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雪真
摘要:俾斯麥在德國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在德國執(zhí)政期間始終奉行“大陸政策”,而對海外殖民擴張的態(tài)度卻由于內政外交等方面的影響出現了幾次變化。由反對到支持再到對殖民擴張采取收縮政策。德國的殖民擴張雖然短暫但卻為德國贏得了豐厚的利益,并且對歐洲國際形勢產生了深遠影響。雖然俾斯麥在十九世紀末又開始對殖民擴張采取收縮政策,但是世界的總體擴張進程已不可阻擋,德國最終還是走向了殖民擴張的道路。
關鍵詞:俾斯麥;殖民擴張;態(tài)度
在十九世紀后半期的德國歷史上,俾斯麥始終是德國政治舞臺的中心人物。目前,國內外對俾斯麥的研究也較多,并且主要集中于其統(tǒng)一后外交政策的研究。統(tǒng)一后,俾斯麥為謀求德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而推行了以歐洲大陸為中心的“大陸政策”。與此同時,他對殖民擴張持的態(tài)度也出現了變化。對于這一問題,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了俾斯麥對殖民擴張問題態(tài)度的變化。有的學者認為這是俾斯麥實現歐洲外交均勢目標的一種工具;也有的學者認為這是為了發(fā)展資本主義。本文主要是從俾斯麥對殖民擴張態(tài)度的變化方面分析其態(tài)度轉變的原因,進而闡述這對德國日后發(fā)展產生的影響。
一、俾斯麥對殖民擴張態(tài)度的轉變過程
德國統(tǒng)一初期,俾斯麥為防止法國復仇,以推行“大陸政策”為目標,而對德國的海外殖民擴張持反對的態(tài)度。雖然俾斯麥推崇德國利益至上,但在他看來,對于德國這個陸上強國,殖民地是毫無意義的。他認為德國地處中歐,東西兩面有法俄等強國環(huán)繞,尤其法國對德國存在復仇之心,因此德國必須集中精力于歐洲大陸。[1]并且他認為殖民地對德國來說是昂貴的奢侈品,絲毫沒有意義。然而到了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英、法等國已經開始了海外殖民擴張運動。隨著德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國內的市場已不能滿足資本家的需求,于是工商業(yè)者首先發(fā)起了尋求海外市場的呼聲。面對這樣的呼聲,俾斯麥又是持怎樣的態(tài)度呢?
十九世紀初期的殖民擴張運動使俾斯麥看到,英法俄等國正因爭奪殖民地問題而矛盾重重,這可以給德國一個海外擴張的機會,可以把非洲作為轉移歐洲力量和緊張關系的舞臺。于是開始支持德國的海外殖民擴張。為防止法國因失去阿爾薩斯——洛林而復仇,他利用各種機會鼓勵歐洲列強在殖民地的競爭,尤其是法國。法國在普法戰(zhàn)爭失敗后,將殖民擴張作為恢復國家尊嚴的重要手段。于是,俾斯麥投其所好,極力鼓動法國向非洲擴張。
法德關系的緩和,使德國開始對殖民擴張問題有所作為,尤其是對非洲的殖民擴張。1883年俾斯麥詢問英國的格萊斯頓政府是否對安哥拉—貝奎那地區(qū)有領土要求。在英國人對整個南非沿海地區(qū)提出所謂合法要求之后,俾斯麥對此十分憤怒,并發(fā)出正式抗議照會。沒等英國的回復。1884年4月24日俾斯麥電令德國駐開普敦總領事通知英國殖民當局:安哥拉——貝奎那地區(qū)已經處于德意志帝國保護之下。這一天成為德意志帝國殖民地誕生日,他結束了近代德國沒有殖民地的歷史,年邁的德皇威廉一世聽到這個消息后不禁熱淚盈眶,并說自己“可以正視大選帝侯了”。[2]接著俾斯麥將殖民目標轉向了西非和東非。 德國的殖民擴張并沒有止步于非洲,在南太平洋德國采取了更加主動的行動。在非洲,德屬殖民地基本上由私人開拓創(chuàng)立,然后要求政府給予保護。而在南太平洋地區(qū),殖民擴張一直都由政府支持和推動,這是因為南太平洋地區(qū)的經濟價值遠遠超過了非洲。1884-1885年間德國將殖民大旗插在了非洲和南太平洋許多島嶼上。其殖民擴張的速度不禁讓人驚嘆。俾斯麥認為“殖民地將為德國的工商業(yè)擴張贏得新市場,為德國人的文化、活動、資本贏得新場所”。[3]
正當德國人為他們新建的殖民地洋洋得意時,1886年2月,首相對殖民地的興趣又消失了,開始對德國的殖民擴張采取收縮政策。1889年1月,俾斯麥竟然在帝國國會宣稱自己從來不是“殖民者”。俾斯麥前后對殖民擴張的態(tài)度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變化呢?是什么使他對殖民擴張的態(tài)度發(fā)生轉變呢?
二、俾斯麥殖民擴張態(tài)度轉變的原因
帝國建立初,俾斯麥遲遲不肯加入殖民擴張的浪潮是與當時德國所處的內外環(huán)境直接相關的。當時德國剛剛統(tǒng)一,面臨的形勢很嚴峻,西面有仇敵法國,東面有虎視眈眈的俄國。因此,為了保障國家的安全,只能將國家的重心放到歐洲大陸,而沒有精力考慮其他問題,更不會浪費國家的兵力去從事殖民擴張。1884年春首相俾斯麥宣布改變初衷,支持德國殖民擴張運動,從內政方面看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隨著德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國內的市場已遠遠不能滿足資本家的需要。德國統(tǒng)一后,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速度超出人們的想象,國內資源不足。德國資產階級對原料產地和國際市場的需求,已經遠遠超過了國內政府所能承擔的。1882-1883年的歉收在德國又引起了一場慢性的農業(yè)危機和工業(yè)停滯的危險,社會普遍要求國家政府給予資助,而這時推行海外殖民是最好的選擇,不僅可以轉移國內民眾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可以發(fā)展資本主義,鞏固專制統(tǒng)治。
其次,國內的資本家對海外殖民擴張的呼聲越來越高。1878年10月,商業(yè)地理及促進德國海外利益中央協(xié)會成立。1881年夏,西德意志殖民及出口協(xié)會成立。1882年,德意志殖民聯合會在美茵河畔法蘭克福宣布成立。殖民協(xié)會自成立以來就鼓動青年人支持殖民主義。對于西方世界來說,資本家是社會的主導,沒有資本家的支持,資本主義就很難發(fā)展下去。作為首相,俾斯麥不能不考慮資本家的要求。
第三,為了贏得議會選舉。1884年德國國內面臨新一次的國會議會選舉,然而長期處于議會第一大黨的中央黨卻支持殖民擴張,要為德國的資產階級奪取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俾斯麥為了贏得大選,必須支持中央黨的殖民擴張政策。他甚至曾在私下里說“殖民事務都是騙局,但我們需要它幫助選舉?!盵4]
法德關系的緩和為海外殖民擴張?zhí)峁┝擞欣臈l件。法國在普法戰(zhàn)爭失敗后,將殖民擴張作為恢復國家尊嚴的重要手段,于是,俾斯麥投其所好,極力鼓動法國向非洲擴張。1878年,俾斯麥唆使法國占領了突尼斯,激化了法意的矛盾;1882年9月英國乘埃及爆發(fā)民族起義而占領了埃及,俾斯麥便支持法國奪取埃及的領土,加強英法關系的惡化;1884年-1885年的柏林會議上,俾斯麥與法國在剛果問題上密切合作,達成一致,使英國徹底孤立。德國鼓勵法國在非洲的殖民擴張可以收到一箭數雕的效果:不僅可以轉移法國對歐洲大陸的關注,而且可以加強英法的敵對,這樣就會增強他們対德外交的依賴,同時在俾斯麥對德俄同盟關系的生命力越來越感到懷疑的情況下,與法國謀求持久和解可以作為避免德國未來兩線作戰(zhàn)的重要手段。[5]
此外,19世紀80年代英國的殖民困境使德國能夠順利的奪取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基于以上幾點考慮,俾斯麥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殖民擴張運動。
三、俾斯麥殖民擴張政策的影響
德國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殖民擴張在世界殖民擴張浪潮中如曇花一現,曾經俾斯麥把殖民地看做奢侈品。1873年夏天,他曾告訴威廉皇帝,他的政策是堅決排除在歐洲以外去謀求領土,因為“對德國來說,有了這種財產不是意味著強大,而是一種虛弱的源泉”。[6]1884年俾斯麥改變了初衷,使所有人都感到震驚。1884年到1885年俾斯麥通過一系列活動把殖民大旗插到了非洲、南太平洋。但在1889年1月,俾斯麥在帝國國會宣稱自己從來不是“殖民者”。[7]
俾斯麥起初反對殖民擴張使德國錯過了海外掠奪的好時機,致使英國和法國搶占了先機,成為了殖民大國。但他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支持也使德國獲得了不可小覷的領土和豐厚的利益:
首先,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力條件。俾斯麥對非洲,太平洋等國領土的要求使德國的貿易市場大大的擴大了。為此,不少德國國內的資本家、銀行家還出面表示對俾斯麥的感謝。市場的擴大使德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又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1882年-1883年的農業(yè)危機和工業(yè)危機造成的后果也有所緩和。1884年-1886年德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與前兩年相比提高了0.5個百分點,這不能說與德國的殖民擴張政策沒有一點關系。
其次,俾斯麥推行殖民政策使德國和法國的關系有了很大的改善。俾斯麥極力支持法國的海外殖民擴張政策,從而贏得了法國的歡心,使法蘭西民族暫時忘記了色當和阿爾薩斯——洛林的痛,為國內政局的穩(wěn)定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同時殖民擴張政策的推行也使德國的民族沙文主義情緒日益膨脹。德國早就有殖民主義的傳統(tǒng),早在17世紀上半期,勃蘭登堡的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就受到漢薩同盟的海上商業(yè)傳統(tǒng)和荷蘭海外商業(yè)貿易的影響,主張促進海外商業(yè)和殖民活動的發(fā)展。[8]德國民間商人同樣富于殖民傳統(tǒng),其中以漢堡、不萊梅等漢薩城市的商人走在最前列。1833年,漢堡商人已經在非洲西部和西南部沿海建立起商戰(zhàn)。俾斯麥長期以來壓制殖民主義的發(fā)展,使商人、民眾不滿,而其轉變對待殖民擴張的態(tài)度后,這種被壓抑的民族沙文主義情感呈現了爆炸式的增長,以至于在俾斯麥支持殖民擴張后的僅僅一年里德國就獲得了幾十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然而,一旦這種民族沙文主義情緒增長就很難控制,這不禁為德國二十世紀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雖然,俾斯麥在十九世紀末開始對殖民擴張采取收縮政策,但世界的總體擴張進程已不可阻擋。當時英國和法國已經是第一和第二大殖民帝國,并且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都掀起了殖民地瓜分狂潮。同時,由于工業(yè)革命的影響,資本主義飛速發(fā)展,而德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同樣需要這樣的擴張。原料和市場始終是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必不可少的因素,而隨著俾斯麥對殖民擴張采取收縮政策,德國面臨著原料不足、市場狹小等問題,這已遠遠不能滿足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需要。為此威廉二世執(zhí)政后又開始支持殖民擴張,并且威廉二世執(zhí)行的殖民擴張政策要比俾斯麥的更加深入,對殖民地、半殖民地來說更加殘忍,德國最終還是走向了殖民擴張的道路??梢姡聡呱现趁駭U張的道路已不可避免,而俾斯麥對殖民擴張態(tài)度的變化也是受當時國內外制約因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周麗軍.淺析俾斯麥對海外殖民擴張的態(tài)度轉變及 其影響[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1).
[2]艾倫·帕麥爾.俾斯麥傳[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3]唐森德.德國殖民帝國的興衰[M].北京:商務印書 館,1930.
[4]邢來順.論德國殖民帝國的創(chuàng)立[J].華中師范大學學 報,1996,(3).
[5]陳從陽.國外關于俾斯麥海外殖民原因研究撮要[J].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5,(4).
[6]韋勒.俾斯麥的帝國主義[J].今昔,1970,(48).
[7]俾斯麥全集[M].北京:商務印刷館,1889.
[8]邢來順.德意志殖民帝國創(chuàng)立的背景及經過[J].高師 函授學刊,1995,(1).
[責任編輯:胡 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