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旭琴
(浙江省金華市東苑小學,浙江 金華 321017)
近幾年來,筆者對古詩詞教學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并在自己的課堂上加以實踐探索,幾次公開課的磨課經(jīng)歷讓我對古詩詞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下面就結合自身的經(jīng)歷,以《天凈沙·秋》為例,談談本人一些體會與做法:
古詩,語言凝練,意境悠遠,或詠物寄情,或抒情啟思,首首膾炙人口、境界高遠,令人叫絕的文字背后,都隱含著詩人彼時彼刻的心情故事。這就要求教師自身具有厚實的語文功底。而我們絕大多數(shù)的老師對古詩詞的修養(yǎng)并不高,對所教內容的理解很多時候會局限于教參,對寫作的背景,詩人的生平際遇等也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不甚了解。因而,教學古詩詞,教師自己首先得在古詩詞中走上幾個來回,這樣才能駕馭全詩,才能給學生一個充分施展主動性的天地。
1. 由薄到厚,廣積累。常言道“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得要有一桶”,拿到一首古詩詞我們得在課前先給自己“補課”,廣泛收集閱讀與所教古詩詞相關的資料細細品味,讓自己先真正讀懂古詩,讀懂詩人的心情,讀懂古詩背后的故事。只有這樣,有了厚實的基礎才能在教學中尋找到最佳的突破口,才能使自己在課堂上游刃有余。
如我在初讀《天凈沙·秋》時,為了彌補自身對教材解讀的局限,我翻閱了多種版本的《元曲鑒賞辭典》,并利用網(wǎng)絡收集了不少該小令的鑒賞資料、寫作背景和白樸的生平故事……然后靜下心來仔細地品讀。讀罷那一份份資料,白樸這個形象逐漸立體飽滿起來:他是文學家、雜劇家,他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幼年卻偏偏遭逢兵荒馬亂……小令的意境也隨著“青山綠水”在我的頭腦中逐漸明朗起來:美麗的自然圖景構成兩幅不一樣的秋景圖,從蕭瑟、寂寥到明朗、清麗,而白樸本人,就好像是拿著這些自然拼圖的藝術家,拼出一幅美麗中帶著和諧的人生圖畫?!短靸羯场で铩芬巡辉僦皇?8個字,而是一段歷史,一個個生動的古詩,它變得豐滿起來,厚實起來了。
2. 由厚到薄,尋突破。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教授把讀書的過程歸納為“由薄到厚”與“由厚到薄”兩個階段,筆者認為把這句話用到我們的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再合適不過了。有了廣泛閱讀的基礎凝練的古詩詞會變得豐厚起來,但是,教師也不能沒有選擇地把掌握的資料全部端到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囫圇吞棗地吃,而應該根據(jù)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因此,在我們把詩詞“讀厚”之后,我們還應該把詩詞“讀薄”。
筆者根據(jù)《天凈沙·秋》曲中有畫、詞中寄情兩個特點,從厚厚的一沓資料中篩選出了白樸的生活背景,一筆并寫兩面——將秋日遲暮蕭瑟之景與明朗絢麗之景融合,章法上動靜結合……這些和小令的學習緊密結合的點進行整合,又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作為拓展。一堂課下來,相信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一首28個字的《天凈沙·秋》,而是《天凈沙·秋》背后整個美輪美奐的詩詞意象。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想要上好一堂課就需要教師在課前精心準備,古詩教學時更應如此。這需要我們做足課前“功夫”,將古詩詞由“薄”讀“厚”,再用心品味,將資料“厚”讀“薄”形成自己的認識,并進行巧妙的設計,使那厚厚的資料轉化成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以最簡約的方法使孩子們理解古詩,體會古詩的意境,品味詩人的情感。
1.古詩意境是抓手。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薄耙狻敝傅氖亲髡叩闹饔^感受,“境”是“意”的載體,二者水乳交融,互為依托。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古詩詞正是這樣情景交融的語言珍品,需要我們引領學生徜徉在詩詞所營造的意境里,放飛想象,融入情感,去感受美,親近美,提升心靈,發(fā)展智慧。
筆者在設計《天凈沙·秋》時,有了鑒賞資料的支撐后,我發(fā)現(xiàn)作者將秋日遲暮蕭瑟之景和明絢麗之景色融合在一起,勾勒出了一幅以秋為主旋律的曲子。我便以營造古詩意境的“畫面”為抓手,并以此為突破口,設計了三個環(huán)節(jié):先是品味作者在小令中所展現(xiàn)的兩幅畫面“蕭瑟寂寥圖”與“明朗絢麗圖”;然后讓孩子們尋找作者是如何將兩個有些矛盾的畫面連接起來的;最后由畫面引發(fā)思考——同樣是白樸眼中的秋景,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究竟想表達什么樣的情感?
2.語言形式是基礎。語文教學應是“語言內容理解與語言形式感悟”的有機統(tǒng)一,似乎已漸漸成為共識。古詩詞教學在關注意境情感的同時,也應關注“言語表達的形式”,在對仗、押韻、結構特點等方面也可以引領孩子們去發(fā)現(xiàn),去感受。如《天凈沙·秋》中自然景物(意象)并列組合的方式是該小令最大的特點之一,這也是孩子們通過觀察就能發(fā)現(xiàn)的,于是,在學習“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時,我以“在這兩句的寫法上你又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呢?”這樣簡簡單單的引領,讓孩子們憑著一雙慧眼發(fā)現(xiàn)了這兩句詩在押韻、對仗、結構上的特點,這是學習本曲過程中,學生在語言表達形式上的收獲,是與小令的內容意境同等重要的。
“詩中有畫,畫中有情?!惫旁娫~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讓學生領略到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詩教學的難點,因此這就要靠語文教師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古詩教學豐蘊起來。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試著采用了一些形象化的方法,讓學生便于體會意境。
1.詩畫結合,品詩境?!霸娭杏挟嫛薄霸~中有畫”。教學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朗讀詩詞,想象畫面;可以展示相關圖片,讓學生觀察畫面;也可以動手板書,讓學生感受畫面……有效地利用畫面來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品味詩詞的意境。如教學《天凈沙·秋》時,我讓孩子們在初讀感知后再次品讀,并說說從小令中讀出了怎樣的心情,怎樣的畫面?聰明的孩子們一下子就能發(fā)現(xiàn)其中藏著的兩幅畫面“蕭瑟寂寥圖”與“明朗絢麗圖”。接著,讓學生結合詩句說說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怎樣的景象?這其實就是一個用語言作畫的過程,也是理解詩句意思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在課件圖片的輔助與音樂的渲染下,通過反復誦讀,反復吟詠,體會古詩的韻律、意境,感受語言美、意境美,也就水到渠成了。
2.巧借資料,悟詩情。人們常說“文如其人”,“言為心聲”。孟子曾說過:“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古詩的意境,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觀情感和思想傾向。教學時,我們可以適時補充寫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及所著作品,以供學生閱讀,更可以讓學生個人去收集。學生有了資料這個臺階,就能走近詩人,更好地感悟詩境,體會詩情。如《天凈沙·秋》作者先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寂寞蕭瑟的秋景圖,后面又描繪了一幅明麗絢爛的秋景圖。同樣是秋天之景,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到底想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這時適時插入白樸的生平簡介,聯(lián)系白樸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態(tài)度,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總之,古典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古代藝術殿堂,去體會古詩的語言美,感受古詩的畫面美,領悟古詩的意境美,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功到情至“渠”自成,只要我們廣泛閱讀,不斷豐富古詩詞內容,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古詩詞教學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