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慧,胡 燕,王柳燕,胡 珊
(武警重慶總隊醫(yī)院婦產科,重慶400061)
剖宮產術在處理各類高危妊娠和異常分娩、挽救孕產婦和圍生兒生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剖宮產術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和風險性,將影響產婦的身心健康[1]。近年來,重慶市為降低孕產婦病死率采取了多種措施,住院分娩率逐年提高,但剖宮產率也呈上升趨勢[2-4]。本院采取了多種有效舉措,近2年來剖宮產率顯著降低,2012年在所屬重慶市南岸區(qū)中剖宮產率最低。本文對本院剖宮產率及剖宮產指征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期合理掌握剖宮產指征,尋求降低剖宮產率的具體、有效干預措施。
1.1 一般資料2005~2012年在本院住院分娩產婦5573例,分析每年分娩總數、剖宮產率、順產率、每年各種剖宮產指征所占比例、8年來剖宮產指征變化、剖宮產指征的發(fā)展速度及增長速度。剖宮產指征統(tǒng)計中,當同一病例有幾個指征時,以第一指征進行統(tǒng)計。剖宮產指征參照凌羅達主編的《頭位難產》[5]。
1.2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 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χ2檢驗、Fisher精確概率檢驗、動態(tài)數列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剖宮產率及順產率變化情況 總分娩人數自2010年呈現上升趨勢,2012年與2010年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剖宮產率在2007~2010年保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2011年、2012年呈現下降趨勢。2007年剖宮產率最高達到71.46%,2012年剖宮產率最低為46.58%,2012年與2007年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順產率在2007~2010年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2011年、2012年呈現上升趨勢。2007年 順 產 率 最 低 為28.54%,2012年 順 產 率 最 高 為53.42%,2012年 與2007年 比 較,差 異 有 統(tǒng) 計 學 意 義(P<0.05),見表1。
表1 2005~2012年剖宮產率、順產率變化情況
2.2 剖宮產手術指征構成比及增長速度趨勢 本院8年間剖宮產指征中,2005~2010年居首位的是社會因素,2011年以后瘢痕子宮成為首位因素,見表2。8年間剖宮產指征平均發(fā)展速度及增長速度前3 位的為瘢痕子宮、巨大兒、臀位;瘢痕子宮的平均增長速度最大,為34.5%;增長速度最小的是產程異常,為-7.8%,見表3。
表2 2005~2012年剖宮產手術指征構成比[n(%)]
表3 2005~2012年剖宮產指征構成比的平均發(fā)展速度、平均增長速度(%)
3.1 剖宮產率的動態(tài)變化 剖宮產率上升是國內外的共同趨勢,重慶市三級、二級助產機構2005、2006年剖宮產率分別為56.76%、60.50%、70.12%、67.64%[1],本科同期剖宮產率 均低于此,但仍處于較高水平,本科在2007~2010年間剖宮產率明顯上升,這引起了本院高度重視,2011~2012年,通過努力,剖宮產率明顯下降。
3.2 剖宮產手術指征的變化2005~2010年居剖宮產手術指征首位的是社會因素。本院認識到社會因素是造成剖宮產率升高的主要原因,近2年采取了“拒絕社會因素剖宮產”等一系列措施,使社會因素指征增長速度減慢,剖宮產率明顯下降。社會因素包括醫(yī)、患、社會三方[6-7]。就醫(yī)方而言,產科醫(yī)師對產鉗助產、胎頭吸引助產、臀位助產技術熟練程度不一,擔心分娩過程中發(fā)生窒息、產傷、缺血缺氧性腦病等并發(fā)癥將受到家屬指責、增加醫(yī)療糾紛,導致醫(yī)師對剖宮產的依賴性增加;醫(yī)師對產程觀察不夠細致,如對相對頭盆不稱、宮縮乏力等所致產程異常者未能給予充分的試產機會,過早施行剖宮產術。就患方而言,產婦及家屬錯誤認為剖宮產較陰道分娩對胎兒安全,將來小孩聰明而要求剖宮產;認為一生只生一個孩子,手術簡單方便;認為一旦試產失敗需承受試產過程中的宮縮陣痛及手術創(chuàng)傷的雙重痛苦;個別孕婦及家屬迷信思想作怪,要求小孩良辰吉日剖腹取出;部分高齡初產婦因懼怕陰道分娩而不愿試產,不論有無指征強烈要求手術。社會方面而言,社會對母嬰完美結局的苛求,孕婦及家屬不允許在分娩過程中出現任何意外,致使醫(yī)療糾紛不斷出現,醫(yī)患關系緊張,我國目前衛(wèi)生法制法規(guī)不健全,使部分醫(yī)師為避免醫(yī)療糾紛不拒絕以社會因素為指征的剖宮產。
2011~2012年居剖宮產手術指征首位的是瘢痕子宮,瘢痕子宮更是8年間平均發(fā)展速度及增長速度之首位,分析原因為第1 次剖宮產指征掌握不夠嚴格,剖宮產率急劇升高,致使瘢痕子宮增加;受Edward Craigin“一次剖宮產,次次剖宮產”的影響[8];社會期望值過高,醫(yī)患關系緊張,醫(yī)務人員為降低風險不得已而為之。降低初產婦無指征的剖宮產率,可減少瘢痕子宮的發(fā)生,從長遠上有望降低瘢痕子宮的剖宮產率。WHO提出剖宮產術后陰道分娩(VBAC)比例應大于60%,歐洲國家的VBAC 亦達到50%;有文獻報道,前次剖宮產史者試產子宮破裂的可能性小于1%。故產科醫(yī)師對合并瘢痕子宮但前次手術指征已不存在,此次無新并發(fā)癥的孕婦,在和孕婦及家屬進行積極有效溝通后,應在嚴密監(jiān)護下試產,以降低剖宮產率。
由于孕婦不合理膳食、運動減少,導致巨大兒比例明顯增加。需繼續(xù)加強孕期保健,合理膳食指導,應用妊娠圖監(jiān)測胎兒發(fā)育,避免胎兒過大,進而降低剖宮產率。
降低剖宮產率需要社會、家庭和管理層對產科工作者的支持和理解,充分認同產科工作的高風險性,產科工作的壓力不應只由產科醫(yī)師來承擔;還需要從政府和衛(wèi)生決策者那里得到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通過醫(yī)療保險、人身保險、聘請法律顧問等手段,為產科醫(yī)師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安全的醫(yī)療環(huán)境,使其敢于承擔風險。
要達到WHO提出的剖宮產率必須在15%以內的標準任重道遠,本科繼續(xù)降低剖宮產率需從以下幾方面著手[9-13]:開展營養(yǎng)門診;應用無痛分娩技術;開展VBAC;加強產科兒科合作,提高新生兒窒息復蘇水平;開展胎盤E3 測定,胎兒頭皮血p H值測定等,進一步提高胎兒窘迫診斷水平。
[1] 李力,韓建.重視剖宮產并發(fā)癥的預防[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2,4(4):5.
[2] 周曉軍,熊鴻燕.重慶市剖宮產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重慶醫(yī)學,2007,36(19):1999-2000.
[3] 周曉軍,黃仕芬,熊鴻燕,等.重慶市剖宮產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0,39(1):73-75.
[4] 章曉婷,鐘曉云,吳艷,等.重慶市婦幼保健院16年新生兒出生情況對比分析[J].重慶醫(yī)學,2009,38(24):3053-3055.
[5] 凌羅達.頭位難產[M].2版.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208.
[6] 華少萍,胡春霞,莫秀蘭,等.剖宮產率及剖宮產指征動態(tài)變化及增長速度分析[J].現代婦產科進展,2008,17(6):455-457.
[7] 龔令.剖宮產指征變化臨床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1,40(23):2364-2365.
[8] Plauch é WC.Cesarean hysterectomy:indications,technique,and complications[J].Clin Obstet Gynecol,1986,29(2):318-328.
[9] 中華醫(y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產科學組.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1,46(2):150.
[10] 陳卓,馬潤玫.降低剖宮產策略[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 科,2012,4(4):15-18.
[11] 劉杰,周英,魏征,等.普貝生促宮頸成熟降低剖宮產率療效觀察[J].重慶醫(yī)學,2010,39(7):860-861.
[12] 趙燁,熊小英,萬波,等.聯合干預措施對降低孕產婦剖宮產率的臨床觀察[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2,4(2):20-23,28.
[13] 廖化敏,夏欽紅.孕婦學校培訓對促進產婦自然分娩的效果[J].重慶醫(yī)學,2011,40(22):2263-2264.