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江、楊萊撰文指出,《資本論》及其手搞不僅具有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理論性質,而且葆有社會歷史批判的實踐品格。《資本論》以雙重批判的整體視野集中體現了馬克思研究社會歷史發(fā)展和現代人自我解放的思想邏輯。馬克思對“資本”本質的批判邏輯是通過“哲學—經濟學”研究的不斷視閾融合實現的。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時期,馬克思通過古典經濟學的批判性研究,形成了對“資本”本質的自我理解:資本是一種“積蓄的勞動”或“對他人勞動產品的所有權”。在馬克思看來,不僅就工人而言,即使是居于主導地位的、似乎是被滿足和被鞏固的有產者其實也只是獲得了一種人的“生存外觀”。在資本對現代生活的規(guī)制中,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動著的人本身反倒失去了獨立性與個性。此時,馬克思已經意識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人類生存異化的內在關聯。在《哲學的貧困》《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反復強調了資本主義社會關系及其觀念的表現模態(tài),都只是暫時的歷史性產物。對“資本”單純采取非歷史的、非批判的庸俗經濟學研究,或者脫離經濟學語境,一味對“資本統治人”的歷史事實進行“人道主義”批判都是片面的、非科學的心態(tài)和做法,都會割裂馬克思的事實性和價值性批判內在統一的歷史辯證法,并將最終走向“教條的歷史主義”?!顿Y本論》及其手稿則從資本主義“特有的生產關系”——隱蔽著的內在關系——出發(fā),真正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物化”、“顛倒”的歷史生成邏輯和資本的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本質。
摘自《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3年第5期
劉京希撰文認為,從政治發(fā)展的歷史趨勢來看,政治—社會關系由國家化向社會化的演化,政治體系內部關系由集權向法制的推演,以及由此導致的國家與社會之關系格局中,社會地位的逐步抬升,也使得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上升至為政治學所關注的最為重要的關系范疇;與之相適應,政治體系內部諸關系結構的民主化取向的重新調適,也日益成為政治發(fā)展所不可回避的重大課題。所有這些朝代課題,無疑為主要以政治體系與社會環(huán)境之關系、政治體系內部諸關系為研究對象的政治生態(tài)學的產生提供了歷史機遇和展示自己的時代舞臺。在政治關系由國家化向社會化演化的時代背景下,在社會結構日趨多樣、利益分配日趨多元的社會轉型時期,政治體系內部諸關系、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公共權力與公民權利的關系、社會階層之間的關系,面臨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而重新調適的迫切要求。但這些關系結構究竟如何調適為佳,尚待破題。政治生態(tài)學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注重政治—社會關系、政治體系內部諸關系調適的“和諧政治學”,因此,開展此項研究,對于踐行科學發(fā)展觀,進行政治建設與社會建設,實現政治體系內部諸關系以及國家與社會之關系的生態(tài)化建構與發(fā)展,建設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現實意義自不待言。鑒于政治發(fā)展的生態(tài)化趨向,運用生態(tài)學的理論方法探究政治發(fā)展的規(guī)律,日益成為政治學研究的新動向。政治生態(tài)學是作為自然科學的生態(tài)學應用于社會科學研究的學科體現,是關于政治現象及其與社會環(huán)境之關系的生態(tài)學研究。政治問題是對象,生態(tài)學是方法。政治生態(tài)學就是關于政治主體、政治制度、政治過程及其互動,以及它們與社會環(huán)境之關系的研究的方法論和理論觀照。此外,政治生態(tài)學還試圖對政治如何才能實現生態(tài)化發(fā)展進行探討,尋求政治發(fā)展的生態(tài)化之路,以實現生態(tài)化政治的理論理想。
摘自《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年第4期
畢耕、李永雪、薛娜撰文指出,毛澤東在廣州擔任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所長期間,主編出版了一套《農民問題叢刊》。叢刊為32開本,1926年9月起陸續(xù)出版,廣州國光書店發(fā)行。原計劃出版52種,因時間倉促和經費有限,最終只出版了26種。這不僅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宣傳革命思想和指導全國農民運動的重要文獻,而且是研究中國近代農民問題的寶貴資料。這套叢刊的出版,不僅改變了以前研究農民問題資料匱乏的狀況,為農講所學員以及全國各地的農運干部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學習材料,而且在宣傳革命思想、提供政策指導、介紹農運經驗和傳播知識信息等方面發(fā)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有力促進了全國農民運動的蓬勃發(fā)展。具體說來,其編撰目的與重要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1.宣傳革命思想。2.提供政策指導。叢刊中既有對中國農民問題的理論闡述,也有政策、法規(guī)和決議之類的學習材料。3.推廣農運經驗。4.提供知識信息。叢刊中有不少介紹中外歷史與國情、傳播知識與信息方面的內容。
摘自2013.7.3《光明日報》
譚可可撰文指出,壯大網上主流思想輿論作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不可或缺的重要領域,特別是在互聯網打破原有信息分配的格局,改變我國主流思想輿論傳播發(fā)生邏輯的當下,它既關系到和諧社會建設,又關系到黨的長期執(zhí)政和國家長治久安。近年來,盡管主流思想輿論網上傳播發(fā)揮了巨大的正能量,但由于主流思想輿論網上傳播路徑偏窄、傳播量偏少,其理論建構相對滯后等。因此,從理論上厘清網上傳播最優(yōu)路徑,是進一步鞏固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領域主導地位、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重大現實課題。推進主流思想輿論廣覆蓋、深浸潤、常態(tài)化發(fā)展,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最優(yōu)網上傳播路徑是:延展網上話語場域互動方式是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重要路徑,推進網絡界面升級在做大做強做優(yōu)上出成果是最佳選擇,打造網上大數據智能平臺增強傳播巧實力是最優(yōu)路徑。其核心要素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傳播與現代文化傳播的有機融合,實施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工程,提升美麗中國的形象魅力,做到傳播的集成創(chuàng)新和綜合創(chuàng)新,實現傳播自新和傳播創(chuàng)新,發(fā)揮網絡科學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chuàng)新理論、資政育人、服務社會的功能。
摘自《學術論壇》2013年第7期
毛宣國撰文指出,無論是從中國還是從西方的文學理論學術發(fā)展史來看,文學理論都是一門具有闡釋意義的學科,但出于某種哲學和意識形態(tài)立場的遮蔽,20世紀之前的文學理論總體上是從“立法”而非“闡釋”立場上看待文學問題的。20世紀西方文學理論的一大進展,就是愈來愈清楚地意識到“闡釋”對于文學理論學科的重要性,重視文學理論的自我調整與自我反思。中國當代文學理論要進一步發(fā)展,必須放棄“立法”式的思維方式,走向“闡釋”和理論自身反思。具體講,它應該具有以下特點:一、走向理論的對話與溝通,容納不同理論體系與聲音的存在;二、廢除“立法者”的身份立場,明確理論對于創(chuàng)作的意義是啟示而非簡單的介入;三、將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統一起來,既重視文學閱讀經驗的闡發(fā)和語言形式的研究,又注意揭示文學的社會歷史特征和意識形態(tài)內涵;四、賦予本土文學理論資源闡釋的優(yōu)先地位,建立起符合中國文學經驗實際的文學理論體系。
摘自《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
張錦池撰文指出,《三國演義》與《水滸傳》這兩部中國小說史上最早出現的長篇小說,雖然其體制,一屬歷史演義,一屬英雄傳奇;其題材,一主要來自史冊,一主要來自民間傳說;其主人公,一是帝王將相,一是綠林豪杰;其文字,一為半文不白,一為語體。凡此,堪稱殊不類。然而,明人熊飛和楊明瑯認為這兩部小說題材雖殊而創(chuàng)作宗旨則一,皆“意主忠義,而旨歸勸懲”,因此將二者予以合刻,題曰《英雄譜》,是有道理的。因為這兩部小說思想底蘊的相合是根本性的:皆“意主忠義,而旨歸勸懲”,具有反思性和諷喻性。兩者雖題材不同,在蒙受江湖文化和市井文化的影響上亦有輕重之分,而創(chuàng)作宗旨則一:皆是意主忠義,以德行仁,而旨歸勸懲之作,遂成“姊妹篇”。二者雖同“意主忠義”,而側重點不同,《三國演義》的側重點是在“義”,在“下安黎庶”,即“為民”;《水滸傳》的側重點是在“忠”,在“上報國家”,即“為國”。論民本主義思想,《三國演義》實更充沛些;論愛國主義激情,《水滸傳》實更濃烈些。由此也就使這兩部宣揚“忠義”思想的小說,在歌頌亂世忠義上成為各具特色的姊妹篇:一為亂世忠義的悲歌,一為亂世忠義的頌歌。施耐庵處理“忠”與“仁”及“孝”的關系,是有其文化淵源的,《水滸傳》不只宣揚和歌頌“忠”,不只宣揚和歌頌“仁”,還宣揚和歌頌“禮”。如果說,“以忠義平虜,以仁義保民,以禮義安國”,是施耐庵“治平方略”的三大理念,而前兩個理念是“梁山精神”的核心,那么,“以禮義安國”這一理念,則是“梁山精神”的文化折光,它集中反映了施耐庵的治平思想是對孔孟治平思想的回歸。相比之下,《三國演義》中的一號人物諸葛亮身上則無,他是個外儒而內法的人物形象,這說明《三國演義》受程朱理學的文化影響比《水滸傳》為輕。此乃這兩部經典著作的相異點之一。二者雖一是亂世忠義的頌歌,一是亂世忠義的悲歌,但其相異點是“貌”,其相類點是“神”,且彼此相輔相成,具有互補性和反思性。
摘自《學術交流》2013年第5期
儲流杰撰文指出,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特別是90年代以后,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步入低潮,專業(yè)教育面臨困境,基礎研究逐漸式微,科學化理論構建面臨后現代主義的顛覆和解構,事業(yè)、專業(yè)和學科整體陷入困境和危機之中。圖書館學當代困境和危機的根本原因是長期以來圖書館學基礎研究的極度薄弱、思維理性和研究范式的極端單向度化、后現代反本質主義消解和解構,以及主體自身面對困境和危機的“無為”表現和“無良”心態(tài)。圖書館學要走出當代困境和危機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著力加強圖書館學的基礎研究。一是要打造圖書館學基礎研究的高地和平臺,建設圖書館學理論學派,引領圖書館學理論創(chuàng)新和未來發(fā)展;二是堅持實施基礎研究帶動應用研究的學科發(fā)展戰(zhàn)略;三是多頭并舉著力推進基礎研究全面深入發(fā)展;四是積極營造有利于基礎研究的良好環(huán)境。2.強化圖書館學學科和問題雙重意識。一方面強化學科意識,可以使圖書館學理論更加學科化、科學化;另一方面強化問題意識,可以使學科問題化、問題學科化。3.堅持本質研究的科學邏輯。4.堅持圖書館學人的良知和使命。
摘自《圖書館》2013年第3期
張祖榮撰文認為,在非公平精算費率條件下,政府應對農業(yè)保險供需雙方提供財政補貼。由于農業(yè)風險具有風險單位與保險單位的非一致性、廣泛的伴生性和弱可保性,使農業(yè)保險的公平精算費率難以準確厘定;同時由于我國農業(yè)保險開展的時間不長,經營技術水平低,科學的定價機制尚未建立,厘定公平精算費率的條件還很不成熟。在非公平精算費率條件下,農業(yè)保險財政補貼方式應根據農業(yè)保險的費率構成而調整。目前我國農業(yè)保險各險種的手續(xù)費率僅相當于純保險費率,遠低于其公平精算費率,保險公司的高額經營管理費用無法得到彌補,嚴重影響了農業(yè)保險的有效供給,因此應改變目前中央財政單一的保費補貼方式,建立對農業(yè)保險供需雙方提供財政補貼的雙激勵機制,對投保農戶實行地區(qū)差別化和險種差異化補貼政策,促進各地區(qū)農業(yè)保險均衡發(fā)展;對農業(yè)保險經營主體分險種提供經營管理費用補貼和農業(yè)保險再保險補貼,同時實行金融支持和稅收優(yōu)惠政策,建立有效的供給激勵機制。根據對農業(yè)保險保費的分解,無論是實行單一的保費補貼,還是同時實行保費補貼、經營管理費用補貼和再保險補貼,其實質都是對公平精算保費的補貼,兩種情況本質上是一致的。換言之,保險公司并沒有因為后者而得到額外補貼,因為這些費用成本應是保險價格的組成部分,只是在不同的情況下承擔主體不同而已,因此補貼的方式也應隨之不同。
摘自《財經科學》201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