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雯翃
美術(shù)教學在小學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都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學生能從中獲得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合作學習值得我們不斷地探究與實踐。合作學習個體學習小學美術(shù)什么樣的課是好課?或許標準很多。在教學方式的轉(zhuǎn)變下,我認為一堂好課的特點是教師出彩、學生更出彩。這一段時間我加入國標本小學美術(shù)教材教師用書的編寫和錄像課的錄制工作,完成了《海洋怪獸》《我做的海洋生物》《罐和壺》《橋》四節(jié)陶藝課的拍攝活動,及《三原色》《遠古的動物》《動物朋友》和《親昵》等課程的教學設計的編寫工作。這期間我一邊閱讀余文森等專家書,一遍不斷地磨課、上課、思考、修改,這些課型,尤其是陶藝課的設計,我都采用了小組合作的形式,都取得了異想不到的效果,使我對教育學方式轉(zhuǎn)變的“合作學習”有了更多的認識和思考。
一、關(guān)于合作學習的“小組課前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是當下普遍采用的一種組織教學形式。在上的這幾節(jié)示范錄課時,我都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課堂都由小組展示匯報課前自主學習的結(jié)果開始,進而展開教學活動。這幾節(jié)課的小組匯報,有的有見地、很精彩,體現(xiàn)了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寬度和深度。
例如,我在上《做做海洋生物》這一課時,對于孩子們來說,海洋是神奇的。課前,我組織學生預習這堂美術(shù)課:同學們有的跑圖書館閱讀有關(guān)海洋的書籍,有的找來家中收藏的海螺等海洋標本,還有的自己上網(wǎng)找尋相關(guān)資料?!邦A習”的過程同樣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興趣。教學設計由“走進海洋”“認識海洋生物”“發(fā)現(xiàn)的海洋生物的特征”“表現(xiàn)海洋生物”等四個部分部分組成。前三個部分,我分別由六個學習小組進行了課前的合作探究學習、課堂中的展示和自主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明確。在課堂中六個學習小組的展示與教學,脫離了慣用的圖文展示的形式,學生利用網(wǎng)絡資源查找搜集,還自行設計了“猜一猜”和“以詩句描述海洋生物的美”等環(huán)節(jié)。對于章魚學生是這樣描寫的:“大大的腦袋裝智慧,八條手臂本領(lǐng)強,小小吸盤是圓形、吸上獵物跑不了?!保偃?,“飄飄逸逸大蘑菇、晶瑩透明真美麗”這類描述水母的句子……學習小組的課前自主學習并非流于形式,體現(xiàn)出課堂的深度和廣度,學生的潛能令人驚訝。
合作、自主,這是學習方式的一個巨大轉(zhuǎn)變,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某一節(jié)課的展示與匯報,更是一種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和能力。
二、關(guān)于合作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關(guān)系
學生個體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是落實和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體系的兩種基本教學組織形式。在當下的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日益成為課堂的主要教學組織形式。那么,合作學習與個體學習二者的關(guān)系如何,如何有效合作學習,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例如,在上《橋》這一課,整個學、教活動由課前學習小組探究學習(實地調(diào)查)、課上小組展示與交流、個體設計活動(教師給予技術(shù)支持)、展示與評價等幾個部分組成。本課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個學生一份的課前探究表。這份探究表,包含有探究內(nèi)容、研究背景、研究途徑、探究結(jié)果、結(jié)果呈現(xiàn)形式、小組討論結(jié)果等項目,最后還有一欄為家長對探究過程的評語和建議。從學生完成的課前探究表來看,每一個學生都認真地完成了任務,每一個學習小組都在個體探究結(jié)果的基礎(chǔ)之上總結(jié)出小組討論結(jié)果,而家長給予的評價和建議,也不失中肯而又富于建設性的,顯示了家長對于孩子學習方式轉(zhuǎn)變的肯定和支持。
在教學活動的“展示與評價”環(huán)節(jié),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恰當而有趣的情景——“家鄉(xiāng)的橋招標會”:會上六位經(jīng)小組推薦、全班評議出的“設計師”分別展示、講解本組成員共同設計制作的《橋》。其余學生化身為“招標人員”進行提問與評價,“小設計師”則現(xiàn)場提出各種問題。“招標人員”提出的問題角度特別,“設計師”的回答精彩紛呈,生生間的對話出人意料卻有相當精彩。在對話中,生生間觀點的碰撞點燃了思維的火花。有的學生介紹他們設計制作的“現(xiàn)代拉索橋”,有的介紹自己設計制作的“廊橋”“石拱橋”“梁橋”,還有介紹“跨海大橋”。生生間有解釋、有爭論,有溝通,也有包容和認同。這個對話的過程實際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是孩子們間的相互交流、共同思考、互相學習的過程。整個教學活動都煥發(fā)著活力。本課精彩而有效的教學活動,就是建立在這份課前探究表之上的。
我們對合作學習的認知功能需要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合作學習旨在解決學生個體無法解決的疑難,通過小組交流討論、互相啟發(fā),達到優(yōu)勢互補、共同釋疑的目的。如果個體通過獨立學習能解決的問題,就沒有必要再進行小組討論了?;蛘哒f,學生個體學習解決基礎(chǔ)的問題,合作學習解決的是更深的問題。合作學習是建立在獨立學習之上的,離開學生自身的獨立學習,相互間的交流和討論就不會有深度,也就不會有真正的互動和啟示。所以,小組學習是個人的獨立學習的深化、延伸、表現(xiàn)和提升。在課堂中,個體學習與合作學習室一種聯(lián)系緊密、螺旋上升的關(guān)系。
三、合作學習是否一定要分組
合作學習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觀察、學會尊重、學會欣賞、學會共享、學會助人,有與人交往、交流、合作的愿望。提到合作學習,首先想到是“分組”,似乎合作學習一定要采取小組的方式進行。合作學習是不是一定要進行分組呢?美術(shù)課上,部分組是否也可以進行合作學習?我認為完全可以。
《三原色和三間色》是小學二年級的第一課。本課是小學生第一次接觸色彩的基礎(chǔ)知識。我設計了請同座位的同學先找出紅、黃、藍三原色,選其中一種喜歡的顏色涂在自己的手掌上,同座位的兩個同學不能選一樣的顏色,再快速地把涂好顏色的小手印重疊印到紙上,看看這兩只小手印變成了什么顏色?紅色的小手印和黃色的小手印壓印在一起時變成了橙色的小手印,黃色的小手印和藍色的小手印壓印在一起時變成了綠色的小手印,紅色的小手印和藍色的小手印壓印在一起時變成了紫色的小手印。孩子們很開心,并主動、自然地獲得了色彩的知識,認識了三顏色和三間色,并發(fā)現(xiàn)了三間色的由來。
在日常美術(shù)課堂中,同學間互相欣賞、推薦并點評同伴或自己的作品等,也是我經(jīng)常開展的教學活動形式之一。欣賞同伴、向同伴學習,也是一個很好的相互學習的過程。而相互學習就是最本質(zhì)意義上的合作學習。在實踐中,4~6人組成小組開展合作學習,學生的交流面會更廣、表達的機會更多,對學生的促進也將會更大。這個時候,小組就會自然地形成一個很好的合作習慣。但如果缺乏對合作學習精神實質(zhì)的把握以及小組缺乏對合作學習實質(zhì)的需要而開展的小組合作學習,就會難免流于形式,未必能取得理性的效果。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都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學生能從中獲得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合作學習值得我們不斷地探究與實踐。作為教師,我們?nèi)沃囟肋h。
參考文獻:
[1]余文森.一位教育學教授的聽課評課與教學斷想[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