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強
(浙江外國語學院 中國語言文化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2)
新詞語是指在內容、形式、用法3方面至少有一方面是新的詞或者短語。新詞語隨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而產生,并對漢語的詞匯系統(tǒng)產生重要影響。正如美國學者布賴特(J.B.Pride)所指出:“當社會生活發(fā)生漸變或激變時,作為社會現象的語言會毫不含糊地隨著社會生活進展的步伐而發(fā)生變化。”[1]隨著改革開放的步步深入,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思想,新觀念層出不窮,產生了很多新詞語。同時,人們?yōu)榱吮磉_新思想、新觀念,需要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新詞語。[2]新詞語在內容上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在形式上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在語言風格上具有較強的幽默性;在語義顯現上具有獨特的創(chuàng)新性。這些特點增加了人們理解和掌握新詞語意義的難度,也給對外漢語的新詞語教學帶來了困難。其主要表現是:新詞語頻頻出現,需要教師的知識不斷更新,才能使教學不留死角。新詞語的頻頻出現,需要教學內容不斷更新,以便揭示新詞語的系統(tǒng)性。現代漢語新詞語研究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就出現了,但當時的研究只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面,關注者也不多[3]。新詞語頻頻出現,需要人們認真研究,以便揭示新詞語在結構和意義的新穎性,提高新詞語的教學的效果。
對外漢語新詞語教學的困難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漢語新詞語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給留學生的學習帶來困難。新詞語大致可以概括為“社會現象新詞語”和“文化觀念新詞語”兩大類。
“社會現象新詞語”有以下多類:(1)與經濟生活有關的。如:代堵、任幣、險奴、拼爹、飄紅、妻稅、月嫂、被現房、海囤族、豐收災、潤滑經濟、公廁戶口、三荒兩高、大肚子經濟等。(2)與網絡生活有關的。如:刷庫、給力、肉友、煎蛋眾、廬舍族、簽到控、民意病毒、沙發(fā)經濟、特需狩獵、影子網絡、云海工程、傻瓜型微博、蒲公英式傳播等。(3)與文化生活有關的。如:浮游、代孝、蜂族、拼播、耳朵蟲、發(fā)飆門、累時代、趨中率、收視帝、限娛令、4D報紙、可樂型員工、蘭花草行動等。(4)與政治生活有關的。如:獲貧、蟻貪、官微、裸官、調惠上、接待門、全裸曬、腐敗能人、賣萌執(zhí)法、三公經費、扒竊入刑、圍觀執(zhí)法、微博問政等。(5)與科技生活有關的。如:染塑、微針、思動車、云概念、云課堂、可燃冰、轉基因、音頻激光、夢想芯片、可吸入顆粒物等。
“文化觀念新詞語”是指在有別于政治觀念的一些思想觀念影響下所產生的新詞語,這類詞語常以修辭方式構成,其中由比喻、借代、形容等因素所體現的“文化觀念”,理解有一定難度。這類新詞語有:(1)與人生觀有關的。如:“草食男”、“丁寵家庭”、“蝸婚族”、“瘦婚”、“肉食女”、“成功錨”、“情緒文盲”、“貓式養(yǎng)生”、“年會恐懼癥”等。(2)與道德觀有關的。如:“慈善注水”、“糖妞”、“暴力慈善”、“路橋精神”、“城市文化病”、“腐堅強”等。(3)與娛樂觀有關的。如:“麥霸”、“秀霸”、“冷浪漫”、“醬油帝”、“達人秀”、“娛樂反芻”、“收視達叔”、“春晚釘子戶”等。(4)與審美觀有關的。最常用的形式是使用“模芯”構成詞群模。常見的詞群模有“X哥”、“X女”、“X族”、“X帝”、“X二代”、“X妹”、“X蜜”、“X叔”、“X友”、“X員”、“X姑娘”、“X奶奶”、“X少年”、“新XX”、“閃X”、“生態(tài)XX”、“犀利XX”、“最美XX”等,這類詞語多帶有評價義,且多為褒義,體現了一定的審美觀。
新詞語往往不是語素意義的“加合”而是“凝合”的方式[4],即不能由兩個或幾個語素義類推出某個新詞語的意義,而要在掌握語素義的基礎上凝聚合成出詞語的意義來。這種凝合的方式會影響意義的理解和用法的掌握。如“切客”不是用刀去切客人,而是指一個團體,他們是熱衷于用一種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基于地理位置服務的手機移動互聯(lián)網軟件即時記錄生活軌跡的都市潮人(“切客”源自英文checkin)。又如“肉食女”不是吃肉的女子,而是用“肉食”來形容那些主動追求男性的女性?!疤擎ぁ辈皇侵赋蕴堑男」媚?,而是用“糖”來形容與富有年長男性維持性關系以解決經濟困難的年紀很輕的女性。這類詞在語素義凝合的過程中滲入了與某種社會觀念相關聯(lián)的因素,理解有一定難度,從而增加了教學的難度。
有的新詞語的意義往往模糊不定,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例如:“吐槽”有人認為基本含義就是對不滿意的事物迫切的傾訴和發(fā)泄,同時也有自爆八卦的意思。也有人認為就是小小地講別人壞話,類似于爆料的意思,不過更多的有訴苦的成分存在。還有人認為意思是從對方的行為或者語言中找到漏洞或有趣的切入點,發(fā)出感慨或者疑問。還有給人難堪、抬扛、掀老底、拆臺等多種意思,可用于嘲笑、譏諷、抱怨,甚至謾罵等場合。又如“奇葩”有人認為是比喻某人(或某事物)十分離奇,不落世俗,個性十足,世間罕至。有人認為是指非常奇特出眾,有時讓人不能夠理解,有超出人的想象的意思,太離奇,不靠譜等。類似這種讓人莫衷一是的詞語還有“屌絲”“拓詞”“瓷男”“微評”“舌尖現象”等。這類新詞語對留學生來說理解有困難,無疑增加了教學的難度。
新詞語意義的理解要受語境制約,留學生背景語境和漢語認知語境有一定局限,語言意義的理解會受到影響。例如:“蘿卜招聘”指招聘方為已確定好的應聘者量身定制招聘條件的招聘。理解這個詞語必須對漢語中的俗語“一個蘿卜一個坑”有所熟悉,才能把握“蘿卜招聘”的意義,只有了解我國招聘制度、社會風氣,才能領會“蘿卜招聘”的色彩意義。又如:“四黑四害”是對“黑作坊”“黑工廠”“黑市場”“黑窩點”的簡稱和“害百姓”“害家庭”“害社會”“害國家”的簡稱。理解這個詞語必須對“黑”所包含的色彩意義,“四害”的原意有所理解,才能體會詞語所表現的貶義色彩。類似的需調動背景語境和認知語境才能理解的詞語有:“賣萌”“煤超瘋”“糖高宗”“加名稅”“火鍋紅”等等。這類詞語是每個詞語背后聯(lián)系著一個事件、一個故事、一個人物、一種現象等等,如果對背后的內容不熟悉,詞語的意義就無法理解。這類詞語的教學難度最大。
新詞語在當代語言生活中十分活躍,留學生遇到這些新詞語會感到困難。因此,對外漢語教學中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采取適宜的教學策略。
每年都有大量的新詞語產生,據統(tǒng)計,“現在一年最多能創(chuàng)造1000多詞匯,其中有些只是曇花一現,真正能夠穩(wěn)定下來的大概有三五百個,其中真正能夠沉淀下來的就更少。”[5]真正需要留學生掌握的新詞語應該是生活中常用的、“能夠沉淀下來的”。對“曇花一現”的詞語,則不必作為教學的內容,這就是分清主次的策略?!澳軌虺恋硐聛淼摹薄爸饕痹~語一般為使用頻率高,適用面寬,為群眾喜愛、存活價值高、與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新詞語*“主要”的新詞語,我們目前可以從《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的詞頻統(tǒng)計中獲得。每年評選出的十大流行語是最主要的新詞語。,如:傷不起、正能量、美麗中國、最美XX、免費午餐、失獨家庭、中國夢、白富美、云空調、自出版等,應該作為教學的重點。無法沉淀下來“曇花一現”的、只在某個領域使用的“次要”新詞語,如:奶書、餐式劇、硬短板、翹生活、維特控、科技要挾、征牛補雞等在特殊場合出現的詞語,不必作為教學的重點。
新詞語除了符合漢語詞匯的一般結構規(guī)律外,更有其新特點,最值得注意的是詞群形式。詞語群中的詞語,有的是合成詞,有的是短語[6],其結構形式類似。揭示規(guī)律的策略符合人們從范疇的角度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7]。我們可以采用詞群歸類并講清“模芯”特點、詞群意義,起到以一類帶一片,高效地進行新詞語教學的效果。其中有某種特殊意義的“模芯”構成詞群是最為突出的現象,例如:由“X門”構成的詞群常常反映的是帶有負面影響的事件;由“X哥”構成的詞群常指在社會活動中舉動不一般的年輕男性;由“XX控”構成的詞群常指沉溺于某事而不能自拔的人;由“XX體”構成的詞群常常指網絡語言中具有幽默、調侃特色的時新語言表達形式;由“美麗XX”構成的詞群常用以稱贊現實社會先進事物或先進人物,等等。教學中將這些規(guī)律揭示出來、教給留學生,可以讓留學生盡快地從形式和意義兩方面掌握新詞語的特點,提高閱讀理解能力[8]。
漢語詞語意義是由語素義(或詞義)結合而成的。語素義(或詞義)構成詞語意義大致有加合、偏合和凝合3種形式[4]。加合形式的意義是幾個語素義相加體現出來的意義,如:“健康”“浪費”“地震”“提高”等;偏合形式的意義是以某一語素義為主,另一語素義起修飾、限制或陪襯作用而體現出來的,如“動畫”“漫游”“酣睡”“動靜”“環(huán)保妹”“微留學”等;凝合形式的意義是兩個語素義結合之后,原來的語素義已經失去或者發(fā)生了變化,形成了新的意義,如:“馬腳”不是馬的腳而是破綻;“豆腐”不是豆子腐爛了而是一種食品。凝合形式的意義多為語素義通過比喻、借代或借用外來語等形式產生的新義。新詞語中大量的文化觀念新詞語是通過凝合形式產生意義的,值得關注*據統(tǒng)計,2011年的614條新詞語中,凝合形式產生意義的占28.40%。。如:“蛋定”“果粉”“賣萌”“挑麥”“吐槽”“水母族”“花草族”“被姜軍”“餅堅強”“菜漲漲”“耳朵蟲”“賣萌日”“慈善注水”等。這些新詞語其意義留學生理解時障礙最大,是教學中的難點。選擇給留學生的閱讀材料,應將教會他們分析凝合形式意義的詞語作為難點進行突破。
掌握詞語難在意義,新詞語更是如此。而詞語的意義常常是在語境中顯示出來的,聯(lián)系語境理解詞義是最為基本有效的方法。因此,對外漢語的新詞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策略就是語境策略。語境有上下文語境、現場語境和背景語境等3類,其中背景語境又可分為社會背景語境和認知背景語境[9]。語境策略包括指導留學生學會聯(lián)系語言語境、現場語境、背景語境,調動認知語境來理解詞語意義的方法,也包括為留學生提供能正確理解詞語意義的語境。其中語言語境是最基本的,其他語境都要依據語言語境來展現,認知語境是最重要的,其他語境都需要認知語境來調動。凡是在語言語境中無法理解意義的詞語必須向留學生提供背景語境,從而逐漸使留學生形成認知語境。例如對“蓋脆脆”、“樓加加”、“瓜裂裂”、“菜漲漲”等新詞語,需要向留學生提供背景語境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教師范美忠因先于學生逃跑,被網友譏諷為“范跑跑”。后人們常用后置的疊音動詞或形容詞詞族來表示對社會上落后、不正?;蚝诎惮F象的諷刺。了解背景語境后留學生才能正確理解這類新詞語語境意義和貶義色彩。
差異比較就是目的語和母語詞匯的比較,在對外漢語的詞匯教學中是常用的策略,在新詞語的教學中同樣適用。通過比較可使學習者對目的語詞語結構特點和意義生成特點有更為清晰的認識。
漢語與外文可以作差異比較的有形式和意義兩個方面。從形式上看,漢語對外來詞的處理,一般來說,能意譯的則意譯,或者音譯和意譯結合。如“U彩”一詞是2011年深圳大學生運動會志愿者佩戴的標識物。是形音義3者結合的產物:“U”是英文“Universiade(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縮寫,還諧音英文詞“You”和“Youth”,可以代表青年的激情與夢想;“U”的形狀還可象征志愿者微笑。又如“UV行動”一詞,其“UV”有兩層含義:一是U代表大學生運動會(Universiade),V代表志愿者(Volunteer);二是U是英文You的諧音,代表你們,V是英文We的諧音,代表我們。UV行動就是平安大運,你們、我們一起來行動。這種譯法其中滲透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如“U彩”一詞加上“彩”倍添喜慶的色彩,所以“UV行動”一詞用上“行動”又平添了一種號召力。這種文化內涵是留學生難以解讀出來的,教學中加以提示引導就很有必要。從內容上說,對于中外文化內涵或背景差異較大的詞匯,用差異比較的方法也可加深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理解。例如,中國人常用紅色來表示喜慶、吉祥、熱烈、歡樂等含義,有“紅利、紅禮、紅包、紅運、紅榜”等詞;還引申出受歡迎、事業(yè)成功等意思,有“走紅、紅極一時”等詞。再例如中國人常用白色來表達不好、不吉利的意思,如“白事”指有人去世,含有悲傷、沉重的意味。而“紅色”在西方英語國家則帶有“暴力、血腥、災難”的意味,如red-hands(血腥的手)、red-ruin(火災、戰(zhàn)禍)?!鞍咨痹谖鞣接⒄Z國家多表示“純潔、善意、吉利”的意思,如white light(公平的裁判)、white hands(公正廉潔的人)等。
通過指導留學生學會比較差異,既可讓他們學會比較的方法,又讓他們明白掌握中國文化的重要。
新詞語是當代語言生活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內容豐富、種類多樣、形式活潑,又常常突破了傳統(tǒng)的漢語詞語很多特點,給對外漢語教學的閱讀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我們只有重視這種語言現象,及時調查研究、總結規(guī)律,指導教學,才能使留學生的語言學習的效率得到迅速提高。
【參 考 文 獻】
[1] 林倫倫,鄔敏.網絡傳播與新詞語[A].李如龍,蘇新春.詞匯學理論與實踐[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 陳光磊.改革開放中漢語詞匯的變動[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2).
[3] 王晨琦.近二十年來漢語就詞語研究綜述[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4,(5).
[4] 王建華.語用學與語文教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5] 李宇明.關于中國語言生活的若干思考[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6] 王紅梅.新詞語詞群構詞法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7] 曾君等.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第二語言教學[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3,(1).
[8] 劉吉艷.漢語新詞群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0年.
[9] 周明強.現代漢語實用語境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