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群
臺灣青年廖信忠
近年來有一個普通的臺灣青年廖信忠,想“告訴大陸一個最樸素的臺灣”,同時告訴“臺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他說起自己最初來到上海是“為愛走天涯”,當(dāng)愛情消失后,廖信忠選擇了繼續(xù)留在上海工作。既然最初選擇了去大陸,就要在這兒好好生活下去。他的堅持為他帶來了好運,上海也成了廖信忠的福地。[1]從內(nèi)地旅游回臺灣后,2006 年廖信忠便開始重新找工作。即使當(dāng)時臺灣失業(yè)潮嚴重,他的書寫敏感、生意經(jīng)也不致失業(yè)。[2]就是這樣一個只有37 歲的普通臺灣人寫出了兩封互文性的家“書”(此書不是普通的家書,而是具有家書情懷的著述),如同一面鏡子,返照大陸,也返照臺灣。
《我們臺灣這些年》以年份為順序,談到了臺灣許多政治大事,自然免不了蔣介石、蔣經(jīng)國、李登輝、美麗島、民主萌芽等關(guān)鍵詞,這本書本質(zhì)上更是一草根的個人成長史,通過臺灣人的家長里短解構(gòu)政治和歷史。《我們臺灣這些年》一經(jīng)印刷,迅速脫銷,《兩岸關(guān)系》[3]、《中文自修》[4]、《文史參考》[5]、《全國新書目》[6]、《傳承》[7]、《可樂》[8]、《視野》[9]、《老年教育》[10]、《中外文摘》[11]等雜志專門對《我們臺灣這些年》重點段落進行摘記和轉(zhuǎn)載。
《我們臺灣這些年》有兩條主線:1. 作者的成長路線,從他出生、上幼稚園、小學(xué)、初中、高中、大學(xué)、研究生,到服兵役、工作、戀愛等。2.臺灣30 年時空背景下幾件大事件,包括各大命案、事件、空難、政治風(fēng)波、大選、大娛樂、大自然災(zāi)害(地震和臺風(fēng))等。兩條線穿插進行講述這30 年的大事件和小故事,不自覺地將大歷史與小歷史融合(訪談材料2,訪談對象:譚孝林,2009 -11 -19)。
第一條主線,因為貼近生活,諸如瓊瑤的言情劇、香港武打片、街機(老虎機)、年輕人的叛逆與熱血,大學(xué)生的游行演講等,更能產(chǎn)生大陸讀者的共鳴。作者習(xí)慣叫父親為爸,叫母親為娘,而不是爸和媽,或者爹和娘。這種臺灣國語中的習(xí)慣叫法,以及后現(xiàn)代的新詞(雷到、秒殺、囧、一窩蜂、一副大便樣、“淺碟”文化)等,給人輕松詼諧之感。原來臺灣學(xué)生也有中考、高考,殘酷競爭、父母陪同子女考試。臺灣學(xué)生也開設(shè)地理、政治、歷史和政治教育課,他們被灌輸?shù)娜裰髁x、國父孫中山、蔣介石、蔣經(jīng)國、李登輝等思想,如同大陸的馬克思、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xué)發(fā)展觀、習(xí)近平重要講話一樣。大陸“文革”也深深影響臺灣,在臺灣也涌現(xiàn)出貼大字報、唱國際歌的“憤青”大學(xué)生。他們站在時代的浪尖,與歷史掀起沖天的高浪共舞。政治雖然有隔閡,文化卻共軛,兩岸真是一家人!臺灣這些年走過的道路,大陸如今也在走。在前行的路上,兩岸其實踏過相同的痕跡。與其說這是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模式的普遍類似和目標(biāo)趨同,倒不如說這是同胞之間那血濃于水的深層次的集體意識。[12]
第二條主線,1949 年國民黨退守臺灣至1987年才解嚴,臺灣歷經(jīng)30 多年的白色恐怖生活。200多萬外省人,2000 萬本省人,鎮(zhèn)壓與反鎮(zhèn)壓,言論不自由,政治殘酷不必言說。這對老一輩臺灣人造成重大的心理陰影。
2013 年底、2014 年年初廖信忠再推出《臺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年4 月第1 版第2 次印刷),短短幾個月時間就印刷兩次。暢銷百萬冊,姊妹篇重磅上市!廖信忠五年磨一劍,講述60 年來不同時代背景下、政局變革中臺灣老百姓所知道的大陸?!杜_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通過14 個不同時期(分別是1944、1947、1950、1958、1963、1966、1978、1987、1988、1989、1990、1996、2003、2011 年)、不同人物的故事,描寫臺灣自20 世紀(jì)40 年代至今的不同變革時期,臺灣民眾對祖國的見聞印象了解,以及政局變幻對他們生活狀態(tài)的影響和改變。該書秉承“第一封家書”的風(fēng)格,輕松詼諧,多用“海陸流氓”、“反攻大陸”、“兵變”、“偷學(xué)簡體字”、“老芋仔”、“草地仔”、“老榮民”、“臺商”、“臺干”、“臺勞”、“臺流”、臺灣人司空見慣的語匯。在“金門之戀”中,“世界最遠的距離莫過于我的哨點和你的游船之間的距離”等情節(jié)幽默無比。2014 年9 月11 日人民網(wǎng)爆料的“臺富商在廣東坐牢5 年,妻子花4000 萬包養(yǎng)情夫,同游日本”幾乎是書中“臺商”與“臺流”愛情故事的現(xiàn)實原型。
總之,全書通過細節(jié)故事反映了積極向上的主題,充滿了對和平、美好生活的追求,有利于兩岸人民相互溝通、相互理解。截止到2014 年8 月29 日“當(dāng)當(dāng)網(wǎng)”對讀者(共3927 位讀者參與)的購書調(diào)查,該書獲得99.2%好評率。這種采取大歷史中的橫截面,敘述典型事件的寫法,從歷史細微之處書寫大歷史,如同多個《萬歷十五年》疊加和現(xiàn)代翻版。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兩岸民眾在思考方式和認知上的差異?廖信忠在回答《新聞天地》記者的采訪時候說:由于實際接觸少,人們會用自己的想象去判斷對方的行為方式,所謂他們應(yīng)該這樣想,應(yīng)該這樣做。往往這樣的想象造成的誤判和現(xiàn)實是南轅北轍,后果也就可想而知。[13]
1.臺灣人極端看大陸。在臺灣獲得大陸資訊很容易,但媒體對大陸的態(tài)度很極端,不是極端褒揚,就是極盡所能貶低。兩種態(tài)度都有市場,每個人都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14]例如,根據(jù)《環(huán)球網(wǎng)》綜合報道,臺當(dāng)局“駐美代表”中國大陸是臺灣最大的機會之地,但也是最大單一的威脅來源(2014 年8 月13 日)。臺灣人極端看大陸可見一斑。
2.臺灣人選擇性看大陸。陳東旭(2004)依據(jù)閱聽人研究(Audience Research)、媒介使用及認知、態(tài)度(Media use and cognition,attitude)等文獻的參考資料為主,調(diào)查臺灣的大學(xué)生接觸大陸新聞的情形,對大陸事務(wù)的認知程度等。研究發(fā)現(xiàn):臺灣的大學(xué)生對大陸事務(wù)的認知程度普通不足,有偏低的情況。大多數(shù)臺灣的大學(xué)生對大陸新聞興趣不高。臺灣的大學(xué)生多半對大陸的整體印象不太好,認為最需要改善的是人權(quán)或民主。[15]臺灣人對大陸領(lǐng)導(dǎo)人毛澤東、鄧小平評價迥異,特別是鄧小平被譽為“民族英雄”。臺灣對大陸資訊進行選擇性接受,在部分臺灣人眼里大陸滿大街充斥著自行車、藍衣服、黑心食品,滿街都是小偷,到處都是紅燈區(qū)與娼妓,甚至有臺灣富豪在做電視節(jié)目時候公開評論:“大陸絕大多數(shù)人吃不起茶葉蛋”,“大陸人買不起電腦,更愛手機上網(wǎng)”。這一觀點引起大陸學(xué)者和觀眾的強烈回應(yīng),認為他完全無視這幾年大陸的進步和努力,用鄙視的眼光看大陸。誠如一位網(wǎng)友所評論的那樣:“茶葉蛋事件是很片面的??戳伺_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才知道,臺灣平民對大陸的真正印象臺灣老百姓對大陸的感情是這么復(fù)雜”(訪談材料1,2014 -05 -09)。大陸某娛樂網(wǎng)站做出回應(yīng):臺灣人認為大陸富豪=買得起茶葉蛋+配得起電腦,并對此進行網(wǎng)絡(luò)惡搞。當(dāng)然臺灣也有相當(dāng)一部分人對大陸充滿了幻想,認為大陸進步得不得了,臺灣完全比不上。
如大陸同胞而言,臺灣只是一個從來不曾陌生但卻沒有太多機會親近的地理名詞。《我們臺灣這些年》、《臺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字里行間、點滴記錄、片段回憶,凝結(jié)成有血有肉有愛有恨有悲有喜的具體空間想象,如同流轉(zhuǎn)時光,讓人在掩卷沉思,不免熱淚盈眶。
1.大陸人所不知道的臺灣。看完《我們臺灣這些年》后不禁恍然大悟,慨嘆萬千:《我們臺灣這些年》告訴我們臺灣有眾多互相敵視過、互相制衡的族群,原住民是臺灣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我們臺灣這些年》告訴我們兩岸軍事對壘30 年,1958年金門炮戰(zhàn)、1979 年《告臺灣同胞書》都改寫了大歷史;《我們臺灣這些年》告訴我們《龍的傳人》這首歌創(chuàng)作時臺灣所處的“亞細亞孤兒”真實背景;《我們臺灣這些年》告訴我們臺灣政壇蔣經(jīng)國、李登輝、連戰(zhàn)、宋楚瑜、馬英九與陳水扁之間的各種利益關(guān)系;《我們臺灣這些年》告訴我們陳水扁、呂秀蓮等“臺獨分子”曾是為了政治理想游行并坐牢的憤青[16];《我們臺灣這些年》告訴我們1987 年臺灣當(dāng)局才放棄“反攻大陸”;《我們臺灣這些年》告訴我們臺灣曾經(jīng)30 多年的一黨專制;《我們臺灣這些年》告訴我們隨國民黨部隊遷入臺灣的國民黨軍人在臺灣后的生活;《我們臺灣這些年》告訴我們真實的臺灣的教育體制以及兵役體制;《我們臺灣這些年》告訴我們臺灣近30 年來的巨大變化和臺灣同胞的真實生活,臺灣社會在邁向民主過程中經(jīng)歷過的大大小小事件。
2.大陸人不理解臺灣人對日本的感情。不能用大陸人固有的愛國眼光看待臺灣人對日本的感情。日據(jù)時期出生的臺灣人對日本的感情濃于對中國的感情。日本官方、軍方、平民和臺灣民眾生活在一起。所以日本人撤離時候臺灣人在港口歡送。國軍來臺的衣冠不整、形同乞丐;日本投降精神抖擻,儀容整潔。這一對比令臺灣本省人大跌眼鏡。[17]
3.大陸人看臺灣大選如狂歡。大陸尚未開始直選,另眼看臺灣:臺灣大選從蔣經(jīng)國到李登輝到陳水扁到馬英九,每次都是全民的一次全民大狂歡、大亢奮,全民大游行。作者每次的描述,都像經(jīng)歷一次全民性高潮。每次大選過后,老百姓回到生活的原點,仍然過著普通的日子,吃著家常便飯。
4.大陸人看臺灣命案。白曉燕命案主犯陳進興與其他兩人合伙做了許多兇狠惡毒的犯罪事件,最后受到抓捕,媒體介入后與之直接對話,全臺灣現(xiàn)場實況轉(zhuǎn)播,如同《天生殺人狂》的現(xiàn)場影視版。
今天,信息交流的渠道非常發(fā)達,兩岸交流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知道在對方身上發(fā)生了什么,才能更好地換位思考,然后才會產(chǎn)生認同感。我們可以看到臺灣政壇實時更新的時事政治、經(jīng)濟商機、文化資訊。你可以拿著iphone6、iphone5s 找到詳盡的臺灣美景美食美人攻略,到臺灣的土地上走走看看。[18]臺灣作家廖信忠如同一位民間文化的“中介商”、“搬運工”,他在《我們臺灣那些年》一書中,用通俗輕松的大白話和網(wǎng)絡(luò)語言,向大陸民眾講述了一個大陸人所不知道的臺灣,將臺灣幾十年來的劇變娓娓道來。他的文字語言并非優(yōu)美,但是他直白、坦誠、謙虛、時尚,也不刻意抬高自己,熟稔在大陸的生存邏輯和生活方式,以大陸人能夠理解的方式敘述政治宣傳遮蔽下的一個真實臺灣。[19]我們分開過,亞細亞孤兒要回家,再多的紛爭也是家事,所謂“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外人如何挑撥也離間不了骨肉情親。誠如一位游客所言:在廈門旅游時,乘坐游船經(jīng)過所屬臺灣管轄的島嶼時,看到“三民主義統(tǒng)一中國”的標(biāo)語和國民黨青天白日旗時,仿佛跳入歷史的錯覺。船上游人一面向駐在海島上的臺灣軍人揮手,一面吶喊“回來吧”,我的眼圈更是發(fā)熱泛紅,似乎就在那一瞬間感受到了“血濃于水”的情意(訪談材料3,2010 -02 -20)。只有相互了解才能更好相處,求同存異。《臺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提供了很好的跨文化交流窗口,看到臺灣眼中的大陸,反照自身,了解不同的自己。
在臺灣原住民大部分都是住在山上、客家人住在半山腰。對這一現(xiàn)象到底如何進行歷史闡釋?
1.地理學(xué)者的解釋是:臺灣原住民本來是住在平地的,但漢人來了之后他們被趕走只好往山上去。而漢人之間的閩南人與客家人又常械斗,客家人因人口較少處于劣勢,也被趕離平地,所以在臺灣的客家人到現(xiàn)在為止,還是聚集在半山腰地區(qū)為多。
2.歷史學(xué)者、人類學(xué)者的解釋更為精妙:王明珂在《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06 年版;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版)中闡述了“弟兄祖先故事”理論。“弟兄祖先故事”曾廣泛流行于華夏之域及其鄰近地區(qū),以及世界其它各地。古代華夏有“炎黃兩弟兄”故事,彝族說有“彝、漢、藏為三弟兄”之說,藏族有各族群起源于“六弟兄”之說,“弟兄民族”并非只是當(dāng)代強調(diào)民族團結(jié)的口號,它是一種古老歷史心性與記憶的遺存。他套用“弟兄祖先故事”到臺灣目前三個族群,從前臺灣只有原住民,后來來了客家人、閩南人,擠占資源,把原住民往山上趕;再后來來了國民黨200 萬軍隊和大陸漢人。三種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共同塑造了臺灣歷史,于是最后來的外省人講述了這個臺灣版的兄弟祖先故事。這在王明珂的《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zhàn)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等自傳體回憶錄早有體現(xiàn),讓讀者拍案叫絕?,F(xiàn)實格局是歷史之光的折射,今天臺灣政治格局具有兄弟祖先故事翻版,具有歷史人類學(xué)的解釋意義。
寫到這里,筆者突然想起唐朝一個故事:魏征死后,李世民傷心的說“夫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傳》)。60 年的政黨隔海在歷史長河中只是滄海桑田一個瞬間。今天我們需要做的是,重新理解臺灣與大陸。盡管兩岸尋祖追宗都認同是一脈相承的炎黃子孫,但兩岸炮火紛爭、在國際舞臺上政治角逐、不同教育思想體制,今天兩岸的思維方式、文化習(xí)慣都已經(jīng)很大不同。自1987 年臺灣當(dāng)局開放臺胞(臺灣老兵)赴大陸探親之后,他們以花甲、古稀之年回到大陸老家,有些以前的原配還在,一直在等,而自己在臺灣也有了妻子與孩子,這是何等的人倫悲劇。[20][21]我們都在猜測海峽那邊的骨肉同胞,有的缺點被放大,有的優(yōu)點被掩埋。臺灣被殖民過,日本眼中臺灣人是中國人,大陸人眼中他們不是純正的中國血統(tǒng)。那些喊著臺獨的青年并不是有意把臺灣“獨立”出去,更多的是他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把臺灣視為一個政治經(jīng)濟獨立體,他們更多的是彰顯臺灣政治身份,看來臺灣意識與臺獨無關(guān)。多年的信息阻塞、諸多政客的渾水摸魚,使兩岸關(guān)系裂痕漸多。60 年骨肉分離,思想阻絕,兩岸從軍事對峙到軍事互信,從文化交往到經(jīng)濟交往,從政治隔閡到對等談判,從民眾到官方,彼此試探、小心翼翼,歷史洪流沖刷了60 多年,改變了太多,承受了太多的傷痛,留下一灣淺淺的海峽,也留下一道揮之不去的傷痕。誠如筆者在分析《巨流河》時候?qū)懙哪菢?,孤島漂泊心態(tài)勢成為臺灣文學(xué)“漂泊”主題經(jīng)典。從“漂泊”主題向?qū)じ黝}、和平主題、未來主題、中庸主題、文化認同主題的回歸,體現(xiàn)了時代的進步。[22]分開不代表不關(guān)心,不聯(lián)系不等于不知道。這兩封寫給兩岸同胞互看的家書,如同一面歷史之鑒啟示我們:從他者的角度,讓大陸同胞知道真實的臺灣,讓臺灣同胞知道真實的大陸。理解是消除傷痕的第一步。大陸與臺灣,血濃于水,打斷骨頭連著筋。當(dāng)我們摒棄他者身份,互相換位思考,大陸人重新理解臺灣,臺灣人重新理解大陸,就能更多的消除誤會,增進理解,共創(chuàng)未來!
[1]楊婷婷.廖信忠:像上海人一樣生活[N]. 經(jīng)濟觀察報,2010 -04 -26(56).
[2]廖信忠.一個臺灣青年的生意經(jīng)[J].發(fā)現(xiàn),2010(5):24 -25.
[3]廖信忠.《我們臺灣這些年》摘記[J].兩岸關(guān)系,2010(1):69.
[4]廖信忠.臺灣的“卡債風(fēng)暴”[J].中文自修,2013(Z1):5 -6.
[5]廖信忠.臺灣那些年[J].文史參考,2010(21):36 -37.
[6]廖信忠. 一個臺灣70 后的成長回憶[J]. 全國新書目,2009(23):51 -52.
[7]廖信忠.“小虎隊”爆紅的歲月[J].傳承,2010(4):51.
[8]廖信忠.蔣介石笑答孫中山[J].可樂,2010(3):40.
[9]廖信忠.繼任者[J].視野,2010(5):47.
[10]廖信忠.繼任者[J].老年教育(老年大學(xué)),2010(2):60.
[11]廖信忠.我們臺灣這些年[J].中外文摘,2010(9):52 -54.
[12]潘飛.舀一勺海水為你做湯——評《我們臺灣這些年》[J]. 出版廣角,2010(2):66.
[13]曹輝,喻偉鋮.廖信忠:“告訴大陸一個最樸素的臺灣”[J]. 新聞天地(上半月),2010(4):38 -39,44.
[14]黃瀅,梁文蓓.廖信忠 臺灣人到底怎樣看大陸[J].環(huán)球人物,2014(14):87 -88.
[15]陳東旭.臺灣大學(xué)生接觸大陸新聞的情形與對大陸事務(wù)的認知初探[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4(2):2 -9,94.
[16]曲輝. 廖信忠寄一封30 年厚的信到對岸[J]. 三月風(fēng),2010(2):42 -43.
[17]吳虹飛. 廖信忠 我們臺灣的家長里短[J]. 南方人物周刊,2010(2):76 -79.
[18]佚名.臺灣:遠看與近觀[J].同舟共進,2011(9):3.
[19]劉霄.廖信忠:兩岸民間文化的“搬運工”[J].廉政瞭望,2014(7):60 -61.
[20]張祖群.《原鄉(xiāng)》的文學(xué)書寫:臺灣老兵之殤[J]. 電影評介,2014(6):1 -5.
[21]張祖群.符號、鏡頭中傳遞的政治正能量:《原鄉(xiāng)》評析[J]. 電影評介,2014(7):1 -5.
[22]張祖群.平淡的漂泊——《巨流河》書寫的時空境界[J]. 電影評介,2013(18):94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