖三首》)蘇軾極為重視繪畫構(gòu)圖, 經(jīng)營位置, 實踐上要做到“徑蟠趨后淹, 水會赴前溪” , 景物要錯落有致、連綿呼應(yīng), 這樣才能在和諧中見變化,構(gòu)成完美的整體。
“目盡孤鴻落照邊,遙知風(fēng)雨不同川。此間有句無人見,送與襄陽孟浩然。”“木落騷人已怨秋,不堪平遠(yuǎn)發(fā)詩愁。要看萬壑爭流處,他日終煩顧虎頭?!?《郭熙秋山平遠(yuǎn)二首》)郭熙畫論有三遠(yuǎn):平遠(yuǎn)、高遠(yuǎn)、深遠(yuǎn),蘇軾對“平遠(yuǎn)”的理解是“目盡”、“顧虎頭”,“目盡”是窮盡視線,“顧虎頭”是凝聚畫眼。
江上愁心千疊山,浮空積翠如云煙。山耶云耶遠(yuǎn)莫知,煙空云散山依然。但見兩崖蒼蒼暗絕谷,中有百道飛來泉??M林絡(luò)石隱復(fù)見,下赴谷口為奔川。川平山開林麓斷,小橋野店依山前。行人稍度喬木外,漁舟一葉江吞天。使君何従得此本,點綴毫末分清妍。不知人間何處有此境,徑欲往買二頃田。君不見武昌樊口幽絕處,東坡先生留五年。春風(fēng)搖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丹楓翻鴉伴水宿,長松落雪驚醉眠。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豈必皆神仙。江山清空我塵土,雖有去路尋無緣。還君此畫三嘆息,山中故人應(yīng)有招我歸來篇。(《書王定國所藏?zé)熃B嶂圖(王晉卿畫)》)
繪畫可定格瞬間場景,而詩歌卻能揭示場景變化、事件因果、畫中情、畫外音。蘇軾這首山水畫評詩就是明證。此詩意象繁雜,表情豐富。詩人采用大量虛詞和散文句式加以表達(dá), 精煉雋永的詩歌語言的比例有所減少。首先是運用虛詞連結(jié)詞語和句子, 造成語意轉(zhuǎn)接連貫。其次, 采用散文句式。
首句寫煙江疊嶂,突出一個空字。景由闊至狹, 又歸于蒼茫氣象。意象集中,用語緊湊,寫出繪畫所無法表現(xiàn)的煙云聚散的自然景象,同時又蘊含“守得云開見月明”的哲理, 令人回味。前半部分用賦, 鋪敘景物。以煙江疊障為遠(yuǎn)景,描寫絕谷, 飛泉, 縈林, 絡(luò)石,接著視線下移,以小橋野店點綴為近景。最末蕩開一筆, 以漁舟一葉,浮于江天之間,呼應(yīng)首句。后半部分抒情議論為主,畫圖的景物安排有清妍之美,既贊美該畫的布局,也抒發(fā)詩人歸隱之念。
“卻從塵外望塵中,無限樓臺煙雨濛。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尋孤塔認(rèn)西東。”(《虔州八境圖》八首》之六) 云煙變換,營造出的流性的“空濛”,由塵外到塵中,“浮空出沒有無間”, “迷遠(yuǎn)”之境由此而生。
“野水參差落漲痕,疏林出霜根。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書李世南所畫秋景》“參差”、“欹倒”,山水畫以正合,以奇勝。
《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三首》中說:“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遣其。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莊周世無有,誰知此凝神?!?畫家作畫,出神入化,忘去自身,身與物化,物我兩忘,可謂思入杳冥,無我無物,方能達(dá)到“無窮出清新”的境界。
(四)謳歌水利
蘇軾在踏踏實實興修水利、為民造福的同時,還拿起詩歌這種宣傳武器,大聲為水利鼓與呼,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光彩篇章,是探索水工程文化學(xué)的先驅(qū)。
“今年粳稻熟苦遲,庶見霜風(fēng)來幾時。霜風(fēng)來時雨如瀉,杷頭出菌鐮生衣。眼枯淚盡雨不盡,忍見黃穗臥青泥。茅苫一月隴上宿,天晴獲稻隨車歸。汗流肩赪載入市,價賤乞與如糠粞。 賣牛納稅拆屋炊,慮淺不及明年饑。官今要錢不要米,西北萬里招羌兒。龔黃滿朝人更苦,不如卻作河伯婦?!?《吳中田婦嘆》),蘇軾選取典型的生活情景和人物的行動,通過敘事抒情,間用議論的方式,形象地反映人民凄苦生活現(xiàn)實,揭露出造成人民悲慘命運的社會根源。
《新渠詩(并敘)》 :“新渠之水,其來舒舒。溢流于野,至于通衢。渠成如神,民始不知。問誰為之,邦君趙侯?!薄靶虑铮谇笥?。渠來奕奕,如赴如湊。如云斯積,如屋斯溜。嗟唐之人,始識秔稌?!薄靶虑?,自淮及潭。挈其婦姑,或走而顛。王命趙侯,宥我新民。無與王事,以訖七年?!?“侯調(diào)新民,爾既來止。其歸爾邑,告爾鄰里。良田千萬,爾擇爾取。爾耕爾食,遂為爾有?!薄爸矣谔?,孔碩且堅。生為唐民,飽粥與饘。死葬于唐,祭有雉豚。天子有命,我惟爾安?!?/p>
蘇東坡的水利之歌,頌新渠之水、新渠之田、新渠之民,詩中為民請命,與民同喜同憂之情,溢于言表。
《浚井》:“古井沒荒萊,不食誰為惻。瓶罌下兩綆,蛙蚓飛百尺。腥風(fēng)被泥滓,空響聞點滴。上除青青芹,下洗鑿鑿石。沾濡愧童仆,杯酒暖寒栗。白水漸泓渟,青天落寒碧。云何失舊穢,底處來新潔。井在有無中,無來亦無失。”除青苔,洗鑿石,去舊穢,驅(qū)寒栗,有浚井的辛苦,“井”就來;無浚井的辛苦,“井”就失。
(五)水工美學(xué)的探索
1. 湖泊水文化的意境美
在西湖,兩條長堤橫臥湖面。白堤東西方向,靠近湖的北岸;蘇堤,一又三分之二里長,南北方向,靠近湖的西岸,六橋九亭連接,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橋煙柳,春曉霧蒙,湖光山色。蘇堤的修建是系統(tǒng)工程的典型案例,既解決交通問題,又解決了清淤的去處,同時營造了獨特的亮麗的風(fēng)景線,對西湖空間進(jìn)行分割,內(nèi)外湖由此而生。長堤臥波,拱橋多姿,上飄彩云,下駛飛舟,柳絲淺綠鵝黃,輕拂半隱半現(xiàn)的石堤,而千年古塔,矗立天際。杭州西湖,四周群峰聳翠,山色空朦,這是天然條件。湖中有白堤、蘇堤,把湖面劃分成不同的風(fēng)景區(qū)。堤間拱橋,在低平的湖上,賦于了空間的曲線與立體感。堤上桃紅柳綠,豐富了湖中色彩。橋下游船往來,時裝笑語,波光槳影,堤邊春風(fēng)怡蕩,長條拂水,更增添了山湖秀色,旖旎風(fēng)光。還有花港觀魚,小瀛洲、平湖秋月等水面上的園中之園、景中之景,給人以豐富多彩與多層次的感覺。春夏秋冬、花朝月夜,都有賞不完的風(fēng)景。蘇東坡詩云:“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軾在潁州》)。六橋指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橋,古樸美觀,映波橋就是那六橋由南而北的第一橋,橋長17米,寬6.7米,單孔石拱橋,始建于北宋,民國九年橋面改石級為斜坡。水榭茶樓,小橋長廊,倒映在波光之中,將橋取名為“映波橋”正是恰到好處。站在橋上,一邊可見新建的雷峰塔,一邊則是另一處西湖十景“花港觀魚”。隨著時光的流逝,白堤已毀,蘇堤健在,蘇東坡開景觀水利、人文水利的先河,構(gòu)建西湖的美學(xué)框架,為西湖進(jìn)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奠定基礎(chǔ)。
蘇軾對湖泊的水景觀美學(xué)詮釋是:“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此詩是水景觀的精品設(shè)計,麗日晴空,水生光,清晰分明,瑰美華艷,為濃抹;雨絲風(fēng)片,山著色,縹緲隱約,素雅朦朧,為淡妝;“瀲滟”為正,“空蒙”為奇,奇正相合,濃淡相宜,遂為西湖定評,千古絕唱。水天、山水、晴雨、人湖、濃淡的對比,詩畫美、朦朧美、人文美、色彩美,美不勝收?!拔骱凹滋煜拢┕茏R西湖全”,阮元對蘇軾的這一評價足征蘇東坡對西湖風(fēng)景了解之全面透徹。
2. 河流水文化的生態(tài)美
“我性喜臨水,得穎意甚奇。到官十日來,九日河之湄。吏民笑相語:‘使君老而癡。’使君實不癡,流水有令姿。繞郡十余里,不駛亦不遲。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畫船俯明鏡,笑問汝為誰。忽然生鱗甲,亂我須與眉。散為百東坡,頃刻復(fù)在茲。此豈水薄相,與我相娛嬉。聲色與臭味,顛倒眩小兒?!?《泛穎》) 這首詩是蘇軾對河流生態(tài)的贊美。穎水忽直忽曲,舟停時則水如明鏡,舟行時又浪似錦文。它攝下詩人的身影,當(dāng)舟中的詩人向水中的自己致問時,它竟然生出鱗甲,與詩人相嬉,擾亂水中的詩人的須眉,散而為上百個東坡,又在頃刻之間還原為一。親水、近水、娛水、水之奇,水之清,水之活,水之趣,躍然紙上。難怪清代文藝批評家劉熙載在《藝概·詩概》說:“東坡長于趣?!?/p>
3.水力機械的造型美
水車?!胺?lián)聯(lián)銜尾鴉,縈縈確確蛻骨蛇。分疇翠浪走云陣,刺水綠針抽稻芽。洞庭五月欲飛沙,鼉鳴窟中如打衙。天翁不見老翁泣,喚取阿香推雷車?!?(《無錫道中賦水車》) 他對水車之美,贊譽有加。 前兩句用“翻翻聯(lián)聯(lián)”、“縈縈確確”描述水車結(jié)構(gòu)中的構(gòu)件的連接和構(gòu)件的造型的形式美,三、四句“浪走云陣”、“針抽稻芽”描述水車造就的綠色、動態(tài)環(huán)境美。
轆轤?!靶孪登嘟z百尺繩,心在君家轆轤上。我心皎潔君不知,轆轤一轉(zhuǎn)一惆悵。何處春風(fēng)吹曉,江南綠水通珠閣。美人二八顏如花,泣向花前畏花落。臨春風(fēng),聽春鳥。別時多,見時少。愁人一夜不得眠,瑤井玉繩相對曉。” (《轆轤歌》)將青絲化為井繩,心情隨轆轤轉(zhuǎn)動而起伏,妻子對夫君的深深思念在轆轤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4.園林景觀的布局美
蘇軾的《靈璧張氏園亭記》透露出他的造園理念和美學(xué)思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喬木蓊然以深”,“其外”是對園林邊界的處理,以高深的修竹和喬木圍隔成一個靜謐的私密空間;“其中因汴之余浸以為陂池”,“其中”是對園林的整體設(shè)計,取汴河的余脈,以水貫園;“取山之怪石以為巖阜”,有水必有山,山水不能分離,疊石以“怪為”要義;“蒲葦蓮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檜柏,有山林之氣。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態(tài)”,植物的配置及分區(qū),營造不同的文化氛圍,既有水岸的靜思,又有山林的飄逸,還有都市的富態(tài);“華堂廈屋,有吳蜀之巧?!苯ㄖ锏男沃企w現(xiàn)文化內(nèi)涵,這里取吳蜀風(fēng)格;“其深可以隱,其富可以養(yǎng)”[1](P805),這是對園林功能的要求,既要躲避鬧市的喧嘩,又能頤養(yǎng)天年。 “其木皆十圍,岸谷隱然。凡園之百物,無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痹靾@者獨具匠心,處處留心,方有“無一不可人意”的效果。
《李氏園》云:“其西引溪水,活活轉(zhuǎn)墻曲。東注入深林,林深窗戶綠。水光兼竹凈,時有獨立鵠?!薄靶蜻^南浦,夾道多喬木。”“盡東為方池,野雁雜家鶩?!薄捌浔迸R長溪,波聲卷平陸?!崩硭菆@林的靈魂,活水入園是關(guān)鍵,以水貫園使園林成為有機的整體,串接、引導(dǎo)游覽路線。
詠園詩《和文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包括:湖橋、橫湖、書軒、冰池、竹塢、荻蒲、蓼嶼、望云樓、天漢臺、待月臺、二樂榭、泉亭、吏隱亭、霜筠亭、無言亭、露香亭、涵虛亭、溪光亭、過溪亭、披錦亭、禊亭、菡萏亭、荼蘼洞、筼筜谷、寒蘆港、野人廬、此君庵、金橙徑、南園、北園,涉及橋、湖、軒、池、塢、蒲、嶼、樓、臺、榭、亭、洞、谷、港、廬、庵、徑、園,幾乎涵蓋了園林的所有建筑,反映出蘇軾對園林藝術(shù)的鑒賞水平。
題泉。“泉源従高來,走下隨石脈。紛紛白沫亂,隱隱蒼崖坼??M回成曲沼,清澈見肝膈。眾瀉為長溪,奔駛蕩蛙蟈。初開不容椀,漸去已如帛。傳聞此山中,神物懶遭謫。不能致雷雨,滟滟吐寒碧。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麥?!?《荊門惠泉》)揭示泉的地質(zhì)構(gòu)造,窮盡泉的千姿百態(tài),詮釋泉的無量功德。
“金沙泉涌雪濤香,灑作醍醐大地涼。倒浸九天河影白,遙通百谷海聲長。僧來汲月歸靈石,人到尋源宿上方。更續(xù)茶經(jīng)校奇品,山瓢留待羽仙嘗?!?《虎跑泉》)“涌雪”是動態(tài)美,“濤香”是味覺美,“汲月”是空靈美。
題橋?!叭忽L貫鐵索,背負(fù)橫空霓。首搖翻雪江,尾插崩云溪。機牙任信縮,漲落隨高低。轆轤卷巨綆,青蛟掛長堤。奔舟免狂觸,脫筏防撞擠?!?《兩橋詩東新橋》)鐵索橋的功能美與造型美,躍然紙上。
題井?!皫r泉未入井,蒙然冒沙石。泉嫩石為厭,石老生罅隙。異哉寸波中,露此橫海脊。先生酌泉笑,泉秀神龍蟄。舉手玉箸插,忽去銀釘擲。大身何時布,大翮翔霹靂。誰言鵬背大,更覺宇宙窄?!?《雙井白龍》)井泉一體,泉龍相生,井為小宇宙。
題亭?!拔ㄓ写送o一物,坐觀萬景得天全?!?《涵虛亭》)從有限觀無限、窮無限、知無限,回歸于有限。
“決去湖波尚有情,卻隨初日動檐楹。溪光自古無人畫,憑仗新詩與寫成。”(《溪光亭》)坐亭賞溪光,靈感頓叢生。
“坐看陽谷浮金暈,遙想錢塘涌雪山?!?《浴日亭》)虛涵納萬境,亭因其虛,方可窮盡視線,方有“坐看”,方可“遙想”。
題園?!按撼厮~自樂,翠嶺竹靜鳥知還。莫言疊石小風(fēng)景,卷簾看盡銅官山。(《題陳公園》)園中山水、竹魚、鳥石,各要素絕不可少。
題軒?!耙卉幐邽辄S花設(shè),富擬人間萬石君。佳本盡從方外得,異香多在月中聞。引泉北澗分清露,開逕南山破白云。此意欲為知者道,陶翁猶自未離群?!?《萬菊軒》)軒廊曲徑,分割空間,溝通樓臺,增加景深,組織游覽,引導(dǎo)觀賞,體現(xiàn)形象美、節(jié)奏美。
題寺。“潮隨暗浪雪山傾,遠(yuǎn)浦漁舟釣月明。橋?qū)λ麻T松逕小,檻當(dāng)泉眼石波清。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晚日晴。遙望四邊云接水,碧峰千點數(shù)鷗輕。“(《題金山寺回文體》)回文體的對稱性令人嘆為觀止,給出的正反兩種空間序列,皆為妙景橫生,對景觀游覽路線的設(shè)計,另辟蹊徑。主客易位、全息對稱、句句雙景伴生;空間轉(zhuǎn)換、步移景異、高潮序曲倒錯。
題樓?!昂I蠞^一線來,樓前指顧雪成堆。從今潮上君須上,更看銀山二十回?!?《望海樓晚景五絕》)望海樓上,更上一層,憑檻極目,銷憂開懷。
題潭?!按浔谙聼o路,何年雷雨穿。光搖巖上寺,深到影中天。我欲然犀看,龍應(yīng)抱寶眠。誰能孤石上,危坐試僧禪?!?《潭》)潭靜且深,是禪宗“水觀”的好去處。
[1] 蘇軾.蘇軾散文全集[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6.
[2] 蘇軾.東坡易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責(zé)任編輯:劉明)
APreliminaryDiscussiononSuShi’sWaterTheory
LIU Guan-mei, LIU Tong-chen
(DongfengCanalOffice,DujiangWeirs,Chengdu610072,China)
Water theory by Su Shi is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water culture ,which includes water engineering and water culture . Water engineering cover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lood control. Water culture includes the feeling of water philosophy,appreciation of landscape culture, reviews of landscape painting, aura on the hydraulic, interpret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s aesthetic. Su Shi has had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se two areas.
Su Shi; water theory; flood control’ water cultural; water landscape
2014-09-05
劉冠美(1946—),男,遼寧黑山人,四川省都江堰東風(fēng)渠管理處教授級高工,研究方向為水工美學(xué)。
K928.4
: A
: 1008—4444(2014)06—0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