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無事生非》兩個譯本為例"/>
劉庚
(曲阜師范大學 翻譯學院,山東 日照 276800)
《無事生非》(朱生豪譯作《無事生非》,梁實秋譯作《無事自擾》)是莎士比亞一部成熟的喜劇,內(nèi)容豐富,情節(jié)曲折,風格獨特,同時還塑造了一些性格鮮明的人物。梁實秋在他的譯本序言里提到:“《無事自擾》在莎士比亞全部作品里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一八七九年四月二十三日(莎士比亞的生日)莎士比亞的家鄉(xiāng)愛芬河上的斯特拉福新建立的‘莎士比亞紀念劇院’行開幕典禮,演的就是這一出戲?!痹搫@培尼狄克、貝特麗絲及克勞迪奧、希羅(本文采用朱生豪譯本人物名稱)兩對歡喜冤家的情感展開情節(jié)。莎翁憑借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對人物心理深刻的把握,借助戲劇會話的形式,將人物性格特點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朱生豪和梁實秋是同時期翻譯莎士比亞戲劇的語言大師,他們的譯作是其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本文選取《無事生非》的朱生豪譯本(以下簡稱“朱譯本”)和梁實秋譯本(以下簡稱“梁譯本”),著重對原作和譯作的人物會話進行分析,比較兩個譯本為傳遞會話含意所采取的不同策略。
戲劇的精髓在于人物會話的設計。會話含意理論最早是由語言學家格賴斯提出的。他指出,言語交際中人們總是互相合作的,談話雙方都懷著這樣一個共同的愿望:雙方對談話都能互相理解,共同配合。因此他們都遵守合作原則,以求實現(xiàn)這個愿望。格賴斯認為,人們在談話中都遵守合作原則:“根據(jù)會話的目的或交流的方向,使自己講出的話語在一定的條件下是交際所需的。”[1]合作原則包括四個范疇,每個范疇又包括一條準則和一些次準則:量的準則:(a)所說的話應包含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b)所說的話不應超出所需要的信息。質(zhì)的準則:(a)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b)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jù)的話。關系準則:要有關聯(lián)。方式準則:(a)避免晦澀;(b)避免歧義;(c)要簡練;(d)要井井有條。
格賴斯一方面提出了合作原則,同時他又指出,在實際交際中人們并不都嚴格遵守這些原則。當說話人故意違反合作原則的某條或多條準則時,就可能產(chǎn)生會話含意,即含意的產(chǎn)生與對準則的違反有關。[2]
后來,禮貌原則的提出補充和完善了格賴斯的會話含意理論。語言學家利奇認為,有時候人們在會話中故意違背合作原則是出于禮貌原則的考慮。他像格賴斯劃分合作原則的范疇那樣,將禮貌原則劃分為六條準則:得體準則(減少有損于他人的觀點,增大有益于他人的觀點);寬容準則(減少有利于己的觀點,增大有損于己的觀點);贊揚準則(減少對他人的貶低,增大對他人的贊譽);謙虛準則(減少對己之贊譽,增大對己之貶低);贊同準則(減少與他人的分歧,增大與他人的共同點);同情準則(減少對他人的反感,增大對他人的同情)。[3]本文將運用會話含意理論,比較研究戲劇《無事生非》的朱譯本和梁譯本。
《無事生非》中最為豐滿的人物形象便是培尼狄克和貝特麗絲。培尼狄克是阿拉貢親王手下的青年將領,貝特麗絲是梅西那總督的侄女。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伶牙俐齒、能言善辯,同時又都生就了爭強好勝、不肯讓人的脾氣。劇中兩個人的會話是此劇的亮點。
(1)MESSENGER:He hath done good service,lady,in these wars.
BEATRICE:You had musty victual,and he hath holp to eat it.He is a very valiant trencherman;he hath an excellent stomach.
MESSENGER:And a good soldier too,lady.
BEATRICE:And a good soldier to a lady;but what is he to a lord?
MESSENGER:A lord to a lord,a man to a man;stuff’d with all honourable virtues.
BEATRICE:It is so indeed.He is no less than a stuff’d man;but for the stuffing——well,we are all mortal.
(MuchAdoAboutNothingI.i.4-5)
朱譯:使者:小姐,他在這次戰(zhàn)事里立下很大的功勞呢。
貝特麗絲:你們那些發(fā)霉的軍糧,都是他一個人吃下去的;他是個著名的大飯桶,他的胃口好得很哩。
使者:而且他也是個很好的軍人,小姐。
貝特麗絲:他在小姐太太們面前是個很好的軍人;可是在大爺們面前呢?
使者:在大爺們面前,還是個大爺;在男兒們面前,還是個堂堂的男兒——充滿了各種美德。
貝特麗絲:究竟他的肚子里充滿了些什么,我們還是別說了吧;我們誰也不是圣人。[4](P5)
梁譯:信使:小姐,他在這次戰(zhàn)事里有很好的表現(xiàn)。
壁阿垂斯:你有一堆腐肉,他幫忙吃下去了;他是個貪吃的人;他的食量大得很。
信使:并且是一位好的戰(zhàn)士,小姐。
壁阿垂斯:對一位小姐是好的戰(zhàn)士;但是對于一位貴族他算得是什么呢?
信使:在貴族面前是一位貴族,在男子漢面前是男子漢;充滿了榮譽的美德。
壁阿垂斯:真是這樣的;他簡直就是用東西填充起來的一個人;但是所用的是些什么填料,——唉,我們都是凡人。[5](P15)
剛開場貝特麗絲與叔叔里奧那托、妹妹希羅在門前迎候勝利歸來的軍隊,一見到信使,貝特麗絲就問培尼狄克是否從戰(zhàn)場上回來了。當她得知培尼狄克安全無恙、立了大功后,便以不屑的口氣嘲笑他,引得信使幾次三番為培尼狄克辯護。一開始,貝特麗絲挖苦培尼狄克在戰(zhàn)場上殺不了幾個敵人,聲稱要把培尼狄克殺死的敵人都吃下去。信使的回答表面上違背了合作原則量的準則的第一條次則,即回答中并沒有包含交際目的需要的信息,而只是說培尼狄克在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很好,卻是故意違背該次則以維護培尼狄克的面子。偏偏貝特麗絲生性傲慢,繼續(xù)嘲弄培尼狄克說他所立戰(zhàn)功單單是幫助軍隊把發(fā)霉的軍糧都吃光。貝特麗絲威脅培尼狄克面子的“不禮貌話語”讓會話幾乎無法進行,信使只得繼續(xù)替培尼狄克辯護,說他也是個好的戰(zhàn)士,充滿各種美德。無奈貝特麗絲步步緊逼,否定培尼狄克充滿了各種美德。至此,貝特麗絲幾乎違背了禮貌原則的所有準則,以諷刺培尼狄克。莎翁通過人物的會話將貝特麗絲的性格特點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貝特麗絲故意違背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從而產(chǎn)生特殊的會話含意,讓讀者忍俊不禁。從朱譯本和梁譯本來看,兩個譯本都基本傳遞出了會話含意,但在細微之處仍有差別。梁譯本過于追求語言形式的對等,反而使得語言略顯晦澀,如“充滿了榮譽的美德”,“他簡直是用東西填充起來的一個人”,在翻譯過程中沒有遵循會話合作原則的方式準則,即會話要清楚明白。而朱譯本則做得較好,除上述兩處外,“你們那些發(fā)霉的軍糧,都是他一個人吃下去的”一句也比梁譯本譯得更清楚明白。
(2)BEATRICE:I wonder that you will still be talking,Signior Benedick.Nobody marks you.
BENEDICK:What,my dear Lady Disdain! Are you yet living?
BEATRICE:Is it possible Disdain should die while she hath such meet food to feed it as Signior Benedick?Courtesy itself must convert to disdain if you come in her presence.
…
BENEDICK:God keep your ladyship still in that mind! So some gentleman or other shall escape a predestinate scratch’d face.
BEATRICE:Scratching could not make it worse an’ twere such a face as yours were.
朱譯:貝特麗絲:培尼狄克先生,您怎么還在那兒講話呀?沒有人聽著您哩。
培尼狄克:噯喲,我的傲慢的小姐!您還活著嗎?
貝特麗絲:世上有培尼狄克先生那樣的人,傲慢是不會死去的;頂有禮貌的人,只要一看見您,也就會傲慢起來。
……
培尼狄克:上帝保佑您小姐永遠懷著這樣的心情吧!這樣某一位先生就可以逃過他命中注定的抓破臉皮的厄運了。
貝特麗絲:像您這樣一副尊容,就是抓破了也不會變得比原來更難看的。[4](P9~11)
梁譯:壁阿垂斯:我很詫異你總是這樣談下去,班耐底克先生,沒有人聽你。
班耐底克:什么!我的親愛的傲慢小姐,你還健在呢?
壁阿垂斯:傲慢如何能死去呢,她有像班耐底克先生這樣合適的食物供她吃用?禮貌本身也會變成傲慢,如果你來到她的跟前。
……
班耐底克:愿上帝使你永久保持這種心情;好使得某一位男士避免他的命中注定的被抓破臉。
壁阿垂斯:如果那張臉是像你的這樣,抓破了也不見得就變成為更難看。[5](P19~21)
這是第一幕培尼狄克與貝特麗絲見面后展開的對話。兩人的對話反映了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都對愛情持斷然否定的態(tài)度,都自以為超然于愛情之上。盡管他們對愛情的拒絕并不是出于宗教上的禁欲主義,但一個決心終身不娶,一個發(fā)誓終身不嫁,態(tài)度同樣堅定不移。由此想來,要讓他們彼此相愛,結(jié)成連理,簡直比登天還難。他們赤裸裸地公開威脅對方的面子,形成針尖對麥芒之勢,禮貌原則在他們的傲慢面前蕩然無存。兩個譯本都把握了會話中濃重的諷刺意味,將培尼狄克和貝特麗絲酸溜溜的口氣譯得非常傳神,如朱譯“噯喲”、“尊容”等處,梁譯“你還健在呢”等處。朱譯本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因此對照原文會發(fā)現(xiàn)朱譯本有一些與原文有出入的地方,存在一些不足,但究其動機無非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適應譯入語讀者的閱讀需求,使行文更加通俗易懂。梁譯本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保留了原作的“異域風味”。最明顯的一處在貝特麗絲回擊培尼狄克說她傲慢的一句。朱譯本刪去了原作“將傲慢比喻為以培尼狄克為食的人”這一生動的比喻,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譯文讀者領略原文風味的權利;梁譯本保留了這一表達,使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有同樣的閱讀感受。梁譯本的瑕疵在于對會話方式準則的無奈違背,如其中的“避免他的命中注定的被抓破臉”等。
培尼狄克與貝特麗絲的愛情是由一場令希羅受辱的故事促進的。親王唐·彼得羅的弟弟約翰陰險狡詐,為了發(fā)泄仇恨,他挑撥離間,損害希羅的名譽,誣陷她不貞。輕信的未婚夫克勞迪奧在教堂里羞辱希羅,柔弱的希羅一時無言以對,昏死過去。貝特麗絲和培尼狄克憤憤不平,認為希羅遭受了冤屈。他們站在一起,希望幫助受辱的希羅,懲罰壞人,伸張正義。這次事件讓他們心心相印,互相表達了愛慕之情。下面這段會話就是兩人的愛情表白。
(3)BENEDICK:By my sword,Beatrice,thou lovest me.
BEATRICE:Do not swear,and eat it.
BENEDICK:I will swear by it that you love me,and I will make him eat it that says I love not you.
BEATRICE:Will you not eat your word?
BENEDICK:With no sauce that can be devised to it.I protest I love thee.
朱譯:培尼狄克:貝特麗絲,憑著我的寶劍起誓,你是愛我的。
貝特麗絲:發(fā)了這樣的誓,是不能反悔的。
培尼狄克:我愿意憑我的劍發(fā)誓你愛著我;誰要是說我不愛你,我就叫他吃我一劍。
貝特麗絲:您不會食言而肥嗎?
培尼狄克:無論給它調(diào)上些什么油醬,我都不愿把我今天說過的話吃下去。我發(fā)誓我愛你。[4](P143)
梁譯:班耐底克:我對著我的劍發(fā)誓,壁阿垂斯,你是愛我。
壁阿垂斯:別對劍發(fā)誓,再把它吃下去。
班耐底克:我要對劍發(fā)誓說你愛我;誰說我不愛你,我要他吃我的劍。
壁阿垂斯:你不食言么?
班耐底克:沒有任何調(diào)味汁可以幫助我食言。我堅決的說我愛你。[5](P143~145)
兩人故意違背合作原則量的準則的第二條次則,即兩人所說的話都超出了對方所需要的信息,卻有特殊的會話含意,即對彼此的深深的愛。從兩個譯本來看,譯文都保留了原文的會話含意,以待譯入語讀者推導。在文學作品中,會話含意具有顯著的修辭價值和審美效果,因此在翻譯中應盡量予以體現(xiàn)。[6]曾憲才也指出,譯者碰到有會話含意的語句時,一般只譯出其語義意義,其語用意義則留給讀者去推理、體會,譯者無須代勞。[7]如果不顧及原文語境,將語用意義也譯出,反而會弄巧成拙。譯者可根據(jù)原文,采取含意對含意的對應模式,即原文中違背合作原則的地方,譯文也違背合作原則,其含意讓譯文讀者自己去體會、推導,以獲得類似于原文讀者的感受。[8]梁譯本與原文亦步亦趨,如“別對劍發(fā)誓,再把它吃下去”,更能體現(xiàn)貝特麗絲潑辣爽快的性格特點,保留了原作的風韻;朱生豪譯為“發(fā)了這樣的誓,是不能反悔的”,雖然更符合譯入語習慣,卻沒有顧及原作的語言藝術。
《無事生非》是莎士比亞最成功的喜劇之一,其中人物的會話含意尤為值得研究。特殊會話含意是人物故意違背合作原則或禮貌原則的結(jié)果。有趣的是,人物有時候故意違背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是出于諷刺、嘲弄的語用目的。這對戲劇會話的翻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梁譯本和朱譯本都成功傳遞出了戲劇中的特殊會話含意,但在翻譯策略的選擇和翻譯風格方面有迥然不同之處。梁實秋逐字逐句精研原文,宣稱譯莎“需要存真”。梁實秋在譯莎時盡量遵循原文,亦步亦趨,忠實而委婉,譯筆準確明快、信實可靠,采用的是直譯的方法。梁實秋曾說過:“朱生豪刪掉了不少地方,這是不應該的。”梁譯本采取異化的翻譯策略,在形式和功能上都與原文取得了最大限度的對等,保留了原作的“異域風情”,在譯入語讀者群中取得了與源語讀者同樣的效果,但某些地方卻出現(xiàn)語言晦澀現(xiàn)象。朱譯本力求最大限度地滿足譯入語讀者的需求,符合譯入語讀者的習慣,行文流暢順達,但有些地方難免與原文有所出入,失去了原文的風韻。但這都無礙于它們成為成功的譯作。各有千秋,各有缺憾,這正是翻譯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A].P.Cole & J.Morgan.Syntax and Semantics,Vol.3:Speech Acts[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2]何自然,冉永平.語用學概論(修訂本)[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3]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4](英)莎士比亞.無事生非[M].朱生豪,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5](英)莎士比亞.無事自擾[M].梁實秋,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6]曾文雄.語用學翻譯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7]曾憲才.語義、語用與翻譯[J].現(xiàn)代外語,1993(1).
[8]陳淑萍.語用等效與歸化翻譯策略[J].中國翻譯,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