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虎
南京絨花是一種唐朝時誕生的技藝,因為制作精美,又有象征“榮華”的吉祥喻意,遂成為皇室貢品。明清以后,絨花迅速成為普通百姓常用的裝飾用花,得到“發(fā)髻上的南京”的稱號。但由于絨花制作成本很高,制作過程繁復,作為南京絨花唯一傳人的趙樹憲如今沒有收到一個弟子,這項技藝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南京絨花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唐朝時期。那時的仕女們都喜歡把鮮花插在頭上作為裝飾,尤其是牡丹花,很受貴婦們的歡迎。但是,鮮花受制于時令,不是四季常有,又易枯榮,而且鮮花插在頭上容易掉色掉汁,不僅簪戴不方便,還會給文人墨客造成榮華易逝、紅顏易老的聯(lián)想。
因此,不枯不敗、精致唯美的“絨花”便應運而生。由于諧音“榮華”,絨花也被當做富貴吉祥的象征,在武則天時被列為皇室貢品。進入明清后,絨花的制作與生產在民間得到發(fā)展,成為廣大百姓都非常喜愛并且廣泛使用的吉祥飾物。
但遺憾的是,如今要體會純正的絨花之美,只有到南京甘熙故居內的“趙樹憲絨花工作室”。在那里,住著南京“最后的絨花藝人”趙樹憲,他那間10平方米的小屋,就是南京絨花最后的根據地……
發(fā)髻上的南京
絨花的光輝歲月
每天早上八點,當整個南京城剛剛在初升的太陽中蘇醒時,趙樹憲就拄著拐杖,來到了甘熙故居內的工作室——他打開大門,在墻角放下拐杖,取下木架上的熟絨,然后便坐在桌前就著陽光開始一天的工作。
趙樹憲的這間“絨花工作室”,是南京絨花的最后根據地,作為南京絨花唯一傳人的他已經做了幾十年的絨花了。而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在狹小的工作室內,聚精會神地制作絨花,房間里除了剪刀剪絨時發(fā)出的沙沙聲響,再也聽不到其它動靜。
偶爾,有游客在導游帶領下對工作室進行走馬觀花的參觀:“這個是南京最有代表性的手工藝絨花,舊時,南京‘一事三節(jié)(婚嫁喜事和春節(jié)、端午、中秋)都以裝飾絨花為習俗,因此絨花又有一個‘發(fā)髻上的南京的稱號?!?/p>
游客們來,趙樹憲總是很高興,游客們離開,趙樹憲會無比失落。很多人在介紹他時,總喜歡加上“最后的絨花藝人”的定語,認為這是對他的一種褒獎,但在趙樹憲看來,這句話卻是最大的諷刺。
現(xiàn)在的南京民俗博物館內部有99個房間,每間都被類似絨花這樣的傳統(tǒng)手工藝、民俗填滿,絨花只是其中之一。但趙樹憲不喜歡絨花被這樣對待,在他看來,每個房間里放一種手工藝,讓老藝人們做活態(tài)演出,傳統(tǒng)手工藝就成了櫥窗里的商品?!坝慰鸵娮C的不是活態(tài)的絨花,而是絨花已作古的現(xiàn)狀,我不喜歡這種感覺?!?/p>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如今的南京老城南一帶,聚集了柯恒泰、張義泰、德勝祥、馬榮興等40多家絨花作坊。那時絨花的加工大多采用“前店后廠”的家庭作坊模式:家庭婦女在后面的工廠負責絨花加工,男丁則在前方負責絨花的市場運營。每到過年過節(jié),每個絨花作坊門口,都停滿賣貨郎的貨擔。那時大街小巷身背圓屜的賣絨花人,是南京最靚麗的風景線。
趙樹憲還清晰地記得當年絨花“綻放”的情景:賣花郎背的圓屜一般有四、五層,每層裝有不同樣式的絨花。他們每人手上都會拿個長柄的鏜鑼,一邊吆喝一邊搖晃鏜鑼兩邊拴著的小木槌,木槌從左右兩面打擊鑼面,發(fā)出叮當、叮當?shù)那宕嗦曧?。一聽到鑼聲響起,不管是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都會探出頭來。這時賣花郎就放下身后的圓屜,把一層層的絨花抽出,放在地上,供人欣賞和選擇。舊時不像現(xiàn)在,女孩子可選擇的化妝品少得可憐,于是,這些美麗的絨花就輕而易舉地俘虜了姑娘們的心。
“看著賣花郎把貨擔往熱鬧的街口一放,周圍就圍滿人時,作為一個絨花藝人,我打心底里自豪,雖然我不能像賣花郎一樣擔著貨擔上街”,一說起絨花的光輝歲月,趙樹憲的激動之情就溢于言表。
衍生于云錦的工藝
引得大觀園諸女“爭風吃醋”
“說到絨花的制作,就不得不提曹雪芹和云錦!”趙樹憲邊演示絨花的制作工藝,邊向筆者講述絨花的過往傳奇。
《紅樓夢》第七回里有經典的一段:周瑞家的送宮花,因順路便先將宮花送給迎春、探春、惜春,之后是王熙鳳,最后送給林黛玉——結果使大觀園的姑娘們?yōu)閷m花“爭風吃醋”——這里的“宮花”,就是南京絨花。
《紅樓夢》里的情景,不是曹雪芹的憑空想象,而是有來由的:一是舊時南京人都有配戴絨花的習俗,二是南京絨花的興盛和曹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祖父曹寅、伯父曹頫、父親曹顒,三代四人共出任江寧織造府理事58年。曹家人對云錦的苦心經營,使云錦制造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繁榮。
制作云錦只會選擇繅絲廠最優(yōu)質的蠶絲入料,這樣就剩下了大量的下腳料,正好是制造其它民間手工藝的絕佳材料。因而,明清時在南京老城南一帶,圍繞著云錦,形成了負責采買宮廷織物事宜的“七作二房”區(qū):七作即銀作、銅作、染作、衣作、繡作、花作、皮作,二房是指帽房和針線房。云錦是繡作中的代表,而絨花則是花作中的翹楚?!都t樓夢》中寫的“宮里作的新鮮樣法堆紗花兒”,實際上就是七作二房做的堆絲花,也就是絨花。
隨著江寧織造府云錦的繁榮,南京的絨花制造技藝也開始水漲船高。因為產量極大,絨花逐漸從“舊時王謝堂前燕”,慢慢“飛入尋常百姓家”,融入了南京的風俗。舊時,南京的“一事三節(jié)”(婚嫁喜事和春節(jié)、端午、中秋節(jié)),婦女、孩子們都會在發(fā)髻、發(fā)辮或兩鬢插絨花作為裝飾。當年南京的三山街至長樂路一帶,曾是著名的“花市大街”,云錦藝人們用邊角料制作的絨花、絹花,把這里裝扮成了花的海洋。
南京絨花從唐朝武則天時代開始盛行,到明清后隨著生產制作的擴大,受到上至皇后娘娘下至平民百姓的喜愛。上世紀50年代,政府為了發(fā)展經濟,還把從事絨花生產的個體作坊和絨花藝人組織起來,成立了“藝美絨禮花合作社”,廠址就在今天的南京市絨莊街。
不過,“文革”時期,絨花被當作“四舊”產物,受到了嚴厲的限制,傳統(tǒng)的花樣就不做了,一般只接受訂單,根據客戶的需要進行生產。趙樹憲就是在這個時期進入制花廠的絨花車間,成為工廠的最后一批工人,師從周家鳳、王家太、柯秀英等老藝人。endprint
進入工廠之后,趙樹憲先是學做粗條、細條、花條,然后又去打尖,之后又去打傳花,將制作絨花的各個工序都掌握之后,再去設計室學習設計花樣,他用兩年的時間把廠里的所有產品全部復制了一遍,從而為日后的絨花創(chuàng)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是為數(shù)不多的具有全套操作能力又能設計絨花的藝人。
藝人的靈性是絨花的靈魂
不敗絨花后繼乏人
“文革”結束后,絨花的制作得到了恢復。不過傳統(tǒng)的絨花,都是吉祥圖案,顏色也是大紅大綠的搭配,跟時尚是有差距的,趙樹憲也開始嘗試制作一些內容創(chuàng)新的絨花,開始有了鳥獸蟲魚、亭臺樓閣等作品。
絨花的制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經過染色、軟化黃銅絲、勾條、打尖、傳花等近十道工序,不像現(xiàn)在搞設計的會先畫出設計圖,所有的花樣、形狀都記在藝人心中。以前的藝人們,主要是臨摹師傅們的花樣,但當老師傅們隨著年代久遠而消失,許多花樣也就此失傳,只能對著照片臨摹。更多的時候,是看到了生活中美的意向,就把它做成花樣,整個過程全憑著手藝人的心靈手巧才能完成。
趙樹憲制作一朵直徑約10厘米的絨花,至少得花兩、三天時間,還不包括選購蠶絲等前期準備工作。紅、粉、黃、綠等色的蠶絲絨,在趙樹憲的鉗子下被穿上鋼絲,然后彎成花朵、柿子、元寶、如意、鳳冠、龍船、丹頂鶴、萬年青等各種形狀的絨花制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
從上世紀90年代起,鮮花不再稀缺,南京市絨花廠也倒閉了,純手工制作的絨花,漸漸被各種造型別致、設計精美的頭花、胸花所取代,再也不像以前那么“受寵”,絨花就如同元稹詩中的“宮花寂寞紅”一樣,逐漸被人忘卻,趙樹憲也因此一度告別了這個行當。
不過,隨著傳統(tǒng)文化的回潮,絨花也開始在南京人的記憶中復蘇。在2006年,南京絨花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的絨花技藝再一次回到了人們的視線中。2008年,經過民俗博物館多年的努力,趙樹憲重新回到老本行,在民俗博物館設立了“絨花工作室”,成為南京唯一仍在從事絨花制作的藝人。
但遺憾的是,隨著云錦產量急劇降低,制作絨花的邊角料已很難找到,趙樹憲如今制作絨花,要專門去蘇州購買蘇繡用的蠶絲,南京絨花也因為僅有趙樹憲一個傳承人,最終落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趙樹憲并非沒有想過收徒,只不過絨花這項技藝,學起來復雜,制作成本又高,耗時長,收益低,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去學。就算偶爾有感興趣的人,也多半是高校的學生和學者,買了回去也是當做研究用。
關于傳承這個問題,趙樹憲表示實在帶不到徒弟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非遺項目發(fā)展可以有多種模式,不一定非要走產業(yè)化道路,也可以走精品路線。因此他雖然已經年老,手腳不利索,思維跟不上時代的節(jié)拍,但卻一直在嘗試拓寬絨花的邊界。新版《紅樓夢》開拍之前,趙樹憲曾多方聯(lián)系電視劇的制作方,提出想為劇中人物設計絨花,但遺憾的是,對方表示早就找好了造型設計。結果劇照出來后,引起一片噓聲,趙樹憲也遺憾地表示:試妝照的人物頭飾造型太大,根本就突出不了南方的精細。
如今,趙樹憲唯一的夢想就是開設國內首家絨花博物館,并在經費允許的情況下,為絨花博物館留下更多的精品,以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