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天一中學 衛(wèi)曉燕 張春華
美國哲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這樣說:“我要取得的教學效果,就是要把那些我們已經(jīng)熟悉的、認為無可置疑的情境,變成陌生的東西,讓學生們重新思考?!蓖卣箤W生思維在今天的語文課堂上顯得尤為迫切?!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養(yǎng)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發(fā)展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边@種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思維習慣對于學生的學習而言是至關重要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的思維之花綻放。
《雅舍》是梁實秋先生的代表作品。梁實秋閑適清雅、沖淡平和的心態(tài)和安時處順的情懷在本文得到較充分的體現(xiàn),透過文字也時時能感受到先生隨意、沉靜、幽默的語言風格。這樣寧靜雅致的文字,這樣沖淡平和的心態(tài),是否能夠被廣大熱血沸騰的青少年學生所理解和認同呢?經(jīng)過了解,班級不少同學并不太喜歡這樣的文字。那么,如何調動學生學習這類文本的興趣呢?或者說,這樣沉靜的文字是真的波瀾不驚嗎?細讀這篇散文后,我們能感受到作者的行文思路一直有變化:雅耶,陋耶?室雅,人雅?所以,引領學生從平淡的文字中探究作者思路和情感的變化,以此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fā)深入閱讀文本的趣味,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立足文本的批判性閱讀,不僅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質疑辨析的思維特質。
對于高中學生來說,養(yǎng)成批判性思維能力和精神氣質,對于應付復雜多變的世界,提升社會的人文精神,都是必要的。辯證思維是指人們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對客觀事物辯證發(fā)展過程的正確反映。它強調在相互聯(lián)系中進行考察,以便從本質上系統(tǒng)地、完整地認識對象?;谵q證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循著這篇散文的“波瀾”,或者說是引領同學們在平淡的文字中感悟其中的“波瀾”,教學時我們設計了著力激活學生思維的教學方法。通過不斷地追問,不斷地質疑,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從平淡隨和的文字中揣摩作者的匠心。
開始讓學生先用“雅”來組詞,激活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設一種相對輕松的氣氛,讓同學們在簡單的頭腦風暴游戲中活躍思維。學生很快說出“優(yōu)雅、典雅、高雅、淡雅、雅興、雅致、雅量、雅趣、雅好、溫文爾雅”等詞語。這些詞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教師也從學生選擇的這些“雅”詞中尋找適合概括“雅舍”的詞語,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梁實秋先生所寫的是這樣一所幽雅、典雅、雅致……的“雅舍”嗎?
很多時候,課堂氛圍不活躍,缺少氣場,課堂沉悶,教師著急,偌大的課堂變成了教師的獨角戲,這與教師在上課開始的調控大有關系。有的教師在課堂伊始提出的問題難度太大,學生的知識積累或者思維能力達不到,課堂可能一下子就沉悶下去了。如果教師流露出對學生的表現(xiàn)不夠滿意甚至批評學生的情緒,學生可能就更低落了。有的教師上課缺少激情,語言過于平淡,也會導致課堂的氛圍過于沉悶。因此教師有意識地設計導入內容,創(chuàng)設一種利于學生全員參與的良好氛圍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教師質疑,巧妙過渡:“梁實秋所寫的是這樣一所高雅、幽雅、典雅、雅致……的房子嗎?”同學紛紛表示,這不是雅,而是陋,“雅舍”其實是“陋室”?!氨疚牡念}目是不是改為陋室更為合適?”由尋陋到探雅,再次激活思維,引發(fā)學生的批判性思考,使學生的思維不斷處于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思維碰撞情境中,從而引領學生轉入尋“陋”的過程。
既然是尋“陋”,可以讓學生快速閱讀,準確概括出文章所寫的“陋”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圈點批注之法,用最簡潔的短語加以概括。在學生概括之后,再讓學生對自己所概括的內容進行自我修改,力求準確。師生交流,大致可以概括雅舍之“陋”:結構簡陋、地點荒涼、環(huán)境嘈雜、鼠蚊肆虐、雨漏如注、陳設簡樸等。
很顯然,就教學設計的意圖而言,尋“陋”不是教學的目標,而是一個過渡,目的是借助它來探“雅”。如何探“雅”呢?不妨采取層層深入的追問策略。教師在學生尋“陋”之后,可以再轉換問題,激發(fā)思考:本文題目叫《雅舍》,作者卻花了這么多筆墨寫“陋室”,這樣來看,梁實秋的這篇文章不是寫跑題了嗎?這樣一轉,就將教學重點轉移到探“雅”上來了。從哪里入手?不妨從題目入手,“雅舍”之題文下必有寫“雅”的段落或語句。通過反復誦讀、品味,就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有雅量,知足常樂;作者有雅趣、有雅興、有雅好;字里行間充盈幽默之趣,可謂雅文;有如此雅量、雅興、雅好、雅文,也必定是一個雅人。
那么哪些內容最能體現(xiàn)“雅”呢?第5段是頗耐人尋味的內容?!翱瓷筋^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這幾句意境很美,可是“坐客無不悄然”,這又是為什么呢?關于此景是否有美感,同學們有不同意見。這是不是一種美呢?這需要同學對美有多元認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悄然”也是“雅”。為了便于學生理解,不妨讓學生靜聽默想,將文中的比喻句通過想象轉換成清晰的畫面,這樣更容易品味其中的“雅”。這是多美的畫面?。〈丝檀司?,應該擊節(jié)贊嘆。可是,為什么會“無不悄然”、鴉雀無聲了呢?這又是一個難點。經(jīng)過多重探究,可以感受到作者已經(jīng)沉醉于其中了?!扒娜弧币辉~更能彰顯月夜沉靜之美。白居易在聽完琵琶曲后感嘆道:“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本段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此時無聲勝有聲”。
有一句描寫對很多同學來說都是難題:“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凄涼。”“助我凄涼”一句耐人尋味,這里的“凄涼”與一般意義上的“凄涼”是否相同?這應該是“清靜、恬淡、安謐”之意,當然也有一些悲涼、凄清之感。為何要用“助”這個字來修飾呢?天地萬物,各展風姿,組成了大千世界,也創(chuàng)造了多種多樣的美。山間小溪,潺潺汩汩,是一種恬靜幽然之美,紅火熱烈是美,凄涼哀婉也是美。前面是鄰人轟飲,“破我岑寂”,“我”想安寧而不得。此時“我”本已“凄涼”,已進入一種唯美的境地,而月光仍“逼近窗來”,有了這月光和梨樹,更“助我凄涼”。王國維說:“以我觀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細雨蒙蒙,若云若霧,這樣的美、雅就容易理解了。
大雨滂沱之時,是不是就不雅了呢?常言說:“大隱隱于市”,而大雅呢?大雅也往往蘊藏在俗中。家里漏雨了,大人和孩子的心態(tài)一樣嗎?大人可能感到焦急,孩子則可能開心地玩耍。有了孩子的心態(tài)才能自得其樂,不以屋漏如麻而抱怨。同學們可以想象一下,作者寫到此處,會是何種心態(tài)?很可能狼狽不堪、啞然失笑。這又是一個“雅人”形象啊!
以第六段為主,引導學生理解引用詩文的意義以及關聯(lián)詞語變化帶來的情感變化。你感受到作者的哪些人生感悟呢?師生交流、感悟有以下所得:
一得:從李白的“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可得:似家似寄,時空交互行進,個體隨遇而安,每個人都是過客,也都可以成為主人。
二得:借劉克莊“客里似家家似寄”的詞句表達了隨緣自適的曠達情懷,也有知識分子的孤獨與苦悶。
三得:借寄居雅舍之經(jīng)歷,揭示人生的意義在于躬受親嘗苦辣酸甜。
這種“知足常樂、隨遇而安”的文人心態(tài),在文中其他地方也有流露:“我的好感油然而生,我則久而安之,我仍安之”。
適時介入背景知識。本文的研討必須要涉及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認識,即知人論世,這樣才能將本文的學習引向深入。所以教師準備了簡潔的時代背景,在文本學習接近尾聲時展示出來:“本文寫于1940年,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時期,多少熱血青年以身許國,多少慷慨之士奮勇殺敵,國家危難之時,梁實秋卻逃在陪都重慶。不能以身報國也就罷了,但是在這種時刻宣揚這種隨遇而安的人生態(tài)度,我們又該如何評價呢?” 此時揭示相關背景,是避免過早地提示給學生帶來的思維定勢,避免學生囿于時代背景而誤讀。
這一引導,可能會讓同學們馬上又轉向否定梁實秋這種隨遇而安的人生態(tài)度上來。教師接著補充:“這種知足常樂、隨遇而安的人生態(tài)度,在中國文人中可以說比比皆是,李白有,蘇軾有,梁實秋也有,對此你怎么評價?”讓學生展開討論。
當學生再認可“隨遇而安”時,教師可以將其引向兩種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如周恩來“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李賀“少年心事當拿云,誰念幽寒坐嗚呃”,王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另一種如莊子“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我們要學會站在歷史的高度,全面準確地評價人物。
作家本身是復雜的,亂世中的作家更是如此。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評價這種“安時處順、隨遇而安”的人生態(tài)度呢?如何評價梁實秋這位作家呢?冰心這樣評價梁實秋:“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實秋最像一朵花。”同學們的認識會隨著閱歷和閱讀的增加而改變,學會用自己的眼光分析歷史、評說人物,課外可以閱讀梁實秋的其他作品和別人寫梁實秋的文章,用自己的頭腦綜合起來分析,這樣就會更客觀一些。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該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境呢?師生通過探究希望達成這樣的共識:我們需要競爭和拼搏的斗志,建功立業(yè);我們也需要隨遇而安的心態(tài)來調和生活。逆境中保持奮進的心態(tài),喧囂浮躁中安時處順、隨遇而安,你就能在大俗的環(huán)境中保持大雅的獨立個性。這是人生的大智慧。
思維能力很難培養(yǎng),但是教師可以精心設計問題,依托問題激活思維,引領探究。借助對文本的深入解讀,使學生在課堂上隨著文本的多層次表達,產(chǎn)生自己的感悟和人生啟迪,使思維真正走向活躍,走向深入,走向辯證,最終實現(xiàn)智慧地思考問題,智慧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