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
【摘 要】實踐證明,提問是教師了解學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傳授內容、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提問還須善問,要區(qū)別對象,采取不同的提問角度和提問方法。
【關鍵詞】閱讀 提問 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42
課堂提問是師生之間交流的平臺,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通過課堂提問能夠測試學生的能力,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或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查缺補漏,調控課堂節(jié)奏,改變教學思路和方法,督促暗示導向學生對于這類問題要認真學習,集中學生注意力,增強記憶,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改變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狀態(tài)的現狀,激勵學生主動參與。
那么怎樣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呢?
1.從課文遣詞造句的妙處提問。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揣摩語言,抓住課文里的特殊詞語進行提問,既訓練了學生的語感,又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2.從課文的重點、難點處提問。老師要改變面面俱到的提問,對教材作大膽的取舍,突出重點,破除貪多的思想,頂住求全責備的壓力,不要怕有所失,有所失才有所得。
3.從矛盾之處提問。教材中的許多耐人尋味的看似矛盾處,那正是作者有意安排匠心獨具所在。抓住這些地方提問,不但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課文理解得更透徹。
4.從標點符號上提問。各種標點符號的用法不一樣,它們能幫助我們辨明語氣,標明詞語或句子的性質和作用,理解課文內容。如《荷花淀》一課,“你走我不攔你。家里怎么辦”——丈夫參軍去打鬼子她沒有理由也不會阻攔,這里為什么要用句號?從標點符號上提問,對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會有一定幫助。
5.從題目處提問。文章的題目中往往有重要的作用,概括內容,聯結線索,揭示主題,設置懸念等。若從此處提問,往往能提綱挈領,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迅速解開全文。
6.從結尾處提問。課文學完后,在文章結尾處提問,既可以對全篇文章進行總結,還可以深化主題,向課外拓展,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
7.從思考過程處提問。提問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憶思考的過程,尋找課堂提問的最佳點,掂量屬于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問題,找出可以抵達的思考高度,通過提問促使學生回憶、反思、歸納、解釋,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8.從文眼處提問。文眼是統(tǒng)攝整篇作品內容,揭示全文主旨、升華意境、涵蓋內容、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調的關鍵性詞句,是全文的畫龍點睛之筆,也是閱讀教學之眼。泉眼找準了,鑿下去便會有清泉噴涌;文眼抓準了,掘下去自然也會有激情勃發(fā)。
9.從封閉處提問。教師要有意識提出思考容量小、難度不大的封閉性問題,降低學習的難度,與已有的知識發(fā)生聯系,獲得成功感,消除懼心理,轉向積極的思考狀態(tài)。
10.從開放處提問。應重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聯想能力。通過提問,使得學生要學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縱向、橫向的發(fā)展,獨立探索、自行發(fā)現和掌握知識。
11.從寫法處提問。從寫法處提問,作為解讀文章的鑰匙,可以促使學生思考文章的思想情感乃至主題所在。
12.從興趣、震撼處提問。教師在課前要作好調研,了解學生的關注之所在,有的放矢,撩撥學生濃厚的學習欲望,讓他們充分討論,達到弄清結構明確主旨的目的。使他們在付出辛苦的同時樂在其中,形成動力,從而感受到幸福。
13.從碰撞處提問。學生爭論碰撞的地方,往往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開導他們的思維,提高他們的能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老師要讓他們各抒己見,公平裁量。
14.從暗示處提問。教材暗示的地方,我們老師需要提問引導學生挖掘出它的象征義、比喻義、暗示義、言外義、語境義,從而幫助學生透徹地理解課文的含義,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
15.從分層處提問。文中分層的地方,例如轉折過渡的地方,引出文學的話題部分,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大門,對明晰作者思路、梳理脈絡,領會主要內容很有幫助。在課文分層處進行提問,提高學生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至關重要。
16.從假設處提問。對故事進行假設,可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假如祥林嫂逃到很遠的地方,婆婆家找不到他,情節(jié)會怎樣發(fā)展?假如賀老六沒有死于傷寒,阿毛也沒有被狼吃掉,情節(jié)會怎樣?假如“我”對于祥林嫂的疑惑不是說“我也說不清”,祥林嫂會怎樣生活?
17.從對比處提問。文章對比的地方,往往能鮮明地表達出作者的主觀愛好,體現出作品的主旨,我們從此處提問,就能夠幫助學生生動形象、簡明扼要地理解課文。
18.從適時處提問。教師要抓住有利時機適時提問,深鉆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給學生設置“矛盾”,使學生形成心理“沖突”,產生解決“沖突”的欲望,迫使他們急切地研讀課文,尋求答案。
19.從線索處提問。線索可以是某一事物、某一人物、某種感情、時間、空間等。它能把文章中表達的思想內容貫串起來,組成一個整體,使文章條理清楚,文脈貫通。它是解讀文章主題的一把鑰匙。
20.從溯源處提問。對待事物特征,我們要推究其發(fā)生的原因。不只滿足于弄清是什么,還要弄清為什么;不但要學生知其然,更要他們知其所以然。提問要指引學生對文章曲折回旋的妙處尋根問底。
21.從質疑處提問。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敢于質疑問難,大腦皮層處于亢奮狀態(tài),是深入研究,積極思維的表現。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以疑激疑,反問學生,培養(yǎng)其探究能力。
22.從分解處提問。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fā)展?;y為易,化大為小。層層駁問,次第發(fā)問,步步設坡,引導生跟著爬坡,步步升高。
23.從迂回處提問。為人貴直為文貴曲。有的問題比較復雜,直接問難度較大,就指導學生聯想與之相同、相近、相容、相關的其他問題包含的知識要點,從中悟出新問題的答案。這種迂回問法是問在此而意在彼。語文教學也要避免直來直往地講析與灌輸,要善于轉彎抹角、改頭換面,回環(huán)包抄,步步設問,引導學生思考。
提問的方法關鍵在于“激疑”和“誘導”,教師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和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順序有目的、有計劃地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思索,抓住那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節(jié)點設疑,并引導學生思考、分析、交流、爭論,讓學生在逐個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中感受到探索的欣喜,增強能力,開發(fā)智力,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教學任務所規(guī)定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