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玲
【摘要】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上,弘揚和傳播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經典誦讀作為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就此文章結合作者的一些教學實踐經驗,圍繞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典文學作品誦讀談談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看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經典作品;誦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分為四個方面,即聽、說、讀、寫的能力。沒有讀,便沒有高水平的聽;沒有對語言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等技巧的把握,便不能自然、流暢、充分地說出自己的思想;沒有相當的語感積淀和語言材料,肯定也寫不出文從字順的文章??磥碚Z言能力的培養(yǎng),哪條也離不開誦讀。誦讀,是語感形成的基礎,是分析、研討語言的前提,是積累語言、培養(yǎng)語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學生的表達能力、理解文章的能力自然也能提高。在教學中必須使每個學生都有朗讀課文的機會,在閱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為了節(jié)省時間,往往叫一些朗讀能力強的學生來讀,而忽略了大部分學生。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經典作品誦讀的意義
1.有利于傳承中華美德。經典詩文中蘊含著包括“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倫理觀以及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等復雜關系的指引,而且構成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在經典誦讀的過程中,這些傳統(tǒng)美德不僅僅深深的扎根于學生幼小的心靈中,豐富和拓展了語文教學的內容和形式,而且最重要的是為中華美德的傳承和發(fā)揚提供了更廣闊的天空。
2.拓展知識面,開闊視野。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借助于“經典誦讀”的活動的開展,不僅夯實了學生的文化底蘊,使得中華經典得以豐富和發(fā)展,而且最重要的是,相對于以往的語文教學,該形式的采取大大地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在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小學生的視野,為其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提升作了堅實有力的鋪墊。
3.培養(yǎng)語感,積累語言。在有著靈巧的修飾、鏗鏘的聲韻、優(yōu)美的文字等特點的好文章的誦讀中,學生大大地增加了自己的語言詞匯量,逐漸地將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和鍛煉了自己在語文方面的語感,慢慢地將優(yōu)秀作品中的好詞、佳句轉為己用,在語感的培養(yǎng)中積累了語言,提升語文成績。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典文學作品誦讀的實施
(一)制訂誦讀計劃循序漸進地進行誦讀
新課標中推薦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一流大家的精品,強調學生朗讀,要求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品味、揣摩、感悟、積累,逐步學會欣賞,防止把理解與欣賞變成支離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學知識傳授,提倡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發(fā)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同時,課程標準對閱讀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標,并要求學生學會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等。因此,首先我們要以共同誦讀與自選相結合原則,確定好必讀的篇目;其次,要有序地安排好誦讀的時間和進度;再次,制定學生誦讀的方式方法;最后,根據作品的難易程度以及學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可以在完成必背篇目的基礎上自選喜愛的古詩練習,鼓勵學生超前完成。
(二)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而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由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對古代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如何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育部教材審定專家劉國正曾提出兩點建議:其一,讓學生熟讀背誦,感受其中的詩美,受到熏陶感染;其二,教師只稍略加點撥,學生不懂的,留待以后加深理解。具體說來,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要采用多種方式激勵學生進行多次誦讀。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通過激勵學生興味盎然地誦讀,使學生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效果,從而提高誦讀的質量和效率。其次對重點字詞句及藝術空白給予巧妙點撥。古詩文語言精警含蓄、意趣無窮、跳躍靈動,常給人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之感。為了使學生在誦讀積累過程中能夠感受盡可能豐富的詩美,受到更多的熏陶浸染,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巧妙點撥。通過教師的點撥,可以引導學生調用自身積累,發(fā)揮獨特想象,就可以變抽象為形象、靜止為靈動,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古代經典文學作品的情趣與哲理。最后把對古代經典文學作品誦讀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外界環(huán)境的持續(xù)浸染對于小學生誦讀和理解古代經典文學作品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教師要特別注意結合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組織,把古代經典文學作品誦讀活動與學生的校園、家庭生活結合起來,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滲透情感,為經典誦讀活動的思想引領指明方向
在經典誦讀活動中,教師一定要立體化地設計活動目標,不僅要讓學生在經典詩文的誦讀之中獲得文學積累,同時要讓學生受到思想教育,將情感的因素充分發(fā)揮作用,讓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在誦讀活動中精心選取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具有直接關聯的內容,讓學生在誦讀中逐步感悟、思考與提高。例如為了教育學生珍惜時間,可向學生補充相關的誦讀內容,如顏真卿的《勸學》“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詩遲”。同時引導學生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深刻領悟詩詞中蘊含的情感與教育意義,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
總之,文學經典名著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它是人類文化的結晶,對孩子來說閱讀文學經典名著,接受古今中外文化的傳承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就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來說,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實施高效的、科學的文學經典教學是很有價值的。大力倡導文學經典教育教學, 有效地進行文學經典的教學。所謂“讀‘經典的書, 聽‘經典的課, 做一個有根的人”, 這也許就是文學經典閱讀與語文教學的內在真諦吧。
參考文獻
[1]李杉杉.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探索[J].現代閱讀,2011(10).
[2]趙之華.芻議小學語文教學中古代經典文學作品的誦讀[J].才智,2008.(1).
[3]郁忠華.創(chuàng)新理念,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fā)揮經典誦讀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1.(1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