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峰 賀洪超
?
從人權視角重構性犯罪立法
王學峰1賀洪超2
(1. 泉州師范學院政治與社會發(fā)展學院,福建泉州 362000) (2.深圳市龍崗區(qū)人民法院研究室,廣東深圳 518172)
人權的內(nèi)容在于人的尊嚴、人格和價值,這是性權利的道德基礎。人的性存在構成人權的性權利內(nèi)容,對性的個人本位權利分析代替以往的社會本位道德評價。性犯罪或性侵犯的危害后果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用刑法打擊性犯罪和性侵害來達到預防的目的顯得尤為重要。
人權;性權利;性犯罪;犯罪危害性
性犯罪是一種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性犯罪都是刑法打擊的重點對象。在當今日益重視個人權利的社會環(huán)境下,任何一種性犯罪均表現(xiàn)出對被侵害對象人格的極度蔑視,有的甚至達到野蠻、殘酷、令人發(fā)指的地步。在有些刑法學者看來,性犯罪的社會危害性不僅僅在于它對受害人造成的人身傷害,更重要的是心靈的傷害,傷害了社會的羞恥心,嚴重破壞了正常的社會倫理道德秩序。因此,對性犯罪的打擊和懲治歷來是各國刑法的重要任務之一,我國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國刑法對于性犯罪的法律設置顯得相對滯后,存在著較大的缺陷,已不能滿足有效地打擊犯罪、充分保障人權的需要,世界各國的人權主義思想已逐漸深入人心,就人權的角度思考我國性犯罪立法是時代前進的需要。
簡而言之,人權就是人之作為人所應當享有的權利,是一個人為滿足其生存和發(fā)展需要而應當享有的權利。我國曾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里對這個外來詞采取了否定的態(tài)度,認為它是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用來攻擊發(fā)展中國家的工具,是大國干涉別國內(nèi)政的借口。但隨著對中西文明進行日趨廣泛和深入的接觸,不少西方國家的政治和法律觀念包括人權觀念,逐漸在中國的知識界取得了重要的位置。1991年中國政府發(fā)表了《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第一次正式肯定了人權概念,它開宗明義地指出:“享有充分的人權,是長期以來人類追求的理想?!盵1]1這標志著我國的人權理論與實踐發(fā)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人權問題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聯(lián)合國大會1948年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為了創(chuàng)造一個未來自由、和諧的世界,基于對人權的尊重是正義、自由與和平的基礎,需要我們重視對人權的承認與尊重。人類歷史已經(jīng)演變?yōu)閷Υ龣嗬c人權是思索、探討一切問題的關鍵標尺?,F(xiàn)代式的人權意識已經(jīng)深入人心,對既存的思想與制度變革帶來深刻的影響。當今世界的文明團體和個人都重視自己的人權現(xiàn)狀,重要的社會科學理論都需以間接或直接的方式回答人權問題,任何獨立完整的國家和政治實體在對待人權問題上都表明鮮明的立場與態(tài)度??梢哉f,現(xiàn)代文明衍生于對人權的普遍人文關注。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在《2000年人類發(fā)展報告·緒論》中說:“對人的自由和尊嚴所賦予的相應尊重是所有文明應表現(xiàn)的標志?!盵2]而這一切的保證最重要的就是法治與人權理念的倡導與踐行,對于傳統(tǒng)上缺乏權利觀念的中國社會來講更是如此。中國法治在新世紀所表現(xiàn)的應是民主制度,其中核心為人權意識。在法律層次上公共權利與公民權利達到統(tǒng)一狀態(tài)才是理想的法治。法律所處的保護與尊重公民權利、使人權作為公權的目的與本質(zhì)的狀態(tài),才稱得上真正的法治存在。如果人權得不到充分保障,何談法治社會?法治側重于既定規(guī)則程序辦事狀態(tài),法治所追求的本質(zhì)是人權的實現(xiàn)[3]161。因此,可以這樣說,人權進則法治興,人權滯則法治衰,新世紀中國法治的發(fā)展,就取決于人權的進步與發(fā)展。
人是社會關系的產(chǎn)物,以人為基點的人權意識一改傳統(tǒng)的以社會為基點的人權。人權意識的深入,有利于保護受害人的侵權救濟,使社會的動態(tài)和諧勝過傳統(tǒng)的社會靜態(tài)穩(wěn)定狀態(tài)。
人權,是每個人基于其自然屬性而應當享有的生命權、自由權、平等權等各種具體權利的總和[4]136。近現(xiàn)代人們一提到人權,認為此概念的內(nèi)涵側重于對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的保護,往往就聯(lián)系到民主、憲政、法治等公權領域的概念,而較少考慮屬于個人私權和私領域的其他人權,如隱私權、安寧權等。特別是在一些還未實現(xiàn)普選制或民主化進程還不甚發(fā)達的國家里,人們更關注生存權、發(fā)展權等一些最基本的人權,其他的人權只能暫且“按下不表”。而至于人們的性權利,恐怕更是一種奢談了。人類的性行為區(qū)別于其他行為主要在于性行為一般是在私下與隱藏狀態(tài)下進行的。于是,倡導與宣傳性權利要比其他權利更困難。性,一般使人羞于啟齒,性的這種隱私性、個人性、秘密性的特點,使其一直以來就被納入婚姻與家庭的范圍,從屬于私權利,所以在17至18世紀,自然權利思潮盛行的時候,性權利卻很難與言論出版、集會游行等權利結合在一起。性權利從一開始就沒有受到像其他權利一樣的重視。
20世紀70年代左右,西方國家發(fā)生了一場把性與人權緊密結合起來的“性革命”,這場革命源于1848年《世界人權宣言》的發(fā)表與1966年《經(jīng)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與《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通過,這就使得人權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也使人權保護制度日益完善。人權的蓬勃發(fā)展為性權利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權利學意識。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也出現(xiàn)了“性權利”一詞[5]。20世紀末期,由于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社會上“包二奶”現(xiàn)象也日益增多,隨著婚姻法的修改,一場對性問題的大討論在全國范圍內(nèi)展開,討論的焦點集中于“第三者”、同居權(義務)、婚外戀(情)等[6]。從此,性權利開始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在司法審判實踐中還出現(xiàn)了由于受到性權利侵犯而得到損害賠償?shù)陌咐?。所以說,現(xiàn)代人權保護制度的保障重要內(nèi)容已體現(xiàn)為對性權利的保護,違反性權利宗旨的法律是與當代法治精神相背道而馳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對人的性權利的保護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個國家對公民個人權利的重視程度,是衡量其法制健全程度與法治水平的重要標尺。
英文sexual rights的中文譯為“性權利”,它是由“性的”(sexual)與“權利”(rights)兩個邏輯結構組合而成。有學者給性權利定義為“人”的權利與自由,是作為基本的人而擁有的“性存在”所具有的權利與自由,總而言之,性權利就是人作為性而存在的人權[7]231。還有性自由(sexual freedom,sexual liberty),可以直譯為“性的自由”,性權利與性自由容易在字面上產(chǎn)生歧義,好像性權利是“性的權利”,性自由是“性的自由”,其實兩者在實質(zhì)上意義是相同的,都指向人作為性而存在所擁有的權利或人權。
性權利之所以如此重要,首先是基于人存在的本質(zhì)是作為性而存在的,人與性是相互交融的、“我沒有你,你就沒有我”的關系。人就是因性而產(chǎn)生的,人類因性的存在而不斷繁衍與進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步來源于性的客觀存在,甚至可以說沒有性就沒有人類,沒有人類的一切。無論是主張禁欲的歐洲中世紀,還是倡導“存天理,滅人欲”的宋儒理學,再道貌岸然的人都無法否認性在人類文明存續(xù)中的決定性作用。進入到現(xiàn)代社會后,權利和人權已經(jīng)成為時代不可回避的話題,人權話語開始涉及到以前從未觸及或者很少關注的諸多領域,關注的問題也越來越細化。權利意識的普及使得人們以一種新的視覺和角度來重新打量身邊的一切,而結果往往是對那些已經(jīng)原已習以為常的事物得出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結論。同樣,從人權的視角來研究、觀察性問題時,也產(chǎn)生了這種效果。人權話語開始進入性的領域,性的研究也無法忽略人權的視角。從人權的角度來看,性問題的核心就可以歸結為權利和人權問題,也就是說性權利說到底也是一種人權。
人權為性權利提供了堅實的道德基礎,因為人的人格、尊嚴與價值是人權的道德基礎。各國(地區(qū))的性習慣、風俗、法律、制度等各不相同,人類應尊重性的多樣性,對性的尊重需建立在符合人權標準和人性的基礎之上。以人權的視角來看,人基于性的存在,每個人的人格重要組成部分為性,性權利應作為人符合性存在的人權,由此可知,性的尊嚴是性權利的道德基礎,如今側重于個人本位的性權利評價代替了以往側重于對性的社會本位的道德評價。既然人權是人之所以為人所應有的權利,其中當然包括性權利,所以性權利就擴展到所有的人權領域。在現(xiàn)代,以權利的視角來研究探討性權利是一個非常重要、非常迫切的問題,也是我國法治進程中的必然要求,符合社會尊重性權利的時代潮流。
人權具有普遍性、相互交織性、平等對待性的特點,所以人權的各個方面內(nèi)容都應是其他類似權利所不可替代的。從人權各個權利方面具有平等性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出發(fā),我們可以知道人權內(nèi)容不應當區(qū)別首要方面與次要方面,但在特定歷史文化條件下,如政府或個人在人權提高與發(fā)展方面,可以作出一些戰(zhàn)略性的優(yōu)先選擇與安排,如生存權、發(fā)展權等。因此,當中國正在步入一個“走向權利的時代”之際,當人們已經(jīng)越來越多地談論人身權、財產(chǎn)權,討論自由與民主的時候,性權利當然是其中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性權利可以說是最為集中體現(xiàn)人權的權利體系之一:自由權——排除一切形式的性強迫;身體安全權——免于任何暴力與傷殘;平等權——免于性別、宗教、階級等一切形式的歧視人的權利,而這一切恰恰在于是對人之為人的價值的重視。由此可以看出,尊重人,其實是尊重以性的方式存在的人,尊重性權利,其實是尊重人以性方式存在而表現(xiàn)出的人權。性權利本質(zhì)上并不是關于“性”的權利,而是關系著“人”的權利,我們不僅要“認真地對待人權”,[11]161-170也要“認真地對待性權利”。
實際上,性權利可以說是最集中體現(xiàn)人權的權利體系之一,其中同時涵蓋了多種權利,對性權利的侵犯實際上意味著同時侵犯了多項重要的基本人權,包括:人格尊嚴、身體權、健康權、平等權、自由權、名譽權和貞操權[8]658。性方面的權利與自由體現(xiàn)著人的權利與自由內(nèi)容,性的關系實質(zhì)上是體現(xiàn)著人的社會關系?,F(xiàn)代人權觀念引導人們重新認識自己,更加關注人格尊嚴、人格獨立、人格自由,以及生命、身體、健康、自由、貞操、名譽等權利,正視人之所以為人所應當享有的與人身須臾不可分離的基本權利。如果人們喪失了這些權利,就喪失了作為人的資格和人的基本價值。而性權利作為多種人權的集中體現(xiàn),確實應該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對性權利的重視與保護,在于維護人的社會價值和自身價值,保護人的自由、尊嚴與安全,使人真正成為人類社會的主宰,使人的自身完善和發(fā)展得到保障,從而最終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進程。所以,當今社會應認真重視性權利的存在狀況。
公民的人權,主要是由人身權利、民主權利、政治權利、財產(chǎn)權利、勞動權利和婚姻家庭權利等等一系列權利組成,而其中人身權利是最基本、最根本的權利,它是作為社會關系的主體賴以生存與發(fā)展的基礎,是最基本的人權[9]678。沒有人身權利或者人身權利沒有保障,人就不可能在社會上正常生活,其他權利也將變得毫無意義,不能想象一個人不具有生命、健康、名譽、自由而能夠生存于世間。因此,現(xiàn)代文明國家,無不對公民的人身權利的法律保障給予高度的重視。
而性犯罪,以及一些還未列入刑法調(diào)整領域的性侵犯,恰恰就是對公民人權特別是人身權的極大侵犯。由于我國法律體系中“性權利”這一名詞還未得到廣泛的使用,為便于理解,我們可以將性權利看成是多種人身權的組合,是公民人身權利的集中體現(xiàn)。任何一種對性權利的侵犯都可以視作是同時侵犯了多項人身權,以強奸(婦女)罪為例,行為人往往要采取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行奸淫被害人。首先,這表現(xiàn)為違背受害人的意志,嚴重損害了婦女的人格尊嚴,是對其人格平等和人格自由的極大踐踏,是對受害人人格的極大蔑視——他根本就沒有把受害人看作是與他自己一樣有著自由選擇的平等的“人”來看待。其次,性犯罪都表現(xiàn)為積極的作為,對受害人的身體實施各種各樣的侵犯,這又侵犯了受害人的身體權。如果侵害人傳播了惡疾或者采取暴力等手段造成傷亡后果,則又使得受害人的健康權乃至生命權受損。此外,性犯罪還有一個別的一般犯罪較少涉及的權利,就是受害者的名譽權。性犯罪不僅對受害人的人身造成傷害,而且還傷害了受害人的心靈,傷害了社會大眾的羞恥心。它侵犯了受害人以自己性純潔為內(nèi)容的精神滿足感和社會對其性純潔的評價,而且由于社會的偏見,性犯罪受害者(尤其是女性)還特別容易受到社會的歧視(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極為病態(tài)的心理,但它卻廣泛存在于每一個時代和社會,即使是今天也不例外)。譴責性犯罪的受害者的傾向是其他任何一種犯罪都難以匹及的,這一點許多犯罪學和心理學的著述都有了詳盡的論述。
性侵犯會給受害人的心理造成毀滅性的后果,這已經(jīng)為人們所熟知。除殺人外,性侵犯是最極端的人身侵害行為,它所侵害的是人最深、最隱秘的空間。遭到侵犯的,不僅是人的肉體,而是人的整個自我。大量的案例揭示了這樣一種現(xiàn)象,即許多受害人(特別是女性)受害后都會出現(xiàn)不良受害心理,甚至會發(fā)生嚴重的心理障礙,會長期被情感上造成的惡果所折磨,許多受害人羞憤自殺事件的發(fā)生就證明了這一點。此外,性犯罪還會帶來一種特別的后果,這是其他任何一種犯罪所不具有的或程度要輕得多的現(xiàn)象,即受害人的“異化”。性侵犯的受害人向施害者轉化,而且犯罪手段會更殘忍、更冷酷。許多學者特別是國外一些犯罪心理學家的研究都表明,有些性受害者在被害后會產(chǎn)生一種非常特殊的“惡逆變”,其中尤以青少年在未成年時受到性侵犯后的異化為顯。英國著名心理學家羅納德·布萊克本曾經(jīng)指出:“回溯性臨床研究表明,強奸犯與攻擊性少年犯罪人有相似的家庭背景,他們都曾經(jīng)常被父親或母親殘酷地虐待過?!盵10]249另一學者范內(nèi)斯研究發(fā)現(xiàn),在法庭調(diào)查的結果中,有41%的青少年強奸犯有家庭性暴力或疏忽的歷史,而非性犯罪人只有15%的人有這樣的歷史[11]161-170。還有一位犯罪學家卡特的研究報告也顯示,童年時期的性虐待在犯罪人格的形成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在被監(jiān)禁的兒童騷擾者中,57%的人有過被性虐待的歷史,而強奸犯中的比例也達到了23%[12]196-211。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西蒙也指出,強奸犯本人在童年時期也經(jīng)常遭受令人發(fā)指的虐待,結果成為病態(tài)家庭的受害者。這種虐待導致了他們的情感麻痹。1992年對加拿大馬尼托巴省35名全部為14歲,正在參加一項18個月治療方案的少年性罪犯的研究發(fā)現(xiàn),幾乎90%的男孩曾經(jīng)是性虐待的受害人。并且在他們的家庭中,有許多成員曾有代際之間的身體和性虐待史[13]194。中國這一方面的統(tǒng)計還沒有,但劉白駒在《精神障礙與犯罪》一書中,所列舉的一些性虐待狂或性變態(tài)犯罪案例中的行為人往往也有被性侵犯的經(jīng)歷,這一點應該是相通的。
一些性受害者在遭到性侵犯后,往往會發(fā)生人格重組,會采取更為殘忍的手段來對待別的受害人。許多學者在研究犯罪學和心理學的著作中所引用的一些性虐待犯罪、色情殺人狂、性變態(tài)犯罪等所列舉的一些令人發(fā)指、駭人聽聞的犯罪形式,都證明性侵犯似乎存在一種惡性循環(huán)的規(guī)律,一些受害者在遭受侵犯后,人格發(fā)生異變,心理發(fā)生極為奇特的重組:作為受害者,本來應該無比憎惡這種犯罪,但卻在失常的心理支配下產(chǎn)生了與被害逆向的變化,對犯罪產(chǎn)生認同感,誘發(fā)、催化犯罪惡性度上升,繼而自己對犯罪認同和模仿,對其他無辜者實施犯罪。而且令人感到恐怖的是,這些曾經(jīng)的受害者在對別人施害時,手段會更加瘋狂,心腸會更殘忍,有的甚至達到喪失人性的地步,成為性虐待狂或變態(tài)色情殺人狂。
性侵犯受害人的性別不同,會產(chǎn)生不同的后果。對于成年男性,遭受侵犯的機會較少,所以男性一般是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受害機率下降。但男童和男性青少年成年后成為性侵害者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各種研究報告揭他們往往采取針對個人進行侵犯,大多數(shù)的性變態(tài)者、性虐待狂也都是男性。而女性受害者則不同,不管是幼年遭受的傷害,還是成年后遇到不幸,女性心理異化后往往針對整個社會進行報復。她們大多采取賣淫、故意傳播性病、性亂交、故意破壞別人的家庭、利用性作為誘發(fā)其他犯罪等形式。這可能與她們更多的是在受到不熟識者的加害或者自己沒有能力向加害者實施報復等原因有關,所以與男性不同,女性更多的是采取報復社會的性犯罪,這已經(jīng)是屬于廣義的性犯罪了。
專家已經(jīng)指出,由于性犯罪的特點,性犯罪受害人的異化傾向比其他類型的被害人都要明顯得多[14]336。這可以說是性犯罪危害后果的一個特殊之處,其他任何一項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都難以比擬。至于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奇怪的現(xiàn)象,心理學家和犯罪學家們還未能給出一個很精確的解釋。社會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個體的心理素質(zhì)一般是由個體的早期社會經(jīng)歷因素綜合決定的,比如家庭環(huán)境、學校教育、所處社會文化渲染及游戲伙伴和同學朋友等,這些因素的交織就形成了每個人不同的心理素質(zhì),也導致了每個人心理素質(zhì)的千差萬別。對于被害人的消極心理形成,其根源于相對低劣的心理素質(zhì)與條件。當被害人在被害的情形下時,由于不良信息源的傳遞,往往致使被害人產(chǎn)生心理上的痛楚,由此在心理上產(chǎn)生一定的壓力,在被害人心理調(diào)整能力偏低,不能有效抵抗外來刺激時就在心理產(chǎn)生不良作用,容易使被害人在人格上出現(xiàn)扭曲,呈現(xiàn)人格解組現(xiàn)象,最終產(chǎn)生心理損傷。在心理學上的人格解組期以及隨之而來的人格改組期,影響著被害人的正常社會生活,如果被異化的被害人不能從被害的陰影中解脫出來,就很容易從此一蹶不振,更嚴重的是萬一被害人產(chǎn)生自暴自棄的心態(tài),對犯罪由憎惡到認同和模仿,則極易由被害人轉變成犯罪人[15]101。
但是,這些解釋只能對一些較為常見的被害人向犯罪人轉化的現(xiàn)象作出說明,如自行車被盜后不向警方報案,而是采取相同的手段去偷取別人的自行車。被強奸的婦女得不到社會的理解而破罐子破摔走向賣淫、性亂交的道路。但這些都沒有超出“人性”的范圍,還在人作為“人”的正常限度之內(nèi)。而對于一些極端的“惡逆變”則難以解釋令人信服,如一些性虐待狂,采取的手段之瘋狂、殘忍,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也超出了其以前可能遭受到的性侵犯。一些令人發(fā)指的色情殺人狂為什么一定要將受害人殺死、肢解才能滿足性欲?一些戀尸狂為什么對人的尸體情有獨鐘?而這些都是正常人極其厭惡的。所有這些比較極端但實際上并不鮮見的事件,人們至今還沒有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任克勤曾指出:“由于性犯罪的特點所決定,性犯罪被害人的異化傾向比其他被害類型都要更為明顯?!盵14]336但為什么性犯罪受害人會更容易受害,而且后果會更嚴重,他并沒有作出解釋。布萊克本在其《犯罪行為心理學:理論、研究和實踐》的第十一章“性變態(tài)與性犯罪”論述性虐待狂與對兒童的性犯罪兩篇文章中,列舉了數(shù)十位犯罪學家的學說,但都是說明性犯罪的受害人一旦向犯罪人轉化,手段會更殘忍、更沒有人性,至于原因何在,他同樣語焉不詳。
為什么一旦涉及到“性”,人會比任何時候都容易喪失人性,為什么“變態(tài)”、“虐待狂”、“殺人狂”等等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字眼往往與“性”聯(lián)系在一起?這些我們暫時無法得到滿意的答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性”與人的心理的的確確存在著比其他任何一種事物都要緊密、都要奇妙乃至是奇怪甚至是令人匪夷所思的關系,一旦人的“性”受到傷害,那么造成的嚴重后果恐怕會超出任何一個人的想象。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性犯罪或者性侵犯不僅僅是傷害了一個人,實際上還極有可能“培養(yǎng)”了一個潛在的性犯罪者,而后者一旦發(fā)生異變,那么產(chǎn)生的危害性恐怕會比以前傷害過他(她)的人造成的后果更嚴重、更可怕!這是任何一種其他類型的犯罪都無法比擬的,因此,性犯罪或性侵犯的危害后果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用刑法武器來打擊性犯罪和性侵害來達到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的目的就顯得尤為重要。
馬丁·路德·金在《愛的力量》中的告誡:“我們無法為道德立法,卻可以為行為定下規(guī)矩。法律原則可能改變不了一個人的良心,卻可以約束那些沒有良心的人?!蓖晟莆覈男苑缸锪⒎?,并不意味著法律從此就可以應對一切犯罪,更不意味著以后不再需要適時修正、調(diào)整。也許我們自認為比較滿意的努力實際上仍存在著很大的漏洞,甚至有可能會出現(xiàn)與我們的出發(fā)點、愿望相背離的結果。但是完善我們的立法,填補當下極為明顯的漏洞,最起碼可以表明我們的態(tài)度——法律不僅是犯罪人的大憲章,同時也是所有善良公民的大憲章,它是每一個公民自由與安全的承諾書,是每一個公民合法權益的保護神[16]。我們不指望將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問題在立法上畢其功于一役地作出規(guī)定,更不指望窮盡所有具體的事實情境并給予十分確定的法律后果,但最起碼我們可以向整個社會發(fā)出一個信號——這個世界是講求公理的,是追求正義的。特別是對那些曾經(jīng)或想要以身試法的人發(fā)出一個明確的信號:他們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為非作歹卻可以逍遙法外,再也不要指望恣意妄為還能夠逃脫正義的懲罰。
①在南京曾發(fā)生這樣一起案例:李某被張某駕車撞傷,導致李某骨盆骨折、神經(jīng)損傷造成性功能障礙。李某為此訴至法院,李某之妻也以丈夫完全喪失性功能,導致他們無法過正常夫妻生活為由,要求精神損害賠償。法院認為,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和性權利都應受到法律保護,張某損害了李某自身和給予其配偶生理享受的權利,侵犯了李某之妻的性權利,給李某夫妻造成經(jīng)濟損失和精神損失,判決張某一次性賠償李某各種損失14萬元,賠償李某之妻精神損失撫慰金1萬元。資料來源:http://www. Cnhubei.com/ aa/ca5915.htm.
[1]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人權狀況[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
[2]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2000年人類發(fā)展報告[M].北京: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2001.
[3]徐顯明,齊延平.論中國人權制度建設的五大主題[C]//徐顯明.人權研究:第二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
[4]馬建紅.論“人權派”的人權保障思想[C]//徐顯明.人權研究:第二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
[5]孟廣偉.談談刑法對婦女合法權益的保護[J].法學雜志,1989(1).
[6]李銀河,馬億南.婚姻法修改論爭[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
[7]趙合俊.作為人權的性權利[C]//徐顯明.人權研究:第二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
[8]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高銘暄.新編中國刑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10][英]羅納德·布萊克本.犯罪行為心理學:理論、研究和實踐[M].吳宗憲,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
[11]Van·Ness. Rape as instrumental violence: A study of youthful offenders [J]. Journal of Offender Counseling, Service, and Rehabilitation, 1984(9).
[12]Carter D·L., Prentky R.A., Knight R.A., Vanderveer P.L., and Boucher R.J. Use of pornography in the criminal and developmental histories of sex offenders[J].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alence, 1987(2).
[13]郭建安.犯罪被害人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14]任克勤.被害人心理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15]許永強.刑事法治視野中的被害人[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
[16]袁錦凡.我國性犯罪被害人保護的現(xiàn)狀及評析[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
(責任編輯:于開紅)
To Reconstruct Sex Crime Legi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Rights
WANG Xuefeng1HE Hongchao2
The contents of human rights lie in dignity, personality and value, which constitute the basis of sexual rights. Sexual beings constitute the sexual rights of human right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anonical right in terms of sex shall replace the previous moral evaluation of social canonical moral standards.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sexual crime, and criminal law is a good weapon to prevent sexual crime.
human rights; sexual rights; sexual crime; the harmfulness of crime
2013-11-05
王學峰(1978-),男,浙江淳安人,泉州師范學院講師,主要研究刑法學。賀洪超(1976-),男,廣東河源人,深圳市龍崗區(qū)人民法院研究室審判員,主要研究刑法學。
D924.11
A
1009-8135(2014)01-01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