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繼華
(北京師范大學 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北京 100875)
元代江西的《詩經》學
曹繼華
(北京師范大學 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北京 100875)
元代江西的《詩經》學成就突出,馬端臨、胡一桂、劉瑾、羅復、朱公遷、劉玉汝、梁寅等《詩經》學者在江西余干一脈、江西余干另一脈、江西鄱陽一脈的三脈系《詩經》學傳承中不乏相似的經學實踐傾向:羽翼和紹述朱子學說,融合呂祖謙史學觀念,匯通陸九淵心性思想,吸納朱子《易》學思想,在字義訓詁、字音考定、詩義探尋、歷史考證等方面積極探尋,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元代江西的《詩經》學的內涵及價值,也對明代《詩經》學的發(fā)展產生著潛在影響。
元代;江西; 《詩經》學
元代《詩經》學處在宋代《詩經》學與明清《詩經》學之間,皮錫瑞在《經學歷史》中認為元代的經學處在“積衰時期”①皮錫瑞認為經學發(fā)展經歷十個時期,即經學開辟時代(孔子刪定“六詩”為始),經學流傳時代(先秦諸子時期),經學昌明時代(西漢時期),經學極盛時代(漢元、成二帝到后漢時期),經學中衰時代(魏晉時期),經學分立時代(南北朝時期),經學統一時代(隋、唐時期),經學變古時代(宋),經學積衰時代(元明時期),經學復盛時代(清)。參見皮錫瑞《經學歷史》(中華書局2008年版)。,這種結論的得出更多關注了元代《詩經》學“羽翼”前代的特征,而忽視了其獨有特性。隨著科舉考試在元代的興起,元代經學和四書學實現了官學地位的制度化,這種制度又推進著朱學在當時社會的普及。元代《詩經》學者紛紛以朱學為圭臬,以朱熹《詩集傳》為藍本展開研究:《詩經》著述體式多樣;在宋代《詩經》體制基礎上增加了論說體和講義體;思想主從朱熹,訓詁主從《毛傳》;對《詩序》態(tài)度同中存異;對前人《詩》說綜合利用,這些元代《詩經》學的學術價值[1]在浙江、福建、江西各個區(qū)域《詩經》學著述中都有不同程度體現,其中又以江西的《詩經》學成就最高。
從目前存目的元代《詩經》學著述來看,元代《詩經》學者大都祖籍在江西。其中馬端臨為江西樂平人,胡一桂為江西婺源人,劉瑾為江西安福人,羅復為江西廬陵人,朱公遷為江西鄱陽人,劉玉汝為江西廬陵人,梁寅為江西新喻人。他們占元代《詩經》學者人數的七成左右②其他的幾個分別為浙江東陽的許謙,福建永泰縣的林泉生,福建福州的梁益和朱倬。。
元代絕大多數《詩經》學者祖籍為江西,而朱熹學術活動雖然主要在福建一帶,但他祖籍也為江西,這之間或許存在某種關聯。宋代有江西詩派,元代江西也有不少《詩經》研究者,那么元代是否也存在江西文人集團③歐陽光提到:“婺州文人群落之所以能夠發(fā)展衍變?yōu)閰^(qū)域性文人集團,正是親緣、鄉(xiāng)緣、師緣、友緣不斷強化并形成合力的結果。一個文人集團的形成,離不開眾多的因素,例如是否能夠產生成就突出又具威望的領袖,是否能夠在一些特定問題上形成共識并群力貫徹實踐等等。但這些都屬于文人集團的共性,不管屬何類集團都不可或缺;而以親緣、鄉(xiāng)緣、師緣、友緣為聯系紐帶,正是區(qū)域性文人集團獨具的個性。以利益的一致或趣味的相同而形成的文人集團,往往易聚也易散;而以親緣、鄉(xiāng)緣、師緣、友緣這四條紐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區(qū)域性文人集團則特別穩(wěn)固和長久。”參見歐陽光《從文人群落到文人集團——元代婺州文人集團再研究》,載《中國古代戲曲與古代文學研究論文集》(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536頁。呢?元代《詩經》學者不一定是以文人集團的形式出現,但潛在具備文人集團的一些特性。首先,江西地區(qū)存在極具威望的學理領袖——朱熹。他被元人不斷學習、模仿、擁護、尊崇。其次,當時江西地區(qū)的馬端臨、胡一桂、劉瑾、羅復、朱公遷、劉玉汝、梁寅等都以朱子思想為圭臬。他們在投身學術實踐,維護朱子學說,發(fā)揚詩傳精神方面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再次,最重要的是他們都以廣泛意義上的鄉(xiāng)緣和師緣為聯系紐帶。祖籍同為江西,文化背景比較接近;學術主承朱熹,學術理論比較相似。這些特點都對江西地區(qū)的《詩經》學產生著潛在的影響。元代朱學雖然有過北傳,北方卻沒有取得如同江西地區(qū)那樣的《詩經》學成就,這或許源自一脈相承的文化土壤和學術淵源的缺失。
元代江西區(qū)域朱學傳承主要分三脈,即江西余干一脈,朱熹-黃干-饒魯-程若庸-吳澄-虞集;江西余干另一脈,朱熹-黃干-饒魯-吳中-朱以實-朱公遷-洪初-王逢;江西鄱陽一脈,朱熹-黃干-董夢程-胡方平-胡一桂。這三脈的源頭都是朱熹,但各脈的傳承卻具有自身特點。
江西余干一脈的吳澄在元代有較高學術聲望,在經學上以接續(xù)朱熹為己任,在《詩經》的解讀中刪減小《序》,盡量做到“以詩求詩”,他試圖在朱熹與陸九淵的“道問學”與“尊德性”之間達成一種平衡。江西余干另一脈的朱公遷、王逢在繼承朱熹《詩經》學思想的同時尋求突破,朱公遷對詩《序》的態(tài)度既不同于完全尊《序》的一派,也不同于蘇轍等人取小《序》首句的半尊《序》一派,而是根據集傳內容進行改定。江西鄱陽一脈的胡一桂則在其父親胡方平的影響下,專治朱學,也是朱子《易》學和《詩》學的傳承者與維護者,他對朱熹《詩集傳》的注釋一方面不忘章句訓詁,一方面也在努力探索經傳在義理和情感方面的內涵。
元代江西不同傳承脈系中的《詩經》學外在呈現特征雖然各有側重,但也具有共通的《詩經》學宏觀實質,顯示著元代《詩經》學獨特的經學價值和區(qū)域特征。
元代江西的劉瑾、朱公遷、劉玉汝、胡一桂等《詩經》學者在解經過程中體現了兼容并包的態(tài)度,秉承前代學理思想的同時,也具有自身的優(yōu)勢,他們關注詞義注疏,不忘理性思辨,不遺余力羽翼、紹述、整合前代的經學思想,并在實際的經學闡釋中不斷運用和深化。
劉瑾《詩傳通釋》①本文所引劉瑾《詩傳通釋》,均主要參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不再逐一出注。承襲朱熹的經學理念,大量輯錄各家學說,并在這種模仿和承襲中尋求著突破。劉瑾對《詩序》持保留態(tài)度。一般《小序》放在每首詩歌之前,而劉氏卻作了必要的調整,在《詩傳通釋》的體例安排上,先是經文,然后是傳文,接著是篇章以及章句數目,最后是《詩序》和朱子的“《詩序》辯說”。[2]這樣的安排,規(guī)避了解詩過程中《詩序》對讀者詩義理解的“強行植入”,導致對整個詩歌主旨的先入判斷?!对娦颉贩旁谧詈?,它只提供一種認知角度,起到參考作用。劉氏這種體例上的獨具匠心,也將他本人置身于詩歌闡釋的自由之境。[1]他這種對《詩序》的態(tài)度,應該是接受了朱熹中期的觀點,既有肯定,也有辯證的分析和批判,較為理性,并非單純否定或肯定。此外,劉瑾在《詩集傳》的基礎之上,傾力于輯錄各家學說,尤其注重對義理思想的闡發(fā),引用較多的是嚴氏、蘇氏、呂氏、輔氏等這些學者的觀點。
朱公遷、王逢、何英《詩經疏義會通》②本文所引朱公遷、王逢、何英《詩經疏義會通》,均參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不再逐一出注。更是一部羽翼、紹述朱子學說的典范之作,該著述由三個人合作完成。朱公遷完成《詩經疏義》部分后,由何英根據其師王逢所授遺稿重加增訂,凡王逢所補,題為“輯錄”;凡何英所補,題為“增釋”。朱公遷對詩《序》的尊從既不同于完全尊《序》的一派,也不同于蘇轍等人的取《小序》首句的“半尊《序》”一派,而是完全根據集傳內容進行改定。這一作法在宋代少見,但在元代似乎并非朱公遷首創(chuàng)。許謙也對詩《序》進行必要的改造,而且標注出“異”字,以示與詩《序》的差異。朱公遷對朱熹《詩集傳》內容進行增益。如《何彼秾矣》,朱熹認為:“此乃武王以后之詩,不可的知其何王之世。然文王、太姒之教,久而不衰,亦可見矣?!盵3]朱公遷則進一步補充“《召南》詩皆道文王時事,于此類無有也?;虺芍軙r有此詩,即取之;或后所作,而夫子錄之,皆不可考。但合《甘棠》《秾李》二詩觀之,可見《二南》本于文王之化,而未必皆作于文王之時也?!敝祆湔J為“不可的知其何王之世”,朱公遷進一步解釋后認為《二南》未必皆作于文王之時。對集傳解釋不足之處,他還進行修正。如《詩經疏義會通》卷一,朱子認為國風是“諸侯采之以貢于天子,天子受之而列于樂官”,朱公遷認為朱子說法未必正確,然后用衛(wèi)有《新臺》《墻茨》,齊有《南山》《敝茍》作為反證,最后再用班固的看法來強化自己的觀點。整個訓釋可謂有理,有據,有節(jié)。朱公遷還注意對《詩集傳》版本進行考辨。如《載芟》篇,朱子集傳為“此詩未詳所用,然辭意與《豐年》相似,其用應亦不殊。下篇放此?!盵3]朱公遷則認為,“初本無‘其用應亦不殊’一句,改本無‘下篇放此’一句。今按:無上句則不足以定此詩之用,無下句則不足以定后篇之用,必合二本而兩存之。則或祭宗廟,或報田祖先農方社,而三詩所用無不同矣?!敝旃w不僅注意到了初本和改本之間的差異,而且還從“詩之用”的角度進行綜合分析比對,提出自己“必合二本而兩存之”的看法。
朱公遷完成《詩經疏義》部分以后,其同里王逢又對其進行了補充訓釋,也就是現在見到的“輯錄”部分。與朱公遷給出自己觀點的方式不同的是,王逢解釋集傳內涵時,已經不是小心翼翼先援引其他人的觀點,再作出自己的判斷,而是先展示自己的觀點,再輯錄別人的觀點。兩種順序,兩種效果。朱公遷是在遵從的同時,進行小心評判;王逢是在自我觀點的陳說中,體現一種學習。這恰恰反映出一種時代的變遷和詩學觀念的變化。從《卷阿》和《維天之命》的闡釋方式中,不難看出王逢在增益集傳過程中試圖展示的一種超越。權且不說這種方式算不算真正意義上的超越,但至少他的解說方式已經在發(fā)生某種微妙的變化。自我走向前臺,或許也是經學和文學關系轉化的一個開始。王逢對《詩集傳》和朱公遷《詩經疏義》進行訓釋時,還注意辨析和質疑。
何英在朱公遷和王逢訓釋的基礎之上,又進行了補充訓釋,這就是《詩經疏義會通》的“增釋”部分。何英援引的諸儒和典籍指向性明確,援引的諸儒主要有嚴氏、彭氏、張氏、吳師道、金履祥、許謙等;援引的典籍主要有《樂書》《周禮》《儀禮經傳通釋》《史記》《爾雅》《詩集傳名物鈔》等。何英“增釋”方式有:直接援引諸儒和直接給出己意。他在訓釋中大量援引許氏的觀點,這是最突出的一個特點。許氏實際上就是許謙。朱公遷和王逢的訓釋也有援引許謙觀點的情形,但是像何英這樣大規(guī)模、高頻率援引,實在少見。這無疑反映出何英遵從許謙思想的《詩》學傾向。何英援引諸儒中的吳師道也值得關注。何英援引吳師道的觀點,吳師道又曾問學于許謙,這就能看出彼此之間的學術淵源與師承關系。
能把兩種方式完全分開的就是何英,他要么直接援引諸儒,要么直接給出己意,很少見到他援引的同時給出自己的判斷。如《常棣》篇第七章,何英直接解釋曰,“二章至四章言急難危殆之時,惟兄弟為能相救;六章、七章又言燕樂和平之際,無兄弟則亦無與共享而久安之。反復而言,則兄弟之情相與切至,而不可解者自見矣?!盵3]何英的訓釋方式和朱公遷接近,更注重篇章內在的關聯,在動態(tài)中觀照詩歌,探求詩歌本義。
劉玉汝《詩纘緒》①本文所引劉玉汝《詩纘緒》,均主要參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不再逐一出注。也是非常典型的紹述朱說的著述。《詩纘緒》 援引的諸儒主要有:孔子、孟子、程子、朱熹、呂祖謙、輔廣等;援引的典籍主要有:《周禮》 《禮記》 《儀禮》 《大學》 《中庸》《孟子》《論語》《孝經》《爾雅》《通典》《史記》等。從援引諸儒來看,劉玉汝受孔孟以及程朱理學思想影響較大;從援引典籍來看,劉玉汝關注四書學,注重歷史考證。他關注詩篇內在聯系,并將這種聯系形象化,如《詩纘緒》卷二,朱熹只提及《鵲巢》《關雎》《采蘩》《葛覃》《草蟲》《卷耳》六首詩,而他卻將其擴大到《周南》《召南》的二十五首詩。他還將《周南》《召南》和“易”之乾坤相聯系,認為《周南》和《召南》的關系就如同“易”的乾和坤。
劉玉汝反對朱熹葉韻理論,主張以“古音”代替朱熹的“葉音”,強調以下幾點:第一,音韻反切,古今音不同。葉韻說未必可行。第二,朱熹以吳氏才老的葉韻說為借鑒,并且加以改進,但不知古人自唐虞至于秦漢,大凡經籍,在語音方面都能相合,即古人之正音。第三,由于方言俚語漸起,后人誤以葉韻,也就是后來的俗音為正音,這也是造成語音訛謬的原因。第四,今“葉”音之“葉”字,應改為“古”字。后來的顧炎武提出的“古韻復古”,正是源自劉玉汝大膽的“古音”論斷??上У氖?,在當時朱子學說盛行的元代,劉玉汝的這種認知未能獲得更多人的認同。劉玉汝不僅留意“古音”,還注重“用韻”的方法。如《葛覃》篇,劉玉汝分析的重點是“重韻為韻”。他指出:詩有本章重韻為韻的,比如《簡兮》末章;有合兩章、三章重韻為韻的,比如《葛覃》和《瞻彼洛矣》。
在元代所有《詩經》學著述中,劉玉汝《詩纘緒》對興、比手法的概括也最為全面。《詩纘緒》卷一中,劉玉汝強調幾點:第一,興有兩種:有取義和無取義;第二,兼比一類的,是有取義之興;第三,以后言興的都與此處相似。[4]劉玉汝對比、興手法的關注,顯示著經學向文學邁進的步伐,盡管朱熹已經開始注意詩歌的這些手法,但是劉玉汝卻將其作了進一步拓展。
劉玉汝還對朱《傳》進行了補充與辨析。朱熹集傳提及衛(wèi)有婦人之詩六人,朱公遷將其進一步具體化,劉玉汝在共姜、莊姜、許穆夫人、宋桓夫人、《泉水》《竹竿》之衛(wèi)女外,又增加了《雄雉》《伯兮》,認為有八人。婦人之詩六人和婦人之詩八人的區(qū)別,在筆者看來是讓什么出來接受價值判斷的問題。朱熹認為的婦人之詩六人,不管是失位的莊姜,還是不得歸寧的許穆夫人,六人之間存在共通性:雖然身處悲傷境地,但不失節(jié)義,堅守德性?!缎埏簟泛汀恫狻穭t是從婦人的角度來贊美君子,進而抒發(fā)對君子的思念。劉玉汝將這兩首詩納入婦人之詩八人,是站在另一種角度來觀照婦人的德性,是對婦人六人之詩的有效補充,使得婦人的類型更加全面,也能多層次多角度展示婦人的賢淑。
劉玉汝對朱熹沒有給出解釋的地方,作了進一步補充,如《芄蘭》篇。朱熹認為《芄蘭》不知所謂,無法強解,劉玉汝則認為是感嘆小學之教不講。劉氏的這種理解有一定道理,學校教育情況反映一個社會的整體文化狀況。伴隨著尊朱的潮流,元代科舉考試也驗證著儒家教育的成果。劉玉汝本人曾在至正年間中鄉(xiāng)試,這些也使得他能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解讀經傳義理。除對集傳內容進行補充,劉玉汝還辨析朱傳內涵,如《桑柔》篇,他針對朱熹所言的滅我為己滅,提出“立王”為厲王,他的理論依據就是共和時期不能言立王,而且共和之后為宣王,不應該有如此之亂,認為這里的滅是將滅的意思。
劉玉汝《詩纘緒》中同樣傳達著質疑的意識。元人對集傳的態(tài)度整體上是認同與遵從的,但也不乏一些質疑和改動。從區(qū)域而言,元代疑改經書的狀況大多出現在金華和江西。如金華地區(qū)的金履祥、許謙等有著疑經傾向;江西地區(qū)的吳澄改經尤為突出。可以推測,同為江西人的劉玉汝受吳澄改經思想的影響也不是沒有可能。
這些元代《詩經》學者在自己的著述中不遺余力增益朱說,他們以一種更為寬廣的視角,更為謙遜的態(tài)度,更為深入的思考,完善著《詩經》學的風貌,強化著江西區(qū)域《詩經》學的特點。
元代江西學者對《詩經》的闡釋中,值得關注的一個現象是:很多學者都自覺和不自覺地大量援引呂祖謙的經學思想。如胡一桂《詩集傳附錄纂疏》①本文所引胡一桂《詩集傳附錄纂疏》,均主要參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不再逐一出注。卷六《無衣》篇,“纂疏”引了呂祖謙的一段話:
以《史記》《左傳》考之,平王二十六年,晉昭侯封季弟成師于曲沃,專封而王不問,一失也。平王三十二年,潘父弒昭侯,欲納成師,而王又不問,二失也。平王四十七年,曲沃莊公弒晉孝侯,而王又不問,三失也。桓王二年,曲沃莊伯攻晉,王非特不能討曲沃,反使尹氏、武氏助之。及曲沃叛王,王尚能命虢伐曲沃,立晉哀侯,使其初師出以正,豈止于此乎?四失也。桓王十三年,曲沃武公弒晉小子侯,王雖不能即討,明年猶能命虢仲立晉哀侯之弟緡于晉,又明年猶能命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賈伯伐曲沃;至是武公篡晉,僖王反受賂,命為諸侯,五失也。以此五失觀之,則禮樂征伐移于諸侯,降于大夫,竊于陪臣,其所由來者漸矣。[5]
這段援引以《史記》《左傳》為參照,提出了“五失”,并推出“禮樂征伐移于諸侯,降于大夫,竊于陪臣,其所由來者漸矣”的結論,發(fā)人深省。
元代江西地區(qū)的《詩經》學者對呂祖謙學說的大量引入,暗含著一種歷史考辨的立場。呂祖謙出身在呂氏家族,注重文獻考據,學術廣博而駁雜,對各家各派的學術思想力求整合和統一。全祖望在《宋元學案》中認為,宋乾、淳以后,學派主要分為朱學、陸學與呂學。朱學以格物致知;陸學以明心;呂學則兼取其長??梢娭祆洹巫嬷t、陸九淵在南宋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理風格,這種風格的影響也滲入了元代經學闡釋。元代江西《詩經》學在承襲朱熹解經思路的同時,不自覺地吸納呂祖謙經學思想。呂氏經學不存在朱熹經學中的那種矛盾和困惑。呂祖謙并非單純?yōu)檠岳矶岳恚瑸椤昂尽倍昂尽?,而是將義理很好地圓融在歷史和文學之中。元代很多《詩經》學著述如劉瑾《詩傳通釋》、朱公遷《詩經疏義會通》、胡一桂《詩集傳附錄纂疏》等均在發(fā)揚朱傳的基礎上大量援引呂氏學說,足見他們對呂祖謙經學思想的認同。
心學和易學思想融入經學闡釋,這也是江西區(qū)域《詩經》學探討值得關注的一個現象。
江西的吳澄對元代《詩經》學發(fā)展的意義不可小覷。他雖然一生清貧,但是專于學術,曾隨朱學傳人程若庸學習,后來又師從程氏紹開,這些豐富的求學經歷,使得他的學術思想具有和會朱陸的傾向。錢穆曾認為,從學問的宏大淵博來講,能與朱熹相比的只有吳澄一人。從哲學層面而言,吳澄發(fā)揮了程朱的心性理論,調和著“尊德性”與“道問學”的沖突;從經學層面而言,吳澄注意打破學術之間的壁壘,廣泛涉獵天文、醫(yī)學、術數等知識,遍注五經。吳澄的這些觀念也啟發(fā)了不少《詩經》學者,比如劉瑾、朱公遷、劉玉汝等都吸收了這種調和思想,并將它運用到《詩經》注釋中,顯示了兼收并蓄的風貌。劉玉汝在其《詩纘緒》中大量涉及“天道”與“孝道”觀,而吳澄曾編訂《孝經》善本和《孝經外傳》,或可推斷這其中存在一定的關聯。
元代江西區(qū)域的《詩經》學探究受“心性”思想的影響。劉玉汝對孟子思想的接受,就有著元明心學的痕跡。他解釋詩歌過程中,在傳承前代思想的基礎上,竭力地體現著“我注六經”的熱情。六經已經不是被注釋的對象,而淪為了自己言論的注腳。如《衡門》篇,孟子“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的言論只是劉玉汝觀點的佐證。這和從孟子觀點出發(fā),最后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宋明理學家一直以孔孟傳人自居,一般來說他們對漢代以來的諸家注釋都保留了自己的意見,形成漢學與宋學兩派。漢學以考據為主,宋學以義理為主,也就是性命之學。陸九淵的“六經注我”是對孔孟之道的繼承;“我注六經”是借六經闡發(fā)自己的思想。每個人對六經的理解不同,“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最后所得結論只不過是自己的理解,至于六經本身的含義則處在不可知之列。清儒戴震說:“圣人之道在六經,漢儒得其制數,失其義理;宋儒得其義理,失其制數?!保ā洞髡鹞募づc方希原書》)在清人看來,漢儒和宋儒對六經的闡發(fā)均失之偏頗,沒有做到兩全。而實際上,戴震對六經的注釋也沒有將這兩者很好結合,他的《孟子字義疏證》并沒有按照孟子的意思來說,而只是借此批判程朱理學。劉玉汝的詩歌闡釋恰恰是融合這種“制數”和“義理”的有效嘗試。
元代江西地區(qū)學者對《易》學思想的吸收和接納也同樣值得注意。
胡一桂《詩集傳附錄纂疏》中也滲透進不少《易》學思想。元代有不少學者專門治《易》,胡一桂就是其中一個。根據《元史·儒學傳》的記載,胡一桂從其父胡方平學《易》,而胡方平從沈貴寶、董夢程學《易》,沈貴寶是董夢程的學生,董夢程是黃干的門人,黃干是朱熹的門人。胡一桂對象數很有研究,在朱熹《易》學的發(fā)揮傳承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外像劉瑾、朱公遷、劉玉汝在其《詩經》注釋中也對《易》學思想表示了關注。《易》學思想充滿了變化,是全面認知世界的有效方式,對《易》的關注或可成為透析元代經學觀念變化的另一種訊息。
元代江西的《詩經》學以其繁盛的局面,在經義理解以及質疑變革諸方面影響著元代《詩經》學的整體風貌。羽翼和紹述,這種窮盡式的探究使得每個學者都在不同層面與角度增益朱子學說,也使得元代《詩經》學面臨著繼續(xù)增益朱說可能性減弱下的《詩》學困境。
在義理被預設之后,除不斷翻新著述體例之外,似乎很難再有更好的觀點表述方式。在此情境下,新的解經策略以及解經觀念就需要應運而生。朱公遷等學者就在用自己對經傳的質疑與變革呼應著這種困境中的經學實踐。被“羽翼紹述”遮蔽的變革意識以更低調有力的方式展示著元代后期經學的轉向,也影響著明代《詩經》學的發(fā)展方向。明代前期繼續(xù)延續(xù)元代經學的特質,但隨著元代末期質疑經典意識的逐步增強,明代學者也以更加大膽更加激烈的方式表達他們對經典的理解。這無疑是元代江西的《詩經》學對后期經學的重要意義。
此外,元代江西的《詩經》學具有朱陸思想的痕跡,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心學的融入。對心的關注,無疑是讓什么作為文本呈現主體的問題,也是觀照世界的不同路徑問題。注重文獻表述與注重內心感受,這決定了文本解讀的兩種路徑。倘若注重文獻表述,就需要在歷史、訓詁、考證等策略中去達成對文本的理解;倘若注重內心感受,就需要從自己的既有立場、思維習慣等方面去生成對文本的理解。顯然,對心的關注,使得這種主體性更強的解讀經典的方式被逐步納入經學實踐,并實現著對經典解讀方式以及經學實踐主體的雙重變革。明代中期,王陽明心學與經學逐步互滲,這無疑是對元明之際朱陸心學思想的呼應,也是對元明經學思想接續(xù)的呼應。
要而言之,元代《詩經》學者不斷增益朱子學說,在江西形成了一種不容忽視的《詩經》學現象,其中馬端臨、胡一桂、劉瑾、羅復、朱公遷、劉玉汝、梁寅等在紹述朱說的同時,又在字義訓詁、字音考定、詩義探尋、歷史考證等方面積極探尋,推進著元代江西《詩經》學的進一步發(fā)展。
[1] 曹繼華.元代詩經學發(fā)覆[J].文藝評論,2011,(2).
[2] 劉瑾.詩傳通釋[M]. 文淵閣四庫全書[EB/OL]. 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2002.
[3] 朱公遷,王逢,何英.詩經疏義會通[M].文淵閣四庫全書[EB/OL].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2002.
[4] 劉玉汝.詩纘緒[M].文淵閣四庫全書[EB/OL]. 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2002.
[5] 胡一桂.詩集傳附錄纂疏[M].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責任編輯:潘文竹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Jiangxi in the Yuan Dynasty
CAO Ji-hua
(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Jiangxi in the Yuan Dynasty scored great achievements. Scholars of such study like Ma Duanlin, Hu Yigui, Liu Jin, etc. formed three schools in Yugan and Poyang areas. They inherited the academic results of former experts such as Zhu Xi, Lü Zuqian and Lu Jiuyuan, made great efforts in lexical explanations, phonetic determination, poetic meaning and historical text research, and pushed forward the studies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ir province. Their achievements also exerted great infl uence over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Ming Dynasty
Yuan Dynasty; Jiangxi;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B244
A
1005-7110(2014)04-0010-05
2014-06-06
本文為教育部2013年度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3YJCZH039)的階段性成果。
曹繼華(1979-),女,陜西漢中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博士后,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及中國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