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鼎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海洋地質編圖是維護國家海洋主權與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技術保障.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提高海洋資源開發(fā)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將“海洋強國”納入國家大戰(zhàn)略之中,上升至前所未有的戰(zhàn)略高度.海洋戰(zhàn)略的實施離不開海洋基礎地質調查,而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列圖件則是海洋地質調查成果的匯集和表達.
自1992年《中國海區(qū)及鄰域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1∶500萬)》(簡稱《海區(qū)系列圖》)正式出版以來,海區(qū)系列圖在資源勘探、島礁主權斗爭、海域劃界和通道安全維護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時至今日,海區(qū)小比例尺圖件已有30多年沒有更新,現(xiàn)在隨著我國海洋戰(zhàn)略的推進,海洋區(qū)域地質地球物理調查事業(yè)的發(fā)展,編制新的海區(qū)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顯得非常必要.
《中國海陸及鄰區(qū)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1∶500萬)》(簡稱《海陸系列圖》)編制項目于2008年啟動,由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三家單位牽頭負責,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發(fā)展研究中心等10家單位參加,以張訓華研究員為首席科學家的項目組共編制了空間重力異常圖、布格重力異常圖、磁力異常圖、地震層析成像圖、莫霍面深度圖、地質圖、大地構造格架圖和大地構造格架演化圖等八種專題圖件.編圖范圍涵蓋中國陸地和海洋的全部疆域及鄰近地區(qū),位于64°E~140°E、3°S~56°N(蘭伯特投影)之間.
經(jīng)過5年的努力,項目組順利完成了8種圖件及其說明書的編制和相關研究工作,實現(xiàn)了地球物理場與地質構造的海陸相接;并在此基礎上厘定了中國海陸大地構造格局,重點反映了古生代以來中國海、陸時空分布格局和不同地質時期在全球構造中的位置,展示了中國海陸大地構造演化過程.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指出印支期以前的古全球構造屬槽臺體制,新全球構造屬板塊體制,也稱“塊體構造說”.“塊體構造說”是在以活動論為內涵的全球構造思想指導下對“板塊構造學說”的發(fā)展和在中國的實際應用.初步建立了該學說的認識論、方法論,明確了塊體和結合帶的概念、類型、與板塊理論的關系等.
2)以實際資料為基礎,通過向上延拓、小波分析等技術手段進行區(qū)域場的提取獲得地球物理場特征,編制了空間重力異常圖、布格重力異常圖和磁力異常圖三種資料性圖件.
3)分析各塊體在地殼厚度、巖石層速度結構等方面的變化特征,編制了莫霍面深度圖和地震層析成像圖兩種解釋性圖件.
4)地質圖作為基礎性圖件,從沉積地層、斷裂展布、巖漿巖分布和基底變化等方面歸納總結了塊體的區(qū)域地質特征;解決了海區(qū)地質圖圖面主要表示現(xiàn)代沉積,內容單一的編圖難點.
5)以古新全球構造學說為指導,以資料性圖件和基礎性圖件為依據(jù),以解釋性圖件為參照,以清晰反映歐亞、印度和菲律賓海三大板塊,西伯利亞、特提斯和太平洋三大構造域,“三橫、兩豎、兩個三角”的構造格架為目標,編制了大地構造格架圖,總結了中國海陸大地構造格架空間展布的特征.
6)綜合使用古地磁學、巖石學、沉積學、巖相古地理、古氣候、全球構造理論等進行古大陸再造的工作模式,取得中國(大陸與海區(qū))塊體拼合演化的認識后,選取10個時間斷面(∈3、O3、D1、C3、P2、T3、J2、K2、E、N),編制完成了中國及鄰區(qū)主要塊體古大陸位置再造圖.
7)針對菲律賓海板塊構造單元、西太平洋俯沖模式、中國西部塊體構造綱要、中國東部塊體、臺灣構造演化、中國海陸巖石層結構等科學問題開展了專題研究.
《海區(qū)系列圖》是對新中國建國以來近30年的中國海洋地質地球物理工作的全面總結,而《海陸系列圖》則是在此基礎上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30年間我國陸域及海區(qū)地質地球物理綜合調查工作的系統(tǒng)總結;在圖種上,后者編著了地震層析成像圖、莫霍面深度圖和大地構造格架演化圖.30年前,在組織編制系列圖時,已形成了新古全球構造說,即現(xiàn)今的“塊體構造說”的框架,包括其內涵及其研究的方法論(地質地球物理綜合研究的方法論.一種指導:以活動論為內涵的全球構造理論為指導.兩個紐帶:巖石物性是地質與地球物理之間的紐帶.物理模型是定性解釋向定量解釋過渡的紐帶.三種結合:地質與地球物理,正演與反演,定性與定量要互相結合;多次反饋,多次反復,不斷逼近答案)、系統(tǒng)論,以及中國大地構造的演化過程等.
中國是一個拼合的大陸,大地構造演化史的特點是:
一個分界:印支期(T2—T3),古全球構造(槽臺體制),新全球構造(板塊體制).
兩條鋒線:特提斯域,濱太平洋域.
三次變格:特提斯啟閉,影響整個中國大陸.
四條轉換斷層:新生代太平洋形成與發(fā)展.
五幕演化史:An∈:陸核發(fā)展成塊體,Pz:古中國大陸形成,尚無青藏高原,大陸東高西低;T3—K1:特提斯域青藏高原形成,嚴重擠壓改造;T2-:太平洋形成與發(fā)展,板緣聚斂,板內拉張;—Q:板緣拉張,板內沉降.
今天,編制項目組不僅利用了這一思想指導編圖工作,而且通過海陸系列圖的編制,從地質、地球物理基礎資料入手,參考國內外大地構造發(fā)展方向,結合已有的大地構造學術觀點,進一步完善了這一思想,使之更加豐滿.
我國有近300萬km2管轄海域,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3.此次編圖將整個中國海區(qū)與中國大陸作為一個整體按同一比例尺編繪,這不僅體現(xiàn)了中國海陸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貫徹“海陸聯(lián)編,海陸并重”的原則,也為海洋資源的勘探開發(fā)提供了基礎資料.
我國海域地處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板塊的交匯處,是全球海陸相互作用最為活躍的地區(qū)之一,也蘊涵了眾多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是進行海陸地質對比研究的理想場所之一.我們以活動論為內涵的全球構造理論為指導,以中國大陸構造演化及其宏觀格架為重點,對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中國大陸與海區(qū)所引發(fā)的構造效應,進行綜合研究.中國大陸宏觀構造格架為三橫、兩豎、兩個三角(三橫:天山—陰山—燕山,昆侖—秦嶺—大別、南嶺.兩豎: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賀蘭山—龍門山.兩個三角:柴達木—祁連山,松潘—甘孜).編制的《中國海陸及鄰區(qū)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1∶500萬)》,為中國大陸邊緣和中國海的動力學演化研究奠定了基礎,為中國海陸過程及資源環(huán)境效應研究提供了基礎圖件,為決策層的工作部署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本專輯集中了項目組科技人員五年來編制《海陸系列圖》所取得的創(chuàng)新性成果,主要包括: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的成果,地球物理場特征認識與發(fā)現(xiàn)方面的成果,地球物理解釋性成果,編制圖件過程中在資料處理、分析、解釋、應用等方面技術方法上的成果等.這些成果將與系列圖一起為海洋強國戰(zhàn)略的實施發(fā)揮重要作用.
感謝由張訓華、郝天珧、溫珍河、劉少華組成的本期特邀編輯委員會為專輯出版付出的辛勤勞動.感謝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單位為專輯出版提供的大力支持.當下是我國由海洋大國走向海洋強國的關鍵時期,相信本專輯成果能為我國海洋地球科學發(fā)展和我國海洋強國戰(zhàn)略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