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琳菁
(商洛學院語言文化傳播學院,陜西商洛726000)
動作動詞“テイル”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習得誤用分析
宮琳菁
(商洛學院語言文化傳播學院,陜西商洛726000)
在以往的二語習得研究中,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テイル”僅限于變化動詞的“テイル”形,動作動詞“テイル”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習得情況尚不明確。采用測試調(diào)查的方法,對200名中高級中國日語學習者在動作動詞的“テイル”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習得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研究分析,明確了學習者在該習得上主要有“タ”“ル”“テイタ”的誤用傾向。其主要原因分別是:“タ”的誤用是由于漢語“了”的負遷移;“ル”的誤用是由于學習者受英語一般現(xiàn)在時用法的影響;“テイタ”的誤用是由于過度訓練造成的。
動作動詞;“テイル”;結果狀態(tài);誤用
日語中“テイル”的學習是日語學習者的一個重點難點。在“テイル”眾多的用法中,其基本用法是表示“動作持續(xù)”和“結果狀態(tài)①”[1]164?!哎匹ぅ搿钡倪@兩種基本用法的習得情況也成為日語二語習得研究中的熱點,像黑野敦子[2]、Shirai,Y.&Kurono,A.[3]、小山悟[4]、菅谷奈津惠[5-9]、許夏珮[10]等都有研究。但是在以往的習得研究中,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テイル”僅限于變化動詞②的“テイル”形。例如:
動作動詞的“テイル”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習得情況尚無人問津。因此,以往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テイル”的習得研究是片面的。那么從動作動詞的角度出發(fā),進行調(diào)查研究,就可以彌補以往“結果狀態(tài)”“テイル”習得研究中的不足,弄清動作動詞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テイル”習得狀況,明確其誤用傾向并分析原因,從而填補“結果狀態(tài)”的“テイル”相關習得研究在這方面的空白。
本研究的被試是中高級日語學習者,西安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yè)三年級和四年級學生。三年級100名、四年級100名,共200名③。一年級和二年級日語專業(yè)的學生為初學者,可能對測試調(diào)查中的試題理解有困難,因此不作為調(diào)查對象。
測試調(diào)查中的試題④由判斷正誤·改錯題和選擇題兩種題型組成。判斷正誤·改錯題共10題。選擇題的四個選項分別是所給動詞的“ル”形、“タ”形、“テイル”形、“テイタ”形。因為本調(diào)查中的“テイル”都出現(xiàn)在句末,并為現(xiàn)在時,為避免被試有意識地選擇“テイル”形,因此在選擇題中加入了其他關于“體”的問題(但不做為分析的對象)。選擇題包括作為分析對象的10題,共47題。各種用法隨機分布在試題的選擇題中。
所有試題項目都經(jīng)過日語母語者的確認、修正。
表1所示為選擇題的正確答案和各自所對應的題目數(shù)。
表1選擇題設計
在調(diào)查正式實施前,對17名學生進行了預備調(diào)查,并修改了他們指出的比較難理解的句子。本調(diào)查是在三、四年級的班里,利用日語精讀課堂的時間實施的。做題時間沒有限制(平均大概需要35分鐘左右)。如遇到生詞,被試的學生可以查字典,或者向調(diào)查者詢問,調(diào)查者以淺顯易懂的日語或漢語作以說明。
判斷正誤·改錯題為判斷下劃線動詞的詞形是否正確,如不正確要求改正的題型。那么根據(jù)被試的回答就可以判斷被試是否真正掌握動作動詞的“テイル”形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用法。下面通過具體的例子來說明數(shù)據(jù)的收集標準。
4)(書斎の様子である)
書棚が右手の壁面を埋める。()
像上面這道題,如果被試判斷正確,給0分;判斷錯誤并改正為“埋めている”,給1分;如果判斷錯誤,改正為“埋めている”以外的其它詞形,其實被試的學生并沒有真正掌握動作動詞“埋める”的“テイル”形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這一用法,因此給0分。
5)(爆竹が鳴っている。)
臆病な七歳の娘は両手で耳を覆って、目を閉じている。()
上面這道題,被試如果判斷正確,給1分;如果判斷錯誤,不管改為動詞的任何詞形,都給0分。
選擇題是給題目句子()的地方,從所給動詞的“ル”“タ”“テイル”“テイタ”形四個選項中選擇正確的答案。如果選擇動詞詞形的“テイル”形,給1分;選擇其它詞形或著不作答,不給分。
以上從調(diào)查的對象、測試設計、調(diào)查的實施以及數(shù)據(jù)的收集標準四個方面介紹了本研究的調(diào)查方法。
要知道學習者在學習上的難點,就必須明確學習者有哪些誤用傾向。利用SPSS17.0對調(diào)查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下表2是試卷調(diào)查中各測試題及各測試題的正確率及錯誤率的數(shù)據(jù)結果。
從表2可以看出,在這20道動作動詞的“テイル”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測試題中,其主要誤用類型有動詞的“ル”形、“タ”形、“テイタ”形。其中由動詞的“タ”形導致的誤用率在20%(包括20%)以上的測試題就達到了13個,其中由“タ”引起誤用的最大比率達到了77%(f);“ル”形引起的誤用率在10%以上的測試題有7個,其中由“ル”形引起誤用的最大比率是32.5%(e);“テイタ”形導致的誤用率在10%以上的測試題有8個,其中由“テイタ”形引起誤用的最大比率是27.5%(l)。由此可以得知,在動作動詞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テイル”習得中,由“タ”形引起的誤用數(shù)量最多,接下來是“ル”形和“テイタ”形,同時在誤用類型中,還有少數(shù)的其它誤用的動詞詞形(例如てある形、使役形、被動形等)。
(一)母語負遷移引起“タ”的誤用
在二語習得研究中,要考慮各種因素來分析學習者的習得狀況。Selinker指出在中介語中主要有五個階段⑥在發(fā)生作用,第一階段就是語言遷移[11]56。迫田久美子就母語和目標語遷移的類型,列舉出了正負遷移、回避、過剩生成及停滯現(xiàn)象四種,關于正負遷移,她指出在二語習得中,學習者的母語帶來正面影響的叫正遷移,帶來負面影響的叫負遷移[13]82-86。那么本小節(jié)從學習者母語漢語負遷移的角度,來探究在動作動詞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テイル”的習得中由“タ”引起誤用的主要原因。首先我們來討論一下與日語中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テイル⑦有關系的漢語中的助詞“著”與“了”,來看看中日兩國語言的異同。
表2動作動詞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テイル”的習得調(diào)查結果
1.漢語中的“著”與“了”
在討論“著”“了”和日語中表示“結果狀態(tài)”テイル的關系之前,首先,參考呂叔湘[14]、張黎[15]、楊凱榮[16]等對漢語中“著”“了”的主要意義作以說明。
助詞“著”主要表示動作自身的持續(xù)狀態(tài)及某動作結果的存留,換句話說就是表示“動作的持續(xù)”和“結果狀態(tài)”[14]665-666?!爸北硎尽皠幼鞯某掷m(xù)”時,跟在動詞后,動詞前也可以加上副詞“正”“在”“正在”,有時句末還有“呢”。例如,“人們高興地唱著、跳著”⑧“他們正看著電視節(jié)目呢”等;當“著”表示“結果狀態(tài)”時,接在動詞、形容詞之后,但動詞、形容詞之前不可加“正”“在”“正在”。例如,“門開著呢?!薄耙股盍?,屋里的燈還亮著?!?/p>
漢語中的助詞“了”有兩個,“了1”表示動作和變化的完成,例如,“我已經(jīng)問了老李”“我買了三張票”等;“了2”為語氣助詞,用在句末,主要肯定事態(tài)出現(xiàn)了變化或即將出現(xiàn)變化,有成句的作用,像“這道題我會做了”“你聽外邊是不是下雨了?”[14]351,[16]61-93。同時,還有“了1+2”,換句話說就是“了1”和“了2”的融合,表示動作完成并且事態(tài)已有變化,例如“衣服洗干凈了”“鉛筆掉在地上了”[14]353,[18]93。但“了”的主要意思是表示完成。
2.“結果狀態(tài)”的テイル與“著”“了”的對應關系
因為漢語中的“著”表示“結果狀態(tài)”,所以和日語中的テイル對應。
6)二つ並んでいる席の通路側(cè)の方を取って、同じように身體を背後にもたせて、軽く眼をつむっている。(あした來る人)
她坐在路邊椅子上——椅子是兩張相對的,微微合著眼睛⑨。
7)おれと山嵐は一生懸命に障子へ面をつけて、息を凝らしている。(坊ちゃん)
我和豪豬拼命把臉貼在窗紙上,屏著氣往外瞧。
但是“著”本身具有很強的“附著”意思,所以在表示“結果狀態(tài)”時,更多是用在存在句中;同時“著”與“開始”“到達”等變化動詞不能同時使用;而且當動詞后有補語時,“著”也不能使用,所以像“落滿著”“掉下著”在漢語中就不存在。因此,日語中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テイル譯為漢語時,翻譯成“著”是有限制的,更多的是翻譯成“了”。
8)さらに登って、ギルギットに行くと、ポプラは完全に落ちている。(あした來る人)
再往上登到吉爾吉特,白楊葉就掉光了。
9)街の中で見ると、どこか野暮ったさがあったが、ここではそれが消えていた。(あした來る人)
在街頭看上去他是有點粗俗,而在這里則無跡可尋了。
“了”有表示動作·變化完成的“了1”、肯定事態(tài)出現(xiàn)了變化或即將出現(xiàn)變化的語氣助詞“了2”以及“了1”和“了2”的融合體、表示動作完成并且事態(tài)已有變化的“了1+2”。由此可知“了”并沒有表示“結果狀態(tài)“這一意義。那么漢語中的“了”和日語中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テイル為什么能夠相互對應呢?庵功雄指出,這是由于中日兩國語言在觀察事態(tài)時角度的不同而引起的,在表示“結果狀態(tài)”時,日語從結果的角度,更關注的是結果的存在,而漢語從變化的側(cè)面,更關注的是變化的完成[17]。由此可知在日語中表達“結果狀態(tài)”時,漢語中的“了”表示變化的完成。因此,漢語中的“了”雖然沒有表示“結果狀態(tài)”這一意思,但在形式上和日語中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テイル對應。
Rod Ellis(1985)指出當?shù)谝徽Z言和第二語言相似時,產(chǎn)生正面影響,當相異時,產(chǎn)生負作用[11]5。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對于中國的日語學習者來說,在動作動詞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テイル”的習得中,“著”會引起正遷移10○,“了”會引起負遷移。
而日語中的“タ”表示完成,和漢語中的“了”具有相同的意思,所以和“了”也對應。因此對中國的日語學習者來說,當日語中“結果狀態(tài)”的テイル翻譯成“了”時,可以推測學習者“タ”誤用的可能性會比較高。
3.“タ”的誤用分析
從漢語負遷移的角度來分析日語學習者產(chǎn)生“タ”誤用的原因。
10)“f息子が麻薬中毒になっているという事実は私の心を引き裂いている?!?/p>
從表2的調(diào)查結果我們可以得知,該題由“タ”引起的錯誤率在整個試卷中最高,達到了77%。該句的漢語譯文?為“兒子吸毒的事實撕碎了我的心”。在此句中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引き裂いている”翻譯成漢語為“撕碎了”。而“撕碎了”中的“了”在漢語中表示動作的完成,那么中國的日語學習者就會很容易受漢語“了”的影響,認為是“引き裂く”這一動作的完成,就會誤用成日語中表示動作完成的“タ”形—“引き裂いた”。在本句動作動詞“引き裂く”的“テイル”形表示“結果狀態(tài)”時,漢語中表示完成的“了”產(chǎn)生了負面影響,“タ”的誤用主要是由于“了”的負遷移引起的。
11)“s(今は夜の11時ごろである)病棟はどの部屋も電燈を消している?!?/p>
本道題“タ”的錯誤率也很高,超過了一半,達到了59%。本句的譯文為“(現(xiàn)在是晚上11點左右。)病號樓所有房間都熄燈了”。由于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電燈を消している”對應的漢語為“熄燈了”,學習者由于受“了”的負遷移影響,就很容易把“電燈を消している”誤用成了“電燈を消した”。
在本次20道測試題中,動作動詞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テイル”翻譯成漢語“了”的測試題有12道?。其中由“タ”引起的錯誤率在20%(包括20%)的有11道(h中由“タ”引起的錯誤率是14%)。那么,我們可以認為在動作動詞“テイル”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習得中,“タ”的誤用主要是由于漢語“了”的負遷移導致的。
(二)第一外語導致“ル”的誤用
從表2誤用類型的數(shù)據(jù)結果來看,“ル”的誤用也不在少數(shù)。學習者為什么把動作動詞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テイル”形誤用成“ル”形呢,最初筆者也難以理解。在追加的訪談中,把“テイル”形誤用成“ル”形的大部分被試的學習者這樣回答道:“表示一個狀態(tài)或事實時,在英語中使用一般現(xiàn)在時,動詞詞形沒有變化,也就是用動詞的基本形,當然主語是第三人稱單數(shù)時,動詞后要加s/es,但日語中并沒有人稱單復數(shù)的限制,所以推測應該用動詞的基本形“ル”形?!蓖ㄟ^對英語語法的調(diào)查,確實英語的一般現(xiàn)在時態(tài)對動作動詞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テイル”習得帶來了負面影響。
迫田指出語言遷移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第一語言也就是學習者母語的遷移,有時候也存在第一外語給第二外語的學習帶來影響的情況[13]86。此次作為調(diào)查對象的三、四年級學生都沒有去過日本,在大學以前也沒有學過日語,他們的第一外語是英語。
這里首先參考康俊民[18]、閆文麗[19]等,對英語的一般現(xiàn)在時的用法簡單作以說明。第一,表示現(xiàn)在的狀態(tài)。(He loves sport.The sun shines so brightly.)第二,表示現(xiàn)在的習慣性動作(Mr. Smith usually reaches company at 8:00.You always make fun of me.)第三,表示真理或者一般的事實(The earth moves round the sun.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第四,表示預定的事情(Tomorrow is Sunday.What does the train leave?)。
由此可知,英語中的一般現(xiàn)在時有表示現(xiàn)在的狀態(tài)這一用法,而日語中“結果狀態(tài)”這一用法可以說是現(xiàn)在狀態(tài)的一種。這里從試卷中列舉兩個測試題,來分析學習者由于受英語一般現(xiàn)在時的影響而引起“ル”的誤用。
12)“e君の、いつかは必ずいいものを書いてみせるという気持ち、それが君という人を生かしています。”
該句通過動作動詞“生かす”的“テイル”形,表示主語“気持ち”支撐著賓語“君という人”這一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在該測試題中,32.5%的被試把該題的“生かしています”改為動詞的基本形“生かす”。由動詞“ル”形引起的錯誤率占到了近三分之一。當學習者判斷該句表示現(xiàn)在的一種狀態(tài),如果從英語中一般現(xiàn)在時(動詞的基本形)的用法來類推,就會判斷日語也應該用動詞的基本形,“ル”的誤用也就在所難免了。
13)“g今実施している強制経済策が販売店の反感を買っている。”
該句也是通過動作動詞“買う”的“テイル”形,表示現(xiàn)在銷售商對強制經(jīng)濟政策反感的一種現(xiàn)狀。由于受英語一般現(xiàn)在時的負面影響,“ル”的誤用率也達到了一定的比率,占到了18.5%。同時從該句的英語譯文“The enforcing economic policy taken now arouses the sellers’strong repugnance”來看,也是用的是動詞的一般現(xiàn)在時“arouses”。
以上是從受第一外語英語一般現(xiàn)在時影響的角度,分析了動作動詞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テイル”中“ル”的誤用原因。
(三)過度訓練導致“テイタ”的誤用
關于“テイタ”的誤用,從追加訪談中可得知,回答成“テイタ”的大部分學習者是掌握了動作動詞“テイル”形表示“結果狀態(tài)”這一用法,但由于對問題中現(xiàn)在時的語境沒有正確把握,認為是過去的狀態(tài),所以誤用成動作動詞的“テイタ”形。
14)“l(fā)(以下は今僕と高木さんは空港で別れるときの場面である。)
高木さんは僕ににこっと笑うと、さようなら、と言って、もう背中を向けている。”
15)“p(私は公園で散歩している時)
気がつくと、いつの間にか芭蕉が新芽を一尺五寸ぐらいも伸ばしている?!?/p>
在追加訪談中,回答成“テイタ”的大部分學習者這樣反省到:“雖然知道l是表達了田中先生的背角度發(fā)生了變化,現(xiàn)在是面向我的這一狀態(tài),但只是注意到‘空港で別れるときの場面である’這一背景描述,漏掉了句子中間提示現(xiàn)在時的‘今’,同時也沒有實際的場景,以為是描述過去的事情”“在p中,芭蕉新芽的長度發(fā)生了變化,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一尺五寸,知道是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用法,但是沒有太注意‘私は公園で散歩している時’背景描述,以為是過去的場景”。14)、15)由“テイタ”引起的錯誤比率分別占到了27.5%、25%,并不是少數(shù)。在此次20道測試題中,由“テイタ”引起的錯誤比率在10%以上的測試題就有8道,同時還進一步觀察到這8道題中有7道是陳述句。為什么學習者容易忽略陳述句中現(xiàn)在時的提示,從而不能正確掌握問題中現(xiàn)在時的語境而產(chǎn)生“テイタ”的誤用呢?筆者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沒有實際的場景,對學習者來說很容易會誤認為是過去的狀態(tài);二是在三、四年級使用的教材[20]大部分是文學作品,在描寫狀態(tài)的陳述句中使用過去的時態(tài)很多。學習者把動作動詞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テイル”誤用成“テイタ”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二點,是受教材過度訓練的影響。
本研究通過測試調(diào)查的方式,對中高級中國日語學習者在動作動詞的“テイル”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習得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分析,明確了學習者的誤用傾向,主要誤用類型是動作動詞的“タ”形、“ル”形、“テイタ”形。其主要原因分別是:“タ”的誤用是由于漢語“了”的負遷移;“ル”的誤用是由于學習者受英語一般現(xiàn)在時用法的影響;“テイタ”的誤用是由于教材的過度訓練。本文考察研究的問題不僅彌補了“結果狀態(tài)”的“テイル”相關習得研究的不足,同時也將對日語中“テイル”的教育教學帶來積極影響。
注釋:
①關于日語中“結果狀態(tài)”的定義,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見解。山田敏宏(1997)這樣定義到:“‘結果の狀態(tài)’とは主體及び対象の変化の結果が殘存する場合と主體に何らかの変化の結果が経歴的に殘存する場合?!北菊撐陌创硕x,研究動作動詞“テイル”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習得情況。
②奧田靖雄主張按照主體的動作或主體的變化的標準來對日語動詞進行分類,也就是說動作動詞是主體的動作動詞(像“開ける”“作る”等),變化動詞是主體的變化動詞(像“落ちる”“汚れる”等)。
③實際上回收的有效問卷三年級126份,四年級105份,從統(tǒng)計方便考慮,隨機從三、四年級的有效問卷中各抽取了100份,共200份。
④試卷調(diào)查中測試題使用的句子從中日對譯預料庫小說中動作動詞的“テイル”“テイタ”表示“結果狀態(tài)”陳述句或者會話變化而來的。變化后的句子經(jīng)過了5個日本人確認,修正。
⑤下表的英文字母序號與調(diào)查試卷中的序號無關,是從方便分析的角度考慮,新標注上的。
⑥這五個階段分別是語言遷移、目標語言規(guī)則的過?;⒂柧氝w移、第二語言的學習策略及第二語言的傳達策略。(Ellis1985、牧野高吉譯1988:56)
⑦如果沒有特別指出,在本文中テイル指的是“テイル”和“テイタ”。
⑧文中“著”“了”的例句來自呂(1999)、楊(2001)。
⑨6)-9)的譯文是來自中日對譯語料庫中的譯文。
⑩因為本文主要是誤用分析,對“著”的正遷移暫不討論。
?漢語譯文在測試中不出現(xiàn),該譯文為筆者所譯,并得到了5個中國人的肯定,同意。
?除了f和g以外,還有c、d、g、h、i、j、k、l、m、n、p、q。其余測試題和“著”對應。
[1]吉川武時.現(xiàn)代日本語のアスペクトの研究[M]//金田一春彥.日本語動詞のアスペクト.東京:むぎ書房, 1976:155-327.
[2]黒野敦子.初級日本語學習者における-“テイル”の習得について[J].日本語教育,1995(87):153-164.
[3]Shirai Y.&Kurono,A.The acquisi tion of tenseaspect morphology in Japa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J].Language Learning,1998(48):245-279.
[4]小山悟.日本語のテンス·アスペクトの習得における普遍性と個別性-母語の役割と影響を中心に-[M]//小山悟·大友可能子·野原美和子.言語と教育-日本語を?qū)澫螭趣筏疲?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03: 415-436.
[5]菅谷奈津恵.第二言語としての日本語のアスペクト習得研究概観:“動作の持続”と“結果の狀態(tài)”のテイルを中心に[J].言語文化と日本語教育,2002(5): 70-86.
[6]菅谷奈津恵.日本語學習者のアスペクト習得に関する縦斷研究:“動作の持続”と“結果の狀態(tài)”のテイルを中心に[J].日本語教育,2003(119):65-74.
[7]菅谷奈津恵.文法テストによる日本語學習者のアスペクト習得研究:L1の役割の検討[J].日本語教育, 2004(123):56-65.
[8]菅谷奈津恵.プロトタイプ理論と第二言語としての日本語の習得研究[J].第二言語としての日本語の習得研究,2004(7):121-140.
[9]菅谷奈津恵.初級日本語學習者のテイルの習得に関する縦斷研究:テルグ語、マラティ語母語話者の場合[J].言語文化と日本語教育,2004(27):170-181.
[10]許夏珮.日本語學習者によるアスペクトの習得[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05.
[11]ロッド·エリス.第二言語習得の基礎[M].牡野高吉,訳.ニューカレント:ニューカレント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1988.
[12]ロッド·エリス.第二言語習得序説――學習者言語の研究[M].金子朝子,訳.東京:株式會社研究社, 2007.
[13]迫田久美子.日本語教育に生かす第二言語習得研究[M].東京:株式會社アルク,2002.[14]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增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51-358,665-667.
[15]張黎.“著”的語義分布及其語法意義[J].語文研究, 1996(1):6-12.
[16]楊凱栄.中國語の"了"について[M]//つくば言語文化フォーラム.[た]の言語學.東京:ひつじ書房, 2001:61-95.
[17]庵功雄.テイル形、テイタ形の意味の捉え方に関する一試案[J].一橋大學留學センター紀要,2001(4): 75-94.
[18]康俊民.一般現(xiàn)在時歸納[J].中學生英語:初中版,2006 (31):18-19.
[19]閆文麗.一般現(xiàn)在時的用法[J].中學英語:初一版,2008(9):10-12.
[20]楊曉鐘,張忠鋒.高級日本語教程[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彭治民)
A Study on M isusage of Action Verb of″teiru″Indicating″Result State″in Acquisition
GONG Lin-jing
(School of Language and Cultural Cummunication,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Shaanxi)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previous studies on″teiru″indicating the result state are just confined to its form of change verb,while there are few on the action verb of″teiru″. The model test is offered to 200 middle and advanced Japanese language learners in China,and those learners′acquisition of the action verb of″teiru″which implies the result state is investigated and analysed.It is found that learners usually misuse″ta″,″ru″,and″teita″instead of″teiru″due to the following three reasons:negative transfer of″le″in Chinese to″ta″;influence of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of English on″ru″;overtraining of″teita″.
action verb;"teiru";result state;misuse
H059
:A
:1674-0033(2014)03-0087-06
10.13440/j.slxy.1674-0033.2014.03.019
2014-03-18
宮琳菁,女,陜西戶縣人,碩士,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