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春寧
(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醫(yī)院沙溪分院,523945)
心肌挫傷早期實驗與臨床診斷
崔春寧
(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醫(yī)院沙溪分院,523945)
目的 探討早期心肌挫傷的實驗與臨床診斷依據。方法 收集62例閉合性胸部損傷病例,將合并心肌挫傷的29例納入觀察組,其余33例納入對照組。比較組間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鈣蛋白T(cTnT)、肌鈣蛋白I(cTnI)水平差異;依據是否合并心電圖或心臟超聲異常進行亞組分析。結果 觀察組CK、CK-MB、cTnT、cTnI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1)。存在心電圖和心臟超聲異常者,各心肌酶水平均高于無異常者,差異均由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1)。采用等級相關分析顯示,心電圖和心臟超聲改變與各心肌酶水平存在正相關關系(P均<0.05)。結論 心肌酶學改變可作為早期心肌挫傷的診斷依據,但需結合心電圖和(或)心臟超聲作為依據,進行相關鑒別診斷。
心肌挫傷;早期;診斷
隨著交通事故和各種意外傷害的增多,閉合性胸部損傷發(fā)生率逐年增加。相關資料顯示,在閉合性胸部損傷中,心臟損傷發(fā)生率約為10%~16%;在鈍性心臟損傷中,心肌挫傷(MC)發(fā)生率高達70%[1]。MC由于受傷程度不同,臨床表現(xiàn)差異較大。輕型MC往往無明顯癥狀,無后遺癥出現(xiàn);而對于較嚴重的MC,可導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臟破裂等,嚴重者危及患者生命[2]。而對于復合外傷者,由于臨床醫(yī)生往往將注意力集中于外科治療,容易忽視MC本身,臨床上隱匿性MC患者致死的報告屢見不鮮。因此,如何在臨床工作中探尋MC早期診斷方法,對患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大意義。收集2009—2013年,我院收治的胸部閉合損傷患者62例,其中合并心肌挫傷的患者29例,分析心肌挫傷后實驗室指標變化,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以期為臨床診斷提供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9—2013年收治的胸部閉合損傷患者62例,其中合并心肌挫傷的患者29例。全部患者均有明確的外傷史,均在創(chuàng)傷發(fā)生后8 h內入院,排除原發(fā)性心臟病等基礎疾病。將29例合并心肌挫傷患者納入觀察組,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齡27~53歲,平均(39.2±13.1)歲。致傷原因:車禍9例、暴力打擊傷10例、墜落傷5例、其他5例。將其余33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齡29~54歲,平均(41.4±12.7)歲。致傷原因:車禍11例、暴力打擊傷13例、墜落傷4例、其他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致傷原因分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MC診斷標準 ①有明確的鈍性胸部受傷誘因。②存在心電圖異常,包括:陣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或室上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傳導阻滯、病理性QT間期延長、出現(xiàn)病理性Q波、ST段壓低或者抬高(>1 mV),或在≥2個導聯(lián)上出現(xiàn)T波導致。③心臟超聲檢查出現(xiàn)心包填塞、急性瓣膜功能失調、心室壁運動異常等。④心肌酶學異常升高,包括CK、CK-MB、cTnT、cTnI指標變化。具有以上≥2項診斷為鈍性MC[3]。
表1 兩組CK、CK-MB、cTnT、cTnI水平
表2 各亞組CK、CK-MB、cTnT、cTnI水平
表3 心電圖、心臟超聲改變與心肌酶相關系數
1.3 研究方法 收集全部病例心電圖、心臟超聲及心肌酶學檢查結果,比較兩組心肌酶學組間差異;并按心電圖變化、心臟超聲變化等特征進行亞組分析,分析不同亞組心肌酶學改變。
1.4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 13.0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校驗水準α=0.05。
2.1 心肌酶學變化 觀察組CK、CK-MB、cTnT、cTnI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2 亞組分析 分別以是否存在心電圖異常和心臟超聲異常作為觀察組亞組分析依據,各亞組心肌酶學水平見表2。存在心電圖和心臟超聲異常者,各心肌酶水平均高于無異常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采用等級相關分析顯示,心電圖和心臟超聲改變與各心肌酶水平存在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見表3。
因鈍性暴力導致的心臟閉合性損傷,如果不合并心臟破裂或者心內結構異常,一般可考慮為MC。隨著交通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各種意外傷害的增加,近年來MC的出現(xiàn)逐漸增多。然而,MC本身較為隱匿,發(fā)病可存在一定延遲性,加之患者就診時往往存在各種各樣的復合傷,醫(yī)務人員容易忽視延遲性MC的存在,而且也容易將MC誤診為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因此,臨床醫(yī)師需要探尋一條能夠有效診斷MC的途徑。
閉合性胸部損傷導致的MC診斷標準一直存在著一定爭議,一是由于傷情隱匿,二是由于合并骨骼肌損傷時,單純依靠生化酶學改變難以作出明確判斷,因此目前主張結合相關物理檢查,這也是本研究的出發(fā)點。在本研究中,我們首先依據是否存在心肌挫傷進行分組,觀察常規(guī)心肌酶在兩組之間的差異,從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各心肌酶學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這與多數研究結果一致。理論上,存在心肌損傷的患者由于肌細胞壞死,各種酶釋放入血,必然導致酶學異常。而在進一步的亞組分析中,我們依據是否存在心電圖或心臟彩照異常將觀察組進行分組,從結果來看,存在上述物理檢查異常的患者酶學改變更為明顯,而且存在著明確的正相關關系。這從另一個層面說明在診斷MC的時候,不能僅依靠心肌酶學檢查結果,要結合相關物理檢查。因此,本文數據基本實現(xiàn)了研究的預期目標。
因此,我們認為心肌酶學改變可作為早期心肌挫傷的診斷依據,但需結合心電圖和(或)心臟超聲作為依據,進行相關鑒別診斷。
[1] 劉維政,黎練達,湯琪.床邊快速Myo、CK-MB、cTnI三項聯(lián)合檢測對心肌挫傷急診早期診斷價值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9(29):8-10.
[2] 董艷彩,彭庚.心肌挫傷53例診治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9,6(23):47-48.
[3] 彭娜,耿炎,唐麗群,等.心肌肌鈣蛋白I在多發(fā)傷合并心肌挫傷中的診斷價值[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13,10(29):981-985.
Laboratory and Clinical Diagnosis of Early Myocardial Contusion
Cui Chunning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laboratory and clinical diagnosis of early myocardial contusion (MC).MethodsWe collected 62 patients with closed injury of chest. 29 cases with MC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OG), and the rest 33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CG). We compared the difference of CK, CK-MB, cTnT, cTnI between them. Besides that, we analysed the myocardial enzymes in each subgroup based on the changes of electrocardiogram and cardiac ultrasound.ResultsThe CK, CK-MB, cTnT, cTnI in OG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G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 cance (All P<0.01). The patients whose electrocardiogram and cardiac ultrasound were abnormal, had higher myocardial enzymes (All P<0.05). There was a positive relativity between the myocardial enzymes and the electrocardiogram or cardiac ultrasound changes (All P<0.05).ConclusionThe changes of myocardial enzymes could help to diagnose the early MC, but it need to combine the electrocardiogram or cardiac ultrasound which could identify form other illness.
myocardial contusion; early; diagnosis
1672-7185(2014)14-0023-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14.014
2014-03-13)
R5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