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剛 田仁云
(山東師范大學 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文學的傳播與經(jīng)典的誕生
——傳播學視野中的《班主任》
李宗剛 田仁云
(山東師范大學 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劉心武的短篇小說《班主任》成為新時期文學的奠基之作,這不僅與小說的思想深刻有著關聯(lián),而且還與小說發(fā)表后的傳播有著很大的關聯(lián)。《班主任》之所以成為新時期文學的奠基之作,恰是緣于其在傳播過程中,劉心武及其《班主任》從作家的個體體驗和個人書寫,升華為于一個時代的標桿。
劉心武; 《班主任》; 《人民文學》;傷痕文學;傳播學
劉心武的短篇小說《班主任》成為新時期文學的奠基之作,這不僅與小說的思想深刻有著關聯(lián),而且還與小說發(fā)表后的傳播有著很大的關聯(lián)。從傳播的角度解讀《班主任》,有些論文也偶有所涉獵,如《傷痕—反思文學與當代歷史書寫》[1]﹑《可疑的起點——〈班主任〉的考古學探究》[2]﹑《從新聞學的視角探尋傷痕文學的歷史意義》[3]等。但是,這些論文并未從傳播學的視點對其進行細致分析。正是有鑒于此,本文擬從傳播學的視點,從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和傳播效果等方面,探討《班主任》在傳播過程中是如何被讀者接受的?它又是怎樣區(qū)別于一般文學作品獲得特別凸顯的?由此指出《班主任》之所以成為新時期文學的奠基之作,恰是緣于其在傳播過程中,劉心武及其《班主任》從作家的個體體驗和個人書寫,升華為一個時代的標桿。
一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化,既是一個創(chuàng)造的過程,也是一個傳播的過程。離開了文化的傳播過程,人類也就無法能夠有序地創(chuàng)造出新的文化。文化傳播是如此,文學傳播亦然。作為作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精神產(chǎn)品的文學作品,只有在傳播的過程中,才會進入到文學傳承和文學創(chuàng)新的鏈條中,才能實現(xiàn)文學的社會價值。在傳播的過程中,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和傳播效果等因素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此,芝加哥大學教授道格拉斯·威普爾士提出了傳播研究路徑:“誰傳播?傳播什么?通過什么媒介?向誰傳播?在什么條件下傳播?產(chǎn)生什么效果?”[4](P43)我們以此來觀照劉心武的《班主任》,就會發(fā)現(xiàn),《班主任》被社會接納和認同的過程,恰恰就是一個文學傳播得以順利實現(xiàn)的過程。
傳播者,即信源,是傳播行為的引發(fā)者,即以發(fā)出訊息的方式主動作用于他人的個人﹑組織或群體。[5](P58)顯然,作為傳播主體的劉心武是《班主任》的傳播者。那么,劉心武作為“信源”,是在什么情況下創(chuàng)造出這樣的文本,進而又以此為訊息,“主動作用”于他人的呢?對此,劉心武在后來的回憶中這樣說過:“1976年10月,‘四人幫’倒臺,經(jīng)過半年多的思考﹑醞釀,我決心從原有的觀念中解脫出來,一抒內心真實的憂患與訴求,遂在1977年夏天寫出了短篇小說《班主任》?!盵6]至于誕生《班主任》“產(chǎn)房”的具體情形,則如劉心武所回憶的那樣:“1977 年夏天我開始在家里那十平方米的小屋里,偷偷鋪開稿紙寫《班主任》,寫得很順利,但寫完后,夜深人靜時自己一讀,心里直打鼓——這不是否定文化大革命嗎?這樣的稿子能公開拿出去嗎?在發(fā)表欲的支配下,我終于鼓起勇氣,有一天下了班,我到離編輯部最近的東單郵電局去投寄它,要把它投給《人民文學》雜志……從東單郵局我騎車到了中山公園,在比較僻靜的水榭,我坐在一角,想作出最后決定:這稿子還要不要投出去?還是干脆拉倒?后來我取出《班主任》的稿子,細讀,竟被自己所寫的文字感動,我決定,還是投出去吧,大不了發(fā)表不出來,還能把我怎么樣呢?過了若干天,我到另一家郵電所寄出了它。”[7]這說明,作為傳播者的劉心武,能夠創(chuàng)作出短篇小說《班主任》,固然是其多年來文學寫作實踐不斷積累的結果。但是,創(chuàng)作出的文學作品,如果離開了傳播,僅僅滿足于自得自樂,或者僅僅為了自己而進行寫作,而沒有“以發(fā)出訊息的方式主動作用于他人”,則這樣的文學作品也就不會進入傳播的過程中,自然也就難以說得上產(chǎn)生什么“作用于他人”的效能。在此,我們須知,在“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的特殊歲月里,因為創(chuàng)作而招來受批之苦﹑坐牢之災乃至殺身之禍的,并不在少數(shù)。因此,這里的關鍵不但在于劉心武能夠創(chuàng)作出短篇小說《班主任》,而且更在于劉心武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和膽略,把創(chuàng)作出來的《班主任》投入到傳播的過程中。應該說,劉心武是一個站在地獄門口,具有獻身精神的文學信徒。他以“大不了發(fā)表不出來,還能把我怎么樣呢”作為自我鞭策和鼓勵的動力源泉,終于向著變幻莫測的時代之海,緩緩地放下了他所精心打造的那艘小舟:承載著劉心武的情感的熱度和思想的深度的文字,駛入了時代的洪流中,進而開始了其傳播的過程。當然,歷史的結果是春天來到了,最早盛開的迎春花,幸運地獲得了盛開的空間——因為,在春天沒有到來之際,很多人不是沒有栽下希望的花兒,但是,嚴冬卻沒有為花兒們提供可以盛開的空間。從這樣的意義上說,我們可以假設,如果劉心武當時沒有把它寄出去,沒有通過傳播媒介進入到文學發(fā)展的過程中,而是在時過境遷之后,再拿出來發(fā)表,肯定是無法進入文學發(fā)展的鏈條中,進而為文學史所記憶。從這樣的意義上說,文學作品離開了傳播,便離開了經(jīng)典化和歷史化的過程,自然也就無法獲得其應有的文學史價值。
既然是傳播,自然涉及傳播什么的問題,那么,劉心武的短篇小說《班主任》傳播的是什么?其所傳播的內容又怎樣切合了時代的要求?對于劉心武的《班主任》,我們顯然可以看作是一篇關于教育題材的小說。由于前人已經(jīng)對此分析的比較多了,我們在此就不再贅述了。這里我們著重談談其所傳播的內容是怎樣切合時代的需要的?《班主任》 能夠在傳播的過程中產(chǎn)生巨大的效能,與當時的教育問題在中央得到了凸顯有著一定的關聯(lián)。涂光群對此小說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這樣說過:“1977年7月,鄧小平復出,主動抓科學﹑教育工作。7月21日,8月8日,9月19日,他幾次講話提出了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恢復實事求是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教育戰(zhàn)線要撥亂反正,正確對待知識分子(包括教師)等等這樣一些非常重要的思想觀點。這對文藝戰(zhàn)線的撥亂反正﹑解放思想,包括恢復文學創(chuàng)作的革命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的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作為處在‘潮頭’刊物位置的《人民文學》編輯,我們可以說是‘聞風而動’。我們很想通過短篇小說﹑報告文學,反映科學﹑教育戰(zhàn)線的撥亂反正,以便多少盡一點文學推動生活的責任。”[8](P245)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召喚下,《班主任》踏著適逢其時的節(jié)拍,翩然而至,由此而引起時代的強烈共鳴和轟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傳播,如果離開了傳播的媒介,就無法談得上傳播;傳播需要媒介,媒介則又是通過掌控著媒介傳播權力的人來發(fā)揮作用的。顯然,劉心武的《班主任》得以傳播的媒介是雜志的編輯和負責人。對此,施拉姆等人曾說:“在信息網(wǎng)絡中到處都設有把關人,其中包括記者,他們確定一場法庭審判﹑一次事故或者一次政治示威中究竟哪些事實應該加以報道;包括編輯,他們確定通訊社發(fā)布的新聞中有哪些應該刊登,哪些應該拋棄;包括作家,他們確定有哪些類型的人物和事件值得書寫,什么樣的人生觀值得反映;包括出版公司編輯,他們確定哪些作家的作品應該出版,他們的原稿中有哪些部分應該刪除?!盵9](P161-162)基于這種認識,我們可以說,劉心武的《班主任》的成功傳播,還應得力于傳播媒介《人民文學》雜志的責任編輯崔道怡和主編張光年。正是他們的慧眼,使得《班主任》得以借助《人民文學》這一傳播媒介傳播開來。
文學編輯在作品傳播過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從某種意義上說,《班主任》的誕生離不開《人民文學》的編輯這一“外力”的作用?!度嗣裎膶W》的編輯,根據(jù)自己敏銳的洞察力,開始意識到教育作為深受“四人幫”荼毒的“重災區(qū)”。但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作家在題材的選擇上,基本上還是沒有能夠突破既有題材的限制,大都是工人﹑農(nóng)民的題材,而知識分子作為“臭老九”,早就被邊緣化了。隨著黨中央狠抓教育,《人民文學》的編輯,開始有意識地培育和組織這一類題材上的稿件。為此,編輯部崔道怡還向當時已經(jīng)小有名氣的劉心武約稿,期望他能夠寫一篇反映教育題材方面的小說。[10](P281)盡管我們不能由此說,正是編輯的約稿促成劉心武最終提筆寫成了《班主任》,但是,作為歷史合力的共同作用的結果,也許這也是諸多合力中的一支力量。但令人深感疑惑的是,劉心武既然受約寫稿,為什么沒有選擇直接送達約稿編輯,而是彷徨再三后選擇了通過郵局這種相對“客觀”的渠道寄達《人民文學》編輯部。我們認為,這恐怕緣于劉心武對《人民文學》是否敢于刊發(fā)《班主任》心存疑慮,而這種“客觀”的渠道,則為編輯,也為自己留有了更大的回旋空間。況且,劉心武在此之前,還在《人民文學》遭遇了退稿之囧呢?
當然,對于劉心武《班主任》的孕育過程,也有不同的說法。如《人民文學》當時的小說組組長涂光群曾經(jīng)寫到:“我們很想通過短篇小說﹑報告文學,反映科學﹑教育戰(zhàn)線的撥亂反正,以便多少盡一點文學推動生活的責任。要寫這樣的題材﹑主題,第一得物色合適的作者,第二得物色合適的采寫對象(如果是寫報告文學)。我們想到了一位投稿者劉心武。心武那年30剛出頭,在北京市一所中學教書,給編輯部有一兩次投稿,雖說稿件未能用上,編輯已對他的寫作潛能留下印象。假如他寫熟悉的教育戰(zhàn)線的生活,說不定是一把好手呢!一位編輯遂將編輯部近期的意圖同劉心武說了。大約過了些日子,心武拿來一篇小說新作。這篇題名《班主任》的作品,立即在編輯部范圍內引起了震動。”[8](P245)顯然,涂光群在此的敘述和責任編輯崔道怡﹑劉心武等人的敘述存在著一定的縫隙:其一,此時的劉心武,已經(jīng)不在中學教書了;其二,劉心武不是“拿來一篇小說新作”,而是寄來了一篇小說新作。這里的差異盡管不是帶有根本性的“細枝末節(jié)”,但是,如果“細節(jié)”失真,我們就絕難真正地回到歷史現(xiàn)場,進而洞察出在“細節(jié)”背后所隱含的復雜心理的發(fā)展變化軌跡,并由此體味到在“細節(jié)”背后,作者和編輯的靈魂那種“困獸猶斗”的真實情景。如涂光群說“心武拿來一篇小說新作”,這就和劉心武在郵局前猶豫彷徨的復雜心理活動,以及這種復雜心理活動所隱含的豐富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有縫隙,未能顯示出在“春暖乍寒”的時期,一篇創(chuàng)造新時期文學歷史的短篇小說,其“生產(chǎn)”的陣痛。但不管怎樣,涂光群的陳述,還是把《班主任》進入傳播過程的一些背景,作了立體的說明,這也為我們提供了關于文學生產(chǎn)和傳播歷史的另一種“說法”。
《班主任》作為眾多自然來稿之一,能夠被責任編輯慧眼識中,恐怕在必然中還確實蘊含著某些偶然性的機緣。當時《人民文學》編輯部肯定收到了雪花般的稿件,責任編輯能在眾多的稿件中慧眼看中劉心武的自然來稿,并敢于納入編輯程序,這本身就是一種了不起的舉措。畢竟,在那個“春暖乍寒”的時代,作為普通人的編輯,自然難以窺探清楚政治的風向,為此很多編輯只能跟風,走安全路線,而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堅持自我的審美標準進行選編。所以,作為責任編輯的崔道怡,還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沒有他那犀利的眼光和獨特的審美情趣,劉心武的短篇小說《班主任》也許就無緣面世。當然,歷史是不能假設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班主任》的傳播過程中,如果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了問題,《班主任》的歷史命運也許就會改寫,自然,歷史的面貌也就會改寫——盡管她會以其他面貌呈現(xiàn)給我們。
不過,在有關《班主任》是怎樣面世的敘述者那里,對其敘述也是有縫隙的。如作為責任編輯的崔道怡在其回憶性文章中曾經(jīng)這樣說過:粗略翻閱了一遍自然來稿,發(fā)現(xiàn)有劉心武的來稿,便抽出來細看,稿件里還附有一封信??赐辍栋嘀魅巍?,崔道怡當即被感動了,未經(jīng)過復審就回信表達了對劉心武作品肯定?!栋嘀魅巍吠ㄟ^了小說組副組長涂光群的“復審”,但在終審環(huán)節(jié)上,副主編劉劍南犯了難,難以決定是否將其發(fā)表。他把小說教給一些編輯傳閱,編輯部引發(fā)了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小說所寫太尖銳了,屬于暴露文學,恐怕不易發(fā)表。另一種則認為,作品主要塑造了張老師的正面形象,作為揭批“四人幫”的小說,應該發(fā)表。[11]而在小說組組長涂光群的歷史敘述中,則是如此陳述的:“在三級(責任編輯﹑小說散文組負責人﹑編輯部負責人)審稿過程中,編輯部內部可以說有兩種意見。一種覺得小說提出的問題是現(xiàn)實的(符合真實的),而且是新穎﹑深刻﹑尖銳的(“四人幫”的文化專制主義不僅造就了愚昧的‘小流氓’宋寶琦這樣的畸形兒,還有像團支部書記謝惠敏本質不壞的孩子心靈上也深深受了他們愚昧的毒害,這更是令人痛心﹑發(fā)人深思的);但是小說難以發(fā)表。正因為它暴露社會真實問題﹑社會陰暗面(包括老工人在街頭玩撲克等等)太尖銳,恐怕屬于暴露文學,因此估計不大好發(fā)表(責任編輯的意見)。一種認為小說提出的問題及時﹑新鮮﹑深刻,很合時宜,應該發(fā)表,無須做大的修改。”[8](P247)其實,從事理上來看,如果責任編輯不同意刊發(fā)《班主任》,“估計不大好發(fā)表”的話,那就自然無需提交到小說組組長那里了,也就更談不上提交到主編張光年那里進行所謂的“終裁”了。
當然,我們應該肯定《人民文學》主編張光年在思想解放中敢于沖破禁區(qū)的勇氣。對此,張光年曾經(jīng)這樣說過:“在新時期文學發(fā)展進程中,率先以勇敢地不妥協(xié)的姿態(tài)徹底地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文學;是奉黨和人民之命,積極地投身思想解放運動,實現(xiàn)撥亂反正的時代人物的文學。”[12]也許,當歷史呼喚著巨人和產(chǎn)生巨人的時候,那些書寫歷史新紀元的人,開始拿起了他們手中的如椽巨筆,書寫了新時期文學的濃重的一筆。①有關張光年在《班主任》刊發(fā)過程中的作用,可以參閱崔道怡所寫的《報春花開第一枝——張光年和〈班主任〉的發(fā)表》,見《文學報》1999年4月8日。
二
文本的傳播過程, 不是從作者到受眾的直線延伸,其中要經(jīng)過諸多傳播中介,即 “信息源和受眾之間的信息中轉站,社會主體與客體之間相連接的紐帶和橋梁。”[13](P118)那么,文學期刊便是文本得以傳播的重要中介。《班主任》得以面世并傳播開去,其傳播中介是1977年11月份的《人民文學》。那么,《人民文學》期刊在《班主任》的傳播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一,《人民文學》的權威性使《班主任》的傳播獲得了受眾的廣泛而高度的關注。換言之,《班主任》正因為刊發(fā)在《人民文學》上,才使得其傳播效能獲得了極大地擴放,進而為最終成為文學史書寫的對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度嗣裎膶W》雜志作為權威期刊,是由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在很多方面體現(xiàn)著國家意志的大型文學期刊,也可以說是中國大陸最高級別的文學刊物。因此,能夠在《人民文學》上發(fā)表文學作品,是很多作家夢寐以求的理想,也確實標志著作家的創(chuàng)作水平達到了“國家級別”。自然,“級別”如此之高的雜志,其所刊載的文本,在傳播中就會特別引起受眾的關注和推崇。因此,劉心武的《班主任》借助《人民文學》這一媒介傳播開去,自然就具有了一般傳播媒介所無法比擬的效能。
與此相反,那些地方性的期刊,盡管在思想解放大潮開始萌動的時期,也刊發(fā)了一些文學作品,但畢竟是“刊輕言微”,未能在傳播的過程中,引起應有的社會效應。其實,當時其他的期刊報紙也或早或晚地發(fā)表了一些傷痕文學作品,但都沒有產(chǎn)生劉心武《班主任》這樣大的影響力。這一方面或許與作品本身的題材內容﹑涉及政治敏感點程度有關,也和其所發(fā)表的期刊報紙的權威﹑影響﹑發(fā)行量有著不容忽視的密切作用?!度嗣裎膶W》發(fā)行量一直高居各種文學期刊之首,在讀者中影響很大。作為享有盛譽的文學傳播媒介,它擁有比省市文學期刊大得多的發(fā)行量和權威性,這無疑顯著地擴大了劉心武《班主任》的傳播面與知名度。
第二,《人民文學》為了強化《班主任》的社會影響力,還專門推出了一系列的成功策劃,這對促進《班主任》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此,有學者這樣指出:“為了授予‘傷痕’﹑‘反思’小說合法地位并且擴大它的影響,1978年的《人民文學》還發(fā)表了關于‘傷痕’﹑‘反思’小說的‘創(chuàng)作談’和‘讀者來信’……從讀者那里獲得‘增勢’之后,又在第9期同時發(fā)表了宋振庭和劉心武的‘創(chuàng)作談’《關于寫教育戰(zhàn)線斗爭題材的一封通信》和《根植在生活的沃土中》?!盵14](P44)然而,值得我們玩味的是,1978年第2期,《人民文學》編輯部在這組“讀者來稿﹑來信選登”的策劃中,還是顯示出了歷史發(fā)展的復雜性。其所設定的總標題為《歡迎〈班主任〉這樣的好作品》,這便把編輯部對《班主任》的認同較好地外化了,并對這部短篇小說用讀者來稿﹑讀者來信的方式,傳達出了來自編輯部的價值認同。至于編者的話,則是如此來表述的:“讀者的來稿﹑來信,贊揚這篇作品寫得好,提出并回答了社會上關心的問題,反映了當前教育戰(zhàn)線抓綱治國的新思想﹑新面貌,塑造了人民教師張俊石的形象,把長期被‘四人幫’歪曲了的知識分子形象重新糾正了過來。”[15]顯然,編者為了能夠更好地強化《班主任》的合法性,還是極力地把《班主任》納入并整合到“抓綱治國的新思想﹑新面貌”上,與此同時,編者所突出的是“人民教師張俊石”形象的成功塑造,并把這種成功整合到了對“‘四人幫’歪曲了的知識分子形象重新糾正”這樣的歸結點上,而對于“謝惠敏”這樣的形象,并沒有特別地凸顯出來。與此同時,從編者發(fā)排文章次序來看,也特別凸顯了“安徽合肥市郵政局投遞員”李大猛的《救救被“四人幫”坑害了的孩子》,然后依次是“北京市一五五中學教師”周方的《說出了我們想說的話》﹑“福建霞浦縣從農(nóng)公社洋沙溪大隊知識青年”韋韜的《一篇別開生面的好作品》﹑“河北省館陶縣中學教師”于世訓的《激勵我們戰(zhàn)斗﹑前進》和“上海市甘霖中學”夏志生的《張老師的勇氣﹑決心﹑毅力和階級愛憎值得學習》。在這組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編者之所以突出了李大猛的文章,一方面與其劍指“四人幫”的導向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另一方面,還與其“普普通通的郵政工人”[16]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還可以看作“工人”的政治符號依然領先于“教師”的政治符號。一旦“工人”發(fā)話了,那“真理性”便會獲得某種天然的必然性。至于后面所刊發(fā)的教師系列文章,也大都突出了《班主任》的政治功能,呼吁“為著讓抓綱治國的腳步聲響徹所有教室﹑學校,響徹整個教育戰(zhàn)線,我們每個教師﹑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煥發(fā)革命青春,要和時間賽跑,為祖國早出人材﹑多出人材貢獻出自己的全部精力?!盵17]如此一來,一部在未來的新時期文學史上具有奠基意義的文學作品,從其當初誕生和傳播的情形來看,其文學史價值反而被掩埋在了政治主潮中。
至于權威黨報《人民日報》,也加入到了對《班主任》的討論中,這無疑擴大了《班主任》等傷痕文學的社會影響力。與此同時,作為在1970年代最為普及的大眾傳播媒介——廣播電臺①在中國的1970年代,人們的生活還是非常貧窮的額,但是,廣播作為一種傳達國家聲音的特殊通道,卻是異常發(fā)達的,幾乎所有的邊遠地區(qū)的村莊,都安裝了喇叭,很多村莊還做到了每家每戶都通廣播,這就使得廣播電臺成為當時最為發(fā)達的大眾傳媒形式之一;與此同時,生產(chǎn)隊或者縣一級的廣播站,便會定期播放來自中央電臺的廣播。,也將《班主任》改編成廣播劇后播出,這就使得此作品借助電波,跨越紙質媒介的局限,覆蓋到了中國社會的各個角落。對此,劉心武說過:“《班主任》發(fā)表后,讀者反映強烈……尤其是當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改編成廣播劇播出后,影響就更大了?!盵18](P161)顯然,《人民日報》《人民文學》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極其重要的傳播媒介,用其自身所具有的非凡魅力,進一步擴放了《班主任》在傳播過程中的效能,這樣的傳播恐怕也促成了劉心武的《班主任》獲得首屆優(yōu)秀短篇小說首獎②1978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評選獲獎作品中,劉心武的《班主任》排在第一位。。在這樣一系列的傳播過程中,《班主任》的文學地位得到了鞏固。如此一來,這使得《班主任》更有機緣成為“文學事件”,自然,也就為其引起社會的強烈關注,并在傳播的過程中產(chǎn)生極大地影響推進了一步。
第三,《班主任》借助《人民文學》這一媒介在傳播的過程中,受眾的積極回應,也對《班主任》的進一步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受眾作為傳播的最終環(huán)節(jié),其反響如何,將是衡量傳播效能的最為重要的因素。盡管我們在對傳播的實際考察中,很難一一調查清楚每個接受者的具體情況,但是,正所謂“借一斑而窺其全貌”,一部分受眾的反映,自然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代表這一類受眾的情感反應。至于《班主任》的受眾反應,在此方面有著清晰地體現(xiàn),那就是很多的讀者來信。對此,作為歷史見證者的涂光群回憶說:“小說發(fā)表后引起社會各方面的強烈反響,出乎編輯部意料。據(jù)我所知,編輯部收到的各界讀者來信不下數(shù)千封。來自祖國東西南北二十幾個省區(qū)。當然教育戰(zhàn)線的來信最多了。也有不少中學生﹑青少年寫信控訴‘四人幫’的法西斯文化專制主義對他們心靈造成的傷害。我印象最深的是貴州偏遠山區(qū)某勞改所一個少年罪犯講了他與宋寶琦類似的經(jīng)歷,沉痛控訴‘四人幫’‘殺人不見血’。而今讀了《班主任》這一篇,他有幡然悔悟,重新起步之意。要而言之,《班主任》在社會各界引起的反響,用‘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句話來形容再恰當不過。這是一種心靈的感應和共振。劉心武小說觸著了讀者心靈深處的痛楚或驚醒了他們?!盵8](P245)劉心武也有過類似的表述:“《班主任》發(fā)表后,讀者反響強烈,看到這篇作品的人紛紛給我來信?!盵18](P161)“作品雖然‘思想大于形象’, 但也有讀者向我表示, 他們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審美愉悅, 如有個工廠的工人, 打聽到我家地址, 找上門來, 他手里拿著一本發(fā)表《班主任》的雜志, 遞給我看, 他在那小說的很多文句下劃了線﹑加了圈, 他說那些地方讓他感到很生動, 比如小說里寫到工人下班后, 夜晚聚到電線桿底下打撲克, 他就覺得那細節(jié)‘像條活魚, 看著過癮’?!盵7]《班主任》這方面的傳播效果顯然是由于契合了某些受眾的心理。
第四,劉心武的《班主任》能夠獲得較好的傳播效果,還與其在傳播的過程中,那些擁有著相當話語權的讀者的推崇有著一定的關聯(lián)。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來是平等的,人的權力也是平等的,但是,人與人之間的話語權卻不一定就可以畫等號。這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什么說一些小人物“人輕言微”,而那些擁有著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擁有著一定的社會權力的人,則會“一言九鼎”。其實,這種情形,對劉心武的《班主任》的傳播過程來說,也可謂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對此,劉心武曾不無感激地說過:“當時文學界一些影響很大的人物, 像張光年不消說了, 正是他拍板發(fā)出了《班主任》這篇作品, 此外像馮牧﹑陳荒煤﹑嚴文井﹑朱寨等人都很快站出來支持?!盵7]這些影響很大的人物,他們依據(jù)著多年來建立起來的﹑具有相當?shù)臋嗤缘脑捳Z,對《班主任》倍加推崇,使其在傳播的過程中,如同插上了飛翔的翅膀。正是在這樣一種風標的作用下,一些評論家開始了對《班主任》的闡釋之旅。如青年批評家西來與蔡葵的《藝術家的責任與勇氣》一文,借助《文學評論》這一具有權威性的媒介,對《班主任》進行了理直氣壯地辯護:“有人說, 《班主任》是‘問題小說’。問題小說有什么不好? 既然問題是一種客觀的社會存在, 它就必然要在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 必然會有‘問題小說’,‘問題戲劇’等等。恩格斯曾給以寫‘問題劇’而稱著的易卜生以很高的評價,我們?yōu)槭裁床豢梢越o劉心武的問題小說以肯定的評價。優(yōu)秀的作家總是為它生活的時代寫作的,他不能﹑也不應當回避現(xiàn)實生活中的迫切問題,優(yōu)秀的作品,總要表現(xiàn)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才能夠激動讀者,產(chǎn)生社會影響。否則,這樣的作家就會被忘記,這樣的作品也就沒有什么價值。因此,我們要提倡《班主任》這樣的問題小說?!盵19]與此同時,在同期的《文學評論》上,還刊發(fā)了著名評論家馮牧在《班主任》座談會上的發(fā)言:“希望作家﹑藝術家們都象劉心武那樣勇敢地對待生活,勇敢地挖掘生活,不斷擴大生活的視野,堅持創(chuàng)作從生活出發(fā),堅持按生活的本來面目塑造出真實的,不是千人一面的藝術形象來?!盵20]如此一來,《班主任》便獲得了那批當時的文學評論家的精英階層的接納和推崇,這就為《班主任》的傳播在理論上廓清了所有的魔障。
文學批評既對《班主任》的傳播起到了積極地作用,同時還使得《班主任》這一文本獲得了無限增值的可能。對此,布迪厄說過:“評論家通過他們對一種藝術的思考直接促進了作品的生產(chǎn),這種藝術本身也加入了對藝術的思考;評論家同時也通過對一種勞動的思考促進了作品的生產(chǎn),這種勞動總是包含了藝術家針對其自身的一種勞動。”[21](P207)《班主任》正是借助評論家的評論,價值和意義才獲得了更為有力的呈現(xiàn)。此后,有關劉心武《班主任》的評論文章相繼發(fā)表,作用也各不相同。這些評論文章主要有發(fā)表在《文學評論》1979年第5期上的《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健康發(fā)展掃清道路——記〈班主任〉座談會》,吳高福的《革命現(xiàn)實主義的勝利——評劉心武〈班主任〉等六篇短篇小說》[22],郭文靜﹑倪宗武的《揭出病苦 引起療救的注意——談劉心武短篇小說中靈魂受扭曲的人物》[23],還有中文系學生尤西林發(fā)表《無產(chǎn)階級啟蒙的呼聲——談〈班主任〉中的謝惠敏形象》[24]等論文。
當然,《班主任》在傳播的過程中,也受到了一些人詰難乃至攻擊,但是,這樣的詰難和攻擊反而使《班主任》的傳播獲得了更大效能上的實現(xiàn)。對此,劉心武曾回憶說:“反對的意見也頗強烈,有人寫匿名信,不是寫給我和編輯部,而是寫給‘有關部門’,指斥《班主任》等‘傷痕文學’作品是‘解凍文學’(這在當時不是個好謚號,因為蘇聯(lián)作家愛倫堡曾發(fā)表過一部叫《解凍》的長篇小說,被認為是配合赫魯曉夫搞‘反斯大林’的修正主義政治路線的始作俑之。‘傷痕文學’既然屬于‘解凍文學’,自然就是鼓吹在中國搞‘修正主義’了,這罪名可大了) 。”[25]不過,隨著中國文藝界春天的到來,這些“倒春寒”已經(jīng)無法阻擋住《班主任》這樣的迎春花的盛開了,相反,這還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更多的受眾因此而接受了《班主任》,使得它的傳播效能獲得了更大范圍的實現(xiàn)。
至于到了1980年代,劉心武及其短篇小說《班主任》則在傳播的基礎上,開始昂首挺進到了中國當代文學史中,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史不可繞開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然而,這一時期的《班主任》不僅進入了文學史書寫的歷史化過程中了,[26]而且還成為新時期文寫的一個“關鍵詞”。[27]
總的來說,劉心武的短篇小說《班主任》作為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一個特定文本,其作品的價值和意義的實現(xiàn)過程,也就是文本得以傳播的歷史過程。盡管這樣的傳播在今天已經(jīng)無法復制,但是,我們通過對其傳播過程的深入考察,依然可以發(fā)現(xiàn),文學作品只有走進大眾,并被更多大眾所接納,才會真正地實現(xiàn)文本的社會價值,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文本的文學價值,進而才有可能被文學史所銘記。
[1] 鄭納新.傷痕——反思文學與當代歷史書寫[J].渤海大學學報,2010,(5).
[2] 謝俊.可疑的起點——《班主任》的考古學研究[J].當代作家評論,2008,(2).
[3] 張琳.從新聞學的視角探尋傷痕文學的歷史意義[J].鹽城工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4] 詹寧斯·布賴恩特,蘇珊·湯普森.傳播效果概論[M].陸劍南等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5]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6] 劉心武.關于我和《班主任》的寫作[J].中國圖書評論,2000,(8).
[7] 劉心武.《班主任》的前前后后[J].天涯,2008,(3).
[8] 涂光群.五十年文壇親歷記(上)[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
[9] 威爾伯·施拉姆等.傳播學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
[10] 武善贈.文學話語的畸變與覆滅[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1.
[11] 崔道怡.報春花開第一枝——張光年和《班主任》的發(fā)表[N].文學報,1999-04-08.
[12] 張光年.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學在闊步前進[J].人民文學,1985,(1).
[13] 段京肅.傳播學基礎理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14] 許志英,丁帆.中國新時期小說主潮[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15] 人民文學編輯部.歡迎《班主任》這樣的好作品[J].人民文學,1978,(2).
[16] 李大猛.救救被“四人幫”坑害了的孩子[J].人民文學,1978,(2).
[17] 于世訓.激勵我們戰(zhàn)斗﹑前進[J].人民文學,1978,(2).
[18] 劉心武.我是劉心武:60年生活歷程之回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19] 西來,蔡葵.藝術家的勇氣與責任[J].文學評論,1978,(5).
[20] 馮牧.打破精神枷鎖,走上創(chuàng)作的康莊大道——在《班主任》座談會上的發(fā)言[M].文學評論,1978,(5).
[21] 迪厄.藝術的法則一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22] 吳高福.革命現(xiàn)實主義的勝利——評劉心武《班主任》等六篇短篇小說[M].武漢大學學報,1979,(2).
[23] 郭文靜,倪宗武.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談劉心武短篇小說中靈魂受扭曲的人物[J].河北師大學報,1979,(2).
[24] 尤西林:無產(chǎn)階級啟蒙的呼聲——談《班主任》中的謝惠敏形象[M].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79,(2).
[25] 劉心武.關于小說《班主任》的回憶[J].百年潮,2006,(12).
[26] 李宗剛,余瓊.文學史書寫中的“歷史化”探析——以《班主任》為例[J].華夏文化論壇,2013,(9).
[27] 黃擎.當代文學研究中的“關鍵詞寫作”現(xiàn)象[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2,(4).
責任編輯:馮濟平
The Dissemin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he Emergence of Classics: a Case Study of The Head Teacher
LI Zong-gang TIAN Ren-yun
( School of Liberal Art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
Liu Xinwu's short story The Head Teacher is the literary foundation of the new period. This is not only associated with its profound ideas, but also with its social dissemination after publ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issemination, Liu'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writing turned out to be a fl ag of its era.
Liu Xinwu; The Head Teacher; People's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I207
A
1005-7110(2014)01-0093-07
2013-06-17
李宗剛(1963- ),男,山東濱州人,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田仁云(1988- ),女,山東聊城人,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 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