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華
(長江大學 法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農村勞動力回流從“民工潮”產生之初就開始相伴出現。20世紀90年代,70%以上的外出農村勞動力到城市尋找打工機會,而同時又有約1/3的外出農村勞動力從城市暫時或永久地返回原籍地。20世紀80年代中國大地出現的第一代農民工,時至今日,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已經返鄉(xiāng)?;亓鬓r民工基本上是年老體弱的第一代農民工,長期的城市打工生活使得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當地的農村生活,回流后很難再次享受本地基本的就業(yè)機會和社會保障服務;同時,城市生活方式、看待事物的觀念、人際關系以及風俗習慣都有別于鄉(xiāng)土文化習俗,或多或少都會在他們身上刻上城市生活的烙印,這使得帶有城市氣息的農民工回流后難免會產生價值觀、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上的不適應。有的甚至失去了土地,既無打工收入,又無田可種,成為現代農村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他們回流后都面臨一個再適應農村生產和生活的問題,即再社會化的問題。農村勞動力回流后的社會適應狀況如何?他們離開城市后如何在農村生存?他們回流后的養(yǎng)老保障問題以及防病防災問題如何解決……農村勞動力回流后的社會適應和社會保障問題不單單是一個社會問題,它對整個國家的政治穩(wěn)定、社會的和諧進步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從國外學者對農村勞動力回流問題的研究來看,其研究相比國內研究起步較早,其關注重點主要是農村勞動力回流的原因和決策機制。Tunali對土耳其男性勞動力回流的研究表明,由于年齡增長而產生的風險規(guī)避傾向會導致勞動力回流;Lucas認為城市就業(yè)機會急劇減少是導致農村勞動力回流的主要原因。對農村勞動力回流問題的研究大多也是沿用唐納德·博格在20世紀50年代末提出的“推—拉”理論。如 Hare根據我國農村的農戶數據,研究推力和拉力作用下農村勞動力流出和回流問題。這一理論為研究農村勞動力回流問題提供了理論框架,但該理論僅限于對農村勞動力回流原因的探索和闡釋。
國內學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對農村勞動力回流現象的關注。崔傳義和潘耀國根據山東省桓臺縣的數據分析了農村勞動力外出與回流、回流與創(chuàng)業(yè)之間的關系;趙耀輝分析了回流的原因和影響因素;白南生等全面地探討了農村勞動力回流的原因、過程和后果;張宗益等根據重慶市的調查資料,分析了個人特征、家庭因素和利農政策對農村勞動力回流的影響;羅靜和李伯華根據武漢市的調查數據,分析了農村勞動力回流意愿的影響因素;賀雪峰對金融危機背景下的農民工返鄉(xiāng)問題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社會調查;周大鳴從文化主位的視角分析了農村勞動力回流的原因和途徑,這些文獻都對本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目前對農村勞動力回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回流現象的關注,如回流的原因、回流對輸出地的影響、外出與回流的趨勢,等等,很少有文獻關注農村勞動力回流后的社會適應和保障機制。我國一些地區(qū)已經開始嘗試解決農村勞動力回流后的問題。
概念界定。對于社會適應的界定,學界認為一般包括三個層面:其一為經濟層面,回流后的農民工首先要有維持基本生活的工作或收入,擁有自己的住所;其二為社會層面,返鄉(xiāng)之后,他們便與當地居民產生直接互動,包括日常生活和交往等,與社會各種組織或個體產生聯系;其三為心理或文化層面,這涉及返鄉(xiāng)農民工社會角色的轉變,如認同回流后的生活習慣,從而產生作為一個村民的歸屬感。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從經濟適應、社會適應和心理適應三個維度來測量勞動力回流后的社會適應狀況。其中,經濟適應通過農村勞動力回流后的月收入和支出、現有生活保障、居住條件滿意度等指標來反映;社會適應通過農村勞動力回流后與當地村民的交往、政治參與等指標來反映;心理適應通過農村勞動力回流后對農村生活、習俗、價值觀的認同等指標來反映。社會保障主要從經濟保障和精神保障兩個層面進行探討。其中,經濟保障狀況從返鄉(xiāng)農民工的醫(yī)療保險、養(yǎng)老保險和社會救助狀況三方面來呈現。精神保障通過返鄉(xiāng)農民工農民身份的被認同、社區(qū)歸屬感、當地人的相互交往狀況來反映。
調查方法。此次調查主要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同時結合結構式訪談法收集資料。共抽取了湖北省3個鄉(xiāng)鎮(zhèn)的6個村莊,共發(fā)放問卷1000份,其中回收有效問卷968份。在問卷的設計方面,經濟適應通過回流農民工年收入、年支出、從事的職業(yè)、生活滿意度等指標來測量;社會適應通過回流農民工的日常行為、社會交往等指標來反映;心理適應通過回流農民工的社會認同、自我定位、生活滿意度和歸屬感等指標來測量。從樣本的基本情況來看,接受調查的回流農民工平均年齡為55.54歲,他們在外平均務工時間為15.1年。從性別來看,女性242人,占25%;男性726人,占75%。從文化程度來看,初中及以下占29.2%,高中占20.8%,中專占41.7%,大專及以上占8.3%。
1.回流農民工的經濟適應狀況
其一,回流農民工的家庭收入主要依賴于其子女的打工收入和農業(yè)收入。從2013年的家庭總收入來看,湖北省回流農民工家庭的總收入為三四萬元左右,其中54.2%的經濟來源是其子女的打工收入,41.7%的是農業(yè)收入,還有4.2%的是其他副業(yè)收入。所有回流農民工家庭都有耕地,但有12.5%的將耕地出租給其他農戶。
其二,開支主要用于日常消費,很少用于提高個人生活質量?;亓鬓r民工的年家庭總開支在1.5萬元左右,開支項目主要是日常消費;其次是看病的開支,占41.7%;子女上學支出占29.2%,還有少部分家庭用于養(yǎng)老和種田投資。
其三,回流農民工對個人生活狀態(tài)的滿意度一般。其中,認為滿意的占13.1%,認為一般的占78.3%,認為不好的占4.3%,感覺自己生活很差的占4.3%。
其四,回流農民工的個人生活能力較為欠缺。為了解回流農民工的生活能力,調查問卷設置了“自己會做哪些事情”這一問題。調查顯示,有87.5%的回流農民工會洗衣服,有8.3%的會炒菜做飯,僅有4.2%的會做各種家務。
其五,回流農民工回鄉(xiāng)后主要居住在其子女的家里,沒有屬于自己的房子。從調查結果來看,66.7%的回流農民工和配偶、子女住在一起,沒有分家,沒有自己的房子,另有20.8%的回流農民工住在出租的房子里,也有少部分借住在親友家。
2.回流農民工的社會適應狀況
其一,多數回流農民工交往廣泛。從調查結果來看,傳統農民工初次外出務工的平均年齡為26歲,回鄉(xiāng)的平均年齡為55歲左右。他們長期在外務工,大多數沒有農業(yè)生產經歷,但他們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對外面的世界了解較多,交往廣泛。從調查數據來看,平時與他們交往密切的人數多為4~8人。
其二,除了家人提供的社會支持以外,他們還較多的依賴朋友。從調查結果來看,在交往對象的選擇上,幾乎所有回流農民工都選擇了經常一起玩的朋友;在遇到重大事情時,95.8%的回流農民工選擇找配偶和家人商量,找朋友商量的占4.2%;在借錢對象的選擇上,兄弟姐妹和朋友分別占79.2%和20.8%;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回流農民工選擇的傾訴對象中,家人占62.5%,朋友占33.3%,4.2%的回流農民工不愿意讓熟人知道自己的心事;從與鄰居之間的關系來看,認為非常好的占16.7%,認為比較好的占62.5%,認為一般的占20.8%。
其三,空閑時間主要用于打牌和睡覺。回流農民工在農村的居住條件比較簡陋,缺乏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的條件。關于消遣方式,66.7%的回流農民工選擇打牌和睡覺;也有少部分選擇聊天,沒有回流農民工選擇運動。一方面,農村社區(qū)運動設施不完善,沒有運動場地;另一方面,回流農民工平時的勞動強度較大,閑暇時就想休息。對于未來生活的態(tài)度,41.7%的回流農民工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16.7%的回流農民工對未來生活有信心。
3.回流農民工的心理適應狀況
其一,回流農民工的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較好。從睡眠狀況來看,58.3%的回流農民工的睡眠狀況與平常一樣,沒有“因擔憂而失眠”的現象,37.5%的失眠狀態(tài)比平時多一點,僅有4.2%的在近期有更明顯的失眠現象;從工作壓力來看,62.5%的回流農民工與平時一樣,沒有感覺到壓力,33.3%的感覺比平時壓力大一點,僅4.2%的感覺壓力很大;從個人信心來看,75%的回流農民工對自己有信心,25%的信心不足,但沒有完全失去信心。
其二,能正確認同和評價自我。從調查結果來看,回流農民工的自我評價總體上是積極的。其中,66.7%的回流農民工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33.3%的認為自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70.8%的回流農民工能夠正確面對問題,4.2%的完全沒有這種感覺;91.7%的回流農民工做事情能夠集中注意力,8.3%的做事情無法集中注意力。
其三,總的來說,回流農民工的心情是愉快的。從回流農民工近兩周對個人心情狀態(tài)的評估情況來看,16.7%的感到情緒低落;62.5%的與平時一樣,能夠享受日常生活,33.4%的表示近期比平時更能享受日常生活,僅有4.2%的回流農民工表示完全不適應現在的生活。
1.回流農民工的經濟保障狀況
其一,回流農民工的身體狀況較好,而且大多都很關心自己的身體狀態(tài)。對自己目前身體狀況的評價,其中41.7%的選擇比較好,33.3%的認為身體狀況一般,20.8%的覺得身體狀況不太好,4.2%的認為身體狀況很差;對待生病的態(tài)度,45.8%的回流農民工選擇“有病就看”,50%的選擇“小病扛,大病去醫(yī)院”,只有極少數選擇不去看病。
其二,大部分回流農民工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并對其持肯定的態(tài)度。目前我國農村都建立了新型合作醫(yī)療制度,其中91.7%的回流農民工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75%的通過合作醫(yī)療制度報銷過醫(yī)藥費,83.3%的認為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實用。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在務工企業(yè)參加醫(yī)療保險的很少,回流農民工雖然在出生地參加了農村合作醫(yī)療,但是醫(yī)療費用必須由自己先墊付,然后回到戶籍所在地憑醫(yī)院的醫(yī)療單據報銷,在技術操作環(huán)節(jié),醫(yī)療保險費很難轉移和續(xù)接,手續(xù)復雜。
其三,回流農民工很少參加養(yǎng)老保險,比較關心國家有關養(yǎng)老保障方面的政策。從調查結果來看,58.3%的回流農民工沒有參加農村養(yǎng)老保險,66.7%的聽說過相關政策,54.2%的回流農民工關心養(yǎng)老保障方面的政策,關心失業(yè)和工傷政策的分別占41.6%和4.2%。從總體來看,回流農民工的維權意識增強了,他們渴望獲得公平待遇和社會尊重。他們中的大多數曾經從事過具有高風險的建筑、制造等行業(yè),這些行業(yè)的工傷事故相對較多,出現工傷之后失業(yè)風險也大,許多傳統的低水平的醫(yī)療保險很難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回鄉(xiāng)后大多沒有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部分身體狀況較差的農民工甚至面臨生活無著落的困境,他們對養(yǎng)老問題表現出普遍的擔心。
2.回流農民工的精神保障狀況
其一,回流農民工有一定的社區(qū)歸屬感。對于“我不屬于這里,很受排斥”這個問題,66.7%的調查者表示從來沒有這種感覺,29.2%的表示偶爾有這種感覺。
其二,偶爾有不公平感,覺得收入沒有體現自己的勞動價值。25%的回流農民工經常有被別人剝削的感覺,41.7%的偶爾有這種感覺;29.2%的被調查者認為收入并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37.5%的經常有這種感覺。
其三,回流農民工在精神上沒有孤獨感,能適應鄉(xiāng)村生活。95.8%的回流農民工覺得自己并不孤單,12.5%的不能適應現狀,91.7%的回流農民工很享受目前的生活。
回流農民工的社會適應和社會保障問題不僅是農民工自身的利益問題,而且還關系到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和穩(wěn)定。在現行的二元戶籍制度下,政府要搭建農民工權益保障平臺,消除城鄉(xiāng)二元戶籍管理體制,建立城鄉(xiāng)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充分調動回流農民工回鄉(xiāng)生活的積極性,促進社會和諧,實現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從經濟適應狀況來看,回流農民工的獨立生活能力有待增強,其生活質量的提高應引起廣泛關注,在社會適應和心理適應方面不存在明顯問題。從社會保障狀況來看,回流農民工能夠獲得一定的經濟保障和精神保障,急需養(yǎng)老方面的社會保障。現代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是社會保險,包括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和失業(yè)保險三部分。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就是以這三大主體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展開的,基本上可以解決工資勞動者在市場經濟中遇到的主要風險。對于同樣以工資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農民工來說,他們的社會保障體系同樣應該以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和失業(yè)保險為核心。從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回流農民工都參加了農村合作醫(yī)療,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其看病難的問題。由于回流后的農民工年紀偏大,有的還有傷殘,在個人生存能力方面與其他勞動者存在一定差距,回鄉(xiāng)后如果無地可種,必然面臨養(yǎng)老問題。同時,回流農民工依靠家庭和子女養(yǎng)老也會遇到很多困難。因此,比較可行的辦法就是建立回流農民工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
[1]崔傳義,潘耀國.農民工回流與鄉(xiāng)村發(fā)展[J].中國農村經濟,1999(10).
[2]白南生,宋洪遠,等.回鄉(xiāng),還是進城——中國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3]賀雪峰.農民工返鄉(xiāng)的邏輯——以貴州湄潭縣聚合村調查為例[J].東岳論叢,2009(7).
[4]周大鳴.渴望生存——農民工流動的人類學考察[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
[5]鄒新樹.農民工向城市流動的動因:“推—拉”理論的現實解讀[J].農村經濟,2005(10).
[6]張宗益,周勇,盧順霞,陳義華.西部地區(qū)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動因及其對策[J].統計研究,2007(12).
[7]羅靜,李伯華.外出務工農戶回流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武漢市新洲區(qū)為例[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8]Oded Stark,J.Edward Taylor.Migration,Incentive,Migration Types:The Role of Relative Deprivation[J].The Economic Joural,1991(408).
[9]Tunali.Migration and Remigration of Male Household Heads in Turkey 1963~1973[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1996(1).
[10]Hare D.Push versus Pull Factors in Migration Outflows and Returns:Determinations of Migration Status and Spell Duration Among China’s Rural Populatio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