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婷,趙紅梅
簡析農民工子女教育公平問題
謝文婷,趙紅梅
(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揚州22500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農民工的規(guī)模急劇擴大,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中的受教育機會的不公平、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公平和教育結果的不公平已經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文章從樹立教育公平理念、建立電子學籍管理系統(tǒng)和完善教育保障制度三個方面,闡述了維護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的具體措施,提出要從政府、學校、社區(qū)、家庭和大眾媒體五個層面出發(fā),為農民工子女營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
教育;農民工子女;教育公平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①。教育,由于其本身具有基礎性、主導性和全局性的特點,一直被擺在協調、促進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位置。要討論并且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必須對什么是教育公平作出界定。
教育公平是一個歷史的、區(qū)域的、動態(tài)的概念,一般與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和社會政治制度相適應。所謂教育公平,是指在教育領域內,國家通過制定合理的公正的教育制度,來合理分配社會群體和社會成員的教育權利和教育義務,同時也是教育制度如何將教育資源和利益公平合理地分配給社會群體和社會成員的過程,其中涉及教育機會公平、教育資源分配公平以及教育結果公平三個方面。
農民工是我國特有的城鄉(xiāng)二元體制的產物,他們是城市的建設者。解決好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維護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就是解決農民工的后顧之憂,對于整個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4條規(guī)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并履行接受教育的義務?!笨梢姡诜芍贫壬?,我國已經對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權作了充分確認,農民工子女也不例外。我國在實現教育公平的進程中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不公平問題。如果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權利和受教育機會無法得到保障,社會矛盾將進一步凸顯,從而影響和諧社會的建設。
(一)受教育機會的不公平
教育機會平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作為機會平等原則的重要內容之一,教育機會平等是指人人都享有平等地獲得受教育權利的待遇。國家統(tǒng)計局2012年4月27日發(fā)布的報告指出,據抽樣調查結果推算,2011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5 278萬人,比上年增長4.4%。其中,外出農民工15 863萬人,增長3.4%②。目前我國的義務教育是與戶籍制度相聯系的,貫徹“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方針,義務教育所需的費用由各級財政按戶口人數撥款。按這種政策,城市的教育機構沒有接受外地學生的責任,戶口在農村而人在城市的孩子無法享受與城市同齡人同樣的教育機會,這就導致了農民工子女的教育責任歸屬不明。一方面,城市公立學校在招收外地生源時都會收取較高的借讀費、贊助費,這對于收入一般的城鎮(zhèn)居民是不小的壓力,對于經濟條件并不好的農民工來說,借讀費、贊助費成為子女入學道路上的“攔路虎”。另一方面,農民工子弟學校由于不受戶籍限制,費用也相對較低,符合家長的需要,但是這些學校大多是私人辦學,相當一部分未取得合法的辦學許可,沒有穩(wěn)定的經費來源和師資力量,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二)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公平
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是指受教育者平等地擁有國家和社會分配的教育資源,其中教育資源是指政府教育經費的劃撥、校園硬件設施辦學條件以及師資力量等軟件資源配備等。具體說來,就是指不會因為受教育者性別、民族、家庭狀況和天賦等的“起點的不平等”而影響教育資源的分配。
一般來說,農民工子女能夠進入公立學校與城市的孩子在一個教室里讀書是幸運的。但是在受教育過程中,仍然無法與城市孩子一樣享受到公平的待遇。由于農村信息閉塞,農民工子女知識面狹窄,性格怯懦自閉,在一定程度上與活潑主動的城市孩子形成鮮明對比,不少學校教師和管理者會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他們。有調查表明,農民工子女的心理不良狀況檢出率明顯大于一般青少年,主要表現為:孤獨、封閉、攻擊性強、自卑、對抗敵對、情緒不穩(wěn)、抑郁③。與教室里大多數同學的差異和老師們在細微處表現出的“歧視”傾向,會在他們敏感的心中留下了不公平的種子,長此以往,他們不僅會出現學業(yè)退步的惡性循環(huán),還會形成畸形扭曲的心理狀態(tài)。
(三)教育結果的不公平
教育結果的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最終目的和歸宿,也是國家和受教育者最關心的部分。作為可以量化的指標,教育結果公平不僅可以評價教育結果本身,還可以評價和衡量教育機會、教育資源配置的基本情況。每個學生在接受教育后,能夠獲得學業(yè)上的成功,并得到相對發(fā)展,是教育結果公平的主要表現。以往的教育制度是按照戶籍確定報考資格的屬地管理制度。該制度規(guī)定,無論考生在哪個城市生活和學習,都必須回到自己戶籍所在地去報名參加中考、高考。很多農民工子女跟隨父母來到城市讀書,寒窗苦讀多年,卻由于教材和考試模式不同考不出理想的成績,嚴重影響教育結果的公正。
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是在社會轉型關鍵時期,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而出現的,隨著民工潮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這一問題會越來越突出。如何讓這些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享受與城市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權利已不僅僅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需要得到全社會的關注,政府、學校、社區(qū)、家庭和大眾媒體等各個層面都要積極行動起來,通力合作,為農民工子女營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
(一)端正態(tài)度,樹立教育公平理念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正確樹立教育公平理念,并將其貫穿于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是進一步推進社會公平的應有之義。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到:“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qū)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睆闹锌梢钥闯?,政府把維護教育公平,特別是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放在了相當重要的位置。同時,我們要看到促進教育公平,不是指為學生提供均等的教育資源,使其經歷相同的教學方式和相同的教學條件,而是為每個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機會和條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數字鎖相放大器的主要功能在FPGA芯片內實現,一方面產生驅動激光器的調制信號,另一方面驅動AD芯片采集放大濾波后的瓦斯氣體信號,并利用調制信號及其倍頻信號分別與采集后的接收信號進行相關處理,提取經過氣體吸收后的一次諧波和二次諧波,并進行比值計算。由于驅動激光器的調制信號和數字鎖相檢測,甲烷氣體濃度計算等功能均在高速FPGA芯片內實現,最高處理速度可達到50 MHz,因此保證了甲烷氣體濃度檢測的實時性,滿足甲烷氣體濃度動態(tài)變換時的測量要求。
(二)運用網絡,建立電子學籍管理系統(tǒng)
農民工子女流動性強,其學籍檔案管理相對落后,為了保證學生學習的完整性、連貫性,同時簡化學生的轉學手續(xù),減輕學校和教育機構的負擔,可以運用網絡建立全國性的信息系統(tǒng),輔助各地中小學建立學籍檔案數據庫,加強教育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建立全國性的電子學籍管理系統(tǒng),能夠進一步促進信息的透明化。當農民工子女從外地轉入本市時,學籍管理系統(tǒng)既能夠顯示單個學生的基本信息和是否已經入學,還能顯示全市還有多少農民工子女未入學等統(tǒng)計信息,方便當地政府隨時了解當地農民工子女的就學情況,并及時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來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保證教育公平,還可以以此為依據,將農民工子女的入學比例納入政府官員的績效考核體系中。
(三)明確責任,完善教育保障制度
基礎教育屬于社會公共事業(yè),政府必須為此承擔責任,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問題來抓??墒菃慰空牧α窟h遠不夠,要形成政府、學校、社區(qū)、媒體四位一體的教育公平監(jiān)督機制。建立公立學校,向社會提供平等的公共教育服務是政府保障教育機會平等的一個主要做法,是現代世界各國推行普及教育、實現教育機會平等的一項共同經驗④。政府要加大對公立學校和農民工子弟學校的財政投入力度,并將本市的教育質量納入政府官員的績效考核體系中。學校是接收生源的主體,要明確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的重要性,它對于提高當地的人口素質、穩(wěn)定社會治安以及體現社會公平具有重要作用。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的發(fā)展,作為地方社會的社區(qū),在解決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上也肩負著不可忽略的責任,對于流入本社區(qū)但長期未就學的農民工子女要給予關心,幫助他們及時聯系學?;蛲ㄖ块T予以解決。承載公共輿論的大眾媒體應監(jiān)督政府和學校是否將農民工子女與城市孩子一視同仁。加大大眾媒體監(jiān)督力度,不僅是保障教育公平政策的落實和教育保障制度的完善的必要延伸,而且也能在氛圍引導和心理趨向上推進農民工子女教育公平。
數目龐大的農民工子女是支撐起祖國美好明天、實現中國夢不容忽視的一支重要力量。解決隨父母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子女的教育不公平問題,使每一位適齡兒童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機會,是保證這些孩子獲得必要的生存發(fā)展能力,平等地參與今后社會競爭的起點,這也是國家保持旺盛生命力以及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
(一)維護教育公平是為農民工子女提供改變命運的機會
(二)維護農民工子女教育公平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應有之義
2007年3月5日,溫家寶同志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教育是國家發(fā)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會公平。”⑤社會的公平正義離不開人的價值取向,而教育作為有目的地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與人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教育在建設和諧社會、促進社會公平的進程中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一方面,社會公平離不開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作為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是最大的公平。另一方面,實現教育公平有利于增進社會公平,能夠降低犯罪率、失業(yè)率,增強社會凝聚力,穩(wěn)定社會秩序。從長遠看,教育對于提高流動人口子女的素質,提高整個國家以及當地的人口素質,穩(wěn)定流入地的社會治安,都是至關重要的。
(三)維護教育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需要
黨的十六大報告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提出來,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對于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意義。如果農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權利被剝奪,就會導致嚴重的社會分層,不同群體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窮者越窮,富者越富,這不僅會增加社會的安全隱患,而且會嚴重影響我國社會協調發(fā)展的和諧局面。堅持教育公平,一方面,使農民工子女可以通過教育從根本上改變自己在經濟、社會地位上的弱勢地位,另一方面,社會也因這種知識改變命運、努力終有回報的方式變得秩序井然,所以,正視教育公平問題,改變農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現狀,對于我國現階段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維護教育公平,讓“知識改變命運”變得觸手可及,給予了農民工子女人生公平的起點。讓農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讓他們的下一代在城市里實現夢想,這是教育公平的美好期許,也是社會公平的要義所在。
注釋:
①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人民日報》,2012年11月18日,第1版。
②《我國農民工人數超2.5億》,http://news.hexun.com/ 2012-04-28/140900146.html,2012年4月28日。
③馬佳:《隨遷農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以上海市S中學為例》,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第8頁。
④勞凱聲:《教育機會平等:實踐反思與價值追求》,《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第11頁。
⑤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新華月報》,2007年4月。
責任編輯:趙青
G522.3
A
1673-0887(2014)02-0100-04
2013-11-19
謝文婷(1990—),女,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