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軍
(哈爾濱工程大學 外語系,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作為敘事的幽默
——《三萬元遺贈》中幽默的文體學闡釋
王 軍
(哈爾濱工程大學 外語系,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作為十九世紀后期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馬克·吐溫一直以其幽默詼諧的寫作手法而著稱。本文以文體學為參照,對短篇小說《三萬元遺贈》在敘事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幽默進行闡釋,發(fā)現(xiàn)馬克·吐溫對幽默的建構(gòu)體現(xiàn)在詞匯、句法和修辭三個層面。該闡釋為文學作品的研究找到了語言本體上的支撐。
文體學;敘事;幽默;語言本體
馬克·吐溫是十九世紀后期美國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對于他的作品,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就最能代表其風格的短篇小說而言,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幽默手法的運用以及風趣詼諧的語言中所蘊含的辛辣諷刺上,如周杰的《試論馬克·吐溫短篇小說的幽默特色》[1]、李志斌的《馬克·吐溫短篇小說的反諷藝術(shù)》[2]、張河川的《馬克·吐溫的幽默技巧初探》[3]。筆者以文體學為參照,針對馬克·吐溫的短篇小說《三萬元遺贈》的文本特征,嘗試破譯馬克·吐溫作品在語言本體層面上的語言藝術(shù)的精湛性與表現(xiàn)力。作品描寫了湖濱鎮(zhèn)的薩拉丁·福斯特與其妻子伊萊克特在意外收到福斯特先生遠方族叔的一封“遺贈信”后思想和生活方面所發(fā)生的一系列變化。該故事以人們熟悉的馬克·吐溫式的幽默手法,將福斯特夫婦如何幻想以根本就不存在“三萬元遺贈”作為資本,通過“投資”而成為世界巨富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過程惟妙惟肖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從而對人性中的貪婪和由貪婪所表現(xiàn)出的愚昧以及當時美國社會流行的“拜金主義”給予了無情的諷刺和鞭撻。
詞匯是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基礎(chǔ),與文章的文體特征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在文體學看來,選擇不同的詞語往往伴隨著變化的文體效果,因此只有兼顧語言學研究的語言形式和文學研究的作品內(nèi)容才能更為豐實地揭示作品中語言成分同文體效果的有效關(guān)聯(lián)性。在《三萬元遺贈》中,馬克·吐溫在敘述和描寫的過程中就是通過刻意使用大量的數(shù)詞和形容詞,兼而運用詞語的反復而取得了幽默的效果。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文體學就是“用語言學方法研究文體風格的學問”[4]3。
(一)數(shù)詞的使用與幽默建構(gòu)
數(shù)詞在本篇小說的人物塑造和主題思想的表達方面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故事圍繞三萬元的遺贈展開,當福斯特夫婦得知他們即將受贈三萬元巨款后,開始展開想象的翅膀,做起了用這筆錢及其利息投資的白日夢。在具體敘事過程中,當涉及描述投資和收益情況時,馬克·吐溫就會調(diào)用大量數(shù)詞。例如:
“Twoyears swept by in a splendid delirium, the intoxicated Fosters scarcely noticing the flight of time. They were now worththreehundredmilliondollars; they were in every board of directors of every prodigious combine in the country; and still as time drifted along, themillionswent on piling up,fiveat a time,tenat a time, as fast as they could tally them off, almost. Thethreehundreddouble itself—then doubled again—and yet again—and yet once more.Twenty-fourhundredmillions!”5[219]
在這段僅有86個詞的描述中,出現(xiàn)數(shù)詞12個(用斜體標出),表示數(shù)量概念的不定冠詞2個(用下劃線標出),表示數(shù)量增加概念的動詞“double”2個。這些詞在福斯特夫婦“積累”財富的過程中可謂功不可沒,它們使得二人日進斗金,日積月累之下最終“資產(chǎn)”高達24億。單從這些數(shù)詞來看,它們僅僅使福斯特夫婦二人的“財產(chǎn)”更加具體化。若將故事情節(jié)和結(jié)局結(jié)合起來看,則別有一番寓意。那就是二人所有的投資計劃和收益都是以那并沒有兌現(xiàn)的三萬元遺贈為資本的,而事實是這三萬元錢根本就不存在,完全是那位遠房親戚的惡作劇,從而使得夫婦二人苦心制定的投資計劃落空。這對于福斯特夫婦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對他們的發(fā)財夢來說則是一個莫大的諷刺。如果馬克·吐溫不使用這些數(shù)詞,僅僅用幾個表示數(shù)量概念的詞語略加敘述,就不會有生動的發(fā)財夢的描述,也不會有夫婦二人的可笑形象,相應(yīng)地也不會很好地達到諷刺的目的??梢?,數(shù)詞的使用在小說幽默格調(diào)的建構(gòu)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形容詞文體與幽默建構(gòu)
“一段文字中,某一詞性的單詞如果比重或者重要的程度超過正常水準,我們就把它界定為這種詞性的文體。所有詞類中,開放詞類對文體的影響比較大”[4]100。所謂開放詞類就是“其詞的數(shù)目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可以無限擴展的,隨著時代、環(huán)境的變化,詞典中的詞在不斷增加”[4]99。形容詞屬于開放詞類,它們在《三萬元遺贈》一些描寫性的文字中占有相當比例,從而形成了形容詞文體。下面就以故事中一段描寫房子的文字為例,解析一下形容詞文體形式下的幽默。
收到“遺贈信”后兩年的時間里,福斯特夫婦已經(jīng)將其想象力發(fā)揮到了極致。隨著“財富”的不斷積累、“身份地位”的不斷提高,他們已不滿足于住在那想象中的二層磚瓦房里,于是又“建造”了一處“高檔新居”。對該房的描寫具體如下:
“Thefictitiousbrick dwelling had given place to animaginarygranite one with a checker-board mansard roof; in time this one disappeared and gave place to a stillgranderhome——and so on and so on. Mansion after mansion, made of air, rose,higher,broader,finer, and each in its turn vanished away; until now in theselattergreatdays, our dreamers were in fancy housed, in adistantregion, in asumptuousvast palace which looked out from aleafysummit upon anobleprospect of vale and river andrecedinghills steeped intintedmists——and allprivate, all the property of the dreamers, a palace swarming withliveriedservants, andpopulouswith guests of fame and power, hailing from all the world’s capitals,foreignanddomestic”5[221]。
在這段共有129個單詞的文字描述中,有20個形容詞(用斜體標出),4個具有修飾功能的名詞(用下劃線標出),形容詞所占比率為15.5%,若加上具有修飾功能的名詞,則比率高達18.6%,遠遠高于愛里伽德指出的美國英語中形容詞的平均使用頻率7.4%[6],故而這是一個形容詞文體的段落描述。這24個修飾語除了部分用于描寫“舊居”和“新居”物理性狀外,還用了4個比較級的形容詞來修飾“新居”,即“grander”、“higher”、“broader”和“finer”。由此可見二人在“致富路”上越走越遠的同時,住宅也越發(fā)“氣派”、“高大”、“寬敞”和“精美”,最終來到了處于“遙遠”(distant)地區(qū)的一座 “大的”(vast)、“豪華”(sumptuous)宮殿。在描述這個“宮殿”的外圍環(huán)境時,馬克·吐溫用了“l(fā)eafy”、“noble”、“receding”和“tinted”,告訴讀者此宮殿傲居樹木蔥蘢的山頂,周圍層巒疊嶂、云霧繚繞,給人以“人間仙境”之意象。不僅如此,“private”一詞明示這座“宮殿”完全是私有財產(chǎn)。如此描述,加上第一行的“fictitious”和“imaginary”二詞,令讀者感到福斯特夫婦的想象力已經(jīng)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由此可見,馬克·吐溫使用形容詞來建構(gòu)小說的幽默風格時可謂精挑細選、獨具匠心。
(三)詞語的反復與幽默建構(gòu)
詞語的反復就是為了強調(diào)某種意思,凸顯某種感情,加強語氣和連貫或取得審美效果,而連續(xù)兩次以上使用同一詞語[7]131。在本故事中,也不乏詞語反復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例如正當福斯特一家過著幸福而平靜生活的時候,從鄰州傳來的一個好消息打破了這一平靜,即薩拉丁的一個即將不久于人世的遠方族叔欲在其過世后將三萬元錢留給他們。這對福斯特一家來說簡直是想都不敢想的“天上掉下的餡餅”。為此,在形容這一消息時,馬克·吐溫連續(xù)三次使用了“news”一詞,即“Now came great news! Stunning news—joyous news, in fact”[5]205,并分別用“great”、“stunning”和“joyous”三個形容詞將此消息不同凡響和令人驚喜交加的特點描述了出來,從而突出了此消息給福斯特全家?guī)淼恼鸷澈涂赡艿淖兓?。然而,當情?jié)發(fā)展到最后,福斯特夫婦得知他們的這位遠房族叔是個窮光蛋,這一切僅僅是個惡作劇,而他們幾年來勞心費力“賺得”的上億資產(chǎn)都是泡影時,便可以體會到作者開始時重復“news”一詞的良苦用心。在此,馬克·吐溫建構(gòu)的是一種令讀者哭笑不得的幽默。
“句子是表達一個完整概念的基本語言單位”[4]112。句子的結(jié)構(gòu)和成分的排列對于文體來講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司考特所說,“作者的文體既體現(xiàn)在他對詞語的選擇上,也體現(xiàn)在他對分句和結(jié)構(gòu)的選擇上,而且兩者同樣重要”[8]213-214。在《三萬元遺贈》的文本中,馬克·吐溫在句子結(jié)構(gòu)的選擇和句子成分的排列上,著實花費了一番功夫。
(一)短句與幽默建構(gòu)
馬克·吐溫的作品一直以來都以其毫無雕琢的樸素語言和口語化風格為特征,而這一特征在句子層面上則主要體現(xiàn)在短句的大量使用上,這一點在《三萬元遺贈》中也得到充分的印證??v觀全文,無論是描寫、敘事、評論還是人物對話,都主要由簡單句和并列句來完成,間或使用復合句來輔助對細節(jié)的描述,而其中的簡單句和并列句也多為短句,通過精煉的語言和短小的句子獲取博得讀者一笑的效果。
例如,在想象中,福斯特夫婦的“生意”越做越大,“錢”越賺越多,因此需要十個小時的時間去清理“賬目”,這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可是他們整日忙著賣貨和料理家務(wù),根本擠不出這么多的時間。夫妻倆同時想到一個辦法,卻都羞于啟齒,最后還是由薩拉丁站了出來,剛賣了個關(guān)子,還沒等將正事兒說出口,伊萊克特就已經(jīng)心照不宣了,接下來就是這樣一段描寫:“Aleck colored, but was grateful. Without further remark, they fell. Fell, and--broke the Sabbath. For that was their only free ten-hour stretch. It was but another step in the downward path. Others would follow”[5]220。整個語段僅有6個句,35個單詞,平均每個句子不足6個單詞,均為簡單句,除了必要的幾個形容詞外,沒有過多的修飾成分,主要用來描述薩拉丁想出主意后出現(xiàn)的情況。伊拉克特羞愧又感激,既然彼此會意就不必多言,他們被罪惡的念頭所擊敗,破了安息日不干活的規(guī)矩,利用安息日可用的十個小時時間來整理賬目,從此便一發(fā)而不可收拾,其它墮落的行為便接踵而至。一系列簡單短句既顯示出動作發(fā)生的急速和連貫,又表現(xiàn)出福斯特夫婦二人的急迫心情。遵守安息日,是要紀念和感恩上帝創(chuàng)造萬物。伊萊克特從小就是個基督徒,可面對金錢和神靈,她還是義無返顧地選擇了前者。馬克·吐溫利用這6個短小的句子表現(xiàn)出二人做出選擇時的快速、堅決和無悔,從而使讀者在為整個事件而感到啼笑皆非之余,禁不住會感慨“金錢比上帝還要萬能”。
(二)排比的運用與幽默建構(gòu)
“排比,就是把結(jié)構(gòu)相同、意義并重、預期一致的詞組或句子排列成串,形成一個整體”[4]83。運用排比可以在形式上強調(diào)某種特征,從而產(chǎn)生前景化的效果,這一點在《三萬元遺贈》中同樣有著充分的體現(xiàn)。例如當福斯特夫婦倆談起兩個女兒的婚姻大事時,丈夫埋怨妻子每有一筆錢財“入賬”,她的擇婿眼光就會提高一個檔次,從最初的牙醫(yī)和律師到銀行老板和豬肉批發(fā)商的兒子,再到眾議員和州長家的公子,最后到歐洲來的貴族。即便是對這些貴族,也是甩了又甩,換了又換。對此,他是這樣說的:“You turned down the baronets for a pair of barons; you turned down the barons for a pair of viscounts; the viscounts for a pair of earls; the earls for a pair of marquises; the marquises for a brace of dukes”[5]225。這是一個為了避免過多的重復而省略了后面三個句子的主語和謂語“you turned down”的排比句。甩了準男爵換成男爵,然后又將男爵換成子爵,最后侯爵換成公爵。在這里,依次被換掉的候選人的爵位按由低到高的順序排列,再加上排比結(jié)構(gòu),使得隨著爵位等級的升高而語勢不斷增強。從中可以看出,夫妻二人已經(jīng)將發(fā)財夢做到了極致,他們無法將現(xiàn)實生活與夢境區(qū)分開來,甚至煞有介事地在社會名流和王公貴族中精挑細選乘龍快婿。看到此處,人們又會忍俊不禁,再次感受到馬克·吐溫的幽默給讀者帶來的愉悅。
馬克·吐溫幽默詼諧的語言藝術(shù)以及他對人性和社會生活中“假”、“惡”、“丑”現(xiàn)象的揭露和諷刺在《三萬元遺贈》中通過運用擬人、修飾語移置和反諷等修辭手法得以再現(xiàn)。
(一)擬人的運用與幽默建構(gòu)
擬人把事物人格化,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根據(jù)想象把“物”當作人來敘述和描寫,使其具有人一樣的言行、神態(tài)和思想感情,從而使語言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下面就是《三萬元遺贈》中運用擬人修辭格的一個十分鮮活的例子:“These aids soon came, then that nine months vanished, and the imaginary ten-thousand-dollar investment came marching home with three hundred percent profit on its back”[5]215。這是得知要獲得三萬元遺贈的幾個月后,伊萊克特和薩拉丁每日沉浸于“投資發(fā)財”的夢想,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連本帶息”全部被夫婦兩人收入囊中的一段描寫。其中,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想象中的一萬元投資人格化,使其可以像人一樣地行來走去,并且像士兵打了勝仗一樣,昂首闊步地凱旋歸來。這段文字使讀者不由自主地在頭腦中形成了一個滑稽的意象,那就是承載背負利潤的主體不是人,而是一萬元錢,錢背著錢,興高采烈地向家中走來。如此形象生動而又幽默滑稽的描述不能不讓讀者捧腹大笑,這也正是擬人修辭手法在此恰當運用的結(jié)果。
(二)修飾語移置的運用與幽默建構(gòu)
除了擬人以外,馬克·吐溫還通過巧妙地運用修飾語移置的修辭方法來取得幽默的效果并達到諷刺的目的。所謂“修飾語移置”也叫“移就”,就是“將描寫甲事物性狀的詞語用來描寫乙事物”[9]40,它的藝術(shù)性體現(xiàn)在其語義關(guān)系的超常性”[10]31。例如在故事的第六小節(jié),馬克·吐溫用這樣一句話描寫了時光的流逝:“Two years swept by in a splendid delirium, the intoxicated Fosters scarcely noticing the flight of time”[5]219。其中,出現(xiàn)了“a splendid delirium”這樣一個名詞性短語。“splendid”是個褒義詞,原本用來修飾具體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從而對具體事物的雄偉、壯觀、奢華進行展示或?qū)Τ橄蟾拍钣枰栽u價和贊美,通常會說“splendid scenery”或“a splendid idea”。然而在此處,卻用該詞來修飾“delirium”,一種極度興奮、胡言亂語和神志失常的狀態(tài)。此時,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構(gòu)成了一種臨時的違背語法和邏輯常規(guī)的搭配,這一搭配凸顯了二者之間的語義沖突,從而使讀者在感覺到用“splendid”修飾“delirium”所帶來的滑稽和幽默的同時,也深刻地體會到其實這一不合理和超常的語義關(guān)系恰恰是對二人“delirium”狀態(tài)的的一種諷刺。
(三)反諷的運用與幽默建構(gòu)
反諷,即“說反話”,原是修辭格中的一種,后逐步發(fā)展成“文學研究與批評的一種重要武器,反諷敘事亦成為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種重要寫作策略”[11]31。為此,反諷的概念不再僅局限于語言層面上,還包含了非語言層面的情境反諷和戲劇反諷等。所謂“情景反諷”,是指情節(jié)的發(fā)展與小說中人物或讀者的預想背道而馳;小說的氛圍營造與人物的內(nèi)心流露形成反差;小說人物或敘述者的思想、言行與普遍被認可的社會觀念或行為準則格格不入等[12]65。這一策略被馬克·吐溫巧妙地運用在《三萬元遺贈》的情節(jié)發(fā)展過程中。
例如,在小說的結(jié)尾,薩拉丁夫婦無法承受夢幻破滅的打擊,在受盡心靈的折磨后,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臨終之際,薩拉丁感慨萬分,告誡大家不要重復他們二人的悲劇。正當讀者認為他已經(jīng)幡然悔悟時,他突然話鋒一轉(zhuǎn),開始數(shù)落抱怨那位老奸巨猾的遠房親戚,責怪他不夠慷慨,如果留給他們再多一點的錢財也不至于讓他們動了這么多賺錢的念頭。在通常情況下,人們會對薩拉丁開始的一段表白比較認同,因為它給人們一種“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感覺。可正當人們要給予其憐憫之際,薩拉丁又道出后面一段話,令讀者大跌眼鏡。正應(yīng)驗了那句“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和“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薩拉丁這種“失?!鼻∏∈邱R克·吐溫妙手安排的情景反諷,既體現(xiàn)了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結(jié)果與讀者預期之間的矛盾,又通過這樣的安排含蓄地諷刺和嘲笑了人性中那“致死不渝的貪婪”,不但取得了幽默的效果,而且以一種言外之意給讀者帶來強烈的思想沖擊。
本文以文體學為參照,對短篇小說《三萬元遺贈》在敘事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幽默進行了分析和闡釋。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馬克·吐溫以區(qū)別于他人的表達方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體風格,反過來,這種風格又在其文學作品的幽默敘事中得以體現(xiàn)。馬克·吐溫對幽默的建構(gòu)體現(xiàn)在遣詞造句乃至修辭手段的選擇等多個層面,充分說明“美國文壇巨子”在小說敘事中對于幽默的建構(gòu)是立體式的。無論馬克·吐溫使用何種表達手段,目的只有一個,即以幽默詼諧的語言來塑造這對愚夫和愚婦形象,并借此諷刺鞭撻人性中的貪婪和愚昧。如此可以看出,文體特征分析可以為文學文本的超本體分析找到語言本體方面的證據(jù)和支撐,這也是將語言學與文學研究有機結(jié)合的一次有益嘗試。本文僅僅是從文體學的視角對馬克·吐溫幽默的建構(gòu)進行了闡釋,由于幽默的形成機制是多維的,而語言只是建構(gòu)幽默的一種手段,因此在后續(xù)研究中還可以嘗試從邏輯、語境和認知等角度對馬克·吐溫作品中幽默的建構(gòu)進行探討,進而不斷深入和完善百年來對其作品的研析,幫助讀者從新的視角去看待作品和理解作品中幽默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內(nèi)涵。
[1]周杰.試論馬克·吐溫短篇小說的幽默特色[J]. 遼寧大學學報,1997(4).
[2]李志斌.馬克吐溫短篇小說的反諷藝術(shù)[J].英語廣場, 2012(1).
[3]張河川. 馬克·吐溫的幽默技巧初探[J].貴陽師專學報,1995(3).
[4]劉世生,朱瑞青. 文體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Twain, Mark.The Selected Short Stories of Mark Twain[M]. Shanghai: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5.
[6]Ellegard, A.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of English Texts: A Computer-Based Study of Four Kinds of Text in the Brown University (Corpus, Gothenburg Studies in English)[M].Goteborg:Acta Universitatis Gothoburgensis,1978.
[7] Feng Cuihua.English Rhetorical Option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8]Scott, F.S. et al. English Grammar: A Linguistic Study of Its Classes and Structures[M]. London:Heinemann,1968.
[9]樊淮生. 英語移就辭譯法探討[J].南外學報,1985(2).
[10]韋琴紅.英漢“移就”辭格的結(jié)構(gòu)比較及其語義分析[J].山東外語教學,2003(4).
[11]佘向軍.論反諷敘事對讀者的“召喚”[J].中國文學研究,2004(4).
[12]楊均.試論小說中反諷的四種類型[J].學術(shù)交流,1994(6).
Humor as a Means of Narration——An Interpretation of Hum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ylistics
WANG Jun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China)
As a realistic writer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Mark Twain has always been eminent for his enduring humor with regard to his writing style. The paper here is launched into an interpretation of humor reflected in the narrative of the short story The $30,000 Beque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ylistics. Accordingly, the ensuing findings have been tentatively reached as follows: Mark Twain’s construction of humor is completed on the lexical, syntactic and rhetorical levels, contributing to a tri-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of humor. In addition, this interpretation provides hard evidence for the study of literary works in terms of language itself.
stylistics; narration; humor; language
2013-12-13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階段性成果(12YJC740077)。
王 軍(1970- )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副教授,碩士,從事文學語用學研究。
I712
A
2095-7602(2014)02-0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