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秋明
(湖南省祁東縣中醫(yī)醫(yī)院 湖南祁東 421400)
螺旋CT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的臨床分析
江秋明
(湖南省祁東縣中醫(yī)醫(yī)院 湖南祁東 421400)
目的:分析螺旋CT對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椎管狹窄的診斷價值。方法:收集2012年月至2013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椎管狹窄患者44例,回顧分析其螺旋CT表現(xiàn)及診斷情況。結果:CT檢查顯示9例(21.43%)硬膜囊受損,15例(35.71%)椎間盤部分脫出,12 例(28.57%)為韌帶肥厚,3例(7.14%)為側隱窩狹窄,3例(7.14%)椎間孔狹窄。結論:螺旋CT能夠清晰顯示腰椎間盤小關節(jié)突增生性肥大、椎管狹窄、椎間盤突出等,臨床診斷準確率較高,值得推廣應用。
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螺旋CT;診斷
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神經性疾病之一,主要是指腰椎間盤在受到某種或者多種因素作用下導致外部環(huán)狀保護層破裂,活動性擠壓作用導致椎間盤中大量髓核溢出,并與殘存纖維共同擠壓外部神經,引起環(huán)外后縱韌帶部位突出[1]。由于脊椎神經受壓,患者常表現(xiàn)為神經疼痛甚至是活動功能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在受到創(chuàng)傷、腫瘤或者退行性變等時,椎間盤突出可發(fā)展成為椎管狹窄,臨床主要根據(jù)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xiàn)以及影響學檢查等診斷[2]。本研究回顧分析了44例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椎管狹窄患者的螺旋CT診斷情況,旨在為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月至2013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椎管狹窄患者44例,其中,男28例,女16例,年齡在33-64歲之間,平均為(43.3±3.5)歲;病程在6-32個月之間,平均為(23.5±4.2)個月?;颊咧饕憩F(xiàn)為腰腿疼痛,其中,30例患者向下肢散發(fā);33例直腿抬高試驗陽性?;颊呔栽竻⑴c本研究,均能夠配合跟蹤隨訪。
1.2 方法
患者均接受GE prospeed AI型螺旋CT掃描機進行檢查。檢查時患者常規(guī)取平臥位,屈曲雙下肢。掃描參數(shù)設置:電壓為120kV,電流為300mA,螺旋因子為0.75,層厚及層間距均為3mm,每層掃描時間為1.5s。原始圖像信息均由計算機多平面工作站處理,并由3名具有豐富經驗的影像學醫(yī)生進行閱片。
本組42例患者中,9例(21.43%)為硬膜囊受損,主要表現(xiàn)為硬膜囊脂肪層不對稱或者消失、硬膜囊受壓變形以及神經根推壓移位等;15例(35.71%)椎間盤部分脫出,主要表現(xiàn)為椎間盤后緣呈弧形突出,并位于椎體后緣中部,且脫出椎間盤塊的CT值較骨質低但較硬膜囊更高;12例(28.57%)為韌帶肥厚(韌帶厚度在6-9mm之間,超過正常值5mm),其中,5例黃韌帶肥厚合并鈣化,7例肥厚黃韌帶壓迫神經根或者硬膜囊導致其移位或者變形;3例(7.14%)為側隱窩狹窄,其中,有2例患者CT掃描隔間8個層面?zhèn)入[窩矢狀徑偏小(2.0-2.7mm之間),有1例患者的2處側隱窩矢狀徑偏大,側隱窩矢狀徑分別為3.3mm和3.7mm,超過側隱窩狹窄的臨床診斷標準(<3.0mm);3例(7.14%)椎間孔狹窄,經CT檢查顯示為關節(jié)突明顯增生肥大、在椎體后緣形成骨刺以及椎間盤側突引起椎間孔狹窄,合并同層面內黃韌帶肥厚,厚度分別為7.3mm和8.1mm,其中,有1例患者存在明顯椎體后緣骨質增生,而椎管前后徑明顯縮短,長度為10mm,低于正常值(>15mm)。
腰腿疼痛是椎間盤突出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之一,當合并椎管狹窄時,疼痛癥狀明顯加劇,即便輕微活動也可誘發(fā)椎間盤內髓核外流甚至突出,導致神經受壓而疼痛,嚴重時甚至可導致患者活動受限[3]。早期應用準確診斷并合理選擇治療方式,對于緩解或解除神經受壓、改善臨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既往對腰椎病變的診斷主要依靠X線檢查,但其確診率較低,且具有放射性損傷。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螺旋CT、MRI已成為臨床診斷腰椎病變的主要手段。MRI雖然成像效果好,組織分辨率較高、無放射線損傷以及骨偽影率低等優(yōu)點,但其檢查費用較為昂貴,圖像變化以及成像參數(shù)較多,技術操作難度較大,臨床推廣具有一定的限制性[1]。螺旋CT具有直觀、準確、檢查快速、分辨率高、價格低廉等優(yōu)點,臨床應用廣泛。在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腰椎管CT掃描可見圓形硬膜囊以及雙側略高密度神經根,椎板內緣存在一層與硬膜囊相似密度的條狀軟組織影,即為黃韌帶。椎間盤后緣較平直或者表現(xiàn)為微凹形[3]。椎間盤突出合并椎管狹窄時,應用CT檢查可觀察到椎管以及其附屬結構異常,例如椎管形態(tài)、大小變化、椎骨以及小關節(jié)突發(fā)生增生性退變以及黃韌帶肥厚、鈣化等。此外,CT檢查還能夠直觀地顯示椎間盤突出部位、形態(tài)以及大小等[4]。這些均為術前制定個性化手術治療方案提供了客觀、可靠的依據(jù)。CT掃描對患者無損傷,痛苦小,患者較容易接受。本研究結果顯示,部分患者在發(fā)生椎管狹窄時,椎間盤不再為微內凹陷或者平直狀態(tài),且多表現(xiàn)為椎間盤外環(huán)破損或者髓核外流等。破損雜質以及髓核外流量直接決定者椎間盤突出癥的嚴重程度。利用螺旋CT掃描能夠準確判斷間盤外環(huán)破損以及髓核外流情況。本組42例患者中,21.43%硬膜囊受損,35.71%椎間盤部分脫出,28.57%為韌帶肥厚,7.14%為側隱窩狹窄,7.14%椎間孔狹窄,與張文作[5]等報道較為接近。但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并非所有側隱窩狹窄的側隱窩矢狀徑均低于3.0mm。本組有1例患者的2處側隱窩矢狀徑偏大,側隱窩矢狀徑分別為3.3mm和3.7mm。在臨床診斷中,應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體征進行全面分析,以準確定位CT掃描部位,并仔細分析CT圖像,以便部分細微結構。同時,要求閱片者充分掌握人體脊柱解剖特點以及CT機性能,合理調整CT機傾斜度,以最大限度地提高CT圖像質量,避免誤診或者漏診,為臨床治療決策提供可靠信息。
綜上所述,螺旋CT對于腰椎間盤突出合并椎管狹窄具有良好的診斷效能,可為臨床醫(yī)生提供全面、可靠的椎體病變信息,指導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值得推廣應用。
[1]孫紅影.98例腰椎間盤突出X線、CT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19):46.
[2]黃月中,魏慶蘭.17例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的CT表現(xiàn)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1,32(5):958-959.
[3]周芳,周青山,李榮春等.臭氧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合并腰椎管狹窄癥的療效分析[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09,15(4):203-205.
[4]莫國友,姚亮平,茍昱欽等.青壯年腰椎間盤突出與椎體后緣骨質反應的CT研究[J].實用醫(yī)學影像雜志,2013,14(3):185-187.
[5]張文作.螺旋CT診斷腰椎盤突出癥并發(fā)椎管狹窄70例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3,(10):183,184.
R323.3
A
1009-6019(2014)07-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