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緒懿 黎成田
【內(nèi)容摘要】四川珙縣麻塘壩巖壁畫既不同于中國北方巖畫的剛健之美,也不同于中國南方巖畫的陰柔之美。它既具有北方巖畫的美學風格,又兼有南方巖畫的審美趣旨。文章從粗獷與陰柔、簡約與壯碩、對稱與和諧、詼諧與莊重、閑適與英武五個方面對其美學意蘊進行探討。
【關鍵詞】四川珙縣麻塘壩 巖壁畫 美學意蘊
通常所稱的巖畫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巖崖的表面繪上去的畫,另一類是在巖崖的表面刻進去的畫。四川珙縣麻塘壩巖畫是用硃砂兌動物血繪上去的,屬于前一類,這些巖畫主要集中在麻塘壩左右數(shù)十丈高的崖壁上,技法古拙、風格獨特。珙縣麻塘壩巖畫有兩個特點:一是巖畫呈零散分布;二是巖畫表面多打孔釘樁放置懸棺,不少懸棺的樁孔和棺材損壞了部分巖畫。這些特點為研究此巖畫帶來許多困難。
珙縣麻塘壩的巖畫與廣西花山、貴州大夜郎一帶發(fā)現(xiàn)的巖畫有許多相似之處,而這一帶正是歷史上僚人(葛僚人、仡佬)長期居住的地方。據(jù)文獻記載,僚人是在三國至南北朝時期開始遷入珙縣的。如果巖畫確為僚人所繪,那么珙縣麻塘壩巖壁畫的年代不會早于三國之前。汪寧生也曾認為,“據(jù)滄源崖畫的年代來衡量,則珙縣崖畫的上限至少晚于漢代?!雹?/p>
珙縣麻塘壩巖畫主要表達了3個方面的主題:一、巫師的活動場面;二、通過豐富的想象表現(xiàn)人死后魂靈在另一個世界的美好和富有;三、再現(xiàn)當時的生產(chǎn)生活場景??偟膩碚f,該巖畫具有粗獷與陰柔、簡約與壯碩、對稱與和諧、詼諧與莊穩(wěn)、閑適與英武5個方面的審美意蘊。
一、粗獷與陰柔
珙縣一帶大多是高山峻嶺,人們勞作大都在高山大澗,自然環(huán)境相當惡劣。生存在此地的僚人是一個勇猛、暴戾的族群,部落與部落之間殺戮不斷,這造就了巖畫粗獷美的背景。僚人朝夕面對山花爛漫、月滿西樓式的原始自然美,其生存狀態(tài)與性格反映到巖畫中,又形成了陰柔美的特征。1935年,美國人葛維漢在《川南的“僰人墓葬”》一文中寫道:“使作者感到重大驚奇的是發(fā)現(xiàn)在非常接近僰人墳的崖上有許多巖畫?!雹诟鹁S漢臨摹了幾幅巖畫,連同論文一并發(fā)表在1935年的《華西邊疆研究學會雜志》第七卷上。在葛維漢臨摹的巖畫中,有一幅人物畫,健壯的男人頭頂一個川南一帶農(nóng)民家里用的茶盤一樣的器物,雙手上舉,似乎在舉行一種叫“跳神”的儀式,男人的對面是一個形似手舞足蹈的苗條女人,男人粗獷剛健,女人的構圖線條柔美婉約;還有一幅畫是放牧歸家圖,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前邊一頭牛已經(jīng)跑進房子里,該畫線條非常粗糙,有點像當代兒童畫的簡筆畫;另有兩幅“豬圈門”和“瑪瑙洞”的巖畫,畫上是一個人雙膝跪地,似乎在進行一種祭拜活動。人物下半身的線條非常粗壯,上半身的動作柔美多姿,手部的形態(tài)非常夸張,向遠處伸去,似在祈求神給予自己一種東西。人物頭上包裹著孝布,孝布飄逸輕靈,可能是再現(xiàn)先人去世時,在巫師的主持下,正在舉行跪拜“超渡”亡魂的儀式。在麻塘壩的272幅巖畫中,無論是敬神祭祖,還是想象、生產(chǎn)勞動場面的再現(xiàn),粗獷美與陰柔美總是相互協(xié)調(diào)、和諧配合,這也許是川南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男女平等,男女充當了基本相同的社會角色的反映。
二、簡約與壯碩
簡約不僅是舍棄,更是收獲,真正的簡約不僅是返璞歸真,更能讓人感悟包容與清爽之意。壯碩是一種原始之美,肥壯的馬、牛、羊,能給人以壯碩的美感?!鞍⒗锷降墓媚锩廊缢?,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形象地表達了年輕姑娘在選擇伴侶時對壯碩之美的喜愛和追求。在古代,壯碩代表健康,象征能力與財富。珙縣麻塘壩的巖壁畫現(xiàn)存的94幅人物畫中,簡約畫24幅,壯碩畫19幅。簡約畫多為表現(xiàn)敬神、祭祀等場景,簡約也表示希望儀式所祈求的愿望能夠“簡約”地實現(xiàn);壯碩畫多為從事生產(chǎn)勞動的畫面,因為勞動需要健壯的身體。在動物畫中則大多數(shù)是壯碩體形,只有極個別筆畫稍簡約。那一時代無論是把動物作為祭祀之禮物,還是馴養(yǎng)食用之動物,或者崇拜之獸類,人們基本都希望動物能夠肥壯。1935年,葛維漢臨摹的珙縣麻塘壩懸棺巖畫中有一幅非常簡約的騎牛畫,畫面勾勒出秋冬季節(jié)牧童騎?;嘏I岬那榫啊D镣误w不大,結(jié)實肥壯,耕牛則形體消瘦,在食物匱竭的年代,秋冬正是人胖牛瘦的季節(jié)。該畫以簡約為主,將壯碩美與簡約美結(jié)合,頗具生活氣息。1946年春,石鐘健臨摹的珙縣麻塘壩巖畫則以壯美為主,簡約只是陪襯。在現(xiàn)存的人物畫中,除了24幅簡約畫之外,19幅壯碩畫中,又有一部分人物手、腳簡約,軀干全是壯碩的圖畫,顯示出手、腳的靈巧與軀干力量相結(jié)合的古人勞作特點,由此可以看出,巖畫中簡約與壯碩美的產(chǎn)生緣于當時人們的勞作。
三、對稱與和諧
對稱的特征在珙縣麻塘壩巖畫中非常明顯。從視覺藝術上講,對稱可以使人產(chǎn)生一種明快整潔的感覺,使觀看者有一種平穩(wěn)均稱、有序美觀的印象。
首先,從麻塘壩巖畫的整體布局來看,九盞燈、棺材埔、珍珠傘等呈平衡均稱的單個分布,巖畫的作者總是根據(jù)一塊巖表的結(jié)合形狀,在相對對稱的不同部位繪制巖畫,并且“……大小、地位、形狀、顏色、音調(diào)之類定性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還要以一致的方式結(jié)合起來,只有這種把彼此不一致的定性結(jié)合為一致的形式,才能產(chǎn)生平衡對稱”。③由此可見麻塘壩巖畫具有差異性平衡對稱與不一致的定性相結(jié)合的特點。
其次,麻塘壩巖畫的對稱性特征還表現(xiàn)在個體畫的結(jié)構上,比如人物畫的左右、上下對稱,動物與植物畫的部位與部分的對稱。
從視覺的美感效應來看,嚴格的對稱會給人以呆板的感覺。麻塘壩巖畫巧妙地采用在大對稱原則之下追求不對稱的繪畫技法,使巖畫充分滿足了人們既希望在心里上建立對稱秩序感,又渴望追求不單調(diào)、靈動變化的心里欲求,這種對稱中穿插不對稱的藝術手法,使麻塘壩巖畫充滿了較強的藝術魅力。
和諧美是繪畫藝術的典型特征,從視覺美感給予人的心靈以慰藉,讓人產(chǎn)生祥和的感覺。黑格爾曾說:“各因素之中的這種協(xié)調(diào)一致就是和諧。和諧一方面見出本質(zhì)上的差異面的整體,另一方面也消除了這些差異面的純?nèi)粚α?,因此它們的互相依存和?nèi)在聯(lián)系就顯觀為它們的統(tǒng)一?!雹芎椭C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更是一種境界。古人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溶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甭樘翂蚊恳惶幍牡乩砦恢谩r表形狀、棺材放置格式均呈現(xiàn)一種“多樣性”的和諧美,使人的精神得到升華,感受到美的樂趣,達到一種悅樂的境界。麻塘壩巖畫以多種藝術效果的彼此融合、相互補充,在整體效果上形成了搭配巧妙的和諧場景。
四、詼諧與莊重
麻塘壩巖畫中表現(xiàn)祭祀敬神之類主題的圖像以莊穩(wěn)為主。在九盞燈、三仙洞中分別有一幅兩手上舉、雙腳并排的人物圖像,此為敬神時人們畢恭畢敬的動作,在豬圈門和瑪瑙洞、付大田等處,則可見到30多幅舉止動作滑稽可笑的圖像。比如:豬圈門有一幅圖像是一人蹬著八字腳,用一只手在使勁拖一條肥魚,魚的圖像比人的圖像幾乎要大兩倍以上;白馬洞有一匹奔跑著的馬的圖像,其尾巴上高高飄掛著一朵盛開的向日葵,極富想象力;獅子巖有一人站立在馬上,面朝馬尾部,一手舉起長矛樣的物件,一手拽起長長的飄帶,畫面幽默詼諧。
在動物畫中,家養(yǎng)的動物較多以詼諧的筆法描繪,表現(xiàn)出當時人們對馴化動物的喜悅與驕傲。而野獸類的動物畫則較多顯示莊穩(wěn)務實之感,表現(xiàn)出人們對獅、虎等山中動物的崇敬和畏懼。無論是古人還是現(xiàn)代人皆有一種奇怪的心理,對自己已經(jīng)征服或者可能征服的對象,喜歡進行精神上和肉體上的主觀處理,表露出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欲望。而對自己不能征服或者暫時沒有能力征服的人和物,采取敬畏的心理。無可否認,當時繪制者也把這樣的心理不自覺地運用到繪圖上去。
五、閑適與英武
麻塘壩272幅巖畫中表現(xiàn)閑適意義的約占25%,表現(xiàn)英武意義的約占15%。
自古以來,川南珙縣一帶人群為山地人群,無論經(jīng)歷怎樣的人群遷徙和文化滲透,居住和來到這里的人群只能以農(nóng)耕和狩獵勞動為主要的生存手段。而農(nóng)耕與狩獵都是有季節(jié)性的,有農(nóng)閑與農(nóng)忙、獵閑與獵忙之分。勞累過后追求閑適是人之常情,即使在勞動過程中,農(nóng)耕與狩獵本身就是一幅閑適散淡的美麗圖畫。
表達英武的巖畫主要描繪巫師驅(qū)鬼和狩獵的主題。《珙縣志》中標注為“舞蹈”⑤的一幅圖,該圖畫在珙縣九盞燈一帶,是一幅人物圖。畫上一法師左手舉一個旗子,右手舉起一根樹枝,形象威武、英勇,具有很強的震懾力。珙縣馬槽田和付大田等地巖壁上也繪有多幅驅(qū)鬼人物,畫面人物英武逼真,在珙縣獅子巖、白馬洞等地巖壁上也有7幅表現(xiàn)狩獵的圖畫,無論是馬,還是騎士,還是跨著武器的狩獵者,都是威風凜凜、勇猛異常。
注釋:
①汪寧生.汪寧生論著萃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649.
②葛維漢.葛維漢民族學考古學論著[M].成都:巴蜀書社,2004:167.
③④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74,181.
⑤四川省珙縣志編纂委員會.珙縣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691.
作者單位:段緒懿,四川師范大學
黎成田,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
(責任編輯:張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