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巖,趙云飛,張立國,童節(jié)娟,曲靜原
(清華大學 核能與新能源技術(shù)研究院,北京 100084)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fā)生強烈地震和海嘯,引起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長時間全廠斷電,致使堆芯長時間失去有效冷卻,部分堆芯發(fā)生熔融,導致大量放射性物質(zhì)向環(huán)境釋放和擴散。已有許多研究單位和專家對放射性核素的釋放量做了估算[1-2]。
以福島第一核電站最典型的4號機組乏燃料水池為例,由于四號機組定期維修,至2010年12月,所有的燃料棒都儲存在乏燃料池中,因此乏燃料池中積存了大量的放射性核素[3]??紤]對環(huán)境有長期影響的長壽命核素137Cs,4號機組乏燃料水池在事故發(fā)生時,也即卸出堆芯約4個月時,137Cs的積存量[4]約為4.6×1017Bq。而福島事故、切爾諾貝利事故中137Cs向環(huán)境的釋放量[5]分別為1.5×1016、8.5×1016Bq。
對比可看出,4 號機組乏燃料水池中核素137Cs的積存量與福島等嚴重事故的釋放量相當,而這只是福島核電站全部乏燃料存量的一小部分——4號機組乏燃料存量為1 590盒,福島第一核電站乏燃料總存量為15 150 盒。乏燃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風險源。雖然積存量實際不會完全釋放出來,但福島事故使人們深切認識到乏燃料的安全問題應(yīng)受到足夠的重視,同時對乏燃料事故后的應(yīng)對,包括事故緩解、源項分析和應(yīng)急決策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早在1988 年,美國NRC 發(fā)布分析報告NUREG-1228,其中源項估計框架就已有相關(guān)的方法[6],并通過開發(fā)的核電事故后果分析軟件RASCAL程序得以實現(xiàn),該軟件于2007年升級至3.0.5版本,模型在NUREG-1887報告中描述[7]。在2012年完成NUREG-1940報告后,RASCAL 升 級 至4.2 版。2011 年 日 本 福島發(fā)生嚴重核事故,美國NRC 在對該事故的研究結(jié)果基礎(chǔ)上,于2013年將RASCAL 升級至4.3版[8]。
本文擬在NUREG-1940的基礎(chǔ)上開發(fā)乏燃料事故源項估算程序模塊STEM,以用于核電廠乏燃料事故后的源項快速估算,為事故后果評價提供參考,并為該項工作的持續(xù)開展準備基礎(chǔ)。
乏燃料事故類型可分為3類:1)乏燃料水池的水排出池外,導致乏燃料裸露過熱造成包殼損壞;2)乏燃料池中水下乏燃料組件損壞;3)干式儲存罐和其中的乏燃料包殼都發(fā)生損壞。
在計算放射性釋放量時,需先計算乏燃料中每種放射性核素i的活度Ii,然后通過預估事故類型確定核素的釋放份額AFi,再乘以釋放路徑中由過濾等帶來的去除因子RFi,最后乘以釋放到環(huán)境的泄漏份額LF,即得到各時間步長釋放到環(huán)境的放射性核素活度Si。即:
1)乏燃料放射性核素的活度
STEM 程序引用NUREG-1940中給出的38 585MW·d/tU參考卸料燃耗下單位功率的堆芯存量[4]。將單位功率的堆芯存量乘以反應(yīng)堆熱功率得到參考燃耗下各核素的總活度。實際卸料燃耗下需考慮燃耗修正,假設(shè)活度隨燃耗線性變化,對半衰期大于1年的核素采用燃耗修正。
根據(jù)事故情景參數(shù)定出從乏燃料卸出堆芯到發(fā)生事故的時間間隔,通過卸出堆芯后的衰變減少和產(chǎn)生來修正可得到事故時的活度。3類乏燃料事故均需考慮衰變修正。
2)乏燃料事故中核素的釋放份額
表1列出不同釋放類型下乏燃料組件中放射性核素的釋放份額。
對于乏燃料裸露的事故,鋯合金包殼過熱導致放射性核素釋放,釋放份額采用表1中的包殼燃燒的數(shù)據(jù),本文假定均勻釋放24h后所達到的份額。
對于乏燃料水下?lián)p壞事故,假定燃料一直保持冷卻,采用表1中的冷釋放份額數(shù)據(jù)。
對于乏燃料干式貯存事故,若為包殼和儲存罐的機械損傷,則包殼不會過熱,采用表1中的冷釋放份額;若冷卻劑喪失大于24h,達到包殼溫度限值,則采用熱釋放份額。
表1 乏燃料事故中不同釋放類型下核素的釋放份額Table 1 Release fraction of radionuclide in spent fuel accident
3)釋放路徑
對于乏燃料裸露的事故,放射性核素釋放到廠房的過程中,因水未覆蓋燃料,所以不考慮放射性物質(zhì)的去除。假設(shè)廠房發(fā)生泄漏,放射性物質(zhì)在廠房內(nèi)的存留時間相對于較長的釋放時間可忽略。如果經(jīng)過濾器泄漏到環(huán)境,則對除惰性氣體外所有核素的去除因子RFfilter取0.01,不考慮惰性氣體的去除。
對于乏燃料水下?lián)p壞事故,釋放到廠房的放射性物質(zhì)會經(jīng)過冷卻水的沖洗,沖洗過程中的去除因子RFwater取為0.01(惰性氣體除外);如果放射性物質(zhì)經(jīng)過濾器泄漏到環(huán)境,還要考慮過濾器的去除,去除因子RFfilter取為0.01(惰性氣體除外)。
對于乏燃料干式貯存事故,則無相應(yīng)的去除機制,按照泄漏份額逐步釋放到環(huán)境。
4)泄漏份額
對于乏燃料裸露事故,假定放射性物質(zhì)均勻釋放,則釋放到環(huán)境的泄漏份額LF 取為1/24h-1。對于另外兩種事故,可按照事故情景在1~100%/h之間取值,用100%/h表示快速釋放。
為驗證STEM 模塊中乏燃料事故源項計算方法的正確性,首先通過徒手計算與程序計算的比較保證了程序本身的正確性,然后為每類乏燃料事故設(shè)計了計算算例,并將STEM 的輸出結(jié)果與RASCAL4.2軟件(簡稱RASCAL)的計算結(jié)果進行分析比較。
為比較STEM 與RASCAL的輸出結(jié)果,3種事故算例中乏燃料卸料燃耗為50GW·d/tU,反應(yīng)堆功率為3 479MW,反應(yīng)堆芯組件數(shù)為193。
1)乏燃料裸露事故情景
最后卸出批料的時刻為2014年4月10日0:00,乏燃料開始裸露的時刻為2014年5月10日0:00,放射性開始釋放的時刻為2014年5月10日2:00,乏燃料重新淹沒的時刻為2014年5月10日6:00,過濾器運行,泄漏率為1/24h-1。
2)乏燃料水下?lián)p壞事故情景
損壞組件數(shù)為1,最后卸出批料的時刻為2014年4月10日0:00,乏燃料損壞的時刻為2014年5月10日0:00,開始釋放的時刻為2014年5月10日0:30,釋放結(jié)束的時刻為2014年5月10日4:30,過濾器運行,泄漏率為1%/h。
3)乏燃料干式貯存事故情景
儲存罐組件數(shù)為50,最后卸出批料的時刻為2013年4月10日0:00,放射性開始釋放的時刻為2014年4月10日0:00,釋放結(jié)束的時刻為2014年4月10日4:00,事故工況包殼和儲存罐發(fā)生機械損傷,組件損壞率為50%,泄漏率為1%/h。
對3類事故分別進行STEM 與RASCAL比較,數(shù)據(jù)比較分兩部分進行:對單個核素每個時間步長上的釋放量進行比較,重點考察4種重要核素134Cs、137Cs、131I和90Sr;將核素分為惰性氣體、碘和氣溶膠3類,對各事故中每類核素總釋放量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
1)關(guān)鍵核素比較
假設(shè)接收天線陣列中各個天線單元都是匹配的,則[ar]=0。若整個N+M端口傳輸系統(tǒng)的傳輸效率達到最大,式(1)可以化簡為[9-10]
(1)乏燃料裸露事故
4種重要核素在每個時間步長上的環(huán)境釋放量的比較如圖1 所示。兩軟件輸出結(jié)果中134Cs、137Cs、90Sr和131I在對應(yīng)時間步長上的最大相對偏差分別為0.2%、0.1%、0.1% 和0.4%,其中RASCAL 計算結(jié)果出現(xiàn)階梯形狀的原因是RASCAL 軟件的輸出結(jié)果只保留兩位小數(shù),致使部分步長輸出數(shù)值相同,而STEM 計算輸出保留了更多有效數(shù)字??煽闯?,對于假定的情景,STEM 和RASCAL 計算所得的上述4種核素的釋放量吻合得很好。
相對于其他核素,STEM 與RASCAL 計算給出的140La和90Y 核素的釋放量相差較大(圖2)。從趨勢上看,RASCAL 計算結(jié)果中140La和90Y 的釋放量均隨步長而增加。140La(半衰期1.68d)是140Ba(12.74d)的子體,短半衰期的140La 應(yīng) 與 長 半 衰 期 的140Ba 呈 現(xiàn) 衰 變 平衡,而140Ba的釋放量隨時間步長衰減,故140La的釋放量也應(yīng)隨時間步長衰減,圖2中RASCAL計算結(jié)果的增加與理論分析相矛盾,且在初始步長上的結(jié)果也不等于手工計算值。對90Y 可做出相似的分析。因此,最可能的原因是RASCAL在計算這兩個核素釋放量時出現(xiàn)了錯誤。
圖1 乏燃料裸露事故中關(guān)鍵核素的環(huán)境釋放量Fig.1 Activity of key radionuclide released to environment in spent fuel pool water drained accident
圖2 STEM 和RASCAL估算出現(xiàn)的差異Fig.2 Difference of estimation between STEM and RASCAL
(2)乏燃料水下?lián)p壞事故
類似乏燃料裸露事故的分析過程,本文比較了兩個軟件輸出的所有核素釋放量,其中重點關(guān)注的核素134Cs、137Cs和131I在時間步長上的最大相對偏差分別為0.1%、0.2%、0.7%。由于RASCAL 輸出結(jié)果只精確到約700Bq,小于該值的數(shù)據(jù)取為0,而STEM 計算結(jié)果中90Sr的釋放活度在37Bq量級,因此本文未給出90Sr的相對偏差。
(3)乏燃料干式貯存事故
2)核素分組總釋放量比較
將所有58種核素分為惰性氣體、碘和氣溶膠3類,針對3類乏燃料事故采用STEM 分別計算總釋放量,并與RASCAL 計算結(jié)果進行比較,結(jié)果列于表2。表2表明,STEM 計算得到的核素總釋放量與RASCAL的十分接近。
表2 STEM 計算得到的3類核素總釋放量與RASCAL結(jié)果的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between STEM and RASCAL in estimation of 3groups of radionuclide release
乏燃料事故源項評估是核電事故源項后果分析的重要內(nèi)容,評估結(jié)果對事故應(yīng)急決策具有參考意義。利用自主開發(fā)的程序STEM 對3類假想事故情景分別做了分析計算,并將計算結(jié)果與美國的事故后果分析軟件RASCAL 的結(jié)果進行了比較。
比較結(jié)果驗證了STEM 的正確性,作為自主開發(fā)的應(yīng)急輔助軟件,利用STEM 的乏燃料事故源項估算模塊可對核電廠的事故后果評價提供參考。同時發(fā)現(xiàn)了RASCAL 軟件計算中的一些問題,如計算乏燃料裸露事故時有兩種核素140La、90Y 的數(shù)據(jù)與STEM 及理論分析結(jié)果不吻合;RASCAL在計算乏燃料干式貯存事故時,只在1年以上的儲存期的乏燃料事故源項結(jié)果與STEM 或手工計算結(jié)果一致,1年以下則出現(xiàn)明顯錯誤。
目前最新的RASCAL 4.3 版本相比于RASCAL 4.2版本做了如下改進[9-10]:
1)源項計算結(jié)果除釋放到環(huán)境的核素活度,增加了事故時核素活度的風險值。
2)乏燃料裸露事故模塊中,討論了在全堆芯換料期間發(fā)生事故的工況下,乏燃料池中的批料活度計算;增加了在乏燃料來自兩個反應(yīng)堆的情況。
3)乏燃料貯存損壞事故模塊中,優(yōu)化了燃耗確定和卸出時間的實際范圍;考慮了組件中燃料棒損壞百分比。
RASCAL的改進使得該軟件更加符合實際情況,后續(xù)STEM 將在分析上述更新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完善算法。
[1] 陳曉秋,李冰,余少清.日本福島核事故對應(yīng)急準備與響應(yīng)工作的啟示[C]∥二十一世紀初輻射防護論壇第九次會議.揚州,江蘇:[出版者不詳],2011:25-54.
[2] 楊端節(jié),李冰.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大氣擴散與環(huán)境釋放源項初步分析[C]∥二十一世紀初輻射防護論壇第九次會議論文集.揚州,江蘇:[出版者不詳],2011:336-334.
[3] 陳海英,劉圓圓,張春明,等.福島乏燃料水池事故分析[C]∥二十一世紀初輻射防護論壇第九次會議論文集.揚州,江蘇:[出版者不詳],2011:545-549.
[4] RAMSDELL J V,ATHEY G F,McGUIRE S A,et al.RASCAL 4:Description of models and methods,NUREG-1940[R].US: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2012.
[5] 張立國,曹建主,薛大知,等.福島核事故后果初步評價與思考[C]∥二十一世紀初輻射防護論壇第九次會議論文集.揚州,江蘇:[出版者不詳],2011:81-88.
[6] McKENNA T J,GIITTER G J.Source term estimation during incident response to severe nuclear power plant accidents,NUREG-1228[R].US: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1988.
[7] McGUIRE S A,RAMSDELL J V,ATHEY G F.RASCAL 3.0.5:Description of models and methods,NUREG-1887[R].US: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2007.
[8] RAMSDELL J V,ATHEY G F,RISHEL J P.RASCAL 4.3use’s guide(Draft)[R].US: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2013.
[9] RAMSDELL J V,ATHEY G F,RISHEL J P,et al.RASCAL 4.3technical supplement(Draft)[R]. US: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2013.
[10]ATHEY G F,BRANDON L K,RAMSDELL J V.RASCAL 4.3 workbook[R].US: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