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奎
(新疆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醫(yī)療器械中心 設備維修科,新疆烏魯木齊 830001)
全自動組織脫水機的工作原理及故障案例分析
蘇建奎
(新疆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醫(yī)療器械中心 設備維修科,新疆烏魯木齊 830001)
本文就我院賽默飛世爾Excelsior ES全自動組織脫機的結構及工作原理加以介紹,以及在操作過程中出現的故障進行分析及處理和同行進行交流探討。
液位傳感器;標本缸;反應缸
Excelsior ES自動組織脫水機是賽默飛世爾公司推出的一款比較經典的全自動組織脫水機,高效環(huán)保,最大處理組織盒300個,并且是獨有的試劑質量監(jiān)控系統(tǒng),自動輪換試劑減少操作人員手工換液,每年為醫(yī)院節(jié)約可觀的酒精和二甲苯及石蠟,在日常保養(yǎng)操作可以進行一鍵式操作。傳統(tǒng)的靠人工脫水的方法早就已經不能滿足需要,自動化顯得十分必要。根據我院使用的Excelsior ES自動組織脫水機設備情況,簡單介紹下自動組織脫水機的結構及工作原理以及在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如何分析并進行解決與同行探討交流。
1.1 全自動組織脫水機的結構
全自動組織脫水機的結構由硬件和軟件兩部分構成,硬件部分主要由氣路和液路構成,軟件部分是以硬件部分為基礎開發(fā)實現。硬件的氣路部分主要由氣泵、6個電磁閥、壓力傳感器、多路積液器、標本缸、3道蠟缸、試劑瓶以及旋轉閥構成,氣路循環(huán)的部分主要由4個電磁閥控制實現。軟件部分實時為硬件部分服務,可隨時查看儀器控制溫度、液路部分閥門狀態(tài)以及正在進行的程序,檢測4道電磁閥、蠟缸電磁閥以及標本缸電磁閥是否正常工作,還可以檢測自我程序運行狀況以及正壓負壓氣泵是否正常工作。
1.2 全自動組織脫水機的工作原理
全自動組織脫水機的工作原理是通過脫水劑把組織中水分脫去,對其進行清洗固定,有利于組織的透明與透蠟,使石蠟支持組織保持原來狀態(tài)并變硬以便包埋,達到組織的永久保存或是用于顯微鏡觀察判斷病理。
故障一
(1)故障現象,液面?zhèn)鞲衅髦甘緹糸W爍,報錯。
(2)故障分析:出現這個錯誤提示,一般情況下為運行程序之前或是在抽蠟時出現,本次故障出現在運行程序之前,所以首先考慮硬件問題。打開機器外罩,看到標本缸內有2組液位傳感器,發(fā)現傳感器表層附著有積蠟,首先排除是外部原因,處理傳感器表層。
(3)故障處理:擦洗傳感器表面,重新安裝回去,進行程序運行,顯示正常,故障解決。
故障二
(1)故障現象,在運行過程中報錯提示:Wax cannot infiltrate.Discoloured cloudy areas within specimen.Section breaks up on the water bath。
(2)故障分析:根據維修手冊提示,標本不能完全浸潤,抽蠟失敗 ,檢查標本,看是否能正常脫水,是否完全脫水,排除后,考慮石蠟缸,在這臺儀器上有3個石蠟缸,工作時按照順序不同時間對標本進行浸蠟,按照正常邏輯如果無法抽蠟,那就需要每一缸進行測試,進入維修模式,對3個蠟缸進行電磁閥測試,電磁閥都可以通過測試,懷疑是蠟缸之間轉換時出現的問題,對蠟缸連接管進行檢查,發(fā)現連接管內部有不同于蠟的其他雜質。
(3)故障處理:首先對其進行排空石蠟程序,在進行這項指令之前,我們要把排放石蠟軟管接到儀器的排放石蠟接口,另一端接到排放廢液容器內,安裝時盡量將軟管連接緊固,然后按照程序進行排蠟,在進行完排蠟程序之后,加注新的石蠟,進行程序測試,程序運行正常,故障排除。
全自動組織脫水機使用的試劑為福爾馬林,二甲苯等,在運行程序處理時,液體加熱后發(fā)生凝固,有時候會發(fā)生管道封堵,所以對其進行加注試劑時一定要處理好內部清潔以及試劑的純潔度。定期對液位傳感器進行清洗,防止在運行時出現錯誤。定期對溫度傳感器進行維護,若不及時清除溫度傳感器表面雜質也會影響到標本處理結果。經常檢查清洗用的二甲苯溶液的顏色狀態(tài),若顏色出現異常,就及時更換。定期對標本缸周圍進行處理,防止積蠟聚集在周圍,造成封堵不嚴或是漏氣,導致運行時出現故障。
在維修此類設備時,多數故障為操作失誤或是長期沒有定期保養(yǎng)造成的,為了更好為臨床服務,對我們設備維修工程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但要理解設備本身存在的的問題,更要考慮提前預防性維修的問題,只有這樣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更好的解決設備在運行時出現的故障。
[1]吉耘,馬恒輝,孫桂勤等.《全自動自動密閉式組織脫水機的使用改進》[J].中華病理雜志,2002.31(3):274
[2]胡聞,顧萍,唐慧.《全自動組織脫水機應用體會》[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1999.15(5):465
[3]李泳,劉洋,吳小青.《全自動密閉式組織脫水機操作方法的改進》[J].診斷病理學雜志,2000,7:70
2014-01-16
TH789
B
1002-2376(2014)06-00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