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浙江工業(yè)大學 經貿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青年是一個規(guī)模龐大的社會群體,幾代青年人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做出了無可取代的貢獻。改革開放以來,青年群體參與社會的發(fā)展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黨的十八大報告將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放在民生建設之首,首次在黨代會報告中提出“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也將“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列為教育的戰(zhàn)略主題,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高度重視。從“七五”規(guī)劃至“十二五”規(guī)劃,中國涌現出了不同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幾代青年人,60后青年人指的是1960-1969年間出生的群體,70后青年人指的是1970-1979年間出生的群體,80后指的是1980-1989年間出生的群體,90后青年人指的是1990-1999年間出生的群體。不同年代的青年人由于迥異的歷史背景,形成了以不同價值取向為目標的社會責任感。目前國內對于青年群體社會責任感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而深入分析不同年代青年社會責任感的內涵拓展與影響因素,對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深遠的意義。
根據青年群體人生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可以將“青年群體”劃分為“在學青年”和“在職青年”?!霸趯W青年”是指即在普通高等學校注冊入學的青年群體統(tǒng)稱,即指高校的大學生與研究生;“在職青年”是指就業(yè)后的青年,或指社會青年。這兩部分青年群體的社會責任感具有明顯的區(qū)別,“在學青年”大部分群體由于缺乏切實的奮斗目標,在現實生活中更關心自己的命運,更關注現實發(fā)展和個人利益,在社會責任感的表現上呈現出重視個人理想,輕視社會理想,對集體、社會和國家層面考慮較少。而“在職青年”社會責任感呈現出“忽視與擔當”并存的矛盾狀態(tài),以積極、健康和向上為主,但對社會責任感不甚了解,重個人和家庭利益,輕視他人、集體和國家利益,并且在日常行為、職業(yè)行為、競爭行為、服務行為等公共行為上出現失范的現象。
根據不同時代背景的分類,我們亦可將青年群體分為60后、70后、80后三種青年群體。60后青年人這一代人經歷過“文革”動亂時期,身上有明顯的保守和滄桑感,目前他們是中國社會實實在在的成功一代和中流砥柱。70后青年人指的是1970-1979年間出生的群體, 這一代人是伴隨中國社會體制轉型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 對物質財富有著各自的追求。80后、90后青年人指的是1980-1999年間出生的群體,這一代人大多是獨生子女,易以自我為中心,承受挫折和面對壓力的能力較低。受西方教育的滲透,他們具有追求自由獨立的精神,也講求西方社會的公民道德。
對于青年人的定義,各類權威部門給出了不同的年齡界定。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報告,青年是指年滿18周歲至年滿25周歲的人。而青年的社會責任感就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每一位公民在心理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從詞義學角度闡述社會責任感的內涵,是指個人作為享受獨立人格的社會成員,對其分內應做的、應盡的義務的態(tài)度、心向。而從法律、道德兩個層面對社會責任感進行詮釋,社會責任感是指青年公民在勞務與學習活動中必須承擔的遵守規(guī)章制度、依法納稅等各種法律權限責任和個體人格真實擔當的責任意識,是植根于個體理智、情感、能力之中的自主建構與責任擔當。
從動態(tài)性視角分析,青年社會責任感不可能是靜態(tài)不變的,而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不同時代對青年社會責任感有不同的認知,是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的,但社會責任感的本質是不變的,本質的社會責任感均包括責任意識、責任判斷、責任擔當三部分。其中,價值取向是責任判斷的前提和基礎[1],在責任感的動態(tài)形成和培養(yǎng)中起著關鍵作用。社會責任感并不僅僅是國家的事情,國家的所有事情最終都要落實到每個公民身上,所以分析不同時代青年社會責任感的影響因素,有利于研究提高青年社會責任感的有效途徑。
本文以60后、70后、80后三個年代的青年群體作為研究對象(90后正值求學階段,部分數據無法獲得暫不列入研究),采用廣義矩估計GMM模型的研究方法,對影響青年社會責任感的各方面因素進行深入研究。廣義矩估計(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即GMM),是基于模型實際參數滿足一定矩條件而形成的一種參數估計方法,即在不知道分布的情況下,利用樣本矩構造方程,并利用這些方程求得總體未知參數。而對于本文研究對象社會責任感而言,如何定量測度社會責任感及其影響因素是建立研究模型的前提。
青年社會責任感(The sense of youth social responsibility,即YSR)體現的方式包括青年群體對社會所做出的有償與無償貢獻。鑒于有償與無償貢獻,青年社會責任感可以歸為兩個角度:法律層面社會責任感(The sense of legal social responsibility,即LSR)和道德層面社會責任感(The sense of moral social responsibility,即MSR)。法律層面社會責任,是指國家的法律對青年公民的約束,它包括勞務與學習活動中必須承擔的遵守規(guī)章制度、依法納稅、依靠合法途徑賺取工資的各種法律權限責任等,這一部分的責任可以用100%減去青年犯罪率(The crime rate of youngsters,即CY)來表示。道德層面社會責任,是指青年公民遵守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主動性,以及出自個人境界所形成的價值原則對其行為的影響,道德層面的社會責任感可以用問卷調研法來測度[2]。本次問卷共調查了全國27個省級行政區(qū),其中包括22個省(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4個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和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共發(fā)放問卷810份,收回有效問卷780份,回收率為96.3%。調查的人群年齡集中于24-53周歲,問卷調查歷時兩個多月,涵蓋面廣,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不同年代青年社會責任感的現狀。但是,由于樣本數的限制,調查區(qū)域的限制與本調查還有待于補充和完善。兩部分的社會責任測度值進行層次分析法限制權重的加和,便可以得到最終的青年社會責任感測度值。
隨著80后、90 后青年逐漸走向中國社會的前臺,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參與者和國家的建設者,其社會責任感的高低將深刻地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發(fā)展。根據專家調研與文獻研究,本文歸納出青年社會責任感的影響因素主要在以下四個方面:國家教育環(huán)境(National education environment,即NE)、青年受教育程度(Youth education,即YE)、青年就業(yè)狀況(Youth employment situation,即ES)、精神信仰缺失度(Lack of spiritual belief degree,即LS)??梢妵业目傮w環(huán)境、青年時期的生活境遇與精神信仰深深地影響著青年社會責任感的養(yǎng)成。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資料等數據,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可以用來測度國家教育環(huán)境,青年就業(yè)人口本科以上比例可以用來測度青年受教育程度、青年就業(yè)狀況可以用青年就業(yè)率來表示。
精神信仰缺失度(LS)是一個比較難以用已有統(tǒng)計數據去測度的變量,針對這一主觀性較強的影響因素可以采用專家綜合評價法來評價。本文選取了50位專家分別對60后、70后、80后不同時期的青年精神信仰缺失度進行9標度值評價,評價分數集為{10%,20%,30%,40%,50%,60%,70%,80%,90%},每位專家進行評價后就會得到評價矩陣集LS50×3,最后對矩陣的每一年代縱列進行算數平均值的求解,分別得到三個年代專家評價的精神缺失度測度值。
現將時間序列數據估計-GMM模型的建立與檢驗進行簡單闡述。
基于Romer-Acs- Alka Chadha的研究框架(Romer,1990[3];Acs,2002[4];Alka Chadha,2009[5]),本論文的理論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YSRt=α+βNEt+γYEt+δESt+εLSt+Ut
YSRt=φLSRt+θMSRtLSRt=1-CYtφ=0.33 θ=0.67 公式2-1
φ、θ代表用層次分析法(AHP法)測度出來的權重,其中CY為青年犯罪率,而(1-CY)為青年非犯罪率。MSR為問卷調研統(tǒng)計出來的道德層面社會責任感得分,二者權重加和為解釋變量的計算值。
等式的左邊YSRt為被解釋變量,即青年社會責任感(YSR)。等式的右邊NEt、YEt、ESt、LSt四大影響因素均為解釋變量,其中t=1, …, t代表不同時期的年份。在公式2-1中,α、β、γ、δ、ε代表估計的參數矢量, α為截距項,Ut是隨機誤差,包括未被觀察到的時間隨機變量。代表不同時間年份的t變量,在以60后青年群體作為研究對象時,取值年份為1985-1992年,70后青年群體取值年份為1995-2002年,80后青年群體取值年份為2005-2012年。
在GMM模型正式建立之前需要進行序列平穩(wěn)性檢驗,一般采用ADF檢驗,由Dickey和Fuller于1979年提出。本論文對序列YSR、NE、YE、ES、LS進行ADF檢驗,結果均為不存在單位根,即6個序列都是平穩(wěn)序列。此外,該論文模型截面固定,所以設定為固定效應模型,Eviews在估計固定效應的面板數據模型過程中會自動加入共同的常數截距項,使得模型為不變系數模型。得出參數估計結果后,為了檢驗結果有效性,還需進行wald系數約束檢驗、Sargan工具變量過度識別約束檢驗和序列相關性檢驗。
數據來源于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1985-2012年間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國際勞工組織(ILO)1985-2012年間發(fā)布的《全球青年就業(yè)趨勢報告》、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fā)布的《“十五”期間中國青年發(fā)展狀況》和《“十一五”期間中國青年發(fā)展趨勢研究報告》。
根據理論模型公式2-1使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非線性的GMM回歸分析,可以得到60后、70后、80后三大青年群體社會責任感影響因素的分析結果。60后、70后、80后青年群體社會責任感影響因素分析結果見表1:
三個不同時期模型R2檢驗值均接近于1,代表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研究顯示, 國家教育環(huán)境 (NE)、青年受教育程度(YE)、青年就業(yè)狀況(ES)與青年社會責任感(YSR)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即每增加一個單位的NE、YE或ES,YSR將提高相應的單位數,而精神信仰缺失度(LS)與青年社會責任感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即每增加一個單位的NE,YE或ES,YSR將降低相應的單位數。因為本論文解釋變量中不包含滯后因變量,所以剔除了會導致回歸方程右邊的各個體效應間相關聯的內生變量。三大檢驗結果如下:wald系數約束檢驗結果顯示,三大時期的概率P值均在0.02-0.04之間,大于顯著性檢驗水平,因此不能拒絕規(guī)模報酬不變的原假設。Sargan檢驗結果顯示,三大時期的P值均接近于1,表明無法拒絕存在過度識別約束的原假設,即GMM估計存在過度識別;序列相關性檢驗顯示,D-W統(tǒng)計值均接近于2,代表GMM估計結果的殘差不存在一階自相關,不必進行后續(xù)的AR模型的修補與改進。
表1 60、70、80后青年群體社會責任感影響因素的GMM回歸結果
注:***、**、*分別表示與零區(qū)分的在不同統(tǒng)計學顯著性水平1%、5%和10%時的系數。
研究顯示,60后青年的社會責任感與國家教育環(huán)境、青年就業(yè)狀況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青年受教育程度的正相關顯著性關系一般。究其原因,60后青年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人,大部分知識青年下鄉(xiāng),經歷了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經濟體制改革,由于艱苦的下鄉(xiāng)實踐政策讓60后青年從現實中明白了生活所得的來之不易,并且包分配的就業(yè)制度,穩(wěn)定了大部分青年的就業(yè)出路。因此,60后青年人從艱苦的經歷中懂得了如何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習得了如何在大生產中團結合作,如何將集體利益放于個人利益之上。
70后與80后青年的社會責任感與國家教育環(huán)境之間均具有比較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源于從1993年開始中央提出加大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的戰(zhàn)略目標,教育環(huán)境的改善可以提升青年人最初的社會責任感。而70后、80后青年的社會責任感與青年受教育程度的正相關關系顯著性一般,表明隨著改革開放以來青年受教育范疇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普遍都具有本科以上的學歷文憑,個體間因受教育程度而出現的社會責任感差異性越來越小。其中70后青年就業(yè)狀況與社會責任感之間的正相關關系顯著性一般,說明70后青年就業(yè)狀況對于社會責任感的提升敏感度較低,究其原因可以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的大學生招生制度和畢業(yè)生國家分配制度。70后青年在高校畢業(yè)即就業(yè)的政策使大多數70后青年無法按自己的能力、特長和愛好選擇合適的工作,因此大部分70后青年的就業(yè)情況并不能靈敏地反映青年社會責任感的養(yǎng)成情況。而80后青年的就業(yè)狀況與社會責任感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比較顯著,這與80后青年畢業(yè)后“自主擇業(yè)”的社會現狀有關,較高的青年就業(yè)率可以維持社會的安寧與穩(wěn)定,使青年養(yǎng)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
研究結果顯示:國家教育環(huán)境、青年受教育程度、青年就業(yè)狀況與青年社會責任感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說明系統(tǒng)、有效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及就業(yè)保障政策和增強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實踐課程,對于培養(yǎng)青年群體認同國家,尊重法治與民主精神的意識有著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同時研究表明:精神信仰缺失度與青年社會責任感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但影響因素在不同時期的顯著性水平存在差異??梢娮⒅貎r值的內化,實施從基礎教育開始對青少年實施貼近生活的責任教育,引導青年人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社會責任實踐活動從而建立完備的精神信仰,可以充分發(fā)揮社會責任感教育對于素質教育的有效示范作用,培養(yǎng)青年群體服務國家和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培養(yǎng)和提高青年群體社會責任感的主要對策可以從政府、高校、多元化渠道三方面展開:
從統(tǒng)計數據來看,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長期低于發(fā)展中國家上世紀80年代平均數的4%和發(fā)達國家平均水平的7%,直到2012年才首次突破4%,外部教育環(huán)境不能支持更好的公民教育活動。增加財政性教育投入,可以使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內容進行標準化規(guī)范和實踐化操作,滲透到學校規(guī)章、公民守則等具體行為準則和管理制度中,使責任意識成為青年人日常學習生活的基本意識和規(guī)范守則。
縱觀國內外關于青年社會責任感培育的教育體系,發(fā)達國家在教育質量與范疇方面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示范。加拿大[6]從小學開始,就建立了系統(tǒng)、有效的社會責任感教育成效監(jiān)測和評價體系,強調從不同學科領域搜集數據信息,用觀察事實和數據監(jiān)測、評估社會責任感教育成效。法國于1882年率先開設了“公民訓導”課,德國于1918年以憲法形式保障公民教育的實施。此后,培養(yǎng)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就逐漸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教育目標。具體而言,我國高校社會責任感教育應該著眼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增設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實踐課程,培養(yǎng)認同國家、尊重法治與民主精神的意識;二是擴大社會責任感教育的覆蓋范疇,從基礎教育開始對青少年實施貼近生活的責任教育,建立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有效途徑和評價機制。
青年社會實踐主要有校園文體活動、軍事訓練、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義務獻血、義務勞動、青年志愿者活動等。首先,界定為社會責任實踐的活動必須是青年人自覺自愿參加的,只有符合青年人心理需要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其青春朝氣與活力,這是培養(yǎng)青年社會責任感的根本路徑。其次,充分利用各種媒體的覆蓋力和影響力,以微博微信、學報校報、校園網BBS等媒體進行責任感教育的滲透,通過開展“精英示范”、“平凡中的美麗”、“青春正能量”等活動,創(chuàng)造社會責任實踐活動亮點,充分發(fā)揮實踐活動在責任感教育中“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再次,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有效示范作用。通過制定思政理論課教師、輔導員、共青團工作者等社會責任感教育職業(yè)教師的綜合評價體系,引導教師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使社會責任感教育真正成為一種內化的社會管理文化。
參考文獻:
[1] 海燕.淺談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途徑[J].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22-24.
[2] 劉飛.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2006.26.
[3] Romer, P.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2):98-110.
[4] Acs,Z.J.Patents and Innovation Counts as Measures of Regional Production of New Knowledge[J].Research Policy,2002,(31):1069-1085.
[5] Alka Chadha. Product Cycles, Innovation and Exports: A Study of Indian Pharmaceuticals[J].World Development,2009,(9):1478-1483.
[6] 于立平.加拿大中小學社會責任感教育透視[J].當代教育科學,2012,(10):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