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峰
(西南政法大學 行政法學院,重慶404100)
眾所周知,人口是一個國家存在和發(fā)展的主體要素,我國古代就已經意識到“民口為窮富之源,百政之始”。以國家利益為本位,規(guī)范人口發(fā)展的人口法律制度也應該是一國的基本制度。然而由于各種原因,我國歷史上長期未能建立起完備的人口法律制度。這種局面一直持續(xù)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才得以改善。1982 年我國現行憲法頒布,以憲法第25 條為代表的一系列關于中國人口制度的憲法條款的設立,標志著人口制度作為國家的基礎制度,被正式納入憲法制度體系。憲法中所確立的法治、平等、人權等核心價值理念也在憲法人口制度中得到貫徹。然而,這并不表明人口制度已經達到盡善盡美的狀態(tài),也不能完全規(guī)避現實人口活動中存在歧視和人權受侵犯的現象。這說明除了國家法律法規(guī)中這種應然的憲法人口制度外,在民間還存在著一種實際運行著的隱性的“憲法人口制度”。如今兩種制度之間的強烈碰撞呈現出一種制度設計者未曾預料的放大效應,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何謂制度?制度是行為規(guī)則,它決定了社會主體在社會生活中可以選擇的行動方式。[1]同時,作為行為規(guī)則,制度抑制著個人在社會交往中可能出現的機會主義行為和任意行為,從而增進社會秩序。人類文明發(fā)展到現在,社會制度體系已經高度發(fā)達,整個社會都在一個完整的制度框架內進行。而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制度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和類型,制度依據規(guī)則的起源可以分為:外在制度和內在制度。
外在制度是人類依據自身理性而主動設定的規(guī)則,主要表現為法律制度。外在制度永遠是正式的,它由預定的權威機構,如國家權力機關或政府來制定,通過設置一系列的法規(guī)政策來共同約束人們的行為,它是共同體理性的結果;內在制度則是在人們在長期的交往中無意識形成的,它是通過人類一代代傳承演化而來的人類經驗,在不斷地與其他地方的人的經驗交通中得到完善,最終內化成一種存在于民族傳統社會結構中的“文化基因”。一般而言,內在制度主要表現為習慣、習俗和倫理道德等內容。
通過上文對制度涵義的分析,有兩點必須強調:第一,外在制度是人類理性設計的結果,是人類對自身理性籌劃能力的一種自信。而內在制度是人類不自覺的心理活動而不是理性設計的產物,它沒有縝密的邏輯推理形式而只是一種潛意識。相較內在制度而言,外在制度作為一套嚴謹的體系,它的前提是必須有明確的規(guī)定,這就使得外在制度調節(jié)的社會關系的范圍有限,只能在社會中的少數領域中存在。但在實際生活中,內在制度對人的約束卻是全方位的。第二,人類在設計外在制度時應注意盡量與內在制度相契合。內外制度只有相互支持、相互強化,才能有效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執(zhí)行效率。根據這兩點,同時結合人口學的研究成果,人口制度可以概括地認為是人們在人口生育、優(yōu)化、保障①等人口活動中所遵循的完善人口管理,保障人口安全,推動人口發(fā)展的規(guī)則體系。人口制度不僅包括外在制度,主要是憲法和法律關于人口制度的規(guī)定,還包括內在制度,主要包括社會中與人口有關的習慣、習俗和倫理道德等。當然,只有在兩種人口制度相互契合的時候,其作用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發(fā)揮出來。
值得指出的是,一般認為憲法人口制度就是指憲法文本中關于人口制度的規(guī)定。根據上文的分析可以發(fā)現,這樣的定義將內在人口制度排除在外了。在廣泛的層面上,憲法可以理解為根本制度,那么內在人口制度中的根本規(guī)則亦可視作是“憲法”。因此,延續(xù)上文分析制度概念的方法,憲法人口制度也就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人類在人口活動中自發(fā)遵循的內在根本制度,即內在憲法人口制度。②另一部分是人類根據理性設計而成的人口活動應遵循的根本法律制度,準確地說,就是憲法文本中關于人口活動的條款的總和。
對于我國這樣一個迫切渴望實現現代化的國家而言,在國家主導的漸進式改革過程中,在缺乏相關知識和經驗的情況下,我們大量的法律制度設計參考甚至與直接照搬了西方發(fā)達國家成熟制度安排,蘊含于法律制度中的自由、平等、人權等理念也一并吸收到我國的立法中。然而,外在制度能夠在一夜之間改變,內在制度因具有較強的歷史延續(xù)性卻難以同步改變。確切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延續(xù)了數千年,具有巨大的文化慣性和推力,任何外在制度的變革都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變更這種文化基礎。而且經濟基礎決定了社會上層建筑,經濟基礎的變遷決定了包括人口制度在內的上層建筑的變遷與否及變遷程度??陀^來說,我國社會的現代化遠未完成,植根于傳統農業(yè)社會,與傳統農業(yè)生產模式相適應的內在人口制度在當代社會仍具有現實意義。
我國現行的“82 憲法”是在改革開放之初,總結了建國三十多年的經驗、特別是“十年動亂”的嚴重教訓后制定的。在82 憲法中平等、自由、公正等現代法治原則得到重新確立,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的憲法精神得以樹立。而人口作為公民個體構成的總體,是公民權利的實際載體和憲法精神的實踐對象。事實上,立法者在設計外在憲法人口制度時也將這些元素融入進去了。同時,一國人口的發(fā)展狀況也關系到國家的根本利益,為了緩解我國人口數量過多和人口素質偏低的痼疾,以國家強制力為背景的外在憲法制度應以國家利益為本位,積極干預、管理人口運行。
在現行憲法中除第25 條是專門的“人口條款”外,還有大量關于人口制度的規(guī)定散見于其他憲法條文之中,因此,在憲法中界定外在憲法人口制度的范圍并非易事。但社會科學領域不同學科之間的研究成果可以相互借鑒,我們可以根據人口學的研究框架,按照人口活動的幾個方面來進行分類,即按照生育行為、優(yōu)生優(yōu)育的行為、保障人口的行為建構相應的法律制度,筆者認為,根據憲法文本和人口發(fā)展的實際需求,我國外在憲法人口制度可以細分為:人口生育制度、人口優(yōu)化制度、人口保障制度三大類。
1.人口生育制度
人口生育是指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男女兩性結合生兒育女,繁衍后代的一種人口現象。[2]人類的生育行為并不是一個單純的生理行為,必然要受到社會制度的規(guī)范和制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時,我國的人口數量問題已經非常突出且嚴重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谶@種形勢,在尊重個人生育意愿的前提下,國家公共政策的介入不可避免。在1982 年憲法進行修改時,全國人大將計劃生育當作一項基本國策在憲法中規(guī)定下來,即憲法第25 條規(guī)定:“國家推行計劃生育,使人口的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計劃相適應?!睉撜f,計劃生育政策是以國家利益為本位,貫徹了“一切工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家戰(zhàn)略目標。
2.人口優(yōu)化制度
人口是數量和質量的統一,重視并大力提高人口質量,是促進社會發(fā)展的主要途徑。人口質量又稱人口素質,簡而言之就是反映人口總體的質的規(guī)定性的范疇。[3]提升人口素質的活動就稱為人口優(yōu)化,人口優(yōu)化作為提高人口素質和提升人口潛能轉化率的重要手段,在人口再生產和社會經濟發(fā)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而言,人口優(yōu)化活動致力于從三個方面來提高人口素質,即思想道德素質、身體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我國十分重視人口素質問題,為此在憲法中對人口的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都有相應的規(guī)范要求。
(1)憲法關于思想道德素質的規(guī)定。憲法第24條規(guī)定:“國家通過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紀律和法制教育,通過在城鄉(xiāng)不同范圍的群眾中制定和執(zhí)行各種守則、公約,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p>
(2)憲法關于身體素質的規(guī)定。憲法第21 條規(guī)定:“國家發(fā)展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發(fā)展現代醫(yī)藥和我國傳統醫(yī)藥,鼓勵和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國家企業(yè)事業(yè)組織和街道組織舉辦各種醫(yī)療衛(wèi)生設施,開展群眾性的衛(wèi)生活動,保護人民健康。國家發(fā)展體育事業(yè),開展群眾性的體育活動,增強人民體質?!?/p>
(3)憲法關于科學文化素質的規(guī)定。憲法第19條規(guī)定:“國家發(fā)展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yè),提高全國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p>
另外,在憲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第46 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國家培養(yǎng)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p>
憲法的價值不僅在于它確立了一整套國家和社會生活的規(guī)則,而且包括對人的個性、人的價值和人的尊嚴的人文關懷。[4]作為憲法精神的底蘊,人文關懷的核心就是尊重人的價值和主體性,把人當作歷史創(chuàng)造的主體和社會發(fā)展的目的。人口是由具有人的本質的個體構成的總體。我國外在憲法人口制度中所堅持的人文關懷就突出表現在對人口素質的關注,努力保障公民在接受教育,享受醫(yī)療和體育設施等方面權利,實質上就是對個人獨立自主地追求幸福生活的肯定和支持。同時,外在憲法制度促進人口素質的提高也有利于國力的提升,維護國家發(fā)展的根本利益。
3.人口保障制度
所謂人口結構,是指依據人口所具有的各種不同的自然的、社會的、經濟的和生理的特征,把人口劃分成的各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關系。[5]常見的人口結構主要是指人口的自然結構和社會結構。人口自然結構指人口的年齡和性別結構,而人口的社會結構指人口的文化、職業(yè)結構。根據人口學的定義,在法律上對人口進行區(qū)分,這是構建我國人口保障制度的前提。我國憲法根據性別和年齡的不同對不同類型的公民的予以區(qū)別對待,尤其是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及婦女的特別保護。
(1)針對兒童、青少年問題的規(guī)定。憲法第49條規(guī)定:“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的保護”。憲法第46 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國家培養(yǎng)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
(2)針對老年人問題的規(guī)定。憲法第49 條規(guī)定:“禁止虐待老人”。
(3)針對殘疾人問題的規(guī)定。憲法第45 條規(guī)定:“國家和社會保障殘廢軍人的生活,撫恤烈士家屬,優(yōu)待軍人家屬。國家和社會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他有殘疾的公民的勞動、生活和教育?!?/p>
(4)針對婦女問題的規(guī)定。憲法第48 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培養(yǎng)和選拔婦女干部。”
平等是憲法的核心價值之一,其基本要求在于禁止不合理的差別對待。然而在人口結構中年齡和性別差異無可回避,老年人、兒童、殘疾人和婦女由于歷史、文化和現實等各方面的原因,他們在社會地位、競爭實力和生存環(huán)境等方面與他人,尤其是成年男子相比都處于“弱勢群體”的地位。因此,對弱勢群體而言,最需要的是國家公權力通過立法或行政權力的方式,杜絕在無正當理由的情形下對弱勢群體任意的歧視和不合理差別對待。[6]我國憲法對于處于弱勢地位的群體給予特別保障應是一種合理的差別對待。
我國外在憲法人口制度是改革開放后,我國主動吸收西方成熟的法律理念和制度安排的立法成果。生動地反映出我國從農業(yè)社會轉向工業(yè)社會的歷史性突進,其中所體現的平等、自由、人權等憲法精神也滿足了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同時,作為社會發(fā)展的主體要素,一國的人口狀況也關系到國家的根本利益,因此,我國的外在憲法人口制度也是以國家利益為出發(fā)點,充分考慮了我國的實際國情以求實現我國人口的良性發(fā)展。
長期演化而來的內在制度,由于是代代傳承而來,故處于該制度下的個人可能生來就接受其灌輸、熏染和影響。[7]而依據心理學規(guī)律,從小就受影響并接受的東西是很難從意識中清除掉的。具體而言,我國傳統社會以儒家文化為核心,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儒家文化就占據了正統思想的地位,成為了我國社會各方面的最高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基礎。梁漱溟就認為孔孟儒學就是中國的不成文憲法。[8]它在近代雖然受到西方思想的沖擊,但兩千多年以來形成的文化慣性和文化滲透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成為一種超穩(wěn)定的思維定勢。儒家人口文化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我國內在人口制度的形成、結構和變化。
據此,我們不難理解,我國內在憲法人口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內化于人們心中的儒家文化關于人口行為的根本規(guī)則。
延續(xù)上文對外在憲法人口制度的闡釋,下面也從人口生育、人口素質、人口結構三個方面,從與人口相關的習慣、習俗和倫理道德觀念等視角對內在憲法人口制度進行解讀。
1.內在憲法人口制度關于人口生育的規(guī)范
對于人口生育,傳統中國社會有鼓勵生育的習慣,尤其是偏愛生育兒子的傾向,這顯然是因其具有傳宗接代的意義,即生育兒女將父祖?zhèn)鞒邢聛淼难}續(xù)接下去,而且只承認兒子在傳宗接代中的作用。[9]孟子更是把能否生育兒子提高到“孝”的高度,提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如果一戶人家不能生育兒子,不僅無法使父母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甚至使宗族的“香火”難以為繼,這時候他們會感受到來自倫理道德的沉重壓力,在“懲罰強度”上與外在制度相比其實有過之而無不及。應該說,儒家思想在生育倫理上的長期渲染,生男偏好已經潛移默化地根植到人們的潛意識中,通過習俗、習慣的方式潛在地影響現代中國人的生育心理及生育活動。③
2.內在憲法人口制度關于人口素質的規(guī)范
人口素質內在制度是人們在男女婚配、養(yǎng)育孩子過程中對后代健康、智力、道德追求所反映出來的習慣、習俗和倫理道德,因此,人口素質內在制度實際上可以分為針對“男女婚配”和“養(yǎng)育孩子”兩個人口行為的內在制度。
(1)關于男女婚配的規(guī)范
中國古人基于長期選擇、進化,逐漸認識到子女的先天素質受到父母素質的影響并形成了同姓不婚和禁止血緣婚的觀念和習俗。同時應該看到,民間同姓不婚的婚姻習俗也很大程度上含有維持人倫關系的成分。《左傳》中就說:“不娶同姓者,重人倫,防淫佚與禽獸同也”,由此可見,同姓不婚和禁止血緣親是中國人在人口生產過程中必須遵守的基本倫理道德。另外,這一點也符合現代法律禁止近親結婚的規(guī)定,在現代社會仍然得到遵循。
(2)關于養(yǎng)育孩子的規(guī)范
父母期望后代能夠有所成就是普遍的社會心理,宗族是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基礎,宗族觀念的孕育、傳承,深深地積淀在國人心中,在對后代的養(yǎng)育中也流露出宗族觀念的傳承。中國人對于后代教育的高度重視很大程度上歸結于“光宗耀祖”、“光耀門楣”的心理預期。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也主張加強對子女的教育,孔子就主張“有教無類”(《論語.衛(wèi)靈公》),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孟子營造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而多次搬家,“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梢?,中國傳統社會有著重視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的深厚底蘊,并且這一傳統一直延續(xù)至今,影響著現代人的教育心理及價值取向。
3.內在憲法人口制度關于人口結構的規(guī)范
性別與年齡結構,屬于最基本的結構——人口的自然結構系統,而兩者的劃分,一是基于男女兩性在生理上的區(qū)別,一是基于人自出生成長直到衰老死亡的自然過程。[10]根據性別和年齡對人口進行劃分,就會發(fā)現不同人群因其社會角色、社會地位和社會分工的差異,而由此形成的對不同人群的認識、態(tài)度差別巨大。
(1)關于性別結構的規(guī)范
在我國傳統社會,性別差異很大程度上在社會中異化,出現了“男主外、女主內”、“男主女從”等社會規(guī)范,兩性在政治活動、經濟活動、社會交往等領域出現了明顯的差別。我國傳統儒家理論為“男性偏好”的兩性關系套上了“合理”的外衣,孔子就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進之則不遜,遠之擇怨”(《論語 陽貨》),為了強化男性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儒家提倡“婦女,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禮記 郊特牲》)。也就是說,我國傳統社會中充斥著的歧視婦女的習俗已經成為了一種濃厚的社會心理積淀。現代社會雖然極力提倡男女平等并在法律中規(guī)定了女性的平等權利。但由于民間風俗習慣的巨大惰性,沒有一個相當長的時間的變革,這一陋習是難以去除的。
(2)關于年齡結構的規(guī)范
人口的年齡結構一般可以三分為少年兒童、成年人和老年人,這主要是基于人的生命個體由出生、成長到衰老的自然過程。而我國傳統社會對于人口年齡結構的差別對待主要體現于對老幼的優(yōu)待上??鬃犹岢觥叭蕫邸焙汀胺簮郾姟保献觿t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儒家的大力提倡使尊老愛幼的道德觀念深入人心,最終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即使是在現代社會也是人人必須遵守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
綜上所述,我國內在人口制度實際上是儒家文化在人口領域的反映。我國內在憲法人口制度是以儒家倫理為核心,以宗族利益為本位,以農業(yè)經濟為土壤,在這一系列基礎上形成的人們在人口活動中自發(fā)遵循的最高道德、倫理和行為規(guī)范。雖然我國從清末就被迫開啟了社會的現代化,并在改革開放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客觀來說,我國社會的現代化還遠未完成,落后的農業(yè)生產方式還在廣大農村大量的存在,也就是說,傳統習俗、習慣的生存基礎并未消失。另外,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內在人口制度具有相對獨立性,并不會隨著經濟基礎的變革而同步變化。因此,形成并繁盛于我國傳統社會的內在憲法人口制度在現代社會并沒有發(fā)生質的變化,它仍深深地影響著現代人的人口行為,甚至人們都并未感覺到它的存在。
我國正經歷著從傳統農業(yè)社會向現代工業(yè)社會的轉型,作為社會轉型的主體要素的人口,也必須完成向現代型人口的轉型。由政府主導的強制性制度變遷使得我國外在人口制度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建立起來,通過三十多年嚴格執(zhí)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過程亦堪稱“慘烈”。目前,對于內在人口制度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人們深刻地認識到有效的制度安排必然是內在制度與外在制度的有機統一。
從動態(tài)意義上說,某一時點的外在制度都是作為制度變遷的結果而存在的。[11]因此從外在制度形成路徑的角度進行分類,外在制度可以分為:一類是“誘致性變遷型”,即適應內在制度的要求而出現,經制度制定者確定而成立,另一類是“強制性變遷型”,即人們自發(fā)設計的行為規(guī)則。下面將從外在制度的形成路徑的不同來分析我國內外在憲法人口制度的契合程度。
在誘致性制度變遷中,外在制度是對內在制度要求的明確化,因此,這類外在制度一般能夠與內在制度相契合。在這一類制度變遷中,立法者通過立法程序將社會中受到普遍遵循的習慣、習俗等內在制度直接納入到法律的范圍,而不用對其做出某種修改。在這種形式中,立法者只是在法律中對習慣進行了“重述”,使其在原有普遍認同的基礎上增加了外在的合法性強制而已。[12]因此,我國外在憲法人口制度中很多規(guī)范其實也就是對內在憲法人口制度中的某些核心道德規(guī)范的“重述”而已。
在人口優(yōu)化制度中,我國憲法關于提升人口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規(guī)定,即憲法19 條、46 條及24 條與中國傳統社會高度重視教育,提倡“德教為主、德智合一”的核心教育理念高度契合。
在人口保障制度中,我國憲法關于建立全面社會保障制度和善待老幼的規(guī)定,即憲法45 條、48條與中國傳統社會“矜恤”、“仁愛”的道德理念不謀而合。
可以看出,通過誘致性變遷轉化而成的外在憲法人口制度條款與內在憲法人口制度的相關內容有更好的兼容性,這大大減少了制度執(zhí)行過程中的阻礙。同一過程也還表明,傳統的習俗、習慣并非現代化的簡單對立物,它們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也可能發(fā)揮積極地作用。
一般而言,在強制性制度變遷中,內在制度與通過強制性變遷轉化而成的外在制度通常存在沖突,兩者難以兼容。具體而言,我國外在憲法人口制度中有部分條款與我國傳統習俗、習慣相違背而難以實施。具體原因如下兩點:
1.多重利益抉擇導致兩者的沖突
作為我國外在憲法人口制度制定主體的立法機關,其在立法過程中往往面臨多重利益抉擇,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國家利益。在人口生育制度中,我國憲法第25 條關于計劃生育的規(guī)定具有明顯的國家利益本位特征,因此,我國外在憲法人口制度在生育制度領域的目標便是“控制人口數量,降低人口生育率”。但這一總體目標取向與我國傳統社會的“生男偏好”顯然是不一致的。因為兩者的激烈沖突,計劃生育制度雖然堅持實施了三十多年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國家為此付出高昂的成本,包括維持規(guī)模龐大的計劃生育執(zhí)行機構和人員、因民眾抗拒計劃生育制度而引發(fā)的暴力沖突以及為了規(guī)避計劃生育而導致的權力尋租等。
2.低效的“制度移植”導致兩者的沖突
在人口保障制度中,我國憲法48 條關于“男女平等、給予婦女相同待遇”理念濫觴于西方憲政平等思想,符合現代法治潮流。但我國傳統文化中存在著根深蒂固的歧視婦女的因素,因此,“給予婦女平等待遇”在實際生活中大打折扣。
由國家主導的強制性制度變遷使我國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了符合現代理性的外在憲法人口制度,卻無法同步相應地改變我國社會中的傳統人口文化。如上文所述,我國傳統人口文化中的一些惡俗陋習已經成為了我國人口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絆腳石。但即使對于這樣的惡習陋俗,我們也必須慎重對待。如果法律規(guī)則和傳統習俗的沖突過于強烈,不僅規(guī)則不能得到遵守,反而會引起逆反心理,影響法律法規(guī)的嚴肅性。[13]為了增加內外在憲法人口制度之間的契合,消除兩者因沖突而產生的負面影響,基于前文分析,可以從三個方面做出改變。
1.崇尚法治
在我國,與傳統農業(yè)社會相適應的宗族主義、男權主義、父權主義等封建倫理觀念嚴重地阻礙了我國人口的健康發(fā)展。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我國開始了自上而下的大規(guī)模立法和從西方國家移植成熟的人口法律制度及現代的法治理念,但因為我國傳統文化強大的慣性和廣泛的滲透力,造成了內外憲法人口制度之間強烈的沖突。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史告訴我們,只有高高樹立起法律的神圣地位,全社會普遍認同“法律是人世間公平正義的化身”理念的前提下,才能使公眾自覺將自己的行為放在憲法和法律的約束之下,并習慣于與他人處于平等地位。因此,當尊重法律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自覺行為時,與現代社會不適應的那部分內在憲法人口制度將會被徹底拋棄。
2.演進傳統人口文化
傳統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儒家人口文化,我們應該始終堅持“揚棄”的態(tài)度,在批判的基礎上繼承。儒家人口文化中的落后觀念,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男尊女卑”、“多子多?!钡榷紤摫惶蕹?。同時,我們應該在繼承儒家文化優(yōu)秀內核上,建立和發(fā)展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新型人口文化,大力提倡“生男生女一個樣”、“女兒同樣能養(yǎng)老”、“多子未必多福”等新型的人口文化。[14]我們要以新型的、現代化的人口文化取代舊的、落后的人口文化,以推進憲法人口制度的實施。
3.勇于試錯
人類社會制度從野蠻、落后發(fā)展到如今的高度文明實際是不斷試錯的結果。認識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推進制度變革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在當今中國,很多重大的社會變革,都是在外在制度不改變的情況下,人們首先在外在制度的范圍外事實上發(fā)展出一套“私下”的規(guī)則,通過一次次“打擦邊球”的形式,慢慢地擯棄原來的落后制度,在無數次的試錯之后,最終突破原有的體制和社會結構藩籬,實現制度的創(chuàng)新。
綜上可知,我國外在憲法人口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移植于西方,具有強烈的西方文化色彩。中國現代化的過程,就是使這些移植的西方制度同中國文化的契合過程,也是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融合過程,是一個制度變遷過程。[15]這也就是所謂的我國內外在憲法人口制度的契合與沖突問題。唯有深入分析我國文化,才能發(fā)現我國憲法人口制度運行中的癥結所在,才能有效解決問題,并最終促進我國人口的良性發(fā)展。
注釋:
①人口遷徙行為也是重要的人口活動,但我國自從1975 年憲法刪除“公民可以自由遷徙”的條款后至今沒有恢復,也就是說,我國現行憲法中沒有關于公民遷徙的內容,因此,本文所指的憲法人口制度不涉及人口遷徙制度。
②本文所提出的“內在憲法人口制度”,這一概念參考自桂宇石,張振擴:“關于憲法經濟制度的概念”,載《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年第6 期,第757 頁,中所提出的“內在憲法經濟制度”概念。
③囿于農村地區(qū)“生男偏好”的強大壓力,在城市執(zhí)行的“一孩政策”在農村并未嚴格施行,而是變通規(guī)定為:若第一胎為女孩,則可以再生育第二胎。
[1]盧先祥,朱巧玲.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20.
[2][5]吳忠觀.人口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5:45,105.
[3]陳明立.中國人口法制論[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10:159.
[4]郭春明.以人為本與憲法的人文關懷[J].前沿,2012(7):55.
[6]李忠夏.弱勢群體的憲法保護[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12.
[7]唐紹欣.傳統、習俗和非正式制度[J].江蘇社會科學,2003(5):48.
[8]崔萬田,周曄馨.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關系探析[J].教學與研究,2006(8):46.
[9]田雪原,陳勝利.生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31.
[10]姜濤.傳統人口的性別與年齡結構[J].近代史研究,1997(2):55.
[11]馬智勝,馬勇.試論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關系[J].江西社會科學,2004(7):121.
[12]張鐳.論習慣與法律——兩種規(guī)則體系及其關系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90.
[13]胡平仁.法社會學視野下的法律與習俗[J].湖北社會科學,2003(3):146.
[14]華玉超.試論儒家文化對我國人口與計劃生育的影響[J].南方人口,2003(1):39.
[15]張振擴.內外憲法經濟制度的契合問題探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