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
《左傳》“初”和“君子曰”書諸侯謚號筆法
◎王利明
《春秋》書諸侯謚號體例為葬后舉謚,《左傳》大都依條而加以闡釋。除了解經(jīng)外,《左傳》作者在駕馭龐大史料的同時,為了避免讓讀者產(chǎn)生迷惑難以辨明,以初、君子曰等書新君謚號筆法,厘清諸侯世襲衍變,又在交代事件的同時,或交代國君被立或即位之因。
左傳 初 君子曰 諸侯謚號 筆法
《左傳》是闡釋《春秋》的著作,其所載謚號在因循《春秋》筆法的同時,亦有自己獨立的載謚書法。在《左傳》所載男性謚號中,采用“初”、“君子曰”的手法來書謚號。
“春秋筆法”是一種筆法,左丘明對此作了精辟的解釋,《左傳》成公十四年,其文曰:“《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賢人誰能修之?”所謂“微而顯”指文辭簡約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志而晦”指載錄史實而意蘊深隱,即“謂約言以記事,事敘而文微”[1],“說到底,春秋筆法是要旨在于尚簡用晦,以達勸誡,其含義有二,直書其事,寓褒貶于客觀冷靜敘事之中;皮里陽秋,敘事隱晦曲折而義見文外?!盵2]《左傳》因襲春秋筆法,采用了“微”、“晦”的筆法來載謚號?!俺酢薄ⅰ熬釉弧笔瞧鋾u號的主要筆法。
《左傳》中的“初”是對往事的追述,是對即將發(fā)生的事件作背景交代,因此其中出現(xiàn)有謚號者直接書謚號。
其一,以“初”交代嫡庶之爭的原因。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隱元年)
鄭莊公和共叔段都是武姜親生之子,僅僅因為莊公出生時難產(chǎn),驚嚇了其母武姜,而共叔段是順產(chǎn),于是武姜偏愛共叔段而厭惡莊公。當鄭莊公繼承君位后,對之的厭惡轉(zhuǎn)變?yōu)橛怨彩宥稳《?,屢屢對莊公提出非分要求,甚至要里應外合來顛覆莊公之位,“初”便是對“鄭伯克段于鄢”事件原因的交待。
初,晉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條之役生大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畝之戰(zhàn)生,命之曰成師。(桓二年)
“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保[六年)但是入春秋前后晉國卻經(jīng)歷了六十多年的嫡庶之爭,連殺五君而逐一君,最后曲沃代晉才復歸和平。其原因便是晉穆侯以兩次戰(zhàn)役的成敗給其二子起名,這違背了命名的禮制,“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師,始兆亂矣,兄其替乎?”(桓二年)以回顧往事的方式,交待了晉宗室和曲沃數(shù)十年來嫡庶之爭的淵源。
初,祭封人仲足有寵于莊公,莊公使為卿。為公娶鄧曼,生昭公。故祭仲立之。宋雍氏女于鄭莊公,曰雍姞,生厲公。雍氏宗,有寵于宋莊公,故誘祭仲而執(zhí)之,曰:“不立突,將死。”亦執(zhí)厲公而求賂焉。祭仲與宋人盟,以厲公歸而立之。(桓十一年)
鄭莊公卒后,鄭國發(fā)生嫡庶之爭?!俺酢苯淮似渲械膩睚埲ッ},鄭莊公雖然使祭仲立昭公,但雍氏有寵于宋莊公,于是借助宋莊公之力,誘騙祭仲并將其拘禁,且以死相逼,迫使嫡子昭公奔衛(wèi),庶子厲公立。
初,衛(wèi)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屬諸右公子。(桓十六年)
“初”交待的是衛(wèi)惠公(公子晉)出奔齊國的原因,衛(wèi)宣公先把大子急子托付給右公子,后據(jù)急子妻宣姜為己有,生公子壽和公子朔,囑托給左公子。后來宣姜欲廢大子而立己子,便伙同宣公設(shè)計謀殺了急子,誤殺公子壽,引起左、右二公子的怨恨。宣公卒后,左、右二公子驅(qū)逐陰謀即位的公子晉而另立他人。
其二,以“初”回顧弒君之因。
初,鄭伯將以高渠彌為卿,昭公惡之,固諫,不聽。(桓十七年)
交待高渠彌弒鄭昭公之因,鄭莊公以高渠彌軍功欲立為卿,時為大子的昭公厭惡其為人,屢次勸諫無果,等昭公即位,高渠彌害怕昭公對己不利,便先下手弒殺昭公。
初,襄公立,無常。(莊八年)
齊襄公為君無準則、反復無常,大臣鮑叔牙認為這樣會引起禍亂,結(jié)果齊襄公的言而無信引起戍邊大臣的不滿,利用公子無知發(fā)動叛亂,致使襄公被弒。
其三,以“初”回顧各種靈異事件的發(fā)生。如:
初,鄭文公有賤妾曰燕姞,夢天使與己蘭,曰:“余為伯鯈。余,爾祖也。以是為而子。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見之,與之蘭而御之。辭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將不信,敢征蘭乎?”公曰:“諾?!鄙鹿惶m。(宣三年)
追憶鄭穆公名字的由來,穆公之母燕姞夢蘭,文公送蘭而御、指蘭而誓、生子名蘭的神異事件。結(jié)果恰如夢中一般,鄭穆公因蘭而生,因蘭而即位,刈蘭而卒。
初,晉獻公筮嫁伯姬于秦。(僖十五年)
穆姬出嫁秦穆公時,晉獻公給秦國作了占筮,卦象顯示不吉利,“為嬴敗姬”。晉惠公背信棄義被秦國俘獲,似乎與穆姬出嫁時的卦象相吻合,感慨道“先君若從史蘇之占,吾不及此夫。”屬卦象的應驗。
“初,共王無冢適,有寵子五人,無適立焉。靈王肘加焉,……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厭紐?!保ㄕ咽辏?/p>
回顧楚靈王和楚平王繼承君位的是冥冥天意所為,楚共王無嫡長子,有五個寵愛的庶子,為了確定將來的繼承人,楚共王決定聽從天意。于是將玉璧埋于祖廟的庭院之中,讓五個兒子依次拜祭,結(jié)果楚靈王的胳膊壓在玉璧上,楚平王壓于璧紐,預示著二人將來都要作楚君,事實也恰好印證。
其四,以“初”來剖析事件發(fā)生的根源,如:
初,楚武王克權(quán),使鬬緡尹之,以叛,圍而殺之。遷權(quán)于那處,使閻敖尹之。(莊十八年)
楚武王安排閻敖任那處尹,為其以后叛亂埋下伏筆。楚文王即位之后,聯(lián)合巴人攻打申,結(jié)果讓巴人受到驚嚇,于是攻打楚國國都。在戰(zhàn)斗中閻敖逃跑,楚文王殺了他,又導致閻敖家族叛亂,聯(lián)合巴人一起攻打楚國都城,為楚文王自殺作鋪墊。
初,蔡文侯欲事晉,曰:“先君與于賤土之盟,晉不可棄,且兄弟也?!蔽烦荒苄卸?。(襄二十年)
蔡文侯受不了楚國的奴役,決定歸依晉國,但未果而卒。其卒后,“楚人使蔡無?!?,以至于因未滿足楚國要求,導致大臣身死?;仡櫹染?,來證明其決定的正確和蔡文侯能深刻認識到楚國的貪欲無度。
初,獻公使與寧喜言,寧喜曰:“必子鮮在。不然,必敗?!惫使棺吁r。(襄二十六年)
寧喜洞察子鮮才干,認為衛(wèi)獻公復國必須得到子鮮的支持。事實恰如此,通過子鮮的努力,衛(wèi)獻公終于再次作了衛(wèi)國的國君。
除了借追溯往事來書謚號外,《左傳》亦借君子之口臧否是非書謚號。
《左傳》“君子曰”包含“君子曰”、“君子謂”、“君子以為”、“君子是以知”四種評論形式,作者都是直書諸侯謚號加以批評, 在解釋《春秋》的同時, 也闡明懲惡揚善的旨意?!胺蛘撜? 所以辯疑惑, 釋凝滯。若賢愚共了, 固無俟商榷。丘明‘君子曰’者, 其義實在于斯?!盵3]
其一,彰顯孝親?!蹲髠鳌范啻翁岬健案复茸有ⅰ笔歉缸雨P(guān)系的理想道德模式,“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保[三年)“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內(nèi)平外成?!保ㄎ氖四辏熬畛脊?,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保ㄕ讯辏┛梢姡敃r頗為崇孝德。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隱元年)在“鄭伯克段于鄢”后,鄭莊公把其母武姜囚禁于城穎,發(fā)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鄙院笥X得自己這樣對待母親有悖親情孝道而后悔。正當莊公礙于自己的誓言,騎虎難下之時。穎考叔聞之,先是有計劃地“有獻于公”,使得“公賜之食”,然后由己及人地勾起莊公心中的一片親情,遂獻計使莊公母子和好如初。
其二,知人之明,即具有能洞穿人的品行才能的慧眼。《左傳》載有兩次,一次為識人而澤惠后人,一為殃及自身:
君子曰:“宋宣公可謂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饗之,命以義夫!”(隱三年)
宋宣公是春秋的宋國國君,在其臨終前沒有把君位傳給嫡子與夷(殤公),而是讓賢弟宋穆公繼承。等到穆公病危時,認為先君以舉賢為公,若把君位傳給自己的兒子馮(莊公),便是不賢,于是力排眾議,驅(qū)逐馮到鄭國,立子夷為君。《左傳》在稱贊宋宣公知人之明的同時,也褒揚了宋穆公賢讓之德。
君子謂“(鄭)昭公知所惡矣”。(桓十七年)
鄭昭公“知所惡”,即《正義》曰:“昭公知其惡而不能行其誅,致使渠彌含憎懼死以徼幸,故昭公不免于弒。戒人君使彊于斷也?!盵4]在周鄭繻葛之戰(zhàn)中,高渠彌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能,于是被鄭莊公任命為執(zhí)政卿。鄭昭公厭惡其人品,堅決阻止。等昭公即位后,高渠彌害怕昭公對自己下手,便弒殺昭公。是以血的教訓告誡所有為君者,如果對惡其人,要早點除掉,不要優(yōu)柔寡斷。
其三,臧否為政。國君治理國政優(yōu)劣與否,“君子曰”對治政善者飽含贊賞之辭:
君子謂鄭莊公“于是乎可謂正矣,以王命討不庭,不貪其土,以勞王爵,正之體也。”(隱十年)
奉周王之命,魯國會同齊國和鄭國討伐宋國,鄭莊公連續(xù)攻打下兩座城池,沒有占為己有反而都“歸于我”。這種勤于王室而不貪求攻取土地之舉,君子認為是治政的根本。
君子謂:“鄭莊公于是乎有禮?!?(隱十一年)
許國沒有履行向周天子納貢的職責,鄭莊公聯(lián)合諸侯討伐,服罪后便加以寬恕。君子認為鄭莊公揣度德行而處事,衡量力量而做事,看準了時機而行動,不連累后人,可以說是懂得治理國家、安定社稷的治國之禮了。
其四,惡不可長。
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
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六年)
鄭莊公欲與陳國結(jié)好,這是“善不可失”;陳侯蔑視而拒絕,便是“長惡不悛”。作為一國之君,要友善鄰邦,國家才能的安定。惹惱了小霸的鄭國,遲早會給陳國帶來災難,到那時就難以挽救了。
君子曰:“商書所謂‘惡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鄉(xiāng)邇,其猶可撲滅’者,其如蔡哀侯乎!”(莊十年)
息媯途經(jīng)蔡國時,被蔡哀侯非禮,此其一惡;慫恿楚王滅息,擄息媯,此其二惡。結(jié)果非禮導致息君請楚國出兵而羞辱蔡哀侯,慫恿導致出兵入蔡,種種慘劇皆因蔡哀侯一人所引起。君子引《尚書》告誡世人“勿以惡小而為之”,若積惡成大,必咎由自取。
注釋:
①本文所引《左傳》均來自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下文不再贅注。
[1]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8-19
[2]李春艷、陳才訓.“春秋筆法”與唐代小說敘事謀略探微[J].湖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6).
[3]劉知幾撰、浦起龍釋.史通通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第81頁.
[4]春秋左傳正義[M].十三經(jīng)注疏[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作者單位: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
(責任編輯 馮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