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宇
(華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廣東廣州510642)
文化語境的概念最早由馬林諾夫斯基提出。他在研究原始語言的過程中認識到語篇外部環(huán)境對理解語篇具有重要作用,提出了情景語境的概念,即語篇(話語)產出時的即時環(huán)境。隨后,他注意到要充分理解語篇,只有情景語境還不夠,有必要了解更大的文化背景,即語篇參與者及他們所參與的交際行為背后的文化歷史[1]6,由此提出了文化語境的概念。
韓禮德在建構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時候接受了馬氏的觀點,認為語篇是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共同作用的產物。雖然他的關注重點在情景語境,并建立了情景語境的三個主要變量——語場、語旨、語式與語言的三種純理功能即概念意義、人際意義、語篇意義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2],但他同時高度肯定了文化語境的重要性:“任何能產生語篇的情景語境,都不是語場、語旨、語式這些特征的隨意堆放;情景語境是在特定文化里一些總是一起出現(xiàn)的事物的總和”[1]46。韓禮德指出,文化語境的作用就是決定“人們在這樣的場合總是做這樣的事情,并賦予這些事情這樣的意義和價值”。
黃國文具體闡釋了文化語境的內涵,他認為文化語境由“反映特定言語社團特點的方式和因素構成”,包括該言語社團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思維模式、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等。文化語境比情景語境覆蓋范圍廣,也比情景語境層次高。在語篇分析過程中,文化語境決定語篇在情景語境中的解讀方式[3]。
我們在討論語篇時,討論的是它的連貫屬性[4]。連貫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語篇本身內部結構的連貫,二是語篇與外部語境形成的連貫。語篇內部的連貫可分為微觀和宏觀兩種。微觀連貫指“句子之間、各個語義成分之間、各個命題之間在語義上以某種關系聯(lián)系起來”[5],這種連貫是線性的語義、邏輯連貫,包括由表示形式、結構聯(lián)系的銜接所體現(xiàn)的語義和邏輯聯(lián)系。微觀連貫再以某種關系聯(lián)系起來,形成層級性的語義、邏輯連貫。宏觀連貫涉及語篇的構段和謀篇[6],是對線性、層級性連貫的布局和安排,使語篇內各部分形成統(tǒng)一而完整的語義網絡。語篇與外部語境的連貫主要取決于語篇能否在情景語境中行使恰當的功能,“只要它能恰當地完成交際任務,達到預期的交際目的”,就可以說它是連貫的。
文化語境是作為長期記憶儲存在大腦中。當情景語境或語篇中的相關信息觸發(fā)這些記憶時,幫助交際參與者理解語篇,并建立與語境的連貫。
在具有共同文化語境的參與者進行的交際過程中,由于交際雙方都具有關于該語言社團的社會文化、歷史、風俗等共同知識,他們對語篇的理解往往清晰、深刻,對語篇的詞匯內涵、結構特點、邏輯思路也容易把握,對語篇傳達的信息內容和風格特色也容易產生共鳴。這時語篇在情景語境中產生交際功能,建立起連貫,這就是文化語境所起到的解讀語篇的作用??梢钥闯觯Z篇的連貫性是與語篇的文化語境密切相關的。
語篇翻譯活動實際上是雙語交際的過程,譯者首先要以讀者的身份對原語進行解讀,與原作者展開交際。他對原語文化語境的了解程度應該盡可能達到作者預期他的讀者具有的水平,才能充分理解原作的內容,領會其傳達的思想,欣賞其風格。然后,譯者在譯的過程中又與譯文讀者進行交際。這時他置身于譯語文化語境之中,體會他的譯文是否符合譯語的表達方式,譯文內容是否能被讀者準確解讀,并考慮采取適當的策略傳譯原語文化語境與譯語文化語境不相吻合的部分。
同樣,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文化語境在翻譯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譯者在解讀原作的時候,如果缺乏足夠的文化語境知識,就不能正確理解原作者的意圖,不能準確傳達原作的精髓。在譯的時候,如果譯者的譯語文化語境知識儲備不足,則會造成表達偏差或失誤,使譯文文脈不通,連貫阻澀,不能建立起語篇與語境的連貫關系。
文化語境具有民族獨特性,是特定民族社會歷史發(fā)展長期沉淀和積累的結果,如受生存環(huán)境、宗教禮法、社會制度等影響而形成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反映到語言上,首先就是賦予詞匯特定的概念意義和語義關聯(lián)。該語言社團的成員在成長過程中自然接受這些意義,當在語篇中遇到這些詞匯時,就會產生出相應的語義聯(lián)想,形成“前理解”和“期待視野”[7]。在解讀語篇過程中,如發(fā)現(xiàn)這些“前理解”得到證實,就建立起語篇連貫的認識;如果不相吻合,就認為語篇不夠連貫。在雙語交際的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由文化語境相異而導致的原文讀者和譯文讀者對語義產生不同“前理解”的情況時,譯者就需要予以格外關注。
例1:著力營造“敢富、爭富、快富”的輿論環(huán)境……
We will create an opinion environment in which people dare to get rich,strive to get rich and speed up to get rich.
例1是某地宣傳材料介紹改革開放成就的句子。照字面意義翻譯為英文后,語義與英語文化讀者對“富”的前理解脫節(jié)。在資本主義影響深遠的英語文化里,“富?!笔侨巳讼蛲纳顮顟B(tài),英語讀者很難理解會有人“不敢富”,需要營造“敢富”的氛圍,聽上去有悖常理。而對年齡稍長的中國人來說,提出所謂的“敢富”政策與中國的文化語境密切相關。曾經一度“富?!笔桥c“資本主義尾巴”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受批判應該“割掉”的對象。一段時間里,中國人想富卻不敢富,成了驚弓之鳥。正是為了消除對“富?!钡目謶指?,才推出了鼓勵富裕的“敢富”政策。英語讀者缺少相關語境知識,其解讀與原作意圖出現(xiàn)連貫錯位[8]。因此,對于譯者來說,需要增強對文化語境的敏感度,意識到原語文化語境對譯語讀者造成的困惑,然后謹慎思考對策,找出恰當的翻譯方法,幫助讀者建立語篇的連貫。本段為宣傳材料,目的是介紹當地所取得的成就,采用加注、解釋等譯法會使譯文拖沓,也會打斷上下文的節(jié)奏,所以比較適合意譯。如可改為“We will create an opinion environment which encourages ambitious people to work hard to improve their life quality at a faster pace.”,既能為英語讀者理解,也能保留原文的簡潔。
由不同文化語境造成的語義差別有時比較明顯,如上例。而另一些原本在兩種語言開始使用時并無區(qū)別的詞匯,在語用過程中慢慢積累起了“shades of meaning”。這些細微差別往往能體現(xiàn)原文精確的含義,或反映原作者秉持的態(tài)度、口吻和感情色彩,在翻譯這些詞匯時需要仔細揣摩,才能在譯文中準確呈現(xiàn)出來,把握好分寸,達到情感色彩層面的語氣連貫。
例2:Nor can I over-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WTO to Hong Kong.As a small,externally-oriented economy with no natural resources other than a magnificent deep water port,Hong Kong relied on free trade and an entrepreneurial and hardworking population to transform this once sleeping fishing village into an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business hub.
世界貿易組織對香港的重要性不容置疑。香港地域狹小,屬外向型經濟體系,除了擁有一個優(yōu)良的深水港外,沒有其他天然資源。全憑積極發(fā)展自由貿易,以及港人的奮勇拼搏、勤勉進取,使這個昔日的小漁村蛻變成為今天的國際及區(qū)域商貿樞紐。
例2是時任香港特首曾蔭權在2005年香港舉行的世貿組織部長級會議上發(fā)表的講話。譯文結構通順,語義清晰,看似沒有問題。但仔細分析,將“externally-oriented economy”譯為“外向型經濟”會令譯文意義產生微妙的偏差。作為經濟術語,“外向型經濟”是中性詞,與“內向型經濟”相對,分別指主要以擴大出口、推行對外貿易為中心的經濟和以國內市場需求為主的經濟。以經濟發(fā)展方式而言,香港的確屬于外向型經濟。然而在大陸的文化語境里,在經歷過較長時間的封閉后,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政府大力倡導對外貿易,鼓勵企業(yè)“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外向型”的經濟發(fā)展儼然已成為“發(fā)展迅速”“先進”的代名詞,吸納了褒義的感情色彩。因此,譯為“外向型經濟體”雖字面意義不錯,但改變了原文的思路導向。本段旨在稱頌自由貿易的積極作用,包含了先抑后揚的讓步意義,先陳述香港局促的地理環(huán)境對發(fā)展造成的不利條件,后借此反襯自由貿易的重要性。而譯為“外向型經濟”使語義變成了對香港的褒揚,前半段“抑”的功能喪失,也不能襯托隨后“揚”的效果,降低了借由邏輯思路轉折而傳遞的感情色彩。林語堂曾論及翻譯的“傳神”,通過“互通情感”使“讀者有動于中”[9],說的就是語氣和感情色彩的傳達。因此,譯文應剔除原有的褒義傾向,將“屬外向型經濟體系”改譯為意義相同但語氣中性的“主要依賴對外貿易”,以體現(xiàn)“抑”的效果,為后文的“揚”做鋪墊,從而構建邏輯、感情色彩的連貫,達到“傳神”的目的。
文化語境不僅影響語義的理解和翻譯重構,還制約語言在語篇中的形式取舍。學者們在分析比較了不同類型的英、漢語篇后,得出一致結論:英語從句到篇都注重形合和外顯粘連,有明顯的銜接手段,而漢語偏屬意合,憑內在邏輯語義形成連貫,是意會的語言[10-12]。學者們還指出,英漢語篇的不同結構主因在于英漢民族不同的思維方式:“英民族喜采取多層面信息融合型或‘集約型’思維方式”,而“漢民族好采用多層信息展開型思維方式”,故英語表達多采取“以主謂結構為統(tǒng)領,其它從屬結構層層套疊的方式”,“漢語表達多顯散連,層層展開的駢列方式”[10]??梢姡囟ǖ奈幕Z境決定了特定的語言形式,而特定的語言形式決定了人們對連貫的不同理解。這也解釋了在翻譯實踐中英漢不同的語篇呈現(xiàn)方式常常造成翻譯困擾的原因,請看下例:
例3:海派文化是南北東西文化交匯、融合的結晶。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上?;趾甑臍舛仍从诔浞珠_放的歷史。上海的快速崛起是改革開放的成果。
Shanghai culture is the result of combining the cultures of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and melting the culture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The sea admits hundreds of rivers for its capacity to hold.Shanghai's great tolerance originates from its history of sufficient opening-up.The rapid rise of Shanghai owes so much to its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本段中文是比較典型的意合連接。首句總起,第二句類比,第三、四句分說,語義聯(lián)系緊密。譯文保留了中文的句間連接方式,沒有用任何外顯的關聯(lián)詞語。然而,同樣的平鋪小句在英譯文中卻造成了句意的連貫阻斷?!癟he sea admits…”一句由于缺乏必要的連接詞,與上下句都沒有產生語義聯(lián)系,顯得生硬、突兀,難以融入整段,不符合英語對連貫的要求。既然原譯文缺少銜接手段,那么改動就主要是增加連接詞。如“海納百川”一句可改譯為“Just as the ocean admits hundreds of rivers to become vast,Shanghai has exhibited great inclusiveness to become what it is”,以便借助銜接形成句意連貫。
例3是文化語境對語篇語言形式的一般性制約,黃國文在韓禮德系統(tǒng)功能語法理論框架下列出的語篇分析的多層次要點更清晰具體地指出了文化語境與語言形式之間的相關性[3]。每個語篇都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中起交際作用,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交際過程依照一定的行為模式,產生的語篇遵循大致固定的語義結構。這種反映文化語境的語義結構就是語篇體裁,由“綱要式結構”和“體現(xiàn)樣式”來體現(xiàn),如“名稱、簡介、原料、配料、烹調方法”是食譜的綱要式結構,而“很久很久以前”是故事開頭的體現(xiàn)樣式。
在語篇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考慮到不同文化語境下的綱要式結構和體現(xiàn)樣式是否相同,并著重關注在這些結構和樣式不同的情況下如何處理的問題,以期達到語篇連貫、交際順暢的目的。試分析下面譯例。
例4:初秋時節(jié)的北京,萬木蔥蘢,金風送爽。今天,第二十二屆萬國郵政聯(lián)盟大會將在這里隆重開幕。
Today we are gathering here for the grand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22nd Universal Postal Congress at a time when the early golden autumn is embracing the luxuriantly green land of Beijing,bringing refreshing and pleasant breeze to the capital city.
本段中文突出之處就是“萬木蔥蘢,金風送爽”這個駢偶結構。駢偶結構可以說是演講類語篇體裁常見的起首處體現(xiàn)樣式,因其音韻和諧、結構工整而用以表現(xiàn)莊重、典雅的風格。在中文的文化語境里,開篇的駢偶結構至少有三重功能:一是交代時間、地點;二是體現(xiàn)語言之美,突出講話人的文化修養(yǎng);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統(tǒng)領意境,為全文的氣氛及講話人的口吻態(tài)度定調。中文讀者(聽眾)通過判斷本結構的語義可以對全篇語氣做出預設,與語境產生連貫效應。
英文的演講體裁開篇往往直奔主題,并不提及時間地點,因此,中英文存在明顯的體現(xiàn)樣式差異。本段的英譯采取了異化的翻譯手法,將凝練的駢偶結構譯為篇幅較長的英文句式。可以想象,英語聽眾在初次聽到這段譯文時,會感受到這種講話方式不同于英文的習慣。也許他們會認為表達新穎,也許會認為專門介紹北京、秋天等已知事實沒有必要,但不妨礙他們對語篇的基本理解。張德祿曾討論過語篇連貫的程度問題[5]。我們猜測,英語聽眾如果確實認為本段譯文不必要,那么英譯文語篇的連貫性就會有所受損。不過他們可能難以體會到譯者煞費苦心譯出如此長句大致出于兩種想法:一是本結構在中文語篇中有重要功能,二是有意識地推介一種中文體裁的體現(xiàn)樣式,利用異化翻譯手段介紹異文化。我們只能說無論意圖為何,由于文化語境的緣故,即語言本身存在著差異,駢偶結構所傳達的音、形之美未能展現(xiàn)在譯文之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
看似無形的文化語境全程參與交際活動,是理解語篇的依據和衡量語篇連貫性的有效手段。它不僅影響語篇語義表達,也限制其形式和結構安排。在語篇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須站在文化語境高度對語篇從意義到形式進行深刻、準確的分析,吃透原文,才能產出連貫的譯文。
文化語境是客觀存在的,但個體受教育背景、生活經歷的制約,對文化語境的了解和領悟并不相同,對于譯者來說尤其需要拓寬、加深對文化語境的了解,時刻培養(yǎng)對原語、目的語文化語境的敏感度,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語境意識,搭建好溝通不同文化的橋梁。
[1]Halliday Hasan.語言、語境和語篇——社會符號學視角下的語言面面觀[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
[2]彭利元.情景語境與文化語境異同考辨[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24(1):108-113.
[3]黃國文.功能語篇分析縱橫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12):1-4.
[4]王東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7(6):55-60.
[5]張德祿.論語篇連貫[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2):103-109.
[6]王一多.翻譯過程中語篇連貫之邏輯關系本質[J].外語研究,2006(4):61-64.
[7]司顯柱.論翻譯技巧研究的語篇視角[J].上??萍挤g,2004(2):8-11.
[8]潘紅.認知環(huán)境差異與語篇連貫的翻譯解讀[J].外語學刊,2001(3):79-83.
[9]林語堂.論翻譯[C]//羅新璋.翻譯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425.
[10]劉禮進.英漢篇章結構模式對比研究[C]//王菊泉,鄭立信.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338-352.
[11]徐盛桓.關于英漢篇章比較研究——從中西比較詩學的視角[C]//王菊泉,鄭立信.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367-379.
[12]黃國文.漢英語篇對比研究的語言學嘗試——對唐詩《芙蓉樓送辛漸》及其英譯文的功能分析[C]//王菊泉,鄭立信.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380-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