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部, 陜西 咸陽 712000)
西方文論關鍵詞-“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由俄國形式主義領袖人維·什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技巧的藝術》一文中正式提出。由“陌生化”獨特詩學概念啟航的理論衍生物成為形式主義的要義之一。根據(jù)“陌生化”理論,藝術的技巧就是“不斷更新對世界陳舊的感知,使感知對象變得陌生,把人類從原初倦怠、鈍化的審美感知囚籠中解放出來,擺脫無意識的慣?;?、機械化的束縛與制約,不斷打破或修正人們的自覺性思維狀態(tài),使人們即使是面臨熟視無睹的事物也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與認識,從而感受到事物的異乎尋常而為之振奮,重新回到觀察世界的原始感受之中?!盵1]什氏認為帶有“陌生化”感覺的藝術作品可創(chuàng)造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陌生化”的感覺越強烈,作品就會擁有更高的品質(zhì)?;谀吧碚?,在認知和藝術的博弈的軌跡中可以提煉出這樣的路徑:不斷破壞成規(guī),顛覆范式,追求陌生化,卻又不斷被新的范式建構所吸納和包容,變得熟悉。對“慣性”強突破式顛覆以實現(xiàn)“陌生化”。從心理學層面進行觀照,過于熟諳的事物會引發(fā)單調(diào)之感,使受眾感官疲勞,極易產(chǎn)生注意力盲點、甚或興趣殆盡、產(chǎn)生逆反心理。然而陌生而新鮮的事物更能激發(fā)興趣、集中注意力,“讓人在新的視域與新的層面上發(fā)掘出自我本質(zhì)力量的新潛能進而保持、激活它,同時容易讓人產(chǎn)生一種特殊體驗,一種發(fā)自心靈深處的顫栗、欣快、滿足、超然的情緒體驗,即高峰體驗?!盵2]在二語習得諸多自身特性的參照下,發(fā)軔于西方的“陌生化”理論對于我國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的創(chuàng)新有著深刻啟示,是其改革實踐的潛動因。
“陌生化”理論的敞開性和二語習得自身所攜帶的特性之遭遇使得以“創(chuàng)新”為載體的“陌生化”訴求在我國公共英語教學中得以實踐。然而在此特別關懷“陌生化”之于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意義何在?究其原因如下:①作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教育的地位和其生源的數(shù)量不容小覷;②較之研究類本科院校生源,高職生攜帶較顯著的特征。這些特性在某種程度上更加召喚英語課堂的“陌生化”,即以“陌生化”為潛動力創(chuàng)新英語教學。
筆者對所在省份4所涵蓋示范性、骨干性及一般高職院校分別隨機抽出3個班采取問卷調(diào)查法來驗證上述理論預設,調(diào)查問卷包括20道涉及英語學習動機、興趣、認識、看法等方面的選擇題。調(diào)查共發(fā)放問卷543份,回收498份, 其中有效問卷462份,回收率為91.7%,有效率為92.8%。基于調(diào)查提煉出高職生源在英語學習場域中諸種特征:
(1)約80.1%的高職生自認英語成績差,其中15.4%學生高考英語成績低于30分(總分150); 2.3%學生高考英語成績高于90分。借重這個數(shù)據(jù),似乎可認為高職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差,且程度參差不齊。
(2)對英語感興趣學生比率約為32.4%,對英語課程抱抵觸情緒的學生高達43.3%。約75.2%的學生認可英語之于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性,約12.8%的學生認為英語學習純屬浪費時間。這個數(shù)據(jù)呈現(xiàn)出高職生英語學習之悖論:理智上認可,情感上抵觸。這個自我背反的狀態(tài)直接導致其英語學習行動上的有心無力。
(3)85.7%的學生對英語教學現(xiàn)行模式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其較為枯燥、乏味;12.9%的學生基本滿足于當前英語教學范式。審視此數(shù)據(jù)可體認到高職生對英語教學“陌生化”的強烈訴求。
(4)89%的學生認為較之其他課程,自身在英語課堂上的注意力持續(xù)時間較短;72.1%的學生認為自身學習自制力較差,約10.1%學生認為其自制力較強。這個數(shù)據(jù)似乎可揭示一個不容樂觀的現(xiàn)實:高職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屬于高等教育層次中的“成人兒童”。注意力持續(xù)時間短、自制力差、對英語課堂不求深度求熱鬧和新奇是其兒童特征的呈現(xiàn);對獎罰不喜形于色、渴求英語學習中的專業(yè)認同、對語言教學的傳承和翻新能夠報以較為敞開的態(tài)度、不會對某位特定授課教師特別依賴是其英語學習的成人特性。高職生英語學習的“兒童性”呼喚“陌生化”理論的進入,而其“成人性”為基于“陌生化”的教學實踐提供了接受的可能。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相對上述平均數(shù)據(jù),偏工科高職院校低于平均值,文科高職院校反之。綜上所述,不難發(fā)現(xiàn),高職生英語學習的種種特性內(nèi)化為高職英語教學對于“陌生化”理論的召喚和訴求。以“陌生化”為潛在動力對高職英語教學進行創(chuàng)新性實踐演練已然成為攻克目前高職英語教學困境提高教學成效的重要利器之一。
教學任務的完滿完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課程設計,而完美的教學設計源于教師的思維和理念?!澳吧惫灿⒄Z創(chuàng)新的路徑研究始終不可能外在于教師個體。其教學思維的“陌生化”是建構“陌生化”公共英語教學的支點所在。常年教授同一課程難免會使教師的教學攜帶慣性思維,導致教師自身和授課對象的倦怠。因此,嘗試建構“陌生化”公共英語教學的第一步就是教師思維的自我顛覆,做到課前-課中-課后“陌生化”三步曲。而課前“陌生化”即是從教師思維“陌生化”啟航,在備課過程中有意識輸入“陌生化”,力求每次備課都是基于過往經(jīng)驗和教學反饋對教授內(nèi)容和方式的完善甚或顛覆。這就是要求教師要時刻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與熟悉的授課內(nèi)容和方式所形成的“麻木感”和“機械化”不斷抗衡和斗爭,對熟悉的知識報以“陌生化”的態(tài)度去面對以達到對所授知識的新認識和提高,激發(fā)自我的新感悟和激情。激發(fā)了自我才會為激發(fā)學生提供可能,才能感同深受地進入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努力去感知學生接受英語知識時的感受,從而有效開展授課各個環(huán)節(jié),提高教學功效。
作為整個教學活動的設計師和實踐者,教師思維“陌生化”是英語教學“陌生化”實施的重點更是難點。教師思維“陌生化”的活力源自對專業(yè)的不斷鉆研和對不同學科的廣泛涉獵。正如外語界面研究之面向所在,當專業(yè)知識與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得以碰撞不斷產(chǎn)生新的火花,那么“陌生化”的思維何愁不期而至?
“陌生化”的核心在于打破人對周遭世界感知的麻木,引發(fā)新奇感。當“陌生化”理論進入公共英語課堂,對舊英語教學模式解構,建構“陌生化”課堂:不斷創(chuàng)設和變換情境(即英語課堂范式)以實現(xiàn)學生的新奇感訴求從而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作為學習活動的心理傾向,是制約學習動機強弱的動素。鑒于高職生自制力較差、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等“兒童”特征,以“陌生化”激發(fā)的學習興趣尤顯重要。
作為“陌生化”三步曲之主題的課堂“陌生化”,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建構:
2.2.1 教學環(huán)境“陌生化” 教師可打破一學期一個教室的陳規(guī),環(huán)境的變化可給學生帶了一定的新奇感。根據(jù)不同教學內(nèi)容,教師可安排教學在常規(guī)教室、語音室、機房、英語實訓室甚或校園咖啡廳等不同場所實施教學。不同環(huán)境帶來的新鮮感打破固定教室的束縛和感知的“自動化”及倦怠,對教學環(huán)境的好奇和期待成為加強其學習動機的重要元素。
同時還可不定期改變學生座位格局,不斷刺激學生的感知,引發(fā)其新奇感。如男女混搭的座位格局;男生和女生各自分坐教室左右兩邊甚或前后邊;經(jīng)常調(diào)換同桌等,總之過往的固定座位格局被打破,消除差生坐后排,好學生坐第一排的定勢。當學生面對不同的同桌、位置必然引發(fā)新鮮感,對每次上課可能的座次和搭配報以猜測和期待,就可間接對學習起到正面促進作用。
教師摒棄以往黑板+白色粉筆的課堂固定色彩搭配,在不影響視覺的提前下,采用黑板+黃色粉筆的配色。也可采用不同色彩粉筆和不同符號區(qū)分重難點和不同層次知識點要求。
教學環(huán)境的“陌生化”是課堂“陌生化”的建構物質(zhì)基礎,其實施還需要集思廣益和學校相關政策的配合,正如專業(yè)課程教學在教室、校內(nèi)外實訓場地的交替穿插,轉換環(huán)境營造“陌生化”對公共基礎課-公共英語的意義也值得關注。
2.2.2 授課教師“陌生化” 不像中小學生一旦對某位教師認可,就很難再接納他人,高職生的成人特性使之不再依賴某位特定教師。反之,數(shù)個學期面對一位教師,學生還會產(chǎn)生學習的倦怠。這就是緣何新學期伊始第一節(jié)課學生興趣有所增加的緣由所在。但是每學期甚或一個學期內(nèi)頻繁的調(diào)換任課教師顯然是不現(xiàn)實和不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那么在實踐中實現(xiàn)授課教師“陌生化”可進行如下嘗試:
形象“陌生化”:授課教師的授課方式、服飾可有適當變換。授課方面在下文會談及。授課教師的服飾應大方得體,體現(xiàn)學者風范兼具適當時代特色,并適時進行稍許變化。常年衣著邋遢、形象一成不變的教師很難激發(fā)“成人兒童”式高職生的英語學習的外圍興趣。高職生對于英語學習求“新奇”和“好玩”不求深度的特性,以及高職英語教學貫徹的“夠用為度”原則,學究的形象和教學方式已無法引發(fā)更加注重知識表層拒絕深層次研讀的高職學生的興趣和推崇。教師對于外表的適時修飾和變換,打造不喧賓奪主的“陌生化”形象對于英語教學可以起到較為正面的影響。
此外,教師還可邀請外籍教師、同校其他英語教師甚或跨校邀請教師來課堂客串,也不失為一種產(chǎn)生“陌生化”的有效手段。中外籍教師合作上課或跨校合作可激發(fā)學生的無限的新鮮感,使得學生一直處于被“激動”的興奮狀態(tài)。
總之,教師“陌生化”訴諸實施的多種嘗試可為英語教學延伸出新的探索方向。
2.2.3 教學資源“陌生化” 鑒于目前我國高職教學的現(xiàn)實,英語教學的最基本的資源仍然是教材。盡管教學大綱和授課技術會隨著人才需求大趨勢適時做以調(diào)整,但是教材的頻繁更換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也不利用教師備課和教學經(jīng)驗的提煉。藉此,教學資源的豐富和“陌生化”顯得尤為必要。
在如今英語學習資源非常豐富的情況下,教師仍然照本宣科無疑是“下下之策”,會使教學索然無味,缺乏生機與活力。在心理學和教學實踐雙重參照下,過于熟悉且單調(diào)的方式極易產(chǎn)生慣性思維,喪失對事物的自覺感知,使人產(chǎn)生疲勞,注意力難以集中,甚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陌生化”的事物可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對于教學資源的“陌生化”的處理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行嘗試:
教學資源多樣化:在教學過程中嘗試借重原聲電影、電視劇,名人演講,慕課,精品課程視頻,網(wǎng)易公開課,國外風土人情圖片,簡單英語報刊時文,英語童話兒歌,英語學習網(wǎng)站等多種資源的交叉互動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
教學資源數(shù)字化:出生于90年代后的“數(shù)字原聲代” (digital originative),數(shù)字化成為其生存不可或缺的風景。英語教學不能逃避這一現(xiàn)實,必須“順應”此潮流,因勢利導發(fā)揮其積極功效。教師可把需學習的資料和需記憶的單詞讓學生儲存在手機中,方便其隨時隨地學習;通過微信,督促學生對于學習資源的掌握。
教學資源與專業(yè)的契合:教學資源的“陌生化”選擇與專業(yè)的分野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尋找資源與專業(yè)的較為完美的契合是一個應該不斷探索的熱點,切忌在對教學資源“陌生化”追求過程中不分專業(yè)進行“一刀切”。如服裝設計專業(yè)學生對時尚比較感興趣,可在教學中適時播放英語時尚類節(jié)目、或者在教學中引入西方服飾文化相關資料;對酒店專業(yè)的學生在教學中輸入西方禮儀的相關資料,對機械類專業(yè)的學生在教學中加入科技英語翻譯理論和相關資料,甚或把各種機器設備的英語使用說明作為資料帶入課堂。
對于英語教學資源的“陌生化”諸種嘗試可增加學生的參與感和專業(yè)認同感,進而調(diào)動其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在基本內(nèi)容不變的前提下,以“陌生化”的呈現(xiàn)方式打破認知的“自動化”,用外界新鮮多變的“活知識”來激活高職學生個體久存的有限的“死知識”,使二者互動、發(fā)展壯大,進而增強其學習自信心,減緩語言學習焦慮,使其對英語的學習從“迫不得已”到“自覺”狀態(tài)演進。
2.2.4 教學方法“陌生化” 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任務所采取的方式的集合?,F(xiàn)實教學方法的“陌生化”是指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及方式來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和對英語的學習欲望。就學科而言,教師傳統(tǒng)采用的是語法-翻譯法。在教學方法“陌生化”的實踐中,教師應該不斷關注英語教學法最新研究成果,可基于不同主題和要求把視聽法、交際法、團體協(xié)商法、反思法、發(fā)現(xiàn)法、演示法等不同英語教學方法帶入課堂,當然目前高職教學普遍較為關注的項目法、任務驅動法、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設計方法等一些研究成果結合上述英語專業(yè)教學法,多種方法的雜糅可為教學方法的“陌生化”和“創(chuàng)新”提供實踐的理論武器。
2.2.5 教學方式“陌生化” 傳統(tǒng)英語教學的方式為復習-課題導入-生詞(或帶讀生詞)-講課文-語法-處理練習。每進行一步,學生對于下一步要干什么都了然于心。這種一味地機械化服從必然會使得學生厭倦不堪。打破學生的厭倦感就必須對教學方式進行 “陌生化”處理。教師如習慣每次上課前用5-10分鐘回顧上一講的內(nèi)容,那么每次上課學生必然會習以為常。那么對于這個5-10分鐘的回顧,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實現(xiàn)“陌生化”??刹捎媒處煄ьI學生一起復習、教師提問、學生相互提問、學生口述甚至動筆總結等方式??傊?,教師只要用心去改變和創(chuàng)新,時時不忘帶給學生新鮮感,久之必會收獲“陌生化”所帶來的意想不到的益處。
2.2.6 授課語言“陌生化” 授課語言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和學生接受英語知識的重要工具。工具的“陌生化”施用即不斷運用“陌生化”的教學語言可不斷帶給學生語言“陌生感”,恢復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感受和體驗。對第二語言(L2)的使用“陌生化”:“在語言教學中盡可能地用L2去取代L1,以使學生完全浸入L2環(huán)境,最大限度地接受語言輸入,從而提高學習效果?!盵3]在理想狀態(tài)下,L2的最大限度浸入可有效提高L2的習得效果。然而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普遍英語基礎較差的現(xiàn)實決定了對于L2最大化的使用甚至全英語授課不但不可能提高語言習得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使學生僅有的一點信心和興趣都被腐蝕。在這種進退維谷的境況下,授課語言“陌生化”的嘗試不失為一劑解藥。在此授課語言陌生化可從兩方面加以考量:一方面踐行授課常用語“陌生化”。既然面對高職生,L2的使用必須適度,以便減輕其語言學習的焦慮感,增加成就感,那么在有限使用L2的范圍內(nèi),或在常用教學語言的使用中盡量采用多種方式,營造新鮮感的同時增加L2的輸入。例如:在表揚學生時,教師會使用“good”,如果教師能嘗試使用多樣化L2表揚的表達方式,如“ a good job”、“fantastic”、“wonderful”、“terrific”等,當學生在教師眼中看到贊揚和聽見不同的英語表揚方式,久之就會潛移默化習得。另一方面借重語碼的轉換來推進教學語言的“陌生化”。語碼混用(code-mixing)指的是在一句話語中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語言的交替使用,即在語言交流中說話者根據(jù)語境的需要從一種語言轉用到另外一種語言。語言的使用與語境的順應關系決定著語言的選擇。高職生的英語基礎決定了英語課堂語碼轉換的頻率。在英語課堂不同情境中的語碼轉換可為學生帶來新奇感、幽默感甚或時代感。如對課堂睡覺的學生可說:“天還沒有gets dark 呢?,你怎么就開始dream了,wake up! stand up for a while please!”又如在分組背課文或者聽寫單詞比賽時,教師會說:“A組 show 你們的實力給B組see,讓A組和B組來PK”,或者“同學們high 嗎?不high就out了”。此外,面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引入專業(yè)詞匯時,語碼的混用更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專業(yè)詞匯講解對于高職生而言用漢語顯然比英語更加直觀和清晰。
總之,通過教學常用語言的多樣化和順應高職課堂語境現(xiàn)實的語碼轉換基本可實現(xiàn)教學語言的“陌生化”,給學生帶來新鮮的刺激和感受。
“陌生化”三步曲之尾聲-課后“陌生化”指向作業(yè)批改層面。作業(yè)批改是課后師生交流的主要場域之一。作業(yè)批改可對學生語言的掌握起到監(jiān)督和畫龍點睛之功用,同時可為教師此后備課及教學循環(huán)提供可借鑒的資源。教師通常的作業(yè)批改模式為:使用紅筆,正確處畫對號,反之打叉。最后用紅筆給出A、B、C、D等不同等級的作業(yè)成績。在作業(yè)批改“陌生化”的實踐中,教師可嘗試用鉛筆來改作業(yè)。這樣可減輕學生面對作業(yè)滿篇紅叉的挫敗感。同時學生可在錯處修改,完成修改后,擦掉鉛筆的錯誤標記,這樣即達到了改錯的目的,又可適時地維護高職生在英語學習中過往已備受打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作業(yè)的等級可用笑臉、面無表情、哭臉甚至憤怒的簡筆畫來體現(xiàn),這樣既可體現(xiàn)教師的幽默感,又可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對于具有“成人兒童”特征的高職生可喚起其新鮮感。
“陌生化”的目的在于打破人對常規(guī)的既定感受,通過對熟悉事物的解構和重構來走出審美疲勞。高職生的語言學習特點和自身所具特征給“陌生化”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提供了接受基礎和需求。以“陌生化”理論為潛動力來創(chuàng)新高職英語課堂,實現(xiàn)課前、課中及課后的“陌生化”,或許可緩解目前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諸多難題,使原本教、學雙方缺乏激情少動力的教學模式提升為教學相長、激發(fā)學生興趣、寓教于樂的教學藝術。當然,英語教學的“陌生化”亦需要有“度”,如果一味追求新穎,過分“陌生”,超越了師生的承受度,那么非但不會提高教學成效還會讓學生“求新”的需求的無限延伸無法回縮,過分看重外在形式,沖淡教學主旨,更不利于其終身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同時會使教師自身疲憊不堪。
參考文獻:
[1] 朱 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 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tài)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132.
[3] Ellis,R.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M]. Oxford: Pergamum, 1984.
[4] 唐小紅,周天暉. 高職公共英語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困境與思考[J].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 12 (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