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軍反坦克導彈發(fā)展之路(上)

    2014-03-21 11:09:33蔡寅生
    兵器知識 2014年3期
    關鍵詞:紅箭反坦克導彈

    蔡寅生

    前奏曲——J-201

    二戰(zhàn)之中,坦克異軍突起,叱咤風云,凸顯了陸戰(zhàn)之王的風采,對戰(zhàn)爭的勢態(tài)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使反坦克作戰(zhàn)成為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的一個突出的重大課題,反坦克導彈因此應運而生。二戰(zhàn)末期,德國率先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種反坦克導彈X-7。二戰(zhàn)后,反坦克導彈猶如雨后春筍,聯(lián)邦德國的“柯布拉”、蘇聯(lián)的AT-1、法國的SS-10、英國的“警惕者”、美國的“龍”式等相繼面世。

    白手起家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防工業(yè)的基礎差,底子薄,在反坦克導彈武器的研制方面更是“一無所有”。1957年9月,聶榮臻率團訪問蘇聯(lián),10月15日簽訂了《中蘇新技術協(xié)定》,蘇聯(lián)先后向我國提供了地空、空空、地地、潛地、岸艦、艦艦等6種戰(zhàn)術導彈的實物和資料,唯獨沒有導彈家族中的小弟,反坦克導彈。

    1958年,軍委常規(guī)兵器專業(yè)組將反坦克導彈的研制任務納入發(fā)展規(guī)劃,決心獨立自主地發(fā)展中國的反坦克導彈。隨之,軍械科學研究所、北京工業(yè)學院、三機部三所分別開始收集資料和方案論證。北京工業(yè)學院的原理樣機曾經(jīng)在國防部舉辦的1958年“八一”獻禮展覽會上展出,周恩來總理仔細觀看了樣機。北工后來也曾進行過一些試驗,但由于技術問題較多而終止了研究。1960年5月,軍械所、炮兵工程學院、東北機器制造廠、慶陽化工廠組成了協(xié)作組,以東機廠為基地開始反坦克導彈的研制工作,但不久也下馬。

    1960年5月,軍械所劃歸軍委炮兵建制,炮兵以該所為基礎,于1960年11月成立了炮兵科學技術研究院。炮院一所在所長盧偉如(后來升任廣州軍區(qū)副政委)的帶領下,決定重啟反坦克導彈的研制工作。1962年1月,盧所長專程赴北京向國防科委三局唐局長匯報導彈的論證情況,申請立項,唐局長同意開展研究。于是,1962年2月,代號為J-201的反坦克導彈正式上馬,總體方案論證和零備件研究以及相關的建設也相繼展開。1963年1月,張愛萍副總長來炮院參觀,指示炮院要好好抓一抓反坦克導彈。10月,盧偉如所長帶著模型又~次進京向張副總長和國防科委匯報論證進展情況。1963年11月,國防科委正式批準將其列為國家項目。不久,炮兵研究院正式任命王昌仁為總設計師,曹翟、趙家錚為副總設計師。

    J-201是炮院一所建所后第一個獨立擔綱的大項目,也有些非議。有人認為搞導彈是五院的事,不屬一所的職責范圍。剛從蘇聯(lián)炮兵指揮學院學成歸來的老炮兵師長盧偉如,既懂技術又熱心炮兵裝備,他堅定而明確地指出:近程戰(zhàn)術導彈應該由炮兵來搞。于是他勇敢地挑起了這副重擔,足見其遠見卓識。

    曹剛川雪中送炭 國家正式立項了,該是大干一場的時候了??墒沁@第一步怎么邁,搞個什么樣子的導彈,成了擺在年輕的科研人員面前最迫切的難題。

    當時他們手中只有一套德國的“柯布拉”反坦克導彈的勤務指南,對“柯布拉”的結構與性能參數(shù)有簡單介紹,這就是他們最重要的參考資料。他們對比分析了“柯布拉”和法國的SS-10導彈的性能,認為“柯布拉”比在X-7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SS-10更進了一步,于是逐步形成了以“柯布拉”為主要參照的總體方案,這是在當時情況下唯一的選擇,也是J-201反坦克導彈酷似“柯布拉”的原因。有人以為,J-201是柯布拉的仿制品,其實我國獲得“柯布拉”的實物樣品是1966年后的事,此時我們的方案早已初步確定,有控飛行試驗也進行兩年了。當然,有了實物對我們的幫助還是很大的,一是證明了我們方案基本正確,另一方面對于一些局部設計有不少借鑒。通過測繪分析,進一步調整了J-201的總體參數(shù),改善了導彈的操縱性能。

    在方案選擇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導線”問題“許多人對有線制導心存疑慮,不太相信”這小孩放風箏似的東西也能打坦克”。有的擔心導線被樹枝掛斷了怎么辦?總之,對這個“小辮子”很不感興趣。大家正為搞有線制導還是搞無線制導爭持不下時,1963年,曹剛川同志從蘇聯(lián)列寧格勒炮兵工程學院學成歸來,帶回了3M-6(AT-1)反坦克導彈的教材和使用說明。真是雪中送炭,如獲至寶。

    3M-6反坦克導彈是車載的,雖然不能直接運用于J-201便攜式導彈,但它也是有線制導,這在徘徊于有線和無線之間難以決策的時刻,無疑對有線方案的確定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此外,這套教材對于我們了解掌握反坦克導彈的結構原理和操作使用都有參考價值。

    求真務實 循序漸進 J-201在總設計師王昌仁、副總設計師曹翟、趙家錚、朱列旦等的帶領下,在炮兵和五機部的領導下,歷經(jīng)炮院、五機部七所、11院、20院多次體制變遷,歷盡文革動亂的磨難,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闖過了一道又一道技術難關,終于在1973年1月批準設計定型,并榮獲了全國科學大會獎。

    J-201導彈的研制工作嚴格遵循科學研究的程序,從部件到整機,都是先地面試驗再飛行試驗,先無控飛行再有控飛行,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地前進。在無控飛行試驗時,又分為三個階段:P1彈只裝起飛發(fā)動機,P2彈增加線管與陀螺等部件,P3彈再增加續(xù)航發(fā)動機、加速開關、點火線路等。經(jīng)過10多次試驗,初步解決了起飛、陀螺啟動、導線放線、續(xù)航發(fā)動機等技術問題,然后才開始有控飛行試驗,第一次有控飛行于1964年底實現(xiàn)。反坦克導彈設計的元老、J-201副總師曹翟在回憶文童中寫道“1964年12月18日,第一次有控飛行試驗在沈陽德勝營子進行。那時的氣溫零下10度;隹備工作全部在帳篷里進行,試驗當日凌晨3點最后一發(fā)導彈才完成對接。這次試驗一共發(fā)射3枚導彈,只有一發(fā)聽控飛行了600米。然而,這一發(fā)導彈凝聚了近百名科技工作者3年的心血,它證明了我們的方案可行,象征著我國反坦克導彈進入了新的階段,給我們帶來了信心和希望?!?965年7月,軍委炮兵與五機部聯(lián)合召開了技術審查與協(xié)作會議,會議期間又進行了有控飛行試驗,孔從洲副司令等首長參觀了試驗,會議肯定了方案與研究方向。1969年8月25日,J-201再次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反坦克武器表演,參試代表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9月24日,“823會戰(zhàn)”指揮部決定,J-201反坦克導彈在改進操作、命中率提高到70%以上,并解決自炸后,可生產(chǎn)一小批交部隊使用,并要求1969年底完成設計定型。endprint

    1969年12月設計定型試驗開始,1970年5月完成了補充定型試驗,全面達到了戰(zhàn)術技術指標。1971年5~7月在三個軍區(qū)進行了部隊試用,經(jīng)過十幾個小時模擬訓練的士兵,平均命中率達60%,有的能首發(fā)命中,受到部隊歡迎。1973年1月總參、總后聯(lián)合批復,同意設計定型。從1962年12月立項到1973年1月定型,J-201導彈經(jīng)歷了10個春秋,歷盡艱辛。在領導機關的正確領導下,在兄弟單位的積極配合下,中國自己設計的第一枚反坦克導彈終于誕生。

    鋪路的石子 但是,J-201反坦克導彈最后并沒有列入裝備體制,也沒有大批量生產(chǎn)。其原因有多種猜測,有的人則把它歸咎干一次表演試驗中的一發(fā)故障彈。

    1977年8月10目、17日和9月15日,J-201在北京南口靶場進行了三次匯報試驗,對1400米固定目標和活動目標的射擊,取得了21發(fā)15中,命中率達75%的驕人戰(zhàn)績。其中有一名射手取得了十發(fā)九中的好成績。試驗的組織者與參試者都很高興。但是就在最后一天,發(fā)生了一次意想不到的故障。一發(fā)導彈在飛行中意外失去控制,突然掉頭向陣地方向飛來。此時,在觀禮臺上就坐的有徐向前、粟裕、羅瑞卿、王震等多位軍委領導。導彈自行墜落在靶場的空地上,雖然沒有產(chǎn)生嚴重后果,但著實讓人后怕。出現(xiàn)這次故障固然是J-201項目的不幸,但并不是J-201沒有裝備部隊的根本原因。因為當J-201定型之時,測繪仿制蘇聯(lián)“賽格”反坦克導彈的“紅箭73”已經(jīng)取得突破性進展,即將定型,并在這次匯報試驗時與J-201同場競技。競爭結果“紅箭73”勝出。

    盡管J-201反坦克導彈沒能裝備部隊,這對于參與研制的人們來說多少有些遺憾,但在這條大道上造就了一支特別能戰(zhàn)斗、作風科學嚴謹?shù)膱F隊,造就了王興治、楊紹卿兩位工程院院士;在這條大道上建成了中國唯一的設備精良、水平一流的反坦克導彈研發(fā)中心。在這條大道上,一個個新型反坦克導彈脫穎而出,碩果累累。

    變奏曲——“紅箭-73”

    “紅箭73”是仿制的蘇聯(lián)“賽格”反坦克導彈?!百惛瘛焙汀翱虏祭蓖瑢俚谝淮刺箍藢?,都是目視跟蹤、三點導引、手動控制、導線傳輸指令。但“柯布拉”是第一代的早期產(chǎn)品,“賽格”則是晚期產(chǎn)品,“賽格”的性能與技術水平全面優(yōu)于“柯布拉”,不但射程遠、飛行速度快、威力大,而且勤務性好。比如“賽格”的射程是“柯布拉”的兩倍;“賽格”的尾翼可以折疊,包裝箱的體積很小。因此,相比之下,J-201肯定不如“賽格”。

    競爭的魅力“8.23”會戰(zhàn)總指揮陳銳霆副部長的回憶文章中寫到,“在會戰(zhàn)期間,我部有兩位同志有突出貢獻,一位是部機關賈慶禎同志,運用援外工作之機,一錢未花,引進了“賽格”反坦克導彈的樣品,并積極設法很快運回,為我紅箭73反坦克導彈的研制,提供了借鑒,爭取了時間。

    五機部于1971年獲得樣彈,當年8月即責成陜西東方機械廠和北京工業(yè)學院等有關單位進行測繪仿制,首先由北京工業(yè)學院進行初步分解測繪,然后以東方廠為主進一步進行測繪測試。1972年明確了生產(chǎn)分工:東方廠為總裝廠,負責全彈總裝;山西惠豐機械廠負責生產(chǎn)引信。1973年3月又明確惠豐廠也可以利用現(xiàn)有條件,自力更生,進行總裝準備。

    1973年7月,“737”反坦克武器專業(yè)會議根據(jù)形勢的需要,決定擴大“紅箭73”的生產(chǎn)規(guī)模,又增加了遼寧、吉林兩省,以兵工廠為核心,動員組織民用企業(yè),再建設兩條“紅箭73”動員生產(chǎn)線,圖紙由陜西提供,各地區(qū)分頭進行研究試制。1973年10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下達了紅箭73導彈的研制任務。遼寧、吉林也加入了研制行列。這一決定大大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一個測繪仿制“賽格”導彈的大會戰(zhàn)于1974年在中國的四個地區(qū)(遼寧、吉林、陜西、山西)如火如荼地同時展開,形成了四虎相爭的競爭局面。為了加強對大會戰(zhàn)的領導,1974年3月五機部科教組成立了以唐如信和王慶安為首的紅箭73項目總體組;1975年五機部成立了導彈局,反坦克導彈處處長王連生,副處長崔世強和劉景玉負責大會戰(zhàn)的組織協(xié)調工作。各地區(qū)也分別成立了會戰(zhàn)領導機構,比如遼寧的“745”工程指揮部,吉林的“702辦”,山西、陜西的“紅箭73”辦公室。

    各省你追我趕,互不相讓,經(jīng)過近四年的努力,干1977年4、5月間,除陜西省外,其他三省的“紅箭73”相繼進入了國家靶場進行設計定型試驗。不過此次試驗都沒有達到設計定型的要求,發(fā)生了續(xù)航發(fā)動機故障、陀螺失去定軸性、導線斷線、早炸、低溫掉彈等技術問題。隨之組織技術攻關,查找原因,采取針對性措施,逐一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

    1977年9月15日在北京舉行了反坦克武器匯報表演,徐向前、羅瑞卿、粟裕、王震等國家領導人參觀了“紅箭-73”反坦克導彈的射擊表演和實物,聽取了導彈局左文英局長有關會戰(zhàn)情況的匯報,軍委領導對會戰(zhàn)取得的成績給以了充分肯定,使大家受到了很大鼓舞。

    1978年6月山兩惠豐廠率先再進靶場,用彈39發(fā),靶場的結論是:接近或達到戰(zhàn)術技術指標,經(jīng)部隊試驗合格后,可以設計定型。1979年2月中央軍委批準山西的“紅箭73”設計定型。繼此之后,1979至1980年,遼寧與吉林的“紅箭73”也相繼通過了設計定型試驗,完成了設計定型。為此,領導機關決定陜西省的導彈不再進行設計定型試驗,只進行接產(chǎn)鑒定。

    勇闖三大技術關

    “紅箭73”不是技術引進項目,而是測繪仿制,仿制過程中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均屬正常。其中最大的難題有三個。

    近距離掉彈,是一個從第一次有控飛行試驗開始到生產(chǎn)定型一直困擾人們的技術難題。導彈飛離發(fā)射架300米左右就墜落于地,低溫試驗時尤為突出。為了解決這個技術難題,人們煞費苦心,經(jīng)過長期的探索,北京工業(yè)學院從理論上找出了掉彈的原因是導彈偏心過大造成的。東方廠宋樹彬參照國外的經(jīng)驗,大力改進工藝,實現(xiàn)設計基準、工藝基準和裝配基準相一致,使質心保持在彈軸上,大大減小了質量偏心和推力偏心,極大地改善了產(chǎn)品質量,為掉彈問題的解決立下了汗馬功勞。經(jīng)過各個總裝廠與北京工業(yè)學院的共同努力,終于攻克了這道難關。endprint

    制導導線斷線,是有線制導導彈的通病,J-201有過,紅箭-8也有過。導線是有線制導導彈的生命線,三芯導線中只要有一根斷線,彈下控制的信號就無法傳導到彈上,導彈就失去了控制。東方廠成立了斷線攻關組,設計了模擬飛行試驗的放線機進行地面模擬試驗,運用TOC全面質量管理方法,分析歷次靶試的殘骸,分析地面放線記錄和實況錄像,摸清了斷線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線管解脫力均值偏小,放線時發(fā)生亂砸,破壞了放線規(guī)律,致使松脫的導線相互扭絞而造成斷線。他們采用正交試驗法合理安排試驗計劃,進行了32發(fā)不同工藝參數(shù)、不同放線條件的地面模擬放線試驗,找到了優(yōu)化的設計方案,解決了令人頭疼的斷線故障。其它地區(qū)在解決斷線問題上也都下了一番功夫,各有各的高招。

    低溫不聽控,是指低溫試驗時導彈在兩種情況下不聽控制。一是在攻擊左邊界目標時失控,當射擊1800米的目標,與導彈射向成22度半角時,導彈做大過載機動飛行而失控。另一種情況是,導彈發(fā)射10秒左右時失控,第11秒左右“平穩(wěn)”落地,地面信號全部正常。對于第一種失控,原因是低溫飛行過載過大時,陀螺漂移量過大,內外環(huán)產(chǎn)生碰框,使陀螺失去了定軸型。對于第二種失控,經(jīng)過長時期的研究,也找到了原因,是舵機滑閥機構的閥芯在飛行過程中發(fā)生了卡滯。采取了有針對性的措施后,低溫不聽控問題圓滿解決。

    向兩代導彈的跨越“紅箭73”的研制成功,標志著我軍裝備序列中反坦克導彈的空白得到了填補,開辟了中國反坦克彈藥精確化的道路。1979年我國“紅箭8”的紅外制導技術也取得了重大進展,引起了吉林江北機械廠“紅箭73”研制人員的關注:能不能將紅外制導技術運用在“紅箭73”上,將目視制導的一代導彈提升為半自動控制的二代反坦克導彈呢?1979年7月,五機部在吉林召開了專題會議,部署了車載“紅箭73A”導彈的研制工作。不久提出了新的方案:在“紅箭73”的基礎上,彈上增加紅外輻射源,發(fā)射架增加紅外、測角儀,改進控制系統(tǒng),在保持原有手動控制的基礎上,增加半自動控制,同時提高戰(zhàn)斗部威力。載體是86式履帶步兵戰(zhàn)車,4聯(lián)裝順序發(fā)射,載彈量4+8發(fā)。在四年的研制過程中,先后解決了紅外源能量不足)、彈道下沉、精度下降、彈的轉速低、高低溫彈道高度差大、偏航精度不好等技術問題。尤其是,又一次出現(xiàn)了嚴重。的導線斷線問題,斷線率高達40%~60%,最后查明系紅外光源在燃燒中的高溫顆粒燒傷導線包覆層所致。1981年進開始進行有控飛行試驗,1984年底在試驗基地完成了工廠鑒定,“紅箭73A”導彈武器系統(tǒng)性能達到了預訂的戰(zhàn)術技術指標。

    在“紅箭173A”導彈研制過程中,1983年5月,總參裝備部甘平副部長參觀時提出了在紅箭73與“紅箭-73A”兩型導彈的基礎上,研制一種適合步兵組攜帶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于是:“紅箭73B”反坦克導彈正式立項。該武器系統(tǒng)仍然是光學瞄準,紅外跟蹤,采用煙火式紅外光源指示導彈飛行軌跡,紅外測角儀測定導彈方位,控制系統(tǒng)進行計算并發(fā)出指令修正導彈彈道。系統(tǒng)采用了電子門和多級設置門限,提高了系統(tǒng)抗干擾的能力,制導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數(shù)字化,提高了控制精度,縮小了控制箱體積,減輕了重量,總重不超過5千克。戰(zhàn)斗部威力也提高到垂直穿深760毫米。在江北機械廠與華南光電儀器廠等單位的共同努力下,1998,年完成了設計定型。1990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部級特等獎??傇O計師賈貴臣等為“紅箭73”的后續(xù)發(fā)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成功占領國際市場“紅箭73”導彈研制成功后,北方公司就積極謀求擠進國際市場。由于“賽格”導彈已經(jīng)裝備了許多國家,而且生產(chǎn)這種導彈的國家也不止一個,因此要把一代的紅箭73推出去幾乎是不可能,于是北方公司把重點放到了紅外制導的二代上。1989年4月,紅箭-73A導彈第一次出國進行飛行表演試驗,科目是對遠近目標和靜動目標射擊,試驗一切正常,飛行平穩(wěn),100%成功,唯獨干擾科目試驗失敗了,暴露出紅外制導的紅箭73A的兩大弱點,一是紅外光源穿透沙漠塵埃的能力差,二是容易被強大的干擾光源所干擾(該項目在國內不考核)。但是,外方對這項抗干擾性能非常重視與堅持,他們說“這是用血的代價換來的經(jīng)驗和教訓”。1989年12月北方公司又赴另一國進行紅箭73的飛行表演試驗,這次使用的是山西惠豐廠研制的紅外制導反坦克導彈,總體水平略高于吉林。前4個科目全部命中目標,最后一個科目,在彈道的中途點燃了兩堆大火,結果導彈失控,改用手動控制才命中目標。兩次出國試驗的失敗,表明市場對反坦克導彈的抗干擾能力的提高提出了強烈要求。

    這兩次試驗失敗,全栽在抗干擾這個環(huán)節(jié),迫使人們另辟蹊徑,改用了電視測角制導方案。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克服了諸多技術難關,ATF-07A于1993年獲準設計定型,1995年第一批“紅箭73”二代反坦克導彈開始出口。ATF-07B也于1996年設計定型,加入了外貿(mào)行列,吉林江北廠、山西惠豐廠都為“紅箭73”的出口立下了汗馬功勞。后來,由于壓縮軍品生產(chǎn)能力,惠豐廠的“紅箭73”雖然停產(chǎn)了,但也不應該忘記他們所做的貢獻。尤其是惠豐廠谷崇光所長,熟悉系統(tǒng)總體,精通制導技術,現(xiàn)場處理技術問題的能力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紅箭73”成功出口也離不開204所的貢獻。大家知道,原來“賽格”和“紅箭73”一代的威力指標都是150毫米/65°,到了上世紀80年代這個指標已經(jīng)大大落后了。1985年開始改進戰(zhàn)斗部。參加改進的單位有惠豐廠、江陽化工廠、華豐化工廠和北工,第一步提高到了180mm/65°,爾后又提高到了180mm/68°,86年改進設計定型,87年裝備部隊。命名為“紅箭73-1”,后因外貿(mào)需要而改名為HJ-73A。

    隨著裝甲品種的增多,復合裝甲、間隙裝甲、反應裝甲以及北約三層靶等新型裝甲和靶板的相繼面世,裝甲的抗彈能力大大提高。面對國際市場對反坦克導彈破甲威力提出的令人咂舌的高指標,從事爆炸理論與破甲機理研究的專家、204所原所長胡煥性沉著應對。他帶領204所的團隊,利用他們理論研究成果,精心設計破甲彈的結構,精選各種參數(shù),采用精巧的工藝,使紅箭-73的破甲性能步步高升,200mm/68°、280mm/68°直至300mm/68°,在世界上同口徑、同重量的戰(zhàn)斗部中名列前茅。胡所長尊重用戶,尊重合作單位,全力支持外貿(mào)工作,只要是經(jīng)過努力他們能辦的事他都答應,凡是他答應的事沒有不兌現(xiàn)的。有次外方來中國觀看“紅箭73”的破甲試驗,試驗目的是考察導彈串聯(lián)戰(zhàn)斗部對付反應裝甲的能力。試驗按計劃全部順利通過。但外方又提出了一個額外要求——檢驗反應裝甲的抗彈能九。實際上這是外方對我們的反應裝甲的真實性心存疑慮。不解除外方的這個疑慮,將影響外方對導彈威力水平的信心,勢必給合同談判增加一些未知因素。對于這個額外的要求答不答應,征求戰(zhàn)斗部研制方胡所長的意見,胡所長非常理解北方公司,理解“用戶是皇帝”這句格言的真諦,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外方要求。做!用實驗數(shù)據(jù)來證明我們的實力。于是進行了一發(fā)串聯(lián)戰(zhàn)斗部與一發(fā)非串聯(lián)戰(zhàn)斗部的對比試驗,結果,串聯(lián)戰(zhàn)斗部有效擊穿,非串聯(lián)戰(zhàn)斗部則未能擊穿,追加的試驗圓滿成功,內外雙方都很滿意,隨后合同順利簽訂。

    “紅箭73”由一代向二代的華麗轉型,奏響了紅箭之歌的變奏凸,展開了“紅箭73”的新樂章。如今電視測角制導的“紅箭73”已出口到好幾個國家。它的設計繼承了“賽格”,而它的戰(zhàn)術技術性能,尤其是抗干擾能力與破甲威力,又大大超過了“賽格”,成為世界上少有的兼有一、二代功能的反坦克導彈,也是世界上“賽格”系列導彈中的佼佼者,獲得了良好的聲譽。endprint

    猜你喜歡
    紅箭反坦克導彈
    英國Aerospace Hawk 60系列教練機(紅箭飛行表演隊涂裝)
    拉斐爾反坦克長釘導彈
    軍事文摘(2023年9期)2023-04-30 04:11:38
    反坦克火箭筒
    攻堅專家紅箭-10
    導彈燃料知多少
    軍事文摘(2020年14期)2020-12-17 06:27:16
    正在發(fā)射的岸艦導彈
    兵器知識(2019年1期)2019-01-23 02:20:44
    攔截那枚導彈
    導彈轉運
    “反坦克陣”
    軍事歷史(1983年1期)1983-12-06 07:34:44
    南宁市| 渭南市| 兴宁市| 泰来县| 绥化市| 惠水县| 慈溪市| 文安县| 东阿县| 五寨县| 旺苍县| 沂南县| 图片| 湾仔区| 益阳市| 枞阳县| 封丘县| 弥勒县| 额尔古纳市| 静乐县| 廊坊市| 镇康县| 镇雄县| 习水县| 深州市| 天长市| 莆田市| 察哈| 安塞县| 黔西县| 老河口市| 慈利县| 象山县| 循化| 江达县| 察隅县| 银川市| 绵竹市| 岳池县| 重庆市| 紫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