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陳高新,胡興中
踝關節(jié)骨折外科治療效果分析
孫曉,陳高新,胡興中
目的探討踝關節(jié)骨折手術治療效果。方法110例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5例。治療組實施手術治療,對照組則采取保守療法。采用美國足外科協會(AOFAS)評分系統對術后踝關節(jié)功能進行療效評價。結果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1~2年。治療組優(yōu)良率為96%,對照組為2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經手術治療后能達到較佳的踝關節(jié)解剖復位要求,患者能早期功能康復,維持踝關節(jié)的基本功能,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踝關節(jié);骨折固定術,內;保守治療
踝關節(jié)骨折是常見的關節(jié)內骨折,踝關節(jié)本身結構復雜,外傷后造成其損傷類型多樣化,不同的損傷會引起不同程度的損傷形式,且損傷的同時伴有一定程度上的軟骨、韌帶和肌腱的受損[1]。目前臨床上踝關節(jié)骨折的主要治療方法有手術及保守治療,但保證骨折對位、恢復關節(jié)功能是關鍵[2]。本文擬探討踝關節(jié)骨折外科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浙江省富陽市中醫(yī)骨傷醫(yī)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110例,其中男80例,女30例;年齡25~65歲,平均45歲。按Denis-Weber分型,A型30例,B型45例,C1型25例,C2型10例。按骨折累及部位,單踝70例,雙踝25例,三踝15例(踝關節(jié)周圍均出現水皰,傷后水皰未完全消退的2周內行手術治療)。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55例。治療組男45例,女10例;年齡25~60歲,平均45歲;行手術治療。對照組男35例,女20例;年齡35~65歲,平均52歲;采取保守療法。兩組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保守治療主要包括手法復位、外固定、抗感染及局部消腫等;治療組在進行常規(guī)處理的基礎上,采用手術治療。
(1)手術時機。沒有形成張力性水皰者,行急診手術;形成水皰,輔以石膏對患者予以制動,患者保持中立位,制動抬高患側,消腫藥物配合治療,水皰消失后行手術[3]。(2)手術方法。踝關節(jié)內側采用縱形或弧形切口,充分顯露內踝骨折部位。外踝切口在腓骨后緣縱行切開,顯露外踝;處理后踝骨折時,需經腓骨外側入路顯露后踝,按后踝、外踝、內踝、下脛腓聯合的順序進行解剖復位后固定。(3)內固定選擇。A型骨折:外踝骨折部位于下脛腓聯合水平以下,橫行骨折用管型鋼板固定,撕脫骨折選擇螺釘固定。B型骨折:外踝在下脛腓聯合水平發(fā)生的短斜形或螺旋形骨折,復位后重建鋼板固定。C型骨折:外踝骨折在下脛腓聯合韌帶以上的骨折,骨折線通常為短斜形和螺旋形,牽引復位后用拉力螺釘和重建鈦板固定。內踝骨折采用切開或閉合治療時需根據骨折移位情況;骨折塊較大時,采用空心拉力螺釘固定;骨折塊較小則克氏針固定即可。下脛腓聯合產生分離的固定采用松質骨螺釘;如果是三踝骨折,先把外踝骨折解剖復位,臨時進行固定,然后把腓骨下端牽開,對后踝和下脛腓聯合韌帶進行檢查,看是否有損傷,并把內踝進行復位固定[4]。(4)術后處理。術后使用抗生素2 d,石膏固定患肢6周。2周后進行關節(jié)康復鍛煉。6~8周行X線復查,如若見骨折線已模糊,可進行部分負重行走練習;脛腓下聯合螺釘可在12周之后拆除,內固定物可在24周內取出。
1.3 療效評價根據AOFAS評分系統進行評定,90~100分為優(yōu),80~89分為良,70~79分為可,≤69分為差。1.4統計方法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1~2年隨訪。治療組優(yōu)44例,良8例,可2例,差1例,優(yōu)良率為94.5%;對照組優(yōu)12例,良1例,可24例,差18例,優(yōu)良率為23.6%;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7.2,P<0.05)。
3.1 踝關節(jié)骨折特點踝關節(jié)是人體負重最大的屈式關節(jié)[5]。踝關節(jié)周圍覆蓋的軟組織薄弱,不能構成較強的保護屏障,因此容易受到損傷。踝關節(jié)骨折時,骨折類型多樣,可涉及到脛骨、腓骨和距骨;治療過程中,骨折處的復位處理尤為關鍵,踝關節(jié)骨折后治療應考慮踝關節(jié)的穩(wěn)定及運動功能的恢復。在確診為踝關節(jié)骨折時,應仔細進行查體了解骨折畸形及周圍軟組織損傷情況,輔助影像學明確骨折的具體表現[6]。對于復雜的踝關節(jié)骨折,保守治療無法恢復正常的解剖結構,易并發(fā)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影響踝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所以及時的行手術處理,可以達到解剖復位,而且牢固的內固定可以使患者進行早期的功能鍛煉。
3.2 手術治療方案的選擇保守治療難以使關節(jié)面達到較正常的解剖復位,影響踝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手術治療基本原則是解剖復位、堅固固定和恢復訓練。其中前2條是最重要的,將直接影響患
者的功能恢復狀況。由于踝關節(jié)的損傷機制頗為復雜,如治療中處理不當,術后就可能導致患者的嚴重性功能障礙;加上脛骨遠端只覆蓋了非常少的局部軟組織,造成這里的血液循環(huán)量相對較差,如果手術時間或者術后的愈合恢復的時間過長,就有可能導致切口的局部感染,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切口局部皮膚壞死和更嚴重的踝關節(jié)功能障礙。踝關節(jié)周圍缺乏肌肉保護,移位嚴重的踝關節(jié)骨折,皮膚腫脹明顯,傷后數小時內可發(fā)生水皰,原則上應等待水皰完全消失,皮膚條件完好后再考慮手術治療,減少感染及皮膚壞死的概率。但是在臨床實踐中,大的水皰完全消失一般需3~4周,本研究中有15例三踝骨折的患者內側和前側出現大小不等的水皰,在傷后水皰并未完全消失之前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術中選擇切口注意避開水皰位置、減少牽拉軟組織,術后并未出現皮膚壞死、傷口及骨關節(jié)感染。對于此類軟組織損傷的患者亦可早期手術治療。
3.3 后踝骨折的修復后踝骨折處理相當棘手。由于其在跟腱的深面,周圍受軟組織及部分韌帶牽拉,難以復位及保持固定。內、外踝骨折復位以后,70%的后踝骨折因下脛腓后韌帶的牽拉作用可自行復位,所以只要確保內、外踝骨折復位固定良好,后踝骨折復位比較穩(wěn)定,一般不需要做內固定。后踝骨折后,如骨片>25%,則影響其負重面,必須解剖復位螺釘固定或鋼板固定。后踝骨折塊固定后可以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生率。如果后踝骨折累計關節(jié)面已經達25%以上,那么采用的復位方法為由前向后,并利用松質骨螺釘行固定,術后根據固定情況及骨折情況用石膏固定4周。
[1]胡盛.管形鋼板與拉力螺釘聯合對老年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1,26(21):48.
[2]姜保國.踝關節(jié)骨折的多中心隨訪結果分析[C].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屆骨科學術會議暨第五屆COA國際學術大會教程匯編,2010:213.
[3]Ram sey PL,HamiltonW.Changes in tibioalar area of contct caused by lateral talar shilt[J].JBone Joint Surg(Am),1976,58 (3):316.
[4]Joukainen A,Partio EK,Waris P,et al. Bioabsorbable screw 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ankle fractures[J].JOrthop Sci,2007,12 (1):28.
[5]蘇攀.不穩(wěn)定型踝關節(jié)骨折86例手術治療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1(4):159.
[6]馬健全,李楊,王志強.踝關節(jié)骨折的手術治療[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8,22 (4):454-458.
10.3969/j.issn.1671-0800.2014.06.015
R683.42
A
1671-0800(2014)06-0674-02
311400 浙江省富陽,富陽市中醫(yī)骨傷醫(yī)院
孫曉,Email:17606263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