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紅平
(麗水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人文分院,浙江 麗水 323000)
道教詩歌或描繪神仙生活,或記載神仙傳授,或記錄內(nèi)丹功法,亦或齋醮唱吟,多展現(xiàn)絢麗的道教生活和豐富的道教情懷。唐末五代時期道門領(lǐng)袖杜光庭所創(chuàng)作的道教詩歌,正是此中代表。
杜光庭生活在晚唐五代時期,少年為儒,志存高遠,以弘揚儒學(xué),經(jīng)國濟世為其人生抱負。咸通十一年(公元871年),杜光庭參加科考,“試萬言不中,遂入道,事應(yīng)先生為高弟”[1]。雖棄儒從道,但其濟世救人的政治抱負卻從未改變。在《贈蜀州刺史》一詩中,杜光庭就大贊蜀州刺史佑助唐廷平息戰(zhàn)亂,忠心襄助治理地方之舉,并希望“日月歸殿”后,“從此雄名壓寰海,八溟爭敢起波濤”。從詩人渴望安定亂世、國泰民安的憫世情懷中,我們不難感受其情系天下的內(nèi)心情懷。公元874年,僖宗臨御,杜光庭因“工詞章翰墨之學(xué)”,被推薦給僖宗,應(yīng)詔進京奉圣?!班嶎彼]其文于朝,僖宗召見,賜以紫服象簡,充麟德殿文章應(yīng)制,為道門領(lǐng)袖?!盵2]奉圣期間,杜光庭先后經(jīng)歷了黃巢起義,王重榮、李克用兵變。兩次兵變的逃難經(jīng)歷,使得杜光庭對政局與國事失望至極,遂上表“乞游成都”,修道青城山白云溪側(cè)。公元891年,王建建立前蜀政權(quán),“咨稟”于杜光庭,召其為皇子師,封其為上柱國蔡國公、金紫光祿大夫戶部侍郎、左諫議大夫。后因不滿于王建之子王衍的糜爛腐化生活,以及前蜀后期政治的黑暗,杜光庭辭官再隱青城山。
杜光庭先后事僖宗與前蜀王建,時歸山野,時居廟堂,親歷兩個王朝的消亡,目睹整個社會的動亂。他曾在《景福中作》發(fā)出“恨無奇策救生靈”的感慨,認為身處當今之世,唯有“如何飲酒得長醉,直到太平時節(jié)醒”?,F(xiàn)實的無奈與經(jīng)國理身理想之間的矛盾,使以期濟世的杜光庭變得焦急憂慮,不免生出人生無常,美而短暫的感慨。其《初月》詩有云:
始看東上又西浮,圓缺何曾得自由。
照物不能長似鏡,當天多是曲如鉤。
定無列宿敢爭耀,好伴晴河相映流。
直使奔波急于箭,只應(yīng)白盡世間頭。
在杜光庭看來,月亮在眾多星宿中是最耀眼的,但即便最耀眼的月亮,也只能圓缺盈虧不定,東浮西沉,不能時常圓滿,普照大地。月亮只能“直使奔波急于箭”,因而人也只能“白盡世間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無論是高居廟堂,還是潛隱山林,人終必有一死。生命消亡是大千世界的終極結(jié)果。企求長生,并進而追求人之永生不死,是蟄伏在中國人內(nèi)心深處的一種古老意識。道教重生貴生,認為只有積極修道成仙,才能使有限的生命得到無限的延長。杜光庭在其對生死的思考中,也包含了其對人生追求的探索。其《傷時》詩有云:“帆力劈開滄海浪,馬蹄踏破亂山青。浮名浮利過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碧颇┪宕妬y,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名利。杜光庭認為,名利對人的毒害,比酒還要厲害,醉酒尚有醒酒時,而醉于名利則是“死不醒”。在杜光庭看來,超越世俗名利的唯一方法,便是道教所提倡的個人修煉。只有通過修煉,人們才能拋棄種種人間憂煩,進而延長壽命,親見太平時節(jié)的到來。這或許正是其最初慕道、入道原因之所在:借道教修煉,以助其人生抱負之實現(xiàn)。
咸通十一年(公元871年),杜光庭離開縉云仙都,學(xué)道天臺山,師事應(yīng)夷節(jié)。后杜光庭游歷于吳越之地,數(shù)次入蜀,二隱青城山,歷經(jīng)兵變,幾度辭官。無論在朝在野,其“擬將枕上日高睡,賣與世間榮貴人”(《偶題》)的學(xué)道弘道之心,始終未變。
借景抒情是古代詩歌常見的創(chuàng)作方法。杜光庭也經(jīng)常通過贊美道教圣地的自然之美,以表達自己堅定的弘道信念?!度圃姟肥珍浻卸殴馔サ?1首詩作,其中歌詠道教圣地的詩歌就有14首。在《題本竹觀》一詩中,杜光庭發(fā)出了立志學(xué)道成仙,堅持修煉的強烈聲音:
樓閣層層冠此山,雕軒朱檻一躋攀。
碑刊古篆龍蛇動,洞接諸天日月閑。
帝子影堂香漠漠,真人丹澗水潺潺。
掃空雙竹今何在,只恐投波去不還。
本竹觀即本竹化,系靈化二十四之一:“本竹化,五行木,節(jié)谷雨,上應(yīng)胃宿,乙巳、辛巳、辛亥人屬,蜀州新津縣西北二十五里,黃帝所游,郭聲子上升于此,有掃壇竹,因此為名?!盵3]這是一首明寫本竹觀,實為悼念舊主僖宗的寓意深長的詩。光啟四年(公元888年)三月,唐僖宗李儇駕崩。為表達自己對僖宗之哀思悼念,杜光庭寫下此詩,在“帝子影堂香漠漠,真人丹澗水潺潺”的幽靜中,感悟人生。昔日帝王“今何在”?“只恐投波去不還”。死者長已矣,不再奔忙,而生者所能做的,只有繼續(xù)堅持修煉,以期得道成仙。字里行間,其獻身道教的雄心壯志不言而喻。
在《題鶴鳴山》一詩中,杜光庭表達了自己對得道成仙的熱忱向往,以及學(xué)道的堅定意志。鶴鳴山又稱鵠鳴山,位于四川大邑縣,與道教著名勝地青城山相距僅30公里。據(jù)史書記載,鶴鳴山正是張道陵創(chuàng)立正一盟威之道(俗稱五斗米道,亦稱天師道)的地方。詩中,杜光庭一開始就引用張道陵得道登仙的典故,表達了自己對修道升仙的堅信?!叭碎g回首山川小,天上凌云劍佩輕”兩句,描寫了登仙升天后閑適、瀟灑的仙界生活,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對其的滿腔向往之情?!盎〒硎瘔渭拍?,草平轍跡自分明。鹿裘高士如相遇,不待巖前鶴有聲”,借助對鶴鳴山的贊美,表達了自己學(xué)道求教的滿腔熱忱。
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李唐王朝滅亡。自公元874年進京奉圣以來,杜光庭一直利用道教為李唐王朝祈福。李唐之滅亡,對其修道實則一大打擊;雖然如此,杜光庭學(xué)道之志仍未改變:“曾隨云水此山游,行盡層峰更上樓。九月登臨須有意,七年歧路亦堪愁。樹紅樹碧高低影,煙淡煙濃遠近秋。暫熟爐香不須去,佇陪天仗入神州?!贝嗽娛瞧洹额}福唐觀》二首之一。據(jù)《歷代崇道記》記載:“(天寶)十五載,帝幸蜀,……又于嵩山置興唐觀,成都置福唐觀。”[3]重游福唐觀,杜光庭內(nèi)心十分復(fù)雜,哀思、憂愁、迷?;祀s其間,但最終他還是選擇了“暫熟爐香不須去,佇陪天仗入神州”,足見其修道成仙之決心。
神仙的永生,是道教文化中的至美;神仙的逍遙,是道教文化中的至樂。在杜光庭的詩歌作品中,我們經(jīng)常能領(lǐng)略作者的這種至美、至樂的生活。其《山居三首》,便生動地彰顯了其修道生活的閑適自在與淡泊,流露出杜光庭對山間修道生活的滿足與暢快之情。其詩中的“云鶴”、“采柏”、“看云”、“雨戲”、“醉眠”、“采藥”、“聽松”、“水釣”、“巖棋”等語所描繪出的遠離紅塵,安寧靜謐的山林生活,凸顯了詩人修道、悟道的虛靜心態(tài),以及得道后自由無待、無憂無慮、無所掛礙的閑適修道生活。在這種忘我的修道中,杜光庭從山水中,感悟到生命之原本的逍遙節(jié)奏與韻律。在杜光庭眼中,這既是自然之美,亦是道之至美。
在《題北平沼》一詩中,杜光庭詳細地描述了其一天的修道生活。在詩中,我們可以領(lǐng)略其簡單、安逸、自在的清修生活:焚香崖下誦讀仙書,白天修煉結(jié)束后悠閑歡樂,閑適安逸;晚上行齋醮之儀,祈福求安。在優(yōu)美的山水環(huán)境中研尋真道,確實是宗教生活之美之所在。詩人也樂享這樣的修道生活,愿以不懈努力尋“寶芝”、“金蟾”,早入太虛。在《題龍鵠山》中,杜光庭則以一種輕松的筆調(diào)來描寫自己的修道生活:“抽得閑身伴瘦筇,亂敲青碧喚蛟龍。道人掃徑收松子,缺月初圓天柱峰?!痹娙擞昧攘葦?shù)筆,就形象地勾勒了道人荷杖山行,亂敲青碧,掃徑采收的修道美景。
隱居山林,優(yōu)游山水,是宗教之思和審美之悟的妙相融合。只有向山林、天地、大道敞開身心,才能真正感受到大道與生命最深的奧秘與大美。杜光庭在其詩中,始終謳歌了這樣的修道之美。
與同時代其他詩人有所不同的是,杜光庭的詩歌中,有不少作品或直接或間接表達了詩人在修道、研道和弘道過程中,對道教義理的個性思考。
道教一直宣傳得道成仙的宗教教義。杜光庭在《題仙居觀》詩中,就借用仙居觀四真人三修仙的事實,說明了仙道并不是兀然獨立,遙不可求的,從而表達了其對“神仙可學(xué)而致”的認可。神仙雖可學(xué)可致,但修道成仙的過程并非一帆風(fēng)順,也并非人人最終都能乘鸞登仙。杜光庭認為:“神仙之道百數(shù),非一途所限,非一法所拘也?!盵3]隋唐五代時期,修道方法包括“行氣、服食、辟谷、存思、注想、內(nèi)視、拜神、金丹、符箓、導(dǎo)引”[1]等。在琳瑯滿目的修道方法中,杜光庭比較贊成內(nèi)修。在《題平蓋沼》一詩中,他對世人發(fā)出了修道當修心的規(guī)勸:
勢壓長江空八陣,吳都仙客此修真。
寒江向晚波濤急,深洞無風(fēng)草木春。
江上玉人應(yīng)可見,洞中仙鹿已來馴。
龍車鳳輦非難遇,只要塵心早出塵。
“江”喻紅塵,紅塵名韁利鎖,欲海迷離,險象環(huán)生?!岸础边B心界,只有除卻名利浮云羈絆,才能馴鹿成仙。杜光庭認為,修道即修心:“圣人設(shè)法教人,修道即修心也,修心即修道也。心無所著即無心可觀。無心可觀則無所用,無所修則凝然合道,故心無其心,乃為清靜之道矣?!盵1]在《題莫公臺》一詩中,杜光庭借莫公臺高高矗立于濁流之中的奇絕之景,進一步暗示了身雖立于塵世,而塵心出塵的修道哲理:
奇絕巍臺峙濁流,古來人號小瀛洲。
路通霄漢云迷晚,洞隱魚龍月浸秋。
舉首摘星河有浪,自天圖畫筆無鉤。
將軍悟卻希夷訣,贏得清名萬古流。
頷聯(lián)描寫了莫公臺晚云迷漫,秋月浸潤的美麗夜景。而在這迷迷糊糊中,卻似見直通天上仙界之路,若聞洞中魚躍龍門登仙之聲。作者看似描寫夜景,實則是以此表達其研道過程中“悟卻希夷訣”。道本無形,一如“摘星有浪”,“畫圖無鉤”。莫公正是悟卻修道真諦,方得脫俗成仙,清名流世。杜光庭亦是如此。故其雖居廟堂之高,卻能不為浮云所染,始終堅持內(nèi)心修煉,終乃得道成仙。
《紀道德》和《懷古今》是兩首直接表達杜光庭對道理解和感受的寶塔詩?!都o道德》以直白的語言解釋《道德經(jīng)》的思想,引用三皇五帝、軒轅黃帝、皋陶的歷史事實和四書五經(jīng),說明道德的重要性?!稇压沤瘛穭t通過吊古傷今來弘道宣教。在詩人看來,都是過眼煙云,唯道長存。詩以“吾所以思抗跡忘機用虛無為師范,吾所以思去奢滅欲保道德為規(guī)箴”,說明修道之途,重在理身。
杜光庭的詩歌作品中,還有一些丹術(shù)證道詩。丹術(shù)證道詩,是描述丹術(shù)修煉過程與修煉者獨特體驗的宗教詩歌。[4]丹術(shù)包括外丹和內(nèi)丹。煉丹體道在隋唐五代時期非常流行。到了中唐之后,道教丹修逐步由外丹向內(nèi)丹轉(zhuǎn)換。所謂內(nèi)丹,就是以外丹的理論而內(nèi)修,煉養(yǎng)自我生命。在《山居百韻》一詩中,我們可以看到道教“丹灶河車休,蚌胎龜息綿”的重大歷史轉(zhuǎn)變:“丹灶河車休矻矻,蚌胎龜息且綿綿。馭景必能趨日域,騎箕終擬躡星躔。返樸還淳皆至理,遺形忘性盡真銓?!痹姷谝痪渚头从沉诉@種由外轉(zhuǎn)內(nèi)的變化。丹灶,指道士煉丹所用的爐灶。河車,指道家燒煉藥石。詩意為:煉制外丹的爐灶、河車,已不需要整日勞苦了,而是像蚌、龜一樣慢慢調(diào)息養(yǎng)氣;只要堅持“蚌胎龜息”,必能馭景趨日域,騎箕躡星躔,即堅持內(nèi)丹修煉,假以時日,就一定能成仙;因此,內(nèi)丹修煉的“返樸還淳”、“遺形忘性”,就是修道的真理之所在。
終其一生,杜光庭對神仙境界孜孜以求,滿懷得道成仙的信仰和“理身理國”的政治抱負,以“真人丹澗水潺潺”之超然態(tài)度,游走于朝野之間。其出世入道,為道教事業(yè)建立了不朽的功績;入世為相,為促進天下安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最終得以成為道門領(lǐng)袖與山中宰相,誠不虛也。而其所創(chuàng)作的詠道詩,正是這一歷程的見證和寫照。
參考文獻:
[1]張宇初,張宇清,張國祥.正統(tǒng)道藏[C].上海:涵芬樓影印本,1923.
[2]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M].揚州:廣陵書社,1997.
[3]羅爭鳴.杜光庭記傳十種輯校[M].北京:中華書局,2013.
[4]田曉膺.隋唐五代道教詩歌的審美管窺[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