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緒平 張順憲 張淑琴
我國是戊肝高流行區(qū),發(fā)病數(shù)、發(fā)病率均呈現(xiàn)連續(xù)快速增長的態(tài)勢[1]。人類對HEV 普遍易感,在孕婦中可導致流產或死亡,病死率高達到20%~30%[2],易感人群以大齡兒童和青壯年為主,幼兒少見。HEV 不僅可以侵犯人類,而且可以在動物中廣泛分布和傳播,戊型肝炎是一種人畜共患性傳染病[3]。其傳播途徑主要有:(1)食物污染,可導致此病爆發(fā),我國曾報道因為食物受傳染而導致戊肝爆發(fā);(2)多經糞口渠道傳播,多因為水源被糞便污染所導致的,發(fā)病高峰多于雨季或者洪水后,其流行規(guī)模視水源污染程度而異;(3)平時生活接觸傳播;(4)輸血渠道,研究表明通過靜脈輸入含戊肝病毒血液或血漿,也會使受血者發(fā)生HEV 感染。
1.1 調查對象 本研究選取為2010年1月~2012年12月對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人民醫(yī)院感染科住院的314 例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18~40 歲,平均年齡26.6 歲,其中回族187 名,藏族74 名,漢族53 名;187 例來自農村,127 例來自城鎮(zhèn);初中及其以下文化水平209 例,高中及其以上文化水平105 例。
1.2 調查方法 調查方式為面談,調查員為地區(qū)疾病控制中心的經驗豐富的防疫醫(yī)生,經過統(tǒng)一培訓,按照統(tǒng)一的要求,采用統(tǒng)一的調查表進行調查。對于每個研究對象在進行調查的同時采集5 mL 外周靜脈血,無菌常規(guī)分離血清,并儲存于-20℃冰箱中,待檢。
1.3 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所有少數(shù)民族患者中HEV總感染率為10.26%,藏族、回族孕婦HEV 感染率(8.74%、13.11%)明顯高于漢族(6.58%),U值分別為5.14、3.34,P均<0.01[4]。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孕婦戊肝病毒感染與孕婦地區(qū)來源有關,少數(shù)民族孕婦HEV 感染率(27.43%)明顯高于城鎮(zhèn)(16.16%),U值為5.40,P<0.01。戊肝病毒的感染與患者的文化層次有一定關系,具有高中及其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群HEV 感染率(18.53%)低于初中及其以下文化水平者(22.76%),U值為1.96,P=0.05。本研究還表明,少數(shù)民族戊肝病毒感染情況與食物、飲水及平時生活衛(wèi)生習慣有關[5]。
2.1 肝炎病史與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關系 314 名被調查者中,自訴曾經患過肝炎的有32 人,占總人數(shù)的10.26%。其中男21 人,女11 人,男性和女性自訴有肝炎病史的比例分別為12.34%和7.83%,男性自訴有肝病史者高于女性,經統(tǒng)計學檢驗兩者有顯著差別(P<0.05)。分析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不同性別的肝炎病史的情況可以發(fā)現(xiàn),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被調查人群中男性的自訴有肝炎病史的要高于女性但是漢族人群中男性和女性自訴肝炎病史率沒有顯著的不同。在33 名自述有肝炎病史的人群中有20 人曾患有甲肝,9 人患有乙肝,而剩4 人的肝炎未分型。研究表明,曾經患過肝炎的患者,再次患有戊肝的概率十分高,達到了87.9%,其中甲型肝炎的患者的戊肝患有率60.6%,患有乙肝后再患上戊肝的概率為27.3%[6]。
2.2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傳播因素 戊型肝炎的傳染流行特點與甲型肝炎相似,但其傳染性較甲型肝炎為低。由于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習慣及所在地生活條件所致[7]??沙识喾N傳播方式:
(1)由糞便到口的傳播途徑。這是戊型肝炎的主要傳播途徑:①在他們日常生活接觸的傳播:通過被污染的手和用具,或直接與口接觸傳播;②水傳播:水源被糞便污染所致;③食物污染:帶有HEV 的糞便污染食物,特別是未煮熟就吃了的蔬菜或肉類;④媒介的傳播:蒼蠅和蟑螂可充當傳染媒介,使食物受到污染[8]。
(2)經胃腸道外的傳播途徑。戊型肝炎的病毒血癥的持續(xù)時間較短,所以,經血或注射的方式傳播的可能性很小。一般不經性傳播。母嬰之間也沒有傳播的報道。但戊型肝炎孕婦常發(fā)生流產和宮內死胎。
(3)戊型肝炎在潛伏期末和黃疽出現(xiàn)前數(shù)日是病毒排泄的高峰,傳染性最強。[9]在這一時期的患者是最危險的傳染源。他們的糞便、尿液、嘔吐物等排泄物如果未經消毒處理,就會污染環(huán)境,引起疾病的傳播。
(4)垂直傳播戊型肝炎病毒可以通過感染母親傳染胎兒,如戊型肝炎孕婦常發(fā)生流產和宮內死股。不但暴發(fā)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胎兒和圍產期病死率很高,非暴發(fā)性成型肝炎的流產和宮內死胎的發(fā)生率也很高,約12.4%,推測均由于戊肝病毒宮內感染所致[10]。
本研究結果來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普遍存在HEV 感染,尤其是在回族、藏族中普遍存在著HEV 感染。在戊型肝炎流行期間,少數(shù)民族病人也是以生活接觸感染為主,這一方面可能與他們飲用水源有關,另一方面是否由于與動物密切接觸或食用生肉或未烹飪完全的肉而感染,還需要對HEV 流行病學以及HEV 感染動物以后的體內增殖、組織分布和排毒動力學的研究[11]。本研究表明,臨夏回族自治州HEV 感染率存在民族差異性并與既往病史的來源、文化層次及妊娠的次數(shù)有關,其原因為:(1)地區(qū)HEV感染具有民族的差異性,可能是由于回族、藏族與漢族人群生活習慣不同及種族遺傳基因的差異性所致;(2)城鎮(zhèn)及文化層次高的孕婦HEV 感染率較低,是因為居住在城鎮(zhèn)、文化層次高的人群,經濟條件及衛(wèi)生習慣相對較好,對戊肝病毒感染的傳播途徑及危險因素有較高的認識,接種戊肝疫苗的普遍度比較高。
[1]高東英,彭耿,朱家明,等.北京血站獻血員戊型肝炎流行病學調查[J].病毒學報,2004(4):322-325.
[2]曹???王法弟,高眉揚,等.生豬屠宰銷售職業(yè)人群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險因素研究[J].中國人獸共患病雜志,2004(7):607-609.
[3]曹海俊,王法弟,高眉揚,等.浙江省農村人群戊型肝炎感染狀況的研究[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4(7):843-845 .
[4]王延臣,葛勝祥,孫魯民,等.戊型肝炎流行區(qū)病毒感染的特點[J].中國人獸共患病雜志,2004(2):147-150.
[5]鄭英杰,張軍,夏寧邵.戊型肝炎是否為人獸共患病的討論[J].中國人獸共患病雜志,2003(6):102-105.
[6]穆衛(wèi)明,張宏.蘇州市甲、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對比分析[J].實用預防醫(yī)學,2003(5):689-690.
[7]郭紅梅,高秀媛,高廣寒,等.一起戊型肝炎暴發(fā)的調查分析[J].疾病監(jiān)測,2012(9):351.
[8]馮瑞萍.順德市186 例戊型肝炎流行病學調研[J].中原醫(yī)刊,1997(7):3-4.
[9]康來儀,孫永德,郝連杰,等.我國丙型和戊型肝炎人群流行病學調查及流行因素的研究[J].中華傳染病雜志,1997(2):71-75.
[10]穆衛(wèi)明,殷紀牧.蘇州市1997-2001年戊型肝炎疫情分析[J].疾病監(jiān)測,2003(2):54-56.
[11]任中林.戊型肝炎的研究歷史和進展[J].中國公共衛(wèi)生,1992(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