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檄周 玲
(1南通大學,江蘇 南通 226000;2南京審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地方綜合性大學教育資源配置的現狀分析
陳 檄1周 玲2
(1南通大學,江蘇 南通 226000;2南京審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教育資源在地方綜合性大學的發(fā)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辦學資金和其他投入相對短缺的情況,優(yōu)化配置教育資源是首要問題。本文從人力、財力和物力三個方面分析了地方綜合性高校的教育資源現狀,并提出了改善現狀的對策和建議。
地方綜合性大學 教育資源配置 現狀分析
教育資源屬于稀缺資源,是地方綜合性大學發(fā)展的基礎和前提,在辦學資金和其他投入相對短缺的情況下,對現有教育資源進行優(yōu)化配置是地方綜合性大學的生存之本。
教育資源配置是指教育機構(學校)如何獲得各種社會資源的投入又如何為消費者提供教育產品,使得教育服務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的發(fā)展需要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過程①。這些社會資源具體包括人財物力、政策、文化、信息等諸多方面,資源流轉分配會到不同的使用方向,總資源首先分配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包括教育領域),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才是在教育領域里進行二級分配。資源具有稀缺性特性,地方綜合性大學發(fā)展的重要課題之一就是如何使用這些有限的教育資源,使其取得最大效益。對于教育資源配置,首要問題是解決如何從有限的社會資源中獲取充足的教育資源,繼而如何使用這些教育資源在各個教育子系統(tǒng)中進行合理分配。
教育資源配置方式按照不同的劃分標準可分為:
從配置性質角度,教育資源配置可分為制度化方式和非制度化方式;從權力分配角度,教育資源配置可分為集中配置和分散配置;從政策體制角度,教育資源配置方式可分為計劃和市場;從資源供需角度,教育資源配置可分為供給配置和需求配置;從配置關系角度,可分為權力授予方式、市場交換方式和社會關系網絡方式三種;從配置標準角度,教育資源配置可分為生均配置和項目配置;從配置者的角度,教育資源可分為對自我資源的配置和對非自我資源的配置②……當然,配置方式的劃分標準紛繁眾多,且實際情況多呈現出混合型趨勢,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階段的教育資源配置方式都具有不同特點,但究其共性,影響教育資源配置格局決定性因素和基本力量是政府和市場。
1995年,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科教興國”戰(zhàn)略,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蓬勃,而地方綜合性大學作為地方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龍頭,充滿活力、生機勃勃,不僅自己能很好地發(fā)展,還可以帶動地方其他高校的發(fā)展和推動區(qū)域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在學校的多種發(fā)展要素中,教育資源在地方綜合性大學全方位發(fā)展中起到了舉足重輕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學教育資源配置多數處于失衡狀態(tài)。根據1991年公共教育經費占GNP的比重的國際比較,發(fā)達國家平均為5.3%,世界平均水平為5.1%,發(fā)展中國家平均為4.1%,印度是3.5%,最不發(fā)達國家是3.3%,而我國當年僅為2.3%(我國政府公布的數字是2.9%)③。
(一)地方綜合性大學人力資源配置現狀。
1.生師比偏低,利用率低。
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低下,主要表現高校的生師比偏低,學生教職工比例偏低。根據1990年統(tǒng)計,全國1074所高校的師生平均為1∶5.22,教職工學生比為1∶2.05。1992、1993年全國發(fā)生大量超計劃招生,超招后師生比分別為1∶5.7和1∶7.1,目前的高校師生比遠低于1949年的1∶7.3④。參見國外諸多高校的師生比,遠遠高于我國,例如美國高校師生比一般在1∶17到1∶20。生師比過低影響到高校經費使用效率,要想配置得到優(yōu)化,教育產出提高,勢必要提高高校規(guī)模和生師比。
中國高校歷年生師比
2.教師隊伍年齡、職稱結構不合理;隊伍不穩(wěn)定,流動性強。
地方綜合性大學教師隊伍年齡結構不盡合理,缺少中青年骨干教師和學術帶頭人,大部分教師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很多教師評上了副教授以上職稱,缺乏教學及科研熱情,為學生上課依瓢畫葫蘆,教案幾年不做整理和更新,更有甚者學術論文若干年也不發(fā)表一篇,這嚴重影響了地方綜合性大學辦學質量及科研水平的提高。此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教師工資普遍不太高,導致一些優(yōu)秀師資流失。教學屬于復雜勞動,對于社會發(fā)展、文化傳承、國家振興等方面均有重要意義,理應得到體面報酬,加之目前進入高校任職門檻很高,一般都要求博士學歷,甚至要有海外留學經歷,對于這些高級知識分子,過于拮據的收入會挫傷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在外兼職創(chuàng)收者比比皆是,流動性很強。
(二)地方綜合性大學財力資源配置現狀。
1.經費來源單一,捉襟見肘。
計劃經濟體制中,我國地方綜合性大學的教育經費一般都由國家統(tǒng)一下?lián)?。隨著對經濟體制和教育體制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大,教育體制正在逐步破除以前政府財政大包大攬的局面,籌資渠道呈現出多元化。1990年,國家財政預算內經費占高教經費總額的87.65%,而高教預算外資金收入僅占12.35%。雖然隨著高教投資體制的改革,財政預算內經費占高教總經費的比例下降,但財政預算內經費始終是高教經費的主體,其所占比例都在80%以上。1991年,國家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占高教總經費的86.90%,1992年占83.65%⑤。即便如此,相比龐大的教育支出,高等教育的經費來源仍然顯得單一。
2.攤子鋪得過大,隱形浪費嚴重。
地方綜合性大學在經費投入的利用方面,“隱形浪費”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有的地方綜合性大學處于學校規(guī)模不太大、學科覆蓋卻很全的尷尬境地,學科重復建設,行政機構甚至學術機構設置過于臃腫繁復,造成財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各個部門(學院、實驗室等)各自為政加大了管理的難度,對整個學校的財力資源配置造成了很大的障礙;大興土木,基建工程往往負債累累,后勤宏觀管理失控……這些都為教學、科研的財力投入拉了后腿。
(三)地方綜合性大學物資資源配置現狀。
高校物質配置現狀呈現矛盾的兩極分化現象,一方面,由于當地財政的支持,且隨著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大學在硬件環(huán)境配置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八十年代曾經出現的某些高校校舍緊張、缺乏實驗室和實驗設施、無圖書資料或者圖書資料短缺等諸多困境已得到大大緩解。目前各個地方綜合性大學都配有設施齊全的圖書館、電子閱覽室、電腦機房、工程(實習)訓練基地、各類運動場館等,這對于學科覆蓋比較全面的綜合性大學來說是必要的物質條件和教學環(huán)境。
另一方面,由于管理理念、規(guī)劃設計等諸多方面的原因,物資配置的閑置情況很嚴重,某些指標反映出利用率低下。與世界其他國家比較,我國高校學生人均占教室和實驗室面積相對較高。以國內幾所高等院校調查為例,1992年學生人均教室面積平均為3.78平方米,人均占座位數平均為2.36個。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生均占座位數不足0.3個,德克薩斯A&M大學生人均占座位數0.5個,也就是說,我國培養(yǎng)一個學生需要的教師面積是美國的5至7倍。我國理工科院校學生人均實驗室面積為8.2平方米~9.0平方米,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學生人均實驗室面積僅為0.93平方米,我國是美國的9倍左右。相關調查顯示,目前我國高校實驗設備利用率一般為85%~95%,但是高檔設備的利用率指標普遍很低,每年大概有60%的高檔設備年開機時間不到1000學時,圖書利用率在22%~40%之間,物資、設備硬環(huán)境的半使用狀態(tài)反映了資源浪費嚴重,投入產出率很低。此外,圖書館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地方綜合性大學一般也是教學為主型高校,容易出現重教學、輕科研的現象,個別高校圖書館沒有配備圖書館,圖書藏書量少、圖書資料更新不及時、材料陳舊、某些圖書流通量小,圖書利用率較低。
究其原因,一是地方綜合性大學辦學成本逐年增加,加之生源競爭無序化現象愈演愈烈,各方面的發(fā)展經費擠占了辦學投入,使高校在硬件設施的改善方面投入有所減少;二是各大高校校區(qū)分散,不利于管理,重復置辦或者整合物資資源不夠;三是融資渠道較單一,除了政府部門扶持,其他來源甚少,滿足不了高校規(guī)模擴張的需求。
(一)優(yōu)化師資隊伍配置。
教師是教育資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構建一支優(yōu)秀教師團隊是當前迫在眉睫的問題,筆者建議注意以下幾方面加強措施。
1.加強國家對教師資源配置的宏觀調控。
目前教師流動趨勢是欠發(fā)達地區(qū)向發(fā)達地區(qū)流動,西部向東部發(fā)達地區(qū)流動,導致西部及邊遠地區(qū)得不到好的甚至基本的教師配備,需要國家從宏觀層面上進行政策調控,出臺相關政策和扶持措施保證部分教師定期在西部和邊遠地區(qū)進行流動,如果初期有困難,那么甚至可以打破一些條框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比如允許公辦高校教師到民辦高校進行適當的流動,公辦和民辦教師均需要到西部地區(qū)進行支教活動,等等。
2.引入競爭機制,優(yōu)化人事制度。
建立起公平、公正、靈活的人事制度,采取公開招聘的方式面向全社會挑選高校真正需要的教師人才,各高??梢愿鶕W校和學科建設的需要引進人才,逐步使教師隊伍質量提高,結果趨向合理,形成若干由學科帶頭人帶領的年紀輕、學歷高、學院結構多遠、職務結構合理的優(yōu)秀團隊教師隊伍。
3.提高教師工資待遇,改善工作環(huán)境。
高校要以人為本,在引入競爭機制的同時提高人文關懷,盡量提高福利待遇和工作幸福感,讓教師積極參與高校管理,培養(yǎng)教師對學校的責任感。
(二)多方拓展辦學資金渠道。
除了政府投入外,地方綜合性大學還需要多渠道吸納社會和民間資金,采取政府撥款、銀行貸款、校企合作、社會(團體)捐贈等多種形式的資金融資模式。地方綜合性大學學科分布較廣,一般地處市級城市,可以充分利用產學研優(yōu)勢,和當地企業(yè)、科技園區(qū)、科研院所形成良好合作關系,以高效智力優(yōu)勢換取當地企業(yè)的資金支持。這樣的合作屬于雙贏模式,不僅可以為高效拓展辦學資金渠道,而且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提高動手能力,也算是高效服務于地方社會的反哺。此外,高校除了教學,科研也是另一重要的學術活動,應該積極申報各級各類科研項目,爭取更多的科研經費,尤其是橫向經費。
(三)完善物力資源配置,提高資產利用率。
首先,高校要加強對整個學校部門設置的宏觀調控,充分發(fā)揮人財物的聯(lián)合效益;其次,要精簡機構,對于多校區(qū)重復設立機構的情況要盡量避免;最后,對現有設備盤點清查,對于閑置設備進行清理管理,出臺相應措施發(fā)揮這些閑置物的潛在價值,提高利用率。
注釋:
①王卓.教育資源配置問題的理論研究.博士論文,8-8.
②許麗英.教育資源配置理論研究.博士論文,23-25.
③資料來源新華網.
④教育經濟學概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163-164.中國教育報,1995-10-1.
⑤陳良火昆.中國高等教育經費來源分析.教育研究,1994(4).
[1]孫碩頎.高等教育辦學效益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1996,1:33-35.
[2][英]M.布勞格著.韓云等譯.教育經濟學導論[M].春秋出版社,1989.25.
[3]夏麗萍.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136.
本文系2013年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地方綜合性大學學術資源優(yōu)化配置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C-b/2013/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