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騖, 金 娜, 蔡小舒
(上海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上海 200093)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是一門研究能量以熱、光、勢能、動能、功、電等形式相互轉化、傳遞規(guī)律及其應用的技術科學,它是能源利用領域的主要基礎學科,它的發(fā)展推動了能源科技的進步.鑒于該學科的重要性和廣泛性,國內許多高校都設置了這門學科專業(y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中心于2013年初公布了全國大學學科評估排名[1],排名統計采用基于“師資隊伍與資源”、“科學研究水平”、“人才培養(yǎng)質量”和“學科聲譽”4個一級指標的復雜指標體系[2],統計分析得到參評學校在該學科的綜合排名.4個指標中第一個指標是最重要的指標,因為其它3個指標都需要師資隊伍來實現.
高校作為最重要的科學技術研究機構,師資隊伍的學術影響力與學校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密切相關[3],而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的質量是作者在國內外學術影響力的重要體現[4-5].本文試圖結合2012年全國大學學科評估報告中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排名,運用h指數對上海理工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學術隊伍在國內外學術影響力的現狀和趨勢進行分析.
Hirsch[6]2005年提出了一種非常簡單的評估科研人員學術產出數量與學術產出水平的一個混合量化指標——h指數.h指數定義為:當且僅當某科研人員發(fā)表的N篇論文中有h篇論文每篇至少獲得了h次引文數,其余N-h(huán)篇論文的引文數都小于h時,此h值就是該科研人員的h指數.h指數包含了科研人員的論文量和引用數兩個因素,從理論上講,可以更科學地反映科研人員科研成就大小.由于h指數對被引次數低的文章和單純的論文數量增長不敏感,可以避免對發(fā)表了大量低水平論文的科研人員的過高估計.h指數的高低實際上反映了該科研人員研究成果的學術影響力,且非常容易計算,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廣泛應用[7-9].Hirsch提出的h指數定義僅針對科研人員個人而言,鑒于該方法也完全適用于其它具有相同來源項的評價對象[10-11],因此也可以將h指數用于科研群體或團隊的學術影響力評價.
考慮到中國知網(www.cnki.net)是目前國內收集論文最多、最全面的數據庫,本文以中國知網數據庫作為中文論文引用分析的依據.目前用到較多的英文論文數據庫包括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和Google Scholar等.但在ScienceDirect和Google Scholar上查找科研人員的h指數時,須該科研人員本人使用電子郵件地址注冊.因此,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數據庫給出的h指數作為本文國際學術影響力分析的依據.為防止與其他同姓同名作者相混淆,并考慮到學校更名的情況(如“上海理工大學”前身是“華東工業(yè)大學”和“上海機械學院”,一些科研人員在不同時期發(fā)表的論文署名單位可能是“華東工業(yè)大學”或“上海機械學院”),在中國知網和Web of Science上查找科研人員h指數時除將姓名作為檢索關鍵詞外,還將單位郵編(如“200093”)同時作為檢索關鍵詞,以盡可能避免同名同姓混淆或論文遺漏的現象.本文h指數統計時間截至2013年7月.人員統計中上海理工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以目前在職教師為樣本,不計兼職教師,其它學校該學科的人員以該校網頁上提供的人員名單為樣本.
科研群體或團隊的總體h指數是針對該科研群體或團隊中科研人員發(fā)表的所有論文,按h指數的定義得到的數值大小.
總體中文h指數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所選擇的學科領域為工程科技Ⅱ輯中的“動力工程”和“新能源”,檢索條件為各高校的校名,其文獻來源為全部期刊.由于各學校的優(yōu)勢研究方向不同,所發(fā)表論文并不一定都限制在上述學科領域所含期刊內,因此,統計的h值有一定局限性.為探討僅檢索這兩個學科領域與檢索所有學科領域結果的差別,嘗試擴大學科領域的檢索范圍,結果發(fā)現h指數基本不變.其原因在于盡管有些論文發(fā)表在其它領域,但可能引用不多,所以對h指數不產生影響.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是個例外,究其原因可能是該校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與航空航天有關,公開發(fā)表的論文大多不在“動力工程”和“新能源”領域.
從圖1可見在評估報告中排名前20位的學校中,上海理工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的h指數處于第10位,與華中科技大學相等,而在評估報告中上海理工大學學科排名位于第13位,說明該校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在學術影響力方面優(yōu)于學科的總體排名.
將圖1與圖2進行比較可以發(fā)現教育部評估綜合排名靠前的學校其總體h指數未必就排在前面,但是大致趨勢還是一致的.這是由于教育部綜合排名并非只考慮學者學術影響力,還包括科研基礎、人才培養(yǎng)、學科聲譽等.
圖1 不同高校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總體中文h指數比較Fig.1 Overall domestic h-index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universities for power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thermalphysics discipline
圖2 教育部2012年全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評估前20名單位排名Fig.2 University ranking by evaluation of power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thermalphysics discipline in China from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2012
對一個學科目前科研水平的評估,從師資上來看,教授的影響力是很大的.所以某學科的教授科研水平高,學術影響力就大,反映出這個學科目前的科研實力,而副教授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該學科后續(xù)的科研發(fā)展?jié)摿?而且,h指數是個累積的效應,對于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這樣的長周期學科,論文發(fā)表時間越長,引用數就越高.一般,教授的工作年限多于副教授的工作年限,因此,教授的h指數理論上應該高于副教授的h指數.如果某學科副教授的h指數與教授的差距不是很大,可以預測該學科有很強勁的發(fā)展?jié)摿Γ欢绻硨W科副教授的h指數大大低于教授的h指數,表明該學科的發(fā)展后勁不足,如果不改變人才發(fā)展戰(zhàn)略,在今后若干年將會走下坡路.
根據中國知網的統計,上海理工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在職教授的平均h指數是9.14,副教授的平均h指數是4.85,副教授的平均h指數低于教授的平均h指數,為教授h指數的53.1%,這與預想的一致.
根據中國知網上對國內高校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檢索情況的分析,將h指數進行分類.將教授個人h指數值低于5的稱為學術影響力“低”;將h指數在5到10范圍內的(不包括10)稱為學術影響力“中”;將h指數在10到20的(不包括20)稱為學術影響力“良”;將h指數大于20的稱為學術影響力“高”,得到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上海理工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教授h指數分布Tab.1 Professors’h-index distribution in power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thermalphysics disciplineinUSST
從表1可知,上海理工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的教授學術影響力基本上處于“中”和“良”這兩部分.其中,學術影響力“良”的占33.3%,學術影響力“中”的比例為57.1%,兩者之和為90.5%.學術影響力“高”的僅占4.8%,還有4.8%的教授其h指數小于5,屬學術影響力“低”.這些數據表明該校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在國內具有高學術影響力的教授很少,大部分處于中等學術影響力的層次.因此,要提高該校該學科的總體科研水平和在國內的學科地位,需要加強高學術影響力教授的人才隊伍建設.同時,要采取措施消除學術影響力“低”的教授比例,提高學術影響力“中”的教授的學術水平.
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上海理工大學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學科在國內高校中的學術影響力,選取了評估報告中幾所有代表性的學校,對比分析教授和副教授的學術影響力現狀和發(fā)展趨勢.代表性高校分別是江蘇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華北電力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以及哈爾濱工業(yè)大學(以上排名不分先后),這些學??梢源砦覈壳皠恿こ碳肮こ虩嵛锢韺W科的水平.由于各個高校的教師數量不同,所以用不同h指數范圍的學者數占相應團體總人數的百分比來比較.
圖3為代表性高校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教授h指數按學術影響力“良”的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其中涉及國防科學研究的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統計范圍內都缺少學術影響力“高”的教授,其原因可能是這些學校非常有影響力的教授所承擔的科研項目涉密,較少在公開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導致h指數較低.從圖3可見上海理工大學該學科教授與其它學校教授學術影響力比較結果符合在教育部學科評估報告中的排名,總體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基本相同,與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學校相比有較大差距,優(yōu)于江蘇大學.浙江大學和清華大學學術影響力“高”的教授比例遠高于其它大學.但在上述高校中學術影響力“中”的教授所占比例上海理工大學為最高.
考慮到副教授與教授相比工作年限較短,h指數較低,將副教授個人h指數值低于5的稱為學術影響力“低”;在5到8范圍內(不包括8)稱為學術影響力“中”;在8到10范圍內(不包括10)稱為學術影響力“良”;大于10的稱為學術影響力“高”.表2給出了上海理工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副教授的h指數分布.從表2可知,上海理工大學該學科副教授目前缺少學術影響力“高”的出類拔萃的人才,學術影響力“良”的僅占副教授總數的14.3%,大部分副教授的學術影響力為“低”和“中”,其中學術影響力“低”的比例最高,占46.6%.分析原因可能是一些副教授剛晉升職稱,或在該校工作年限短,論文發(fā)表累積的時間不長,影響了h指數的提高.
圖3 代表性高校教授h指數分布按“良”排列Fig.3 Distribution of representative university professors’h-index distributions ranked by“Good”
表2 上海理工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副教授的h指數分布Tab.2 Associate professors’h-index distribution in power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thermalphysics disciplineinUSST
同樣,為清楚地了解上海理工大學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學科副教授與國內其它高校副教授的學術影響力差異,圖4給出了前述11所高校副教授的h指數分布.由圖4可見,與國內其它高校比較,該校該學科的副教授學術影響力與教授學術影響力的地位相當,在這12所學校中,按學術影響力“良”排列處于第8位.但學術影響力低的副教授在所有這些學校中比例是最高的,且其它大學都已有學術影響力“高”的副教授,上海理工大學該項為零.
副教授的學術影響力反映了該學科未來幾年的發(fā)展趨勢.如果該學科學術影響力“良”和“高”的副教授比例大,表明該學科有很強勁的發(fā)展勢頭和潛力,如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和華北電力大學等.反之則表明該學科發(fā)展后勁不足,未來將走下坡路.毋容置疑的是,上海理工大學該學科副教授的總體學術影響力不高,須采取措施盡快提高副教授的學術科研水平,以促進該學科的發(fā)展.否則,當在職教授逐步達到退休年齡退出學術隊伍后,該學科將面臨發(fā)展無力和下滑的困難局面.
圖4 代表性高校副教授h指數分布按“良”排列Fig.4 Representative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s’h-index ranked by“Good”
科研人員英文h指數的來源是Web of Science,對該數據庫進行檢索分析,結果表明,上海理工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科研人員的英文h指數值較中文h指數普遍偏低.教授的英文平均h指數是2.06,副教授是1.04,指數超過5的僅2人.副教授的英文平均h指數為教授的50.5%,該比例略低于中文h指數的比例.這表明該校該學科教師大部分論文都以中文發(fā)表,在國外發(fā)表的高水平論文很少,英語語言問題可能是阻礙研究成果在國際期刊上發(fā)表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Web of Science檢索結果還發(fā)現,在中國知網上可以查到一些科研人員的h指數,但在Web of Science上查不到,即英文h指數不存在,這表明這些科研人員沒有在Web of Science收錄的國際期刊上發(fā)表過論文.另一種情況是可以查到有這些科研人員的英文論文,但其h指數為零,這表明這些科研人員雖然在國外期刊上發(fā)表過論文,但從未得到任何引用,也就意味著沒有國際學術影響力.上海理工大學該學科教授在Web of Science上查不到英文論文的比例占23.8%,英文h指數為零的也占23.8%,兩者占據了該學科教授隊伍的47.6%.
須指出的是,上述平均英文h指數是在剔除不存在英文h指數的人數(但包括英文h指數為零的人數)后給出的平均值.如果包括不存在英文h指數的人數在內,該學科教授和副教授的平均英文h指數分別是1.59和0.89.
作為比較,圖5給出了前述11所高校教授不存在英文h指數和h指數為零的人數比例.從圖5可見,就是否有英文論文發(fā)表而言,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教授隊伍情況最好;上海理工大學沒有發(fā)表英文論文的教授比例僅低于江蘇大學,遠高于其它大學.就對論文的引用而言,上海交通大學的教授表現最好,都有引用;上海理工大學該學科教授與前述高校比較,這個比例低于華北電力大學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樣遠高于其它8所高校.這一檢索結果從一方面說明上海理工大學該學科近一半教授缺少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時也表明該校該學科教授的英文h指數有很大的提升潛力和發(fā)展空間.
在是否發(fā)表英文論文方面,上海理工大學副教授的情況遠好于教授,查不到英文論文的副教授人數占總副教授人數的14.8%,遠低于教授的比例,這表明學校要求科研人員發(fā)表SCI論文的措施在副教授中起了作用,并且副教授的英語水平可能高于教授.但副教授h指數為零的占37.0%,加上h指數不存在的比例,兩者之和達51.8%,超過一半,與教授隊伍情況類似.這表明發(fā)表的這些英文論文還沒有產生學術影響.副教授發(fā)表的英文論文缺少引用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發(fā)表時間較短,隨時間延長,引用率會有所提高.
圖5 代表性高校教授英文h指數不存在和為零的人數比例Fig.5 Proportions of professors with non-existent international h-index and h=0in representative universities
圖6 代表性高校副教授英文h指數不存在和為零的人數比例Fig.6 Proportions of Associate professors with non-existent international h-index and h=0in representative universities
相比教授,上海理工大學該學科副教授發(fā)表英文論文的總體情況與上述11所高校相比要好得多.沒有發(fā)表英文論文的比例與華北電力大學相同,排在第5位,見圖6,但英文h指數為零的比例僅少于江蘇大學,遠高于其它9所高校.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教師名單分別來自各學校網站,可能有些學校師資名單不全,或者引文數據庫選擇的不同,可能影響具體的統計結果與排名.但整體趨勢表明,上海理工大學該學科副教授雖然正在向提高國際學術影響力努力,但有效英文論文較少,還須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英語水平.學校應在這方面給予副教授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包括支持副教授到國外進修,加強與國外合作,采取措施提高副教授的英文水平,考慮與外語學院教師合作,幫助專業(yè)教師修改潤色英文論文等.
h指數自2005年提出后已成為評估科研人員學術影響力的有效方法.基于中國知網和Web of Science數據庫,對上海理工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的教授和副教授的h指數進行了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a.按學科總體中文h指數比較,上海理工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在教育部2012年學科評估報告給出的前20個學校中排名第10位,高于學科評估的綜合排名,表明該校該學科在國內學術期刊上發(fā)表的論文的影響力高于綜合排名.
b.上海理工大學該學科教授的國內學術影響力總體屬中等,與國內其它985院校比較差距較大,主要表現在高影響力教授少,若采取措施提高學術影響力“低”和“中”的教授的科研水平和學術影響力,可以較大幅度提高該校該學科的學術影響力.
c.副教授的現狀代表將來,與其它學校比較,副教授隊伍缺少學術影響力“高”的、出類拔萃的青年人才,總體學術影響力低,這將使該學科未來的發(fā)展缺少動力.迫切需要學校采取措施提高副教授這一層次科研人員的科研水平和學術影響力,否則過幾年將面臨學科總體水平嚴重下滑的局面.
d.無論教授還是副教授的國際學術影響力都低于國內學術影響力,表明多數教授、副教授與國外交流不夠,有國際水平的研究成果不多.雖然這是國內高校包括985學校都存在的普遍問題,但上海理工大學該學科半數的教授和副教授從未在高水平國際學術期刊上發(fā)表過論文或發(fā)表的論文被引用次數為零.在當前高等教育發(fā)展國際化,全球科技發(fā)展迅猛的形勢下,該比例過高,不僅影響該學科的國際學術影響力,也阻礙了高水平研究的發(fā)展和學校的國際化發(fā)展.須加強與國外的交流,提高科研水平,并鼓勵向高水平國際學術刊物投稿.
e.學校應采取多種措施,包括引進優(yōu)秀的青年人才,提高現有副教授隊伍的科研水平和外語水平,給予有發(fā)展?jié)摿Φ那嗄耆瞬庞欣臈l件和環(huán)境等,盡快促進青年博士和副教授的成長.
[1]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中心.2012年學科評估結果[EB/OL].[2013-01-29].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xsbdxz/mtjjp/index.shtml.
[2] 李冬英,劉訪華.中國大學綜合排名指標體系比較研究[J].高教探索,2007(6):23-25.
[3] 林梅.抓住入世的機遇推進師資隊伍建設[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4(2):25-28.
[4] 季劍平,張忠孝,胡壽根.面向應用科學發(fā)展理工特色——上海理工大學在科技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6(1):7-10.
[5] 韓玲,周凱琳,史兆申,等.我校動力工程學院近十幾年科研論文的發(fā)表狀況及分析[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3(4):18-22.
[6] Hirsch J E.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C]∥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Stuttgart: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5.
[7] Cronin B,Meho L.Using the h-index to rank influential information scientis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9):1275-1278.
[8] Bornmann L,Daniel H D.Does the h-index for ranking of scientists really work?[J].Scientometrics,2005,65(3):391-392.
[9] 趙基明,邱均平,黃凱,等.一種新的科學計量指標——h指數及其應用述評[J].中國科學基金,2008,22(1):23-32.
[10] 周志峰,萬榮根,俞樹文.h指數視角的高校學術水平分析[J].情報雜志,2010,29(3):71-74.
[11] Molinari J F,Molinari A.A new methodology for ranking scientific institutions[J].Scientometrics,2008,75(1):16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