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東
(珠海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珠海 519090)
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研究
梁偉東
(珠海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珠海 519090)
我國在近年來加強了對通識教育的宣傳力度,教育界逐漸提高了對通識教育的重視程度。同時,廣大的研究學者也對通識教育作了深層次的研究,并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本文講解了我國通識教育的內涵和特點,從多個角度分析了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再研究與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通識教育;課程;措施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我國已經開展了近二十年的文化素質教育,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大學教育已經將重心從知識轉移到人,逐漸意識到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但是在通識教育課程方面,不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在實踐中都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發(fā)展,因而對其進行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一)通識教育的內涵
通識教育最早出現在西方國家,關于通識教育的界定還沒有統一的意見。關于通識教育是什么,學術界有著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通識教育隸屬于高等教育中的非職業(yè)教育,有人認為通識教育是一種每個人都不得不接受的教育,還有人認為通識教育是大學理念之一,是人類精神的發(fā)展成果。關于進行通識教育的目的,也有多種觀點。如有人認為通識教育的實施是為了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為社會提供“健全”的公民,“健全”的公民需要同時擁有多種能力,如思考能力、分辨能力以及判斷能力等[1]。部分學者認為通識教育應包括各個學科的內容,如自然、文學以及文藝等,但這些內容不應太深,只需涉及一般性的知識即可。
(二)通識教育的特點
從教育理念的角度來講,通識教育有兩大特點,即價值性與導向性。通識教育的導向性主要表現為它為高等教育指明了科學發(fā)展的方向,為其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內容,與大學理念有密切的聯系。對于學生自身來說,通識教育為廣大的學生提供了明確的發(fā)展道路,即培養(yǎng)自身的全面素質,并了解怎樣與人交往。從教育實踐的角度來講,通識教育除了具有價值性與導向性的特點外,還具有全面性與綜合性的特點[2]。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構成之一,其目的就是為學生提供一種包含多種學科內容的教育,為學生的綜合與全面發(fā)展做出貢獻。
(一)對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的研究比較單一
近年來,我國政府部門越來越重視高等教育,研究者對于通識教育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并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課程研究工作。然而,在實際的研究工作中卻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即研究者習慣性地將研究對象鎖定在部分知名大學,尤其是具有較強綜合性的學校,往往將其他高職高專學校與專門學校拋之腦后。這一問題主要表現為:在研究國外通識教育課程時,僅將重心放在幾個固定的國家或者幾所固定的院校;在研究國內的通識教育課程時,也只是將研究對象固定在幾所重點大學,如武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3]。對其他專業(yè)性比較強的大學的通識教育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
(二)對通識教育課程的研究程度尚淺
我國對通識教育課程的研究起步較晚,基礎也不牢固,盡管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研究的深度尚淺。通識教育涉及多個領域的知識,其復雜性尤為明顯。因此,如果只考慮將課程設置得更加合理,那就難免忽略一些其他內容,如教師的素質培養(yǎng)、教學評價等。部分研究者已意識到這一問題,但由于對有關方面的研究還沒有取得較大的進展,所以很難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如至今仍然沒有有效的措施來處理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教育相結合的問題。
(一)對通識教育的理解存在誤區(qū)
無論學者還是學生在通識教育的認識問題上都存在誤區(qū),主要表現在很多人將通識教育與人文教育或通才教育混為一談,使通識教育的教學目標模糊不清,往往使課堂教育的定位混亂。這一誤區(qū)還導致人們在處理通識教育和其他類型教育之間的問題時無從下手,使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出現了問題[4]。除此之外,校方對通識教育的錯誤認識也給學生造成了負面影響,使其產生了認識上的不足和不重視,從而給通識教育的進行造成了阻礙。
(二)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存在不合理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對通識教育的學科領域沒有進行科學的劃分,其劃分的標準也沒有實現統一。其次,通識教育所涉及到的學科范圍相對來說仍然偏窄。最后,通識教育課程的比例失衡,普遍表現為公共必修課占據著很大的比例,而其他課程如文學、藝術類以及英語等課程所占比例明顯偏少。通識教育的課程總量雖然非常多,但學生的選擇余地卻十分少,而且通識教育偏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沒有兼顧對公民素質的培養(yǎng)。
(三)通識教育的實施制度不夠完善
調查資料顯示,人們長時間以來特別強調必須重視通識教育,但在實踐中卻又常常淡化對通識教育的重視。造成上述理論和實踐出現巨大反差的根本原因在于沒有對通識教育制定保障制度。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政府部門還沒有制定出相關的政策與規(guī)范。從微觀的角度來看,高校盡管設立了通識教育課程,但對它的管理力度并不大,在學生管理方面沒有健全的制度,在教師管理方面也并未推出管理制度[5]。除此之外,我國對于通識教育的專門管理機制少之又少,造成我國通識教育管理的松散現狀。
(四)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方法存在不足
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方法中的問題表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從整體上看,通識教育教師的素質偏低,高校聘請的專業(yè)授課教師較少。其次,部分教師采用傳統的灌鴨式教學方法來進行通識教育的教學,往往忽略多樣的教學方式的優(yōu)點。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的不同會導致學生知識水平各有不同,如繼續(xù)采用統一課堂教學的教學方式時,很容易出現成績優(yōu)劣兩極分化的現象,這將影響到教學目標的完成。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上的互動會調節(jié)課堂的氣氛,為學生學習知識創(chuàng)造和諧的氛圍。但在實際的通識教育授課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較少,鮮有深入的討論。
(一)重視通識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理念是通識教育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從某個角度來講,通識教育能夠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人們的學習過程中,這是其與其他類型教育的不同點之一。我們可以從一所高校的辦學理念中看出這所學校所培養(yǎng)出的學生的素質,同時也能通過學生的素質對這所學校自身有所了解。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通識教育課程的發(fā)展非常緩慢,這與我國始終堅持培養(yǎng)高級專門人才的單一理念有著緊密的關系[6]。通識教育的內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時代的進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例如,現今多所高校的通識教育已經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作為今后培養(yǎng)的重點內容,這是因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人文精神和科學進行有機結合必將大大促進我國社會的發(fā)展。所以,必須始終堅持對通識教育理念的探尋。
(二)完善通識教育課程內容
通識教育課程內容的設置是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中之重。自建國之初至今,我國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都是按照每個專業(yè)的自身需求設置的,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我國在對課程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只是優(yōu)化部分體系,強調其統一性。這種方法缺乏全局性。盡管通識教育課程在所有課程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小,但通識課程內容的設置卻未實現科學化與合理化。其中,自然科學課程內容的不合理特別明顯。由于沒有意識到基礎知識的重要性,我國通識教育課程出現了片面性的現象[7]。因此,必須要重視通識教育內容的多樣性與基礎性,然后再按照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三)優(yōu)化課堂設計
課堂教學設計在通識教育教學中是十分必要的,事實證明對其進行優(yōu)化后,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改善。在現今的通識教育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部分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既浪費時間又效率低下的現象。對課堂教學進行設計后,能夠充分地帶動起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探究與交流,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優(yōu)化課堂效果的目的[8]。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在這一過程中充分展示其自身的引導作用,使學生改正錯誤和效率低的學習方法,最大限度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除此之外,教師應做好通識教育課堂的教學設計工作,在課前準備好在課堂中要提出的問題,并注意問題的難度要適中。
(四)改進教學方式
大學生往往會有或大或小的就業(yè)壓力。學校會采取深化專業(yè)知識的方法來適當地緩解大學生的就業(yè)壓力,保證畢業(yè)生踏入社會之后能夠憑借自己的專業(yè)知識來求得一份好工作。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都開展了通識教育,但是教育模式仍然是沿襲傳統的“灌鴨式”的教育模式,缺少創(chuàng)新性。
現今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這對大學生通識教育來說是一大機遇。學生可以借助互聯網、電子書以及數據庫等多種渠道來學習通識知識。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9]。例如,由于學生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各有不同,所以分層教學將是教師的最好選擇。教師可以從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切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通識教育自提出至今已經有了兩百年的發(fā)展歷史了。我國在近年來加強了對通識教育的宣傳力度,教育界逐漸提高了對通識教育的重視程度。在長時間的發(fā)展過程中,通識教育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在不同的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征。通識教育課程的開設有利于我國培養(yǎng)全面型的人才。必須完善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為我國培養(yǎng)全面型的人才做出貢獻。針對現今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如理解誤區(qū)、課程設置不合理以及教學方法單一等,本文提出了幾點改善意見,以期為我國今后通識教育課程的建設提供理論借鑒。
[1]張壽松.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論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1.
[2]黃坤錦.大學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課程規(guī)劃[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3):15-16.
[3]馬惠敏.面向21世紀大學普通教育課程設置的思考[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10(13):54-56.
[4]梁美儀.通識課程設計與新學科的開發(fā)——論融介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兩條途徑[J].理工高教研究,2012(26):26-27.
[5]祝家麟.大學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矛后沖突與融介[J].中國高教研究,2011(27):31-33.
[6]龍躍君.關注聯結:復雜性科學視野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理論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20-22.
[7]張壽松,徐輝.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問題與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09(1):34-36.
[8]張子照.我國高校實施通識教育的問題、困難及對策[J].高等建筑教育,2012(3):44-45.
[9]張益新,黃志文.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3):70-72.
2013-12-15
梁偉東(1968- ),男,廣東湛江人,珠海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碩士,從事教育管理、教育史研究。
G642
A
2095-7602(2014)02-01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