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年琰
【摘要】語文是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是學習各門學科的基礎。學好語文,不但對學好其他學科十分必要,而且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zhì)和文化素質(zhì)有著重要意義。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以語文文字訓練為主線,“授之以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關鍵詞】自學興趣;自學工具;自學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指導他們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并鼓勵他們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逐步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庇纱丝梢?,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全面落實素質(zhì)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
一、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興趣
培養(yǎng)學生自學語文的能力,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發(fā)揮其主體作用,讓學生感到學習語文是一種樂趣。美國的心理學家布魯納把學習動機分為兩類:一類是外在的動機,一類是內(nèi)在的動機。前者,如教師的獎勵、表揚和批評,但這只是起到對學生暫時起作用的因素。而長期起作用的則是內(nèi)在的動機,最好的動機莫過于學生對學科本身發(fā)生興趣。
教師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上,要盡可能多地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朗讀、默讀,使學生從依附教學過程變?yōu)橹鲃拥膮⑴c教學過程,這樣不僅可以使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少走彎路,也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質(zhì)量和效果。讀懂每句話,是讀懂一段、讀懂一篇課文的基礎,怎樣讀呢?我覺得首先要讀得通順、流暢,其次注意詞語之間的聯(lián)系,最后體會句子的感情。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凡是自學能夠解決的問題,老師應盡量少講、精講。古人說得好:“無疑者需要有疑?!币幸庾R地讓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實踐證明,讓學生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比教師主動設計的問題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更主要的是它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消除依賴心理,由被動接受變主動探索,把學習的潛力充分發(fā)掘出來了,學生在一種愉快和諧的氣氛中掌握了知識。
二、教會學生如何自學
(一)教會學生使用工具書、參考書
小學生的工具書主要是字典、詞典,它們是孩子無聲的老師。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就要及時地查閱字典、詞典,借助這些工具書,自己弄懂字詞的意思。養(yǎng)成查字典、詞典的好習慣,能避免讀錯字、寫錯字、望文生義等不良傾向,確保知識掌握的正確性。
參考書為學生提示閱讀思路,提供閱讀的有關背景知識、常識性知識及其他小資料,能拓寬知識面,啟迪思維,是學生自學的好幫手。
(二)教會學生認真閱讀
認真閱讀還必須做到“四讀”,其具體要求為:①讀通。即讀準字音,弄清詞意,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大意。②讀懂。即在讀通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掌握文章結(jié)構(gòu)特點,明確中心,了解一些用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方法,這是讀書的根本要求。③讀熟。它是加強理解和記憶所學知識的主要途徑,是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的重要手段。復述、背誦是這一要求的具體體現(xiàn)。④讀活。把這篇文章學到的知識方法運用到那篇文章上,熟練地進行分析,甚至得心應手地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上,這就叫書讀活了。這實質(zhì)是知識的舉一反三,能力的正遷移。我們讀書,不僅要讀通、通懂,還要讀熟、讀活。
(三)教會學生邊讀邊批畫
古人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說法,我們強調(diào)學生自學時必須動筆批畫,以起到突出重點、提綱挈領、促進思維深入、彌補記憶不足等作用。教學中,我們應根據(jù)需要教給學生批劃的方法,規(guī)范批畫的符號,指定批畫內(nèi)容。
邊讀邊批畫應該注意三點:①思考為主,批畫為輔,不可喧賓奪主,讓大量的批畫擠占了思考時間。②批畫要簡明扼要,一個字一個詞甚至一個符號能代替的,絕不要贅述多言。③批畫最好在課文中進行。
(四)教會學生及時復習的習慣
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及時復習能夠阻止通常在識記后立即就會發(fā)生的急速遺忘,而多次復習,才能達到長期保持的目的。培養(yǎng)學生及時復習的習慣,首先,要指導他們根據(jù)遺忘的規(guī)律及時復習、多次復習。其次,要教給學生多樣化的復習方法。
(五)閱讀后寫讀書筆記
寫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文章的理解,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同時,能促使學生主動地積累語言材料,學習寫作方法,鍛煉作文能力,接受思想教育。
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習慣是由多次重復而形成的不易改變的行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自學效率,而且能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起很大的推動作用。教師應主要抓好學生以下三種習慣的形成。
(一)循序漸進、獨立閱讀的習慣
獨立閱讀是自學中的一項基本功,教師必須強化機制,加強訓練指導,使學生在自學中按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學習。在指導學生自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體現(xiàn)由“扶”到“放”的精神,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二)嚴謹自學的習慣
語文自學輔導教學是“啟、讀、練、知、結(jié)”五環(huán)結(jié)合教學,把過去的以授為主變?yōu)橐詫W為主,這就要求學生對自學必須具有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在自學中,對要求理解、弄清的知識不得含糊,不能似懂非懂、不懂裝懂,養(yǎng)成動手動腦的習慣。書本上的文字只是抽象的語言符號,學生要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yōu)榍逦谋硐螅捅仨氝呑x邊思,動手動筆加深理解和運用。
(三)專心學習、善疑善問的習慣
我國古代教育家荀子說:“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就說明了專心是成功的先決條件,學習更應該是如此,不僅要學得專心、投入、深入,而且要善疑善問才會學有所獲。一般來說,畏難、淺嘗輒止是大部分學生學習上的通病。所以要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就必須使學生克服這種毛病,而克服這些毛病就得使學生養(yǎng)成抓住問題不放,善于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學習習慣。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是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一種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兒童學習心理和個性特點,把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到語文教學活動的始終,授予能理解接受的自學方法,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自學習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益。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